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揭秘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纽带)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5 26 0

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揭秘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纽带)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枣庄中公教育小编特整理了枣庄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亲子关系?

狭义: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广义: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种分类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民主型

适当

高情感

①善于交流,积极支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 ②关系融洽。

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专制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简单粗暴,不通情理; ②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合理要求不予满足。

①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②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放任型

低控制

高情感

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

①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 ②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低情感

消极的,缺乏交谈,忽视要求。

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亲子关系的第二种分类

鲍姆琳德根据两个维度: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归纳出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型、专断型、宽容——放纵型。在鲍姆琳德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权威型

适当

高情感

①态度积极肯定,尊重、鼓励; ②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定地实施规则; ③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对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

①独立性较强; ②善于自我控制; ③肯解决问题; ④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 ⑤喜欢与人交往。

专断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很少考虑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②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规则,但却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

①缺乏主动性; ②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 ③不善于与人交往。

放纵型 (容许型/溺爱型)

低控制

高情感

①让孩子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②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

①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②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忽视型

低控制

低情感

①交往很少,缺乏基本的关注,缺乏反馈; ②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

①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 ②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 ③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小试牛刀

单选题

幼儿明明的父母发现,明明在幼儿园里学习了儿歌后就常常在家里唱儿歌,经过交流后,明明的父母得知明明很喜欢唱儿歌,于是明明的父母就带着他去商场选购儿歌磁带,并更终购买了明明自己挑选的一盘磁带,上述案例体现了( )亲子关系。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纵型 D。忽视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子关系的类型特征。A选项民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B选项专制型父母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C选项放纵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且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D选项忽视型父母培养的孩子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题干中明明的父母对于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属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故本题选A。

儿童心理学中,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与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亲密型:亲密型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父母关注和理解子女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积极参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这种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 疏离型:疏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父母往往忽视或忽略子女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甚至对子女的生活和成长缺乏兴趣和关注。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

3、 控制型:控制型亲子关系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对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约束。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反叛和逆反,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放任型:放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往往任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对孩子的约束和引导。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放纵和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亲密型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疏离型、控制型和放任型亲子关系则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章 学校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者对某个特定的对象——心理求助者在自我成长、人格、适应等问题上予以心理援助,使其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心理学应用性技术。

作品法:是让心理患者通过日记、作文、自叙文或象征作品只有表现其思想、倾向、性格、情感发展等内容。

案例讨论法:是指几个地区或专注机构的心理集中起来开讨论会。其中一个人来举出某个案例,大家一起探讨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客观因素、处理治疗方法。

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

1、介入: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或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干预,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发展。

简答或论述:

1、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首先,是关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其次,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

2、学校心理辅导的“三次介入”理论:

次,发展性心理辅导。

第二次,预防性心理辅导。

适应问题又可分为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

成长与发展问题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

4、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5、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或选修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校心理辅导对学校不适应,问题行为的等进行积极的预防,尽量消除其发生的根源。

第四,学校心理辅导需要全体教务人员协同作战,配合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适应问题。

第六,学校心理辅导中存在着守密义务和伦理道德问题。

保守秘密是有一定界限的,在面对以下情况时,可以解除守密义务:

1)当学生有自杀念头,企图自杀时;

2)当事人有伤害甚至杀害其他人的倾向时;

4)当事人有虐待幼儿的变态人格时。

论述题:

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的看法: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作为一个教育者、指导者,必须常常自问: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我的认知观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教育性: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

人性: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中,师生关系、教育性和人性三者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培育的心理辅导内容:一是教与学的心理辅导,二是学校适应的心理辅导;三是升学、毕业的心理辅导;四是班级工作的心理辅导;五是学生生活的心理辅导;六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心理辅导。

(以上原理每点2分,自己理解和看法3分)

简答和论述:

1、学校心理辅导组织和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个次:

2、巴顿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做的界定

此职业界定为三种工作类型:

,作为心理测量员,能区分弱智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能对待特殊儿童进行鉴别,诊断并汇报结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

3)协调学校工作,

4)调查研究。

教育改革的建议包括:

2)为教师的教育心理业务进修提供信息。

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我国)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爱心

3)有奉献精神

4)有宽大的胸怀

5)沉着,、冷静、耐心

6)有敏锐的感受性

7)有较强的理解力

8)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

9)有责任感

10)身心健康

1)在校内的位置,

,尽量避免将其设在有许多孩子活动的场所,或在教集中的地方。

,色彩沉着、安定、温暖,避免过分刺激,采光和照明适中。

第四,保持隐秘性。外的声音要遮断,防止操场和走廊上的噪音干扰,窗户装置以两重窗为好。

4)其他

a 内要配置学生饮水用具及盥洗场所。

b 适当的配置图书、资料、录像等教育用品。

c 智力测量和心理测量的用具要整理有序。

名词解释:

抵抗:

转移:

逆转移:

简答

接受、反应、支持和提问

,重点不在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二,注意对问题概要的理解,要发现主诉问题的背后问题,如学生情绪烦躁、觉睡不好、学习搞不好等

时间方面的行为;空间方面的行为;身体语言状况;观察来谈者是否有反复行为、意图行为、接触行为,以及行为和接触的部位、方向

二、面接的中断:

导致中断的原因:

对策:

三、面接的终结:

其标志为:当事人主诉问题基本解决;

当事人主诉问题没有解决,但当事人的情绪得到了根本的解放,有了自我理解,并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和体验。

主诉问题是否已解决比较难判断,但是当事人找到了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及心理统合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3)面接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分个人和团体两种

通过电话进行追踪调查,定期询问当事人的发展状况;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可以通过函寄的方式送达。

第四,对追踪调查结果的灵活运用。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的自我成长观。

第二,来谈者的个体内部具有自我成长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要引导,而不是破坏;

第二,人格中心接近派(自我心理学认为外界事务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现象的场”,进而规定人的行为。)

第二,在倾听当事人倾诉时,既要倾听其语言,又要观察其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身体特征、姿态特征等等。

第四,解释的顺序一般是,先解释行为类型,再解释行为内涵,更后找出行为原因。

9、行为疗法:

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心理疗法。

10、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

1)系统脱敏 2)渐进的接近 3)社会技能训练 4)参与造型技术;

12、行为疗法的重点的技法介绍:

,系统脱敏

第二,自律训练法;

第五章 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

1、如何选择心里测量量表:

2)效度

3)信度

4)客观性

5)实用性

6)计分的容易性

7)经济性

2、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

(一)测量方法——为使学生感到安心,之前先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或者活动;(二)测量时间——学校的话,更好是在上午,

(四)准备工作——测量用纸、工具要备齐,铅笔要多备几支等

3、学校心里诊断要抓住的五大因素:

1)身体的因素

2)智力因素

3)人格、情绪的因素

4)环境的因素

5)体质的因素

4、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

1)智力测量;

2)基础学力测量;

3)学习能力测量;

4)学习不适应的心理测量;

5)性格测量;

5、适应性测量和发展性测量的区别:

目的

特点

适应性测量

对其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诊断

发现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情绪、社会生活、

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展性测量

判断有无发展性问题,即

正常的或异常的发展以及

发展停滞或发展退化等

可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6、学校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内容:

1)性格的适应、欲求测量

2)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测量

3)不安倾向、人际关系的测量

4)行为问题的预测性测量

5)发展性测量

7、比较题:

目的

特点

学习能力测量

通过测量发现经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

发现部分有心理障碍

或学习困难、厌学、学业不良的儿童

智力测量

发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智力和其他学习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发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确定其非智力因素

性格测量

调查学业不良的原因,

发现有无自卑感或神经质

及不安倾向等

调查学生人格各个侧面的表现

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8、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

9、弱智或又称智力精神发育迟滞:

10、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诊断:

LD(上学习困难的一种简称)或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要领:

,因身心发展迟缓或障碍而导致的学习机能障碍。

第二,认知-信息处理过程的机能不全或缺陷。

第四,具体各学科的学习困难表现。

第五,由学习困难而派生出的二次性心理障碍-情绪、行为方面的不适应状况。

11、语言发展障碍的诊断:

语言发展障碍属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意思交流的障碍。语言是由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构成的“语言环”来表现的。

对常见的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如下:

类型:表述性语言障碍

第二类型:接受和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

第四类型:口吃症

第五类型:非定型意思交流障碍。

12、不良行为的诊断:

,学校环境。

第二,社区环境。

第四,T-G性格测量中,社会适应性和情绪安定个项目得分显著低下。

第五,性格特征中极端性、神经质和自我否定的概念明显。

,语言、表情、情绪表现异常。

第二,身体、感觉表现异常。

第四,活动、行为表现异常。

14、不适应:

是指个人与环境不调和,处于生活的危机之中。

就是这一“语言反馈系统”的构造中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使这一系统的反应——运动迟缓或受阻,于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特征的语言障碍问题。

16、语言环(语言的反馈系统):

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言刺激,从人体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传送,称之为“输入”,从中枢神经再向神经末梢传送有关命令,并产生语言的表述,称之为“输出”,这两方面构成的语言环,又称之为“语言的反馈系统”。

日记是一种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很重要的方法。

日记的种类分以下几种;

一、个人日记:1)儿童日记;2)中学生日记;3)青春日记。2、3可称为“成长的烦恼”生活记录

二、生活日记:记录日常生活

三、集体日记:以班级为主体,学生之间的轮流执笔,教师也加入其中,或执笔抒怀或红笔批注。

另一种集体日记称为友人组合日记,即两三知己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教师不加入其中。

树木人格测量法、人物画测量法和风景构成描绘测量法。

20、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自己看书去理解一下下)

1、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发展阶段:

阶段,是在30年代前。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

二,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行心理辅导;

五,及时发现阻碍学习进展的因素

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配合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3、创新能力的因素和阻碍:

日本心理学家恩田等认为创造性思考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

流畅性、柔软性、独特性、具体性。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独特性更重要。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培养也由一些阻碍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认知上的障碍。

第二,文化上的障碍。

第四,人格上的障碍。

第五,教育上的障碍。

4、学习评价体系:

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活动三方面要素构成。

5、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短期的诊断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三种:

一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学科内容时,对学生预备性知识、技能、即先行的学习能力的诊断。

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对新的学科知识的了解多少,进行事先的确认。

三是对学生学习样式、学习类型进行心理测量

长期的诊断性评价有来两种:

一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理解能力的诊断评价,其中包括必要的智力测量、标准学习能力测量和学习成绩测量等。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性格特征方面的诊断,以发现学习困难问题产生的结症。

6、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问答法、观察评定法、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

7、诊断性评价: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已具备的必要的学习能力、兴趣、态度,包括已具有的基础知识、技能等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手段。

8、形成性评价:

9、学习困难: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能达到与其实足年龄相应的教育程度水平,其学业成绩、技能、知识发展受到明显的损害。

1)协助教师要做好学习辅导工作:

,老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智力。

第二,正确评价和认识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四,积极帮助学生来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对学习动机的辅导。

第二,懂得激励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对考试焦虑心理的辅导。

11、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思考柔软性训练:

1)从固定的思中解放出来;

2)思考方向的变换

第二,创造思维的训练:

1)KJ法

2)NM法

3)等价迁移思考法

12、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次:

次,是缺乏学习的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敢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厌学症。

第二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造成成绩不好,称之为恐学症。

学习障碍(LD)学生智力在弱智边缘,且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平衡,这与中枢神经机能异常有

指有学习欲望,但学业成绩不高,常常处于受挫状态,由此引起的学习自信心丧失。

14、学习障碍:

听、说、读、写、思考和计算等能力方面有缺陷,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写作、理解和使用上,以及在心理上有一项或数项明确障碍的儿童。

1)学科辅导;2)生活辅导;3)心理辅导;

16、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诊断的次有三:

次,是进行行为观察和心理测量。

第二次,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个别、特殊的学习能力诊断,对学习障碍的类型进行识别。

措施——

,是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别教材、教学用具的开发;

第二,在读写、计算、认知等具体的各个学科中,设计特别的学习课程

第四,要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改善他们的大脑反应机能

第五,开发学习障碍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

1、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数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叫学校压力症。

2、学习不适应问题的类型和表现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兴奋型和抑制型。

兴奋型以学习或考试焦虑症为主;抑制型以厌学症为主。两种状态对学生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损害。

3、考试焦虑症:

是一种特定的对学习紧张、不安、担忧的心理压力反应它集中表现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类似神经症性的紧张、担忧的反应,主要起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学目标把握不大因而缺乏自信,使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受到威胁和抑制。

4、对学生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学习不适应问题中的厌学症、缺乏学习动机、忧郁、有无力感的儿童、青少年的辅导方法如下:

首先,要早期发现问题。

其次,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分小步子、小阶段地完成学习目标。

更后,调整学习环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改善。

5、问题行为:

在临床心理学上也称为行为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人格的良性形成、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6、问题行为的分类:

美国,五类:

,学校学习不适应状态

第二,人际关系不良

第四,身心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无力感、抑郁和痛苦感

第五,与学校压力症有关的身心症状

我国心理学家将行为问题分类分为四类:

日本将此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反社会倾向的行为和神经倾向的行为

7、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

五种认识——

,问题行为的“麻烦观”;

第二,问题行为的“异常观”;

第四,问题行为的“错误学习说”;

第五,问题行为的“发展课题说”

8、对问题行为的矫治:

2)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的改变;

3)培养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强化脆弱的人格;

4)适应行为的再学习;

5)发展的、预防的矫治。

9、对问题行为的辅导——06年简答

1)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2)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10、对考试焦虑现象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08年的简答略

1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处理学校压力症时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当学生身心不适应,出现压力症状,应让他们到学校卫生“避难”,或回家休息,教师不要在精神上过分激励、促使学生奋发努力,即“逼得太紧”。

第八章 学校精神卫生与心理临床

1、“情绪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情绪障碍——自我身体以及心理存在方面受到威胁,而急剧地引起心理、身体方面的动荡、混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愤怒、恐惧、喜悦、爱情、悲伤、厌恶等情绪活动,所谓障碍就是指感情、情绪这些活动的混乱摩擦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主要类型:

1)吸烟、酗酒;

2)神经性摄食障碍

3)偷窃行为

4)吸毒和药物依赖

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1)不安神经症;

2)小儿歇斯底里症;

3)恐怖症;

4)强迫症;

3、“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和类型:

1)破瓜型;

2)紧张型;

3)妄想型;

,早期危机介入。

第二,发现当事人有自杀心里念头时,心理辅导教师不能遵循保守秘密义务,要及时通知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协调做好转化工作。

第四,及早对其生活环境做出调整,尽量消除不理因素,降低当事人的情绪压力。

第五,可给当事人几个随时可以拨打的电话码,便于紧急时联系。

5、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后应立即进行精神治疗。

6、自杀心理分析:

第二,唯求一死的反面是希望被救助,但被救助的道如被堵住、封闭,则当事人孤独感会更加强烈,易产生自杀行为。

1、青春期危机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在整个精神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阶段发展为了另一个新的精神阶段过渡的中间期。在这个过渡的中间期里,旧有的精神体系缺乏其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而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完全构成,因而处于一种危险的不安全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成长、成熟会遇到各种困难,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应问 题和障碍容易出现的时期。

2、生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的多样化。

现代生对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态倾倒的状况已经少见了,他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

第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但人有时候必须通过苦恼、不安、痛苦,通过克服深刻的心理危机才能成长起来,才能将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次。

3、生活的几种主要不适应问题:

两个问题:

,学生无力症候群;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副业化倾向”

另一种是神经性冷漠症

第二,新入学症侯群

4、生的精神卫生问题:

1)身心不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3)神经症;

4)精神分裂症;

5)躁狂——抑郁症;

6)自杀。

中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形式:

1)个人心理面接;2)并行心理面接;3)协同心理面接;

2、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07年简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指父母如何养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这样一种互助的社会人际关系。

特点:一是互动性,即亲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的;

二是阶段性,亲子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问题等。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

第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4、亲子关系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德的父母教育四维度:

,父母控制性维度。

第二,成熟性要求维度;

第四,支持性维度;

后来,他把亲子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

1)权威型:高控制、高反应;

2)专制型:高控制、低反应;

3)宽容型:低控制、高反应;

4)放任型:低控制、低反应;

日本心理学家户川行男、品川不二郎等提出十类:

一、拒绝亲子关系:1)消极的拒绝型2)积极的拒绝型

二、支配的亲子关系:1)权威型2)野心型

三、过保护的亲子关系:1)干涉型2)不安型

四、服从的亲子关系: 1)溺爱型2)盲从型

五、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1)矛盾型2)不一致型

5、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

,拒绝型的亲子关系;

在集体生活中攻击性强,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学生的可能性大;

不合群,性格孤立,有自卑感;

对其今后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过保护型的亲子关系;

会使儿童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表现教幼稚,不安度较高;

在集体生活中不适应,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

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性格混乱或性格内向,情绪消沉、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差,在青春期中一旦遭受严重的心理挫折、失败,厌生、产生自杀的可能性大;

在集体生活中看到弱者,非常傲慢;看到强者,有非常卑屈,有吃软怕硬,或神经症性格倾向。

第四,矛盾型的亲子关系;

易使性格外向的儿童说谎,言行不一,易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而使性格内向的儿童猜疑心较强,有恐怖感对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对父母采取两面派手段;

第五,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

使儿童比较自私,自我中心强,没有责任心,产生强烈的攻击行为;

情绪不稳定,猜疑心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性心理异常或在青少年期出现性的问题比较多。

更后,需要重要提到的是:亲子关系不仅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而且对父母的身心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

1、拒绝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

2、支配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

3、过保护的亲子关系:

指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想用过份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

4、服从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的父母。

5、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6、安全型依恋:

是指子女和父母相互信赖、相互依赖,亲密性强,标致着父母有安全感,子女也有安全感,属健康型依恋。

7、回避型依恋;

因害怕失去社会某种依存对象或避免感情不安,而采取的亲子依恋来补偿内心感情的失落等。

8、反抗型依恋;

子女对父母有敌意、不安、想自立,又不能脱离父母影响,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存在强烈的矛盾感,是一种不良依恋。

9、混乱型依恋;

表现在自我对他人交往沟通极其消极,对父母一方依恋特别强烈,具有焦虑、不安情绪。

以上关于“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揭秘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纽带)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枣庄中公教育小编特整理了枣庄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亲子关系?

狭义: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广义: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种分类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民主型

适当

高情感

①善于交流,积极支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 ②关系融洽。

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专制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简单粗暴,不通情理; ②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合理要求不予满足。

①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②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放任型

低控制

高情感

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

①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 ②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低情感

消极的,缺乏交谈,忽视要求。

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亲子关系的第二种分类

鲍姆琳德根据两个维度: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归纳出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型、专断型、宽容——放纵型。在鲍姆琳德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权威型

适当

高情感

①态度积极肯定,尊重、鼓励; ②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定地实施规则; ③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对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

①独立性较强; ②善于自我控制; ③肯解决问题; ④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 ⑤喜欢与人交往。

专断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很少考虑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②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规则,但却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

①缺乏主动性; ②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 ③不善于与人交往。

放纵型 (容许型/溺爱型)

低控制

高情感

①让孩子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②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

①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②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忽视型

低控制

低情感

①交往很少,缺乏基本的关注,缺乏反馈; ②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

①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 ②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 ③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小试牛刀

单选题

幼儿明明的父母发现,明明在幼儿园里学习了儿歌后就常常在家里唱儿歌,经过交流后,明明的父母得知明明很喜欢唱儿歌,于是明明的父母就带着他去商场选购儿歌磁带,并更终购买了明明自己挑选的一盘磁带,上述案例体现了( )亲子关系。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纵型 D。忽视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子关系的类型特征。A选项民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B选项专制型父母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C选项放纵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且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D选项忽视型父母培养的孩子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题干中明明的父母对于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属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故本题选A。

儿童心理学中,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与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亲密型:亲密型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父母关注和理解子女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积极参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这种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 疏离型:疏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父母往往忽视或忽略子女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甚至对子女的生活和成长缺乏兴趣和关注。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

3、 控制型:控制型亲子关系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对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约束。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反叛和逆反,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放任型:放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往往任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对孩子的约束和引导。这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放纵和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亲密型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疏离型、控制型和放任型亲子关系则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章 学校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者对某个特定的对象——心理求助者在自我成长、人格、适应等问题上予以心理援助,使其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心理学应用性技术。

作品法:是让心理患者通过日记、作文、自叙文或象征作品只有表现其思想、倾向、性格、情感发展等内容。

案例讨论法:是指几个地区或专注机构的心理集中起来开讨论会。其中一个人来举出某个案例,大家一起探讨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客观因素、处理治疗方法。

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

1、介入: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或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干预,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发展。

简答或论述:

1、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首先,是关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其次,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

2、学校心理辅导的“三次介入”理论:

次,发展性心理辅导。

第二次,预防性心理辅导。

适应问题又可分为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

成长与发展问题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

4、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5、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或选修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校心理辅导对学校不适应,问题行为的等进行积极的预防,尽量消除其发生的根源。

第四,学校心理辅导需要全体教务人员协同作战,配合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适应问题。

第六,学校心理辅导中存在着守密义务和伦理道德问题。

保守秘密是有一定界限的,在面对以下情况时,可以解除守密义务:

1)当学生有自杀念头,企图自杀时;

2)当事人有伤害甚至杀害其他人的倾向时;

4)当事人有虐待幼儿的变态人格时。

论述题:

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的看法: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作为一个教育者、指导者,必须常常自问: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我的认知观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教育性: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

人性: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中,师生关系、教育性和人性三者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培育的心理辅导内容:一是教与学的心理辅导,二是学校适应的心理辅导;三是升学、毕业的心理辅导;四是班级工作的心理辅导;五是学生生活的心理辅导;六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心理辅导。

(以上原理每点2分,自己理解和看法3分)

简答和论述:

1、学校心理辅导组织和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个次:

2、巴顿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做的界定

此职业界定为三种工作类型:

,作为心理测量员,能区分弱智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能对待特殊儿童进行鉴别,诊断并汇报结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

3)协调学校工作,

4)调查研究。

教育改革的建议包括:

2)为教师的教育心理业务进修提供信息。

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我国)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爱心

3)有奉献精神

4)有宽大的胸怀

5)沉着,、冷静、耐心

6)有敏锐的感受性

7)有较强的理解力

8)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

9)有责任感

10)身心健康

1)在校内的位置,

,尽量避免将其设在有许多孩子活动的场所,或在教集中的地方。

,色彩沉着、安定、温暖,避免过分刺激,采光和照明适中。

第四,保持隐秘性。外的声音要遮断,防止操场和走廊上的噪音干扰,窗户装置以两重窗为好。

4)其他

a 内要配置学生饮水用具及盥洗场所。

b 适当的配置图书、资料、录像等教育用品。

c 智力测量和心理测量的用具要整理有序。

名词解释:

抵抗:

转移:

逆转移:

简答

接受、反应、支持和提问

,重点不在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二,注意对问题概要的理解,要发现主诉问题的背后问题,如学生情绪烦躁、觉睡不好、学习搞不好等

时间方面的行为;空间方面的行为;身体语言状况;观察来谈者是否有反复行为、意图行为、接触行为,以及行为和接触的部位、方向

二、面接的中断:

导致中断的原因:

对策:

三、面接的终结:

其标志为:当事人主诉问题基本解决;

当事人主诉问题没有解决,但当事人的情绪得到了根本的解放,有了自我理解,并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和体验。

主诉问题是否已解决比较难判断,但是当事人找到了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及心理统合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3)面接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分个人和团体两种

通过电话进行追踪调查,定期询问当事人的发展状况;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可以通过函寄的方式送达。

第四,对追踪调查结果的灵活运用。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的自我成长观。

第二,来谈者的个体内部具有自我成长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要引导,而不是破坏;

第二,人格中心接近派(自我心理学认为外界事务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现象的场”,进而规定人的行为。)

第二,在倾听当事人倾诉时,既要倾听其语言,又要观察其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身体特征、姿态特征等等。

第四,解释的顺序一般是,先解释行为类型,再解释行为内涵,更后找出行为原因。

9、行为疗法:

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心理疗法。

10、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

1)系统脱敏 2)渐进的接近 3)社会技能训练 4)参与造型技术;

12、行为疗法的重点的技法介绍:

,系统脱敏

第二,自律训练法;

第五章 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

1、如何选择心里测量量表:

2)效度

3)信度

4)客观性

5)实用性

6)计分的容易性

7)经济性

2、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

(一)测量方法——为使学生感到安心,之前先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或者活动;(二)测量时间——学校的话,更好是在上午,

(四)准备工作——测量用纸、工具要备齐,铅笔要多备几支等

3、学校心里诊断要抓住的五大因素:

1)身体的因素

2)智力因素

3)人格、情绪的因素

4)环境的因素

5)体质的因素

4、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

1)智力测量;

2)基础学力测量;

3)学习能力测量;

4)学习不适应的心理测量;

5)性格测量;

5、适应性测量和发展性测量的区别:

目的

特点

适应性测量

对其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诊断

发现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情绪、社会生活、

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展性测量

判断有无发展性问题,即

正常的或异常的发展以及

发展停滞或发展退化等

可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6、学校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内容:

1)性格的适应、欲求测量

2)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测量

3)不安倾向、人际关系的测量

4)行为问题的预测性测量

5)发展性测量

7、比较题:

目的

特点

学习能力测量

通过测量发现经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

发现部分有心理障碍

或学习困难、厌学、学业不良的儿童

智力测量

发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智力和其他学习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发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确定其非智力因素

性格测量

调查学业不良的原因,

发现有无自卑感或神经质

及不安倾向等

调查学生人格各个侧面的表现

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8、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

9、弱智或又称智力精神发育迟滞:

10、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诊断:

LD(上学习困难的一种简称)或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要领:

,因身心发展迟缓或障碍而导致的学习机能障碍。

第二,认知-信息处理过程的机能不全或缺陷。

第四,具体各学科的学习困难表现。

第五,由学习困难而派生出的二次性心理障碍-情绪、行为方面的不适应状况。

11、语言发展障碍的诊断:

语言发展障碍属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意思交流的障碍。语言是由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构成的“语言环”来表现的。

对常见的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如下:

类型:表述性语言障碍

第二类型:接受和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

第四类型:口吃症

第五类型:非定型意思交流障碍。

12、不良行为的诊断:

,学校环境。

第二,社区环境。

第四,T-G性格测量中,社会适应性和情绪安定个项目得分显著低下。

第五,性格特征中极端性、神经质和自我否定的概念明显。

,语言、表情、情绪表现异常。

第二,身体、感觉表现异常。

第四,活动、行为表现异常。

14、不适应:

是指个人与环境不调和,处于生活的危机之中。

就是这一“语言反馈系统”的构造中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使这一系统的反应——运动迟缓或受阻,于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特征的语言障碍问题。

16、语言环(语言的反馈系统):

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言刺激,从人体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传送,称之为“输入”,从中枢神经再向神经末梢传送有关命令,并产生语言的表述,称之为“输出”,这两方面构成的语言环,又称之为“语言的反馈系统”。

日记是一种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很重要的方法。

日记的种类分以下几种;

一、个人日记:1)儿童日记;2)中学生日记;3)青春日记。2、3可称为“成长的烦恼”生活记录

二、生活日记:记录日常生活

三、集体日记:以班级为主体,学生之间的轮流执笔,教师也加入其中,或执笔抒怀或红笔批注。

另一种集体日记称为友人组合日记,即两三知己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教师不加入其中。

树木人格测量法、人物画测量法和风景构成描绘测量法。

20、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自己看书去理解一下下)

1、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发展阶段:

阶段,是在30年代前。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

二,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行心理辅导;

五,及时发现阻碍学习进展的因素

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配合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3、创新能力的因素和阻碍:

日本心理学家恩田等认为创造性思考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

流畅性、柔软性、独特性、具体性。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独特性更重要。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培养也由一些阻碍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认知上的障碍。

第二,文化上的障碍。

第四,人格上的障碍。

第五,教育上的障碍。

4、学习评价体系:

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活动三方面要素构成。

5、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短期的诊断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三种:

一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学科内容时,对学生预备性知识、技能、即先行的学习能力的诊断。

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对新的学科知识的了解多少,进行事先的确认。

三是对学生学习样式、学习类型进行心理测量

长期的诊断性评价有来两种:

一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理解能力的诊断评价,其中包括必要的智力测量、标准学习能力测量和学习成绩测量等。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性格特征方面的诊断,以发现学习困难问题产生的结症。

6、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问答法、观察评定法、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

7、诊断性评价: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已具备的必要的学习能力、兴趣、态度,包括已具有的基础知识、技能等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手段。

8、形成性评价:

9、学习困难: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能达到与其实足年龄相应的教育程度水平,其学业成绩、技能、知识发展受到明显的损害。

1)协助教师要做好学习辅导工作:

,老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智力。

第二,正确评价和认识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四,积极帮助学生来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对学习动机的辅导。

第二,懂得激励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对考试焦虑心理的辅导。

11、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思考柔软性训练:

1)从固定的思中解放出来;

2)思考方向的变换

第二,创造思维的训练:

1)KJ法

2)NM法

3)等价迁移思考法

12、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次:

次,是缺乏学习的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敢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厌学症。

第二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造成成绩不好,称之为恐学症。

学习障碍(LD)学生智力在弱智边缘,且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平衡,这与中枢神经机能异常有

指有学习欲望,但学业成绩不高,常常处于受挫状态,由此引起的学习自信心丧失。

14、学习障碍:

听、说、读、写、思考和计算等能力方面有缺陷,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写作、理解和使用上,以及在心理上有一项或数项明确障碍的儿童。

1)学科辅导;2)生活辅导;3)心理辅导;

16、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诊断的次有三:

次,是进行行为观察和心理测量。

第二次,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个别、特殊的学习能力诊断,对学习障碍的类型进行识别。

措施——

,是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别教材、教学用具的开发;

第二,在读写、计算、认知等具体的各个学科中,设计特别的学习课程

第四,要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改善他们的大脑反应机能

第五,开发学习障碍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

1、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数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叫学校压力症。

2、学习不适应问题的类型和表现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兴奋型和抑制型。

兴奋型以学习或考试焦虑症为主;抑制型以厌学症为主。两种状态对学生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损害。

3、考试焦虑症:

是一种特定的对学习紧张、不安、担忧的心理压力反应它集中表现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类似神经症性的紧张、担忧的反应,主要起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学目标把握不大因而缺乏自信,使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受到威胁和抑制。

4、对学生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学习不适应问题中的厌学症、缺乏学习动机、忧郁、有无力感的儿童、青少年的辅导方法如下:

首先,要早期发现问题。

其次,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分小步子、小阶段地完成学习目标。

更后,调整学习环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改善。

5、问题行为:

在临床心理学上也称为行为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人格的良性形成、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6、问题行为的分类:

美国,五类:

,学校学习不适应状态

第二,人际关系不良

第四,身心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无力感、抑郁和痛苦感

第五,与学校压力症有关的身心症状

我国心理学家将行为问题分类分为四类:

日本将此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反社会倾向的行为和神经倾向的行为

7、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

五种认识——

,问题行为的“麻烦观”;

第二,问题行为的“异常观”;

第四,问题行为的“错误学习说”;

第五,问题行为的“发展课题说”

8、对问题行为的矫治:

2)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的改变;

3)培养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强化脆弱的人格;

4)适应行为的再学习;

5)发展的、预防的矫治。

9、对问题行为的辅导——06年简答

1)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2)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10、对考试焦虑现象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08年的简答略

1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处理学校压力症时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当学生身心不适应,出现压力症状,应让他们到学校卫生“避难”,或回家休息,教师不要在精神上过分激励、促使学生奋发努力,即“逼得太紧”。

第八章 学校精神卫生与心理临床

1、“情绪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情绪障碍——自我身体以及心理存在方面受到威胁,而急剧地引起心理、身体方面的动荡、混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愤怒、恐惧、喜悦、爱情、悲伤、厌恶等情绪活动,所谓障碍就是指感情、情绪这些活动的混乱摩擦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主要类型:

1)吸烟、酗酒;

2)神经性摄食障碍

3)偷窃行为

4)吸毒和药物依赖

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1)不安神经症;

2)小儿歇斯底里症;

3)恐怖症;

4)强迫症;

3、“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和类型:

1)破瓜型;

2)紧张型;

3)妄想型;

,早期危机介入。

第二,发现当事人有自杀心里念头时,心理辅导教师不能遵循保守秘密义务,要及时通知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协调做好转化工作。

第四,及早对其生活环境做出调整,尽量消除不理因素,降低当事人的情绪压力。

第五,可给当事人几个随时可以拨打的电话码,便于紧急时联系。

5、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后应立即进行精神治疗。

6、自杀心理分析:

第二,唯求一死的反面是希望被救助,但被救助的道如被堵住、封闭,则当事人孤独感会更加强烈,易产生自杀行为。

1、青春期危机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在整个精神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阶段发展为了另一个新的精神阶段过渡的中间期。在这个过渡的中间期里,旧有的精神体系缺乏其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而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完全构成,因而处于一种危险的不安全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成长、成熟会遇到各种困难,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应问 题和障碍容易出现的时期。

2、生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的多样化。

现代生对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态倾倒的状况已经少见了,他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

第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但人有时候必须通过苦恼、不安、痛苦,通过克服深刻的心理危机才能成长起来,才能将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次。

3、生活的几种主要不适应问题:

两个问题:

,学生无力症候群;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副业化倾向”

另一种是神经性冷漠症

第二,新入学症侯群

4、生的精神卫生问题:

1)身心不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3)神经症;

4)精神分裂症;

5)躁狂——抑郁症;

6)自杀。

中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形式:

1)个人心理面接;2)并行心理面接;3)协同心理面接;

2、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07年简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指父母如何养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这样一种互助的社会人际关系。

特点:一是互动性,即亲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的;

二是阶段性,亲子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问题等。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

第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4、亲子关系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德的父母教育四维度:

,父母控制性维度。

第二,成熟性要求维度;

第四,支持性维度;

后来,他把亲子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

1)权威型:高控制、高反应;

2)专制型:高控制、低反应;

3)宽容型:低控制、高反应;

4)放任型:低控制、低反应;

日本心理学家户川行男、品川不二郎等提出十类:

一、拒绝亲子关系:1)消极的拒绝型2)积极的拒绝型

二、支配的亲子关系:1)权威型2)野心型

三、过保护的亲子关系:1)干涉型2)不安型

四、服从的亲子关系: 1)溺爱型2)盲从型

五、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1)矛盾型2)不一致型

5、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

,拒绝型的亲子关系;

在集体生活中攻击性强,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学生的可能性大;

不合群,性格孤立,有自卑感;

对其今后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过保护型的亲子关系;

会使儿童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表现教幼稚,不安度较高;

在集体生活中不适应,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

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性格混乱或性格内向,情绪消沉、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差,在青春期中一旦遭受严重的心理挫折、失败,厌生、产生自杀的可能性大;

在集体生活中看到弱者,非常傲慢;看到强者,有非常卑屈,有吃软怕硬,或神经症性格倾向。

第四,矛盾型的亲子关系;

易使性格外向的儿童说谎,言行不一,易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而使性格内向的儿童猜疑心较强,有恐怖感对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对父母采取两面派手段;

第五,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

使儿童比较自私,自我中心强,没有责任心,产生强烈的攻击行为;

情绪不稳定,猜疑心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性心理异常或在青少年期出现性的问题比较多。

更后,需要重要提到的是:亲子关系不仅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而且对父母的身心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

1、拒绝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

2、支配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

3、过保护的亲子关系:

指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想用过份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

4、服从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的父母。

5、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6、安全型依恋:

是指子女和父母相互信赖、相互依赖,亲密性强,标致着父母有安全感,子女也有安全感,属健康型依恋。

7、回避型依恋;

因害怕失去社会某种依存对象或避免感情不安,而采取的亲子依恋来补偿内心感情的失落等。

8、反抗型依恋;

子女对父母有敌意、不安、想自立,又不能脱离父母影响,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存在强烈的矛盾感,是一种不良依恋。

9、混乱型依恋;

表现在自我对他人交往沟通极其消极,对父母一方依恋特别强烈,具有焦虑、不安情绪。

以上关于“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包括”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揭秘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纽带)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喜欢社交、好奇心强、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在同伴游戏中,他们善于关注其他孩子的需求,并且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逐渐表现出社会和情绪上的退缩,依赖性强,不愿参加多人游戏。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 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4、溺爱型。现在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长辈很爱孩子,没有原则的迁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障碍。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长大会处处碰壁,无法在社会立足,人生终将不幸福。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积极作用

1、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关系和谐对孩子的影响是容易的,也是正面的。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很多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次的陪伴。

2、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在6岁之前,父母给予足够多陪伴和影响,孩子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将会脱颖而出。孩子将会充满活力和激情。亲子关系不和谐,没有得到高质量陪伴的孩子,会有性格缺陷,比如孤僻、结巴、焦虑等。各种能力也会偏弱,比如人际交往、秩序感、阅读等。就算后天弥补,也难超越抓住敏感期培养的孩子。

所以,父母们要好好抽空高质量培养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将独立、规则意识与责任感植入孩子心中。抓住孩子发展敏感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不错过孩子的成长,才能不遗憾孩子的未来。

3、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和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存在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让孩子学会了爱与被爱。和谐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自由翱翔插上翅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也会成为孩子人生道上难以卸除的枷锁。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论是生理需求还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积极回应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对于0-1岁的婴儿来说,他们此时正处于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阶段,不会表达、听不懂话语的婴儿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有当我们及时回应了,才能帮助孩子缓解祛除恐惧、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当面对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时,我们可以时间用语言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否满足他的要求则视情况而定。

2、用积极的心态去传递爱。当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偏激、不焦虑、不惊慌时,就会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氛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充满友爱和温情的,内心就不会惶恐。除了肢体行动外,我们也可以多多用语言去向孩子表达爱。当孩子有明显进步时,我们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赞美。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1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的要求,为国内大陆家庭教育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更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与横滨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综治办和国内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更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2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国内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3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 教育学科 构建

中图分类: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

人们习惯于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以此说明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一,是一个国家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①中是这样作出规定的:

(1)奠基性。在0~8岁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子女位不可替换的、时间更长的“教师”。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感染性。父母子女的天然亲情,息息相通,“同言而信,信其所亲”,有独特的相互感染教育作用。(3)针对性。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知子莫如父”,可以准确地针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子女也可针对父母的脾气秉性进行帮助。(4)长期性。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有利于形成牢固的良好品德和习惯。(5)灵活性。家庭教育面向个别成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随机进行,内容具体,方法灵活,富有实效。(6)社会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社会。

陈桂生老师在其著的教育原理一书中谈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家庭对学校的影响,也是其他社会成分所难以完全代替的。至少迄今为止的社会情况还是如此”。②接下来,陈老师又谈到了家庭与学校关系形态的演变的问题,陈老师说道,就教育机构群的发生来说,家庭先于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就人类个体生长的过程来说,家庭内的个体社会化先于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个体社会化;学生在学期间,家庭环境与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尽管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影响同学生同伴(学生群体)影响相比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后者,但“家庭的影响常常比学校更强些,在儿童年幼时,情况尤其如此。因此,自从学校问世以来,学校同家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课题”。③

2 家庭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中的尴尬地位

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教育学书籍,专门以家庭教育为主题论述的不多;即使在全书中列有相应章节论述,在全书中的所占的比例也较少。以李维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为例,该书从“教育管理”到“妇女与教育”共列有条目索引26类,非常遗憾,这些条目索引中没有“家庭教育”。笔者又详细查阅了该书所收录的1448条条目,与家庭有关的词条只有16个。

3 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

家庭教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家庭教育学科研究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学科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是更根本的原因。家庭教育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研究内容,如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内容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家庭教育研究系统,而这一复杂的系统又受到社会变迁、社会分等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人类学、生物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这些学科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样繁杂而庞大的研究内容,要形成真正意义上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困难重重。

“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⑤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家庭教育职能怎样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怎样减退、学校又是如何代替家庭承担“照管”未成年人的职能,家庭教育“学校化”以及学校教育“家庭化”之类现象如何发展,加强家庭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家庭教育学科应该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如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复合家庭、再婚家庭等等;研究不同类型的儿童,如独生子女、残疾子女、越轨青少年等等。作为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学学科所应用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再有,需要一批充满热情、愿意扎扎实实立足于家教实践的研究者。家庭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理论空白点亟需填补;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无论是提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做实验研究,研究者都应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注意科学性问题,防止主观性。

注释

②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3:250、

③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3:260-261、

参考文献

[1] 骆风。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4

论文关键词: 英语基础教育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论文摘 要: 作者综合梳理近十年来国内英语教育与家庭影响的相关文献,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各种家庭因素进行分类说明。研究分析表明,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外部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活动和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和对英语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一、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开设有各种形式的英语课程,同时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3)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家庭环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更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上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国内近现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快速的时候,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会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

物质是基础。稳定有力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孩子的物质需要、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客观上为孩子的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同时,优越的家庭背景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资金支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更富有感情色彩的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制度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反映社会文化。李培林在其国内社会分一书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为:(1)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有形的社区和无形的人际关系;(2)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动,父母的关注和父母的语言基础。[2]家庭文化活动指读书看报、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从小潜移默化,其学习能力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研究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关注子女的学业,期望较高,鞭策也较为殷切。而在影响个人教育程度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鼓励所发挥的作用较大。不同阶的父母在日常用语表达中,其语法和表达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较复杂的表达方式对子女说话,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能力。

可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如优良的社区环境和家庭与社会其他人的和谐关系,积极的家庭文化活动和对孩子的合适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导作用都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重视、父母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成果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成果的期望、都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果产生影响。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关联研究法,对某所小学五年级两个班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长非民主教养态度,工具型教育价值取向和儿童消极的单独文化活动更容易导致儿童外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而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培养其自我实现意识和健康的内在素质又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突破口。牛建辉(2008)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些从不关心英语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英语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关心英语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见,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英语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所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对英语家庭教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关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环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围,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总和。它由家庭的人际关系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据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一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受父母的重视程度、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英语的热情降低。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农村学习英语的环境较差,特别是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环境而言,家长观念较为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致使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英语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英语的进取心,等等。

还有家庭英语语言环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数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规律,父母的更高学历,父母有无学习英语的经历,父母的长期职业,父母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的建议

尽管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活动,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其学习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引导;父母、教师和生活中的其他关键人物通过提供中介学习经历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家庭因素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调查数据分析,同时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经济和社会阶与孩子语言学习的关系方面,但多数欧美国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欧语系内的研究。由于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家庭形态又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具体到当代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因地因时进行具体实际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并且该领域有关的社会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儿童双语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和个人在知识构建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尽管家庭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国内研究很多是谈家庭因素对于孩子学习的影响,具体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二语习得的研究还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入,有关家庭因素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坚实。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有重要影响,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孩子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希望此篇综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视,更希望理论研究和英语教育实践能够有机结合,使对于家庭因素和英语学习相关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孩子的个人成长,使家庭为孩子学习和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2008、

[2]李培林等。国内社会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辉。针对国内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D]。济南:山东师范,2007、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5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更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更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家庭教育心理专注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面,还是从实践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多从孩子角度入手,根据孩子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还有一些文章,从地域特点来研究不同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如有些文章专门研究某一地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和特点,也有一些文章专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从家长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对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等面已形成稳定特点的某一特定家长群体——如知识分子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6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更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更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更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更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更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次向高次迈进,找到一些高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有三项实验课题通过级结题验收,“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项实验课题通过级结题验收,1人被评为岱岳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课题主持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科研是保证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十五六年来举办家长学校,曾经掀起热潮,但因缺少制度和经费、队伍等保障,多数逐渐沉寂。然而,由于我国场经济空前活跃,不少人看准了家长场的巨大商机,书店里充斥着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难于选择的家庭教育方法、窍门、点子、金经一类的书籍。这里面良莠不齐,有教好了自己一个孩子便大施推广,以一当万,一招鲜打遍天的;也有迂于古代无分析批判,极力倡导清代弟子规来冒充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还有以照搬美国家庭教育模式,给国内亿万家庭乱开药方子的;场上更多的是轻松教子60招、不打不骂教育孩子100招之类的,吸引家长急切解渴的指导书。这些书切合了目前社会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它们的要害是没有以科学的研究作基础,以狭小的经验或以反复说些无妨大碍的原则性的话,作为指导千差万别的家庭。抽象地,不分时空地谈爱,谈赏识,谈赞美,谈技巧,谈窍门,谈一两个特例。广大家长如果照着去做,往往无效,甚至不知从何着手。也有碰上了好使的,但机率并不高。这表明,我国家庭教育还处于摸索之中。

赵忠心先生认为,八十年代这十年主要做的是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还是浅次的。九十年代这十年研究有所发展,涉及到家庭教育观念更新、教养态度、教育原则、教育艺术、教育方式、独生子女教育、亲子教育、家校合作、继承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开展了家庭教育调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八、九年,研究的视野大大拓宽:如传媒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网瘾的预防、矫治,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贫困家庭教育,休闲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社区指导家庭教育问题等等。

赵先生在报告里提出了家庭教育科研的八个结合。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2、基本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

3、家庭教育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4、国内家庭教育研究和外国家庭教育研究相结合;

5、家庭教育现状研究和家庭教育历史研究相结合;

6、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7、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相结合;

我认为,赵先生概括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这八条是我国家庭教育科研未来发展的正道,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明显不足。正因为这些不足甚至是相互脱节,我们的许多有水平的研究人员,并未搭起一个顺畅而有效的平台,有些很好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验证和运用,出版了一些手册式的科研着作,没有广普平台这个中介,更到达不了千家万户,而许多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师在实践指导家长的过程中,又很难获得专家的科研成果的支持。

这个历程对我国家庭教育科研极有启发意义。

当前我认为家庭教育科研存在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1、家庭教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都比较薄弱,更严重的是这三方面的疏离和脱节。

其表现是搞基础研究的人,往往在和研究所,即使联系学校,做了一些课题,也是实践者是教师,出方案的是专家,教师为专家打工,收集原始资料,让专家去研究,那么专家缺失现场情境体验,也缺乏即时情境中迅速判断支招能力,即使会支招出策,也缺少跟踪验证过程指导的实际经验,而教师这边呢,却缺乏理论概括,寻查规律,形成新理念,发现新理论的能力,往往是会做一点,却缺少理论思维,没有深刻的道理。

在开发研究中更是问题很不少,许多配套光盘里的家庭教育报告和一些片面训练的手册,并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即使说点道理也很片面和极端。

2、就我的有限视野所见,许多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多是限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反映客观状态,它回答情况怎么样,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它调查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种类,然后找到了发生问题的一些原因。文章就此结束了。在等待指导的人们中,起码还要提示解决的思吧。要有办法,有策略,有步骤地解决它吧。所以人们已不满足于家庭教育描述性研究了。虽然描述性研究也很需要。

鲁迅说过:“更痛苦的是,人们梦醒之后,却无可走。”我们的研究,不能只让人痛苦,不给人希望,只看到淋漓的鲜血,而无脚下之和前方的光明。

那么,我也读到了一些比较认真负责的研究者,他提出了解决的思和策略,甚至附有一两个成功解决的案例。但却不是他自己亲手解决的。孤例难以作证据,而它提的解决思也未经实践的验证。人们对此信任度不高,操作性也不强。那么这种研究还不是真正干预性研究,仍然属于平面研究,靠的是调查事实后的推理和分析,提出的解决思仍是思辨的产物而不是实践的验证,它缺少实证作依据。

我国家庭教育当前至为广泛,至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为了转化和矫治问题孩子而转化问题家长。让千家万户也有预防能力,指导家庭教育走上成功之道。怎样找到适应不同家庭不同问题的丰富解药,这是只靠调查和思辨难以完成的。所以家庭教育研究要从平面研究,描述加思辨的静态研究中走出来,突破它,成为主体的、动态的、介入性的、干预性的研究。要做到它,则要提倡研究者长期深入家庭,组织起规模化的队伍,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动态跟踪指导。这也是使赵教授提出的家庭教育研究“八个结合”得以实现的途径,更是使所有参加指导的班成为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使受指导的家长成为广义的研究自我、研究孩子的研究者的一种创新的家庭教育研究。

二、深圳宝安区家庭教育科研的历程供分析和探索

深圳宝安区从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整六年,完成了两个规模不小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

个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时间从2003年10月3日——2006年10月。这是省教育学会的课题。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篇8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更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更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更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更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更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更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更充分、更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国内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以上关于“心理学中的四种亲子关系模式”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类型(揭秘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纽带)”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