我国亲子关系的传统是什么(揭秘中国古代亲子关系的奥秘)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5 19 0

我国亲子关系的传统是什么(揭秘中国古代亲子关系的奥秘)

亲子关系作为人生中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了解亲子关系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亲子关系的特征。

1.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是其他关系,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夫妻关系等都是不能替代的。通俗地说,人可以选择朋友、老师,但却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父母,这是无法随自己的意愿而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们出生以前就确定了,而且一旦这种关系确定下来,就不可变更。任何一方都不能选择这种关系,任何父母都无法选择自己孩子的特征,包括心理特点,无论你是否同意,都必须接受这种现实的关系。

2.亲子关系的永久性

亲子关系的永久性是更突出的,这种永久性是其他人际关系所不可比拟的。只要双方存在关系,即使是夫妻关系,其永久性也远不如亲子关系。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倘祸他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就开始了,并将伴随他的一生。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长期性与渗透性。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是不能更换的,另外,家庭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并渗透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3.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功能是全面的

4.亲情是维系亲子关系的纽带

5.亲子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特征。婴儿时期的亲子关系是直接的,是由父母给予的关怀,他们所依赖的是父母,尤其是母亲,他们企求母亲的称赞与关心十分强烈,害怕被母亲拒绝。到了小学阶段(儿童时期),由于空间扩大,对社会环境及学校的适应问题应运而生,认同的对象由父母扩大到教师和同学,儿童的亲子关系已经不再只由父母给予单向的增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或加以限制或加以接纳,但这时期重要的依附关系的种种特征仍保持十分稳定。到了中学、的青年时期,他们从儿童走向成人期,心理上逐渐向家庭之外发展,确立与友伴的和谐关系,寻找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职业,渴望摆脱他人的束缚,有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处理得好,子女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与想法,对父母的感情又可恢复到儿童时期那样浓厚。可见,根据各阶段亲子关系特征,父母要决定其态度和行为方式,处理好亲子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虽有以上特征,但在各种环境中会形成各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养育型。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子女,其他功能明显不足。这种亲子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父母之所以只能养育孩子,完全是环境的原因,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孩子的生活,即主要用于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他们认为,养育孩子是他们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因而自己没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饮食上,只知道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品质,很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与学校缺乏沟通与合作,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私有财产型。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可以对其任意操作,可以凭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对待孩子,如随意批评、指责孩子或指挥、命令孩子。他们的观点是:孩子是我的,孩子的一切都得听我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意见,不考虑孩子的情感,孩子的任何反抗都会使他们出现强烈的愤怒行为,孩子对父母只能是服从。孩子失去了独立和个性,成为被动服从的机器。

(3)反向型。正常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导地位,是这种关系的支配者,决定着这种关系发生的方向。但是,反向型的亲子关系是依赖子女,子女处于支配地位,父母处于从属地位,所有的决定几乎都依赖子女,因为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或在能力上有明显的缺陷。但是,由于子女的社会阅历很浅,思维也很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这必然给家庭带来很多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父母往往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长大后就可能出现这些现象。

(4)冲突型。亲子出现明显的冲突,父母攻击子女,子女反击父母。这种攻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攻击:父母体罚子女,子女攻击父母;言语攻击:父母用强烈的言词责骂子女,子女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心理攻击:父母用冷落、讽刺以及心理折磨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则对父母表现出很明显的逆反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激怒父母,甚至通过犯罪等极端行为来报复父母等。

(5)泛爱型。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泛爱型的表现非常突出,具体的表现如下:

①过度保护:对孩子作较多的限制,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他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

②完全赞赏:不论孩子做出什么行为,父母一味对孩子赞赏,很少对其做出是非评价。结果是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给予鼓励和赞赏,做出错误的行为也不能及时给予纠正或正面引导,因此使孩子无法形成是非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甚至表现出强烈的攻击的特点。

(6)亚平等型。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行为。如果亲子之间表现出完全平等的关系,亲子就会表现出明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子女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子女必然表现出对父母的一种依赖性,如果父母无法使他们依赖,那么他们就会有突出的不安全感,子女心理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亚平等型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关系,其特点是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民主,凡是要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父母都征求子女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起主导作用。在所有的亲子关系中,亚平等型是更健康的一种。

以上关于“我国传统亲子关系的特征”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我国亲子关系的传统是什么(揭秘中国古代亲子关系的奥秘)

古代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亲子关系在国内的家庭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且在古代社会独具特色。传统伦理道德有很多落后的方面,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严父慈母”的刻板印象

“由父母分别担任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更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这在国内古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多年的“男权”社会中,我们国内的主流思想给予了在婚姻中的不等地位和明确的角色扮演。女人的活动范围受限,家庭地位也较低,严父慈母的教养格局也是必然的。

养不教,父之过——父辈责任重大

国内古代十分重视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在亲子关系之中,父辈的责任较之西方而言要繁复很多,同时,父母对子辈的期望亦高,“望子成龙”思想深刻。这样,亲子矛盾更为显著,因为父辈在给予子女重担的同时也将这责任挑在自己肩上。

儒家思想对“父”赋予了别样的地位,“社会并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身份的结构。墨子主张兼爱,孟子骂他无父,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社会身份,没有了结构的人群是和禽兽一般了。”孟子这句话就体现了“父”非同寻常的身份,也体现了“父”的特殊性。

国内古代“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即是父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表明了家父对子女专制的人身支配权。“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与伦常观点下,子女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是则独立人格养成教育屈从于伦常教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

以上关于“国内传统的亲子关系”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我国亲子关系的传统是什么(揭秘中国古代亲子关系的奥秘)

霍雨佳 李 一 李育倩 柳铭心 蔡 雪

: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家长仅凭其经验很难胜任教育子女的职责,需要系统性地建构、考察和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本文通过抽样调查,从亲职素养、角色素养、家庭建设素养、协同育人素养四个维度,考察我国家长教育素养现状。研究发现,家长普遍具有较强的儿童权利和儿童全面发展的意识,但在实践中,家长依然看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掌握不足,家长胜任力普遍不高,家庭自我化解矛盾和问题多依靠非制度化渠道;家庭氛围虽整体尚好,但家庭建设能力尤其是家风营造能力仍显欠缺;学校、社会的家庭教育支持方式较为传统,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服务和儿童友好服务成为家长更期望得到的资源。基于此,本文倡导家长加强学习现代育儿理念,掌握并运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所示的科学教养方式;不断强化角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实践和家庭建设能力;进一步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资源整合机制,发挥社区教育的独特优势,从而全面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素养

李一(通讯作者)/ 国内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助理研究员

李育倩 / 国内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研究实习员

柳铭心 / 国内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副研究员

蔡雪 / 国内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从坚守安康文化、弘扬国内精神面强调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1]“家庭是人生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2],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1月1日,安康人民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部家庭教育法。该法明确规定父母及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同时强调父母应具备相应的家庭教育专注素养。

关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具备的专注素养,现有研究从广义的范畴称之为“家长的素养”“家长自身素质”,强调父母自身的经历和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赵忠心认为,家长的素养指的是家长平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3]杨宝忠认为,家长自身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即家长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二是家长的文化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知识和专注理论水平;三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4]但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问题愈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较为常见的有管教方式不当、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教育焦虑等;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产生罪错行为。这些现象凸显出家长仅凭其经验很难胜任子女教育的职责。

因此,有研究者聚焦于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需要具备的特殊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关颖认为,父母教育素养指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父母教育素质的统一体。[5]本次调查基于关颖的概念界定,将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相关认识与能力的总和称为“家长教育素养”,并强调家长教育素养的专注性、系统性与可塑性。

一、家庭基本状况

(一)填答人及家庭基本信息

(二)家庭结构与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及职业水平构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科尔曼报告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儿童发展更重要的因素。[6]在本次调查中,家庭收入集中在5万~10万元(31.1%)和10万~20万元(22.8%)。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7],由于本次调查中,超过80%的家庭来自城镇,按照一个家庭1~2个收入人口计算,家庭收入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水平反映个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品位,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从而影响其作为父母的教育信念、行为、生活方式。[8]从受教育情况来看,填答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4.1%,初中学历占比29.9%,高中/中职学历占比24.5%,本科/大专学历占比38.3%,硕士占比2.9%,博士占比0.3%;本科/大专学历占比更多,这些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

(三)教育分工与隔代抚育

受国内传统代际关系、社会流动、抚育人力资源与成本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隔代抚育现象在我国较为常见。本次调查中,祖辈帮忙带孩子的家庭占比40.4%,59.6%的家庭没有祖辈帮忙带孩子。隔代抚育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儿童数量的家庭中,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比例显著高于家中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比例(见图2)。

隔代抚育另一个关注的热点是祖辈对孙辈成长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教育为主的家庭占42.5%,父亲教育为主占%,父母共同教育占41.9%,父母和祖辈共同教育占7.4%,家中老人教育为主仅占1.9%。这表明,虽然有一定比例的家庭选择祖辈帮忙带孩子,但在实际的教育分工中,绝大多数祖辈并没有参与到儿童的实际教育中,而是进行其他生活照料等工作。

(四)参加课外班情况

在学业压力不断向下传导的背景下,校外成为学龄儿童获取超越同龄人更多教育资本的竞技场,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选择,尤其是城家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儿童参加课外班的数量普遍高于农村家庭(见图3)。

二、亲职素养现状

(一)亲职观念

亲职素养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观念和行为。亲职观念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认知和理念,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与儿童的发展息息相关。[9]本次调查分别从儿童观、发展观、人才观、家庭教育价值观四个方面,考察亲职观念。从儿童观和发展观来看,父母具备较为良好的现代育儿理念和知识。对于“儿童权利”的相关内容,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家长合计占比77.5%;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家长合计占比96.2%。

在家庭教育价值观中,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注重的内容(见图5)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道德品质(87.2%)、心理健康(50.7%)、文化知识(45.0%),可以看出,一方面父母具备安康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对儿童的“思想品德”非常重视;另一方面,父母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比例超过文化知识,反映出父母更加理性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二)亲职行为

但权威与控制式育儿方式仍占一定比例。总是和有时会“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其他事情”的家长合计占比41.1%;总是和有时“会用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合计占比49.6%。家长在亲职行为中,存在让孩子遵从家长的意愿,简单粗暴对待孩子以及急功近利的状况。

家长自我行为约束力仍显不足。“我回到家常看手机”的家长占11.5%,有时看手机的家长占49.7%,偶尔看手机的家长占34.9%,仅有3.9%的家长回家从不看手机。在信息化时代,包括手机在内的各类电子设备已成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必备品”,它们为生活带来便捷和智能手段的同时,也为很多家长带来了儿童屏幕暴露②的困扰,想让孩子放下手机、iPad,家长需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角色素养现状

(一)角色认知

角色素养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具备的角色认知和行为能力。角色认知是父母在扮演角色时的主观意识和感受,本次调查通过角色意识、角色认同、效能感、角色任务四个方面来考察(见表3)。在角色意识方面,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应由父母担当”的比例合计为94%;在角色认同方面,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我认为做父母是人生特别重要和有意义的事”的比例合计为97.3%;在角色任务方面,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我认为家长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同孩子一起成长”的比例合计为98.9%,父母的角色认知状况普遍很好。

但进一步从父母效能感分析中发现,虽然父母的角色意识普遍较强,但对于“作为父母,我感到很有信心”这一题目,仅有12.8%的父母选择“总是很有信心”,52.4%的父母选择“有时很有信心”,21.9%的父母选择“偶尔很有信心”,还有12.9%的父母选择“从来没有”。

(二)角色行为

本次调查分别从反思行为、实践行为、学习能力、榜样行为四个方面对父母的角色行为进行考察。在反思行为方面,94.0%的父母总是和有时“会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言行”,反思能力较强;但在实践行为方面,10.7%的家长表示总是“很难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育言行”,44.6%的家长表示有时很难改变。

在学习能力方面,家长们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见图8),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网查询(58.4%);向有经验的同事、朋友、亲戚请教(55.8%);观看线上讲座和课程(41.5%)。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养[14],但目前从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途径来看,家长主要依靠非正式渠道,这对今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在榜样行为方面,选择总是和有时“在孩子面前,我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比例合计为93.4%;66.2%的家长表示“对孩子讲过的话和承诺要做的事情,自己总是能兑现和做到”。从数据来看,家长们的榜样行为表现良好,但从上文对“玩手机”题目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榜样行为能力仍需加强。

四、家庭建设素养现状

在家庭关系方面,有62.5%的父母认为祖辈带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多。在亲子关系方面,父亲或母亲带孩子常做的事排名靠前的都是一起做家务、聊天、运动和出游(见图9),所不同的是,母亲和孩子一起做家务(61.4%)、聊天(68.0%)更多,父亲和孩子一起运动更多(64.3%)。

在家庭氛围方面,75.9%的父母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当着孩子的面与家人吵过架和发过脾气”;在“我们夫妻有一方会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上”一题中,选择“总是”和“有时”的父母占比分别为52.0%、38.2%,夫妻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不均衡的现象。但总体上,家庭氛围自评分较高,满分10分,均值为8.02分。

五、协同育人素养现状

协同育人素养指父母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认知和行为情况。在协同育人认知方面,调查发现,家长对于学校的支持度(93.1%)和配合度(94.5%)均较高,对于社会资源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认同度也很高(98.4%)。

在家校协同育人行为方面,目前学校提供的协同育人形式仍较为传统和单一,以家长会、学校开放日(85.7%)的传统形式为主(见图10)。

六、家长教育素养提升策略

(一)加强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理念的普及,引导父母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养方式

一是加强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理念的普及,同时要研究新时代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新规律、新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新需求。本次研究发现,父母普遍形成了现代育儿理念,树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注重儿童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以及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但诸如重视学习、为了学习对孩子的其他选择妥协等问题依然存在; 并且,随着生活空间、养育环境的转变,家庭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动态调整,社会志愿活动、性教育、网络教育等与儿童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新需求不断凸显,这就要求当下及今后家庭教育指导的侧重点不断调整,在夯实家庭教育基本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在专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回应时代的需要、父母的需求。

二是将重点放在帮助父母意识到自身教育理念与教养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上,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本次调查中,大部分父母都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然父母在观念上了解儿童权利的内容,提倡尊重、理解儿童,但在实际教养行为中,依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说到底,这缘于父母所掌握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因此,应注重引导父母将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所示的科学教养方式应用于家庭教育实践中,及时调整和改变不恰当的教养言行,在尊重和爱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加强父母角色意识与实践能力,增强父母胜任力

一是强化家长的认知、学习、反思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次调查中,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父母人数占比更多,绝大多数父母在认识、学习和反思意识上表现积极,但是,由于缺乏持续的、专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源,父母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从而影响了父母家庭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社区等部门应逐步完善资源链接机制,帮助和引导父母甄别、筛选高质量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在父母需要时,及时提供专注服务和学习资源,调动父母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三)强化父母家庭建设意识,提升家风营造能力

二是注重家风建设,大力弘扬和传承安康民族优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气神,对儿童健康成长发挥的作用比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更大,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现代家风建设的好模式、好方法,建立家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激活“家文化”,落实“家责任”,引导父母形成以好家庭、好家风打下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的意识和能力,以好家庭好家风建设推动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尚。

(四)优化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切实发挥协同育人效能

一是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协同育人桥梁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学校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支持度普遍较高,但学校提供的协同资源形式依旧单一。学校仍需深入挖掘和拓展家校协同新理念、新模式,优化和升级资源协同能力,将父母的积极性转化为协同育人的推动力,助力家校育人资源链接机制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国内妇女报微信公众 。 独家解读 : 二十大报告指引方向——事关妇女儿童事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妇联改革和建设 [EB/OL]。()[]。mp。weixin。qq。/s/ZLg60Zb5QzUK-h9FOuQzXg。

[4] 杨宝忠 。 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60、

[5] 关颖 。 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M]。 天津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147、

[8] 黄小瑞 。 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及合成方法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12):82-92、

[14] 雷万鹏 , 向蓉 。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双重差异与政策启示[J]。南京师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23、

(责任编辑:李育倩)

①问卷要求选择家中一位儿童填答且与下文相关问题保持一致。

②屏幕暴露(screen exposure),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电子游戏机、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和接触。

相关推荐

国内成人亲子关系调查报告

前 言

你有说爱尴尬症?

此次调查中,有78.1%的男性被调查者没有对父母进行过“我爱你”、“你辛苦了”等爱意的表达;女性被调查者中,该数据为64.7%。由此可见,儿子更不容易开口对父母表达爱意。另外,无论,对母亲说“爱你”的比例都远高于对父亲说“爱你”。

除此之外,有7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父母是心存感激但是不好意思对父母说“肉麻”的话。而且,“经常”向父母表达爱意的群体,认为“不好意思表达”的比例仅为23.9%,远低于“没有说过”、“只向父亲或母亲说过”的比例。

数据显示,61.5%的被调查者理解父母希望听到来自子女的爱。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女越来越会认为父母是不太需要我们对他们表达爱意的。尤其是“50岁以上”年龄段,认为不需要表达的比例高达30.3%。不过,子女的看法并不能代表父母内心的想法。在表达爱意方面,四川重庆的子女说爱指数更高,东北次之,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火辣辣的川妹子和高大的东北汉子,对父母也是如此温情!

在联系父母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子女是为了了解父母的近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了解父母的近况”越来越成为子女联系父母的核心原因。与之相反,年龄越大,我们越不会因“诉苦”而联系父母,尤其是“50岁以上”年龄段,这一数据低至0.3%。不过,在联系父母的持续时间上,有65.9%的子女每次与父母联系不足10分钟。

你和父母的爱变味了?

Tips:工作、学习、前途对我们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对爸妈来说,我们才是更重要!多抽点时间陪陪爸妈吧,就像小时候他们陪我们那样!

Tips:“小帅哥”、“小美女”!年少时,父母经常夸我们的话,也大声对父母说吧!这样爸妈才会听见呀!

Tips:给父母在朋友圈里留一扇窗吧,毕竟这是他们了解你近况的为数不多的途径。

更熟悉的陌生人?

数据显示,有11.4%的女性一年给父母买礼物超过六次以上,这说明女儿更喜欢给父母买礼物。而且,无关收入,在为父母挑选礼物的时候,有60.9%的被调查者会考虑“父母的喜好”,而“价格”、“使用寿命”等因素,考虑的概率都不足3%。不过,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被调查者群体中,考虑“品牌”的因素的比例会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数据显示,28.1%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父母日常生活的困扰。而子女认为父母日常生活遇到困扰的前两名分别是“科技产品的使用”(37.0%)、医疗保健(10.4%),而且,父母年龄越大,子女认为“医疗保健”方面的困扰比例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有49.2%的被调查者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向爸妈发脾气,这一数据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会有所降低。而因“自己任性”和“烦心事”向父母发脾气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2.0%和20.3%。

在父母身体情况调查中,父母身体极差却从没有带过父母体检的比例高达57.6%,而无论父母身体情况如何,每年都会带父母体检的比例仅为7.4%。

另有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的被调查者越乐意与父母趣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经常的比例为40.7%,是“初中学历”经常(21.4%)的比例的近两倍。除此之外,因为“父母听不懂”而不会与父母趣事的被调查者中,“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比例更低,为8.9%。

Tips:或许,父母想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一种与你交流的心情。

陪伴是更无声的爱

数据显示,有39.5%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或学习太忙,没时间”是自己对父母关爱不够的重要原因,“没有意识到父母需要我们的照顾”的比例为36.4%,紧随其后。或许也是因为“没时间”的原因,有近七成的子女手机中都有父母的照片,而且50岁以上比例更多。

Tips:睹物思人不够美丽,关爱爸妈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他们就会心满意足!

Tips:或许,我们也会害怕时光太快,对父母还有很多话还没说够!

算法附录

2016年12月16日,事实说报告联合德芙推出国内成人亲子关系调查问卷,通过网络传播与发酵,共回收有效问卷2万份。

问卷上除涉及成人亲子关系相关问题外,网友还填写了收入、地域、出生日期等基础信息。腾讯新闻事实说报告使用spss统计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交叉分析,得出以上这份2016国内成人亲子关系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从子女对父母爱意表达情况,到父母子女今夕关系对比,对成人亲子关系进行深次挖掘。由此发现,成人子女对父母挂念却难以开口表达。春节即将到来,带上礼物,回家看看爸妈,陪伴是对父母的更无声的爱。

【国内成人亲子关系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以上关于“国内亲子关系的现状”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我国亲子关系的传统是什么(揭秘中国古代亲子关系的奥秘)”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