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亲子关系的秘密(揭示中美两国亲子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8 34 0

中美亲子关系的秘密(揭示中美两国亲子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

国内和外国的家庭亲子关系区别,国内一般来说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比较关心,从孩子小时候就帮孩子规划好以后的目标,对孩子的溺爱会让孩子对家长形成一种依赖,而外国父母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放心的,大部分都是采取放养政策,不多干预孩子的发展,所以孩子长大后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强。

中德,中法,中美,中英哪个关系相对好

中德,,,美国一直视国内为敌对国,而英国人对国内人歧视较为严重,法国与美国狼狈为奸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的中英关系和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

高考是这一代人跨不过的坎儿,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捆绑在一辆战车上。异地高考政策即将出台,多少民众翘首以盼。但是高考之无解的局,还是无解。教育部人士表示,高考不是该不该考,而是怎么考的问题,此语不差,可正是这怎么考,让多少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深陷高考困局。

你曾做过的让父母更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2011年10月28日,这样的一道题目出现在青岛二中2012年北京、清安康学优秀学生推荐面试题中。面对这样一道题目,半数以上的候选人都思考良久,更后给出的答案还多是“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对于这样的面试结果,二中的管理者感觉很遗憾,他们开始思考: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缺乏了更重要的东西(半岛都报)。

“你曾做过的让父母更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许多考生面对这道既简单又复杂的考题,大多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这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现代教育的尴尬,现在的孩子们对于父母关心的苍白,已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个案,而成为许多家庭共同面对的普遍现象。

“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了孩子一旦考出好成绩,父母就别无所求的慰藉。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教育子女考出好成绩成了功利性的选择。让子女考出好成绩,成了将来让子女立于不败之地的“葵花宝典”。为了让子女学习好考出好成绩,家长可以牺牲一切利益,家庭中的喜、怒、哀、乐,也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变换、在调整。至于父母的喜、怒、哀、乐,父母的酸、甜、苦、辣,又有几人说与子女听。

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把管理好家庭和治理好国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行的人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而现代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只重视对孩子智育思想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德育思想的培养,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而许多教育部门出于功利性的考虑,也一味强调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培养,更为教育的功利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面试现场孙先亮(青岛二中校长)表示:“我们需要集体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问题?”是到了我们的家长和教育部门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的子女连父母喜欢什么,父母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我们的子女只知道关心自己,而不懂得关心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现代父母想要的结果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关爱的人,将来他们走向了社会,又如何懂得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实际上,北大、清华的面试考题,是给全社会出了一道教育考题。他考出了我们整个社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偏差。

(选自红网)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其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很多地方的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考核要求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工作。实际上,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看作是今后学习政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对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健全人格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跟其他学科几无差别,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不断输出自身和思想品德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低效率的接受老师输出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教学效率非常的低,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取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形式比较机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越来越引人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单亲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才能厘清二者的关系,供思想品德老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借鉴。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地位、特征与开展原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广泛,包括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父母的处事方式以及个性特征还包括家庭是否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父母尽孝模仿。在入学前,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说从中学生出生直到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很明显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早于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里面,地位之高,重要程度之深不言而喻[1]。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印象更为深刻,影响更大的教育。从中学生丫丫学步时,父母已经开始言传身教,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中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可谓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的持久性更强,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受父母的影响,即使在读初中时,父母也依然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换句话说,即使中学生离开校园,父母健在,家庭教育就永远不会缺失。其次,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中学生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对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中学生需要什么,缺失什么,父母了解的一清二楚,可见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也知道从哪方面锻炼中学生,以弥补其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如果离开学校可能与老师的练习日渐减少,但与父母的联系是不会中断的,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也不会发生中断。更后,家庭教育更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中学生,对老师和班来说,需要考虑几十名学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唯一的或者为数不多的,关注程度更高。父母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青春期的情感压力,父母也会及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反观学校教育,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么细致,并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准确衡量,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又不至于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中学生的思想,更不能采用嘲讽的方式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过于溺爱,要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其次,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允许孩子犯的错误,自己也坚决不能犯,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严重缺乏说服力[2]。更后,在教育时既要保持理性也要顾及对孩子的情感。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指正,教会其如何改正,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在目的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成长中的观念。引导中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少走弯,少做错事,更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都非常有用的大写的人。,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做铺垫。家庭教育从中学生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学生从幼年到小学再到中学期间,接受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对思想、思维和认知能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年的家庭教育已经让中学生树立了与父母比较类似的观点,包括行为方式、政治倾向、情感的处理等,这些都为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好了铺垫。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时也会更加的顺利,因为中学生对书中的一些思想早已形成和接受,比如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关于一些传统的道德和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像赡养老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这些内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做了无数次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思想品德课程有没有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都养成了这些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会遇到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对于整个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家庭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家庭教育的范围和一些新观念。但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来说,书上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的适应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时扶不扶的问题,不管是家庭教学还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扶都是必然的,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可能就认为不用考虑那么多直接去扶就行,这在当前社会风气下,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就会教会学生如何扶,在扶老人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比学校教育都更加的灵活多样,更加能够与时俱进,比较能够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此外,家庭教育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形式,但是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不能忽略。在新课改背景下,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更要充分结合,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丹。略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36-237、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母素质 家长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组织形式。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到了阶段,家庭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权威更是对子女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个体能否成功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关注教育的主体――父母。

一、家庭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1、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的教育影响。从字面上理解,家庭教育当然是指父母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专家们却说:“要教育好孩子,关键是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首先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改善自己。换言之,家庭教育要教育的是父母。

2、当前国内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1)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已造就了9000万之众的独生子女社会。双亲对子女易形成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不利于青少年的心智成熟与发展。另外,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和交往关系,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影响。

(2)家庭教育受到大众传媒的隐性冲击,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家庭教育已不再是传统家庭那种古老、封闭的“成人”教育,而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成人成才”教育。如今家庭教育目标体系更加细化,开放式、社会化、多元化已成为其更为显著的特点。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家庭教育施教主体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城许多家庭中教育学校化或过度与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中教育的不足或放任并存成为过与不及的“两极”。这极大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4)国内父母育儿观存在偏差。许多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家庭父母多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等则很少考虑。另外,由于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分数,造成了家庭教育学校化。

二、父母素质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父母素质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人生更初的教育,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祖国人才的培养。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的构建源于完善高效的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要素的父母素质,理所当然是构建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2、父母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人才这个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个摇篮是家庭,位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自身素质对孩子的聪明才智、思想品德和人格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三、当前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引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但社会一直未能重视家庭教育,即使到今天也没有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社会的家庭教育氛围及理念离社会经济发展相差太远。

近年来,部分中青年家长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重孩子素质教育轻自身素质提升等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由宠爱而溺爱、由期望而狂热、由怜爱而包办、由失落而冷漠、由失望而暴力、由保护而怂恿、由爱护而袒护、由托付而托教、由单亲而失教、由分歧而误教”等十大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误区和问题日益凸现,成为影响和阻碍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甚至健康人格、体格形成的隐患;也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稳定和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隐患。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等可以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许多生养成了懒惰习惯和依赖心理,这导致了里出现了幼稚园现象;导致孩子追求生活享受,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四、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升父母素质,推进家庭教育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从经验型的家庭教育向学习型家庭转变

由于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应随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手段,特别是家庭教育观念要更新。现代家庭教育不仅是传统的说服教育、示范教育,更是家庭成员之间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目标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从训斥、说教、单向示范转到引导、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

2、尽快制定国家面上的“家庭教育法”,从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制定了家庭教育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从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

3、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专注化内容为支撑,项目化运作为手段的思推进家庭教育

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要把建立广覆盖、有影响的家庭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想方设法形成“学校辐射社区,社区指导家教”,建立父母素质教育社会合力的服务机构,千方百计扩大服务受益面。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整合和建立不同梯次的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网络。

专注化服务资源决定父母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因此,要将“父母素质教育”纳入教育计划,特别是在推进社会教育进程中把父母教育作为一项具体明确的内容。

另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调整思、创新手段。可以用项目化运作的方法和要求,解决家庭教育中面临的课题,为父母素质教育工程提供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爱平。家庭教育与生成才。人才开发,2002、(6)。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家庭 微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更直接、更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更直接、更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更小化,更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更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1:56-59、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5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国内,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更大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国内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国内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国内自古就有“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国内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所以国内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国内父母对孩子说得更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更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国内出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国内经历了种种不幸,更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出国到了美国。“喜福会”是四位国内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国内食物,玩国内麻将,用中文闲聊,讲国内故事。在美国,作为出国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国内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国内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国内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在旧国内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等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国内。”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结构;家庭状态;家庭观念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元素,任何社会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资料发现共性原因:没有“科学”的家庭环境。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健康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状态、父母自身因素、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心理状况等。以上这些因素中一旦出现了瑕疵,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会对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埋下祸根,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经济原因等的推动,可能就会使孩子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员。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分析

(二)家庭状态分析

1、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父母外出工作,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照顾孩子。第二、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一个人在陌生的城漂泊。类情形中,老人因为身体状况、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原因对于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往往力不从心。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对别人的不信任,从而产生负面的情感。而第二种,农村的孩子占很大比例,他们基于对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基于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理想,根据同学或亲戚朋友的介绍到陌生的城谋生。因为学历低,能从事更底的工作。他们面临的是低收入和不被尊重,甚至被欺,社会阴暗面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疏导,这些影响往往会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致命的扭曲,进而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2、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个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青少年犯罪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和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联系。贫穷的孩子犯罪的倾向是财产型犯罪;富裕的孩子犯罪类型没有明显特征。但是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点:父母疏于教育。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不仅仅需要金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关注、关心。

3、单亲家庭。在当前离婚率不断增高的社会状态下,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家长的心理失衡,他们很难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叛逆、自卑、自闭、偏执等不良性格倾向。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0%。

(三)父母状态分析

父母自身的职业、素养、生活习惯、法制观念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直接影响。(1)职业。父母从事的职业会形成特殊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如果父母从事的是非正当的职业,在孩子善恶价值观没有养成的时候,就过早接触成人的思想,这往往模糊了他们的判断标准,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不良的性格。(2)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习涵养。父母的素养是他们对生活经历的积淀,是通过学习、生活、经历后对人生的感悟。(3)生活习惯。

(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状态分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品,不尊重孩子;第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

1、不尊重孩子现象泛滥。各种网站、图书、教育机构、教育文章等都在谈论尊重孩子。但是目前“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形式非常紧迫,急需每一个家庭把这种理念贯穿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不尊重孩子能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利影响,以下两种情形更为严重。、父母离婚时,子女成了谈判的筹码或者急需甩掉的小拖油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更偏执、报复性更强,抑或是另一个极端,即自卑,封闭。这都是非常负面的性格特征,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埋下祸根。第二、父母坚持所谓的权威,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家长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家长应该积极探索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而不再是强压式的让孩子被动接受。

2、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而且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但是当前父母功利性的目标设计往往和孩子的兴趣特点或者性格特点不相适应,这种现象在生中普遍存在。父母的功利心态强加给孩子时会产生两种结果。、孩子被动接受。第二、孩子反抗。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更佳结果,是孩子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的更佳例证。

(五)家庭观念分析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的性格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环境。家庭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两个环节能弥补的机会往往很小。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以期用作参考,营造健康的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具有较高素质已经成为模范家庭家长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现在应该在全社会掀起提高父母素质的浪潮,对父母进行教育子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民主式家庭氛围是另一个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因素。“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应该成为很多父母思考的问题。一个拥有听话孩子的父母应该提高警惕,应该积极探索孩子听话的背后蕴含怎样的原因。在家庭中应该允许孩子的发言权,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要求家长具备民主的理念和掌控家庭大局的素质,和孩子的关系要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二)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尊重孩子,源于家长对家庭关系的科学把握。平等的对待来自孩子的声音,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对待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时,父母更应该理性对待来自学校的各种评价。通过和一些问题少年谈心,他们的谈话中反映出来,父母不愿意和他们沟通,或者他们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他们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总是逼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往往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

现在的社会评价体系已成多元化状态发展,全社会都在进行对孩子成才标准的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任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思考孩子受教育的方向和具体的教育方式,把握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三)增进交流,及时沟通

这里主要是针对“分离型”状态的家庭而言的,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管是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留守在家里,还是孩子独立在外打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沟通途径。在交流过程中,父母及时发现孩子在情感、思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惑、不解,并且及时给出见解和意见。孩子会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找到感情的依靠,也会在父母的指导建议下,开阔思和视野,增加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四)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父母法制观念

我国现在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保护的内容。但是对于保护不力甚至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发生时,该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惩罚措施,要结合行政法、民法或者刑法进行相关的惩罚。而刑法、行政法和民法是基本法,并不能体现对少年儿童的特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没有预防不力的责任。

对父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父母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以上两部和有关配套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父母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宣传,把和少年儿童、未成年相关的制成小册子由办或者居委会发放给父母,这在让父母了解这些的同时,增加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7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发展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家庭教育却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如教育的随意性太大,计划性太差,教育口头说教太多,多渠道教育太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们要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首先要从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做起。

【关键词】孩子厌学;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天下的家长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孩子健康发展,所有的老师也无不时刻思考着如何教育学生茁壮成长,然而家长苦心婆心,老师千辛万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孩子对学校教育的厌学,对家长管束的逆反,使我们这些真诚的教育者备感困惑,也使家长们感到苦恼。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家长要改变以下教育观念。

第二,家长和孩子应当是什么样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自强、自主、自立,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新一代人树立自强、自主、自立,参与、竞争等新观念。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旧观念是不能适应孩子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也必须更新。要知道,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教育。塑造儿童的人格和个性,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父母子女关系,使之从小就受到熏陶。

收稿日期: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教育对话;

作者:陶霞飞,霍超

引言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主体“知”“情”“意”“性”“行”各方面产生影响并使之完善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转型促进家庭教育的调整。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更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是教育客体(家长)对教育主体(孩子)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思想达到某种社会的需求。即家长对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质、指导规范行为等。

(二)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教育主体健全、完善人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在家庭教育中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中还要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影响着教育主体未来的发展,因为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会询问自己的父母长辈,通过父母长辈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借鉴这种方法,更终形成固有模式,即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更根本的、更深远的。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主体开始,新的家庭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模式正在冲击着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风格,出现了全托模式、留守儿童、精英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无时不在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转变。现在都的白领出现了丁克家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观念的变化。同时,该地区由于农民工的外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问题等,由此所带来的自然是家庭教育变革。

(二)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依靠读书上学的道走出大山是该地区孩子为数不多的选择。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帮助是现在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就是一个人读书方面要达到优秀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孩子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因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具有传统教育的影子。父权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传播,导致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按照父母的要求发展。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教育主体对生活缺少主动探索精神,完全照搬书上知识,缺少社会阅历,以书本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忽视社会实践,造就了“书呆子”;二是父母对子女放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青少年自身阅历不足,思维方式不全面,普遍存在对社会的探索心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蛊惑。

(三)教育转嫁问题

现在的该地区有许多适龄学生辍学打工,甚至少年犯的比例居高不下,学校酒吧、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青少年成了常客。家长在出事后指责学校的失职,却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现问题。学校虽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机构,但学校的执行者仍是社会人,校风、教学质量、教师、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某些不足,所以社会教育辅导机构得以发展,以盈利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现行的教育培训中心往往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调整,其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育培训的趋利性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得分技巧方面进行革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然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学校、读书等字眼是很排斥的。读书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天都有新奇的东西出现,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等着他去做。从众心理、求异心理,使他们厌倦了学校,转而追求社会上所谓的刺激,甚至吸毒犯罪。

(四)家庭教育失衡

现在的该地区大多数家庭是由80后、90后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新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在现在的父母身上不能融合。老一代的教育观念和新一代的教育观念在现在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体现为激烈的冲突[2]。

传统的家长制暴力教育、强迫教育仍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教育主体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教育主体的成长道。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某一面能够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其扼杀了教育主体的创造活力与创新思维。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本应该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活力、激情、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使得他们变得“少年老成”。儿童表现出成年人的老气横秋,与其稚嫩的面庞格格不入。

(五)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内化问题

家庭教育的内化即是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家庭地位、行为准则,扮演合理的家庭角色。其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理解,作为一个性成熟且是一个社会化必要的过程,青少年对此有着朦胧的认识,对异性的好奇心使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早恋[3]。早恋凸显孩子在某一面渴望表现,但却未得到心理、情感的排解。人生的重要分支点开始出现。家长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前期引导,易导致后期的行为问题。

(六)隔代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即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子女在地域上分隔两地。祖父母承担对教育主体的家庭教育责任。其教育者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别。在农民工父母外出的时候,子女的家庭教育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

1、感情多于理智

老年人对孩子分外爱护,加上怕孙辈出了差错,难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的心理负担,往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赞赏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法评判自身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不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易养成刁钻蛮横、攻击性强的性格。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的日常起居的过分保护上[3]。对孩子的限制较多,使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的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导致孩子任性、懦弱、没志气,表现出在家里不可一世而出门胆小、神经质、依赖心强等性格特征[4]。

2、祖辈的文化较低,教育观念落后

祖辈的年龄偏高,而且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孩子的双亲,加上知识断,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文盲)。同时,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由于身体、地域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与孙辈接触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以致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外,祖辈教育观念落后还表现在教育方式的缺陷上。他们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5]。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祖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和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上,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品质,更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祖辈和孩子双亲容易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途径

(一)培养家长教育客体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且还应该是孩子的引导者。

教育是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因此,这个影响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父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树立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呢?

1、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代劳。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以急功近利,杜绝对孩子的伤害行为。

2、进行阶段管理,将一个长期的目标转化成几个具体的阶段目标。

适时调整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上一阶段的行为调整下一阶段的教育方向。

(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

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也是人,他们并不是家长的跟班,不是被教育的工具,更不是家庭的皇帝、公主。他只是一个在家庭这个环境下扮演自己角色的人。

父母由于在生活中对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实现和回应,心中疑问得不到解答。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理解、共享的关系,父母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疏通代际之间的感情隔阂,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三)成立家庭教育培育机构

孩子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上均需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孩子的权利,同时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教养责任。因此,针对当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成立家庭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发挥教育机构专注人士的作用。从教育入手,使家庭教育的学习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从而强化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有效有度地对家长所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

(四)家庭教育应坚持适度原则

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的家长往往是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后一点却有所欠缺,家长强调了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家长往往害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在不切实际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部各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使家庭教育具有良好功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

(五)祖辈明确教育角色

祖辈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担负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就凸显了祖辈教育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在教育角色中,祖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指向标。祖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替代不了父母在其心中的地位。祖辈的教育由于时展的限制也与社会的发展有所差异,对于家教方面,祖辈的溺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互动的过程中,祖辈应该与孙辈保持适当的距离,观察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适当提出改良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9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不同的家庭气氛 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和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以及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方法建议三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综述

(一) 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二)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80年代,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如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3]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4]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5]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6]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

以往学者对北京城区2432名7―14岁在校学生的研究表明,出于有口角家庭、暴力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其心理与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比和睦家庭者高,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而父母教养方式又受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8]张溯在考察了东京和北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之后发现: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国内家庭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中日两国母亲相比,日本母亲的学历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国内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二)家庭生活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调查显示:生活在城的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与温暖,也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偏爱。[9]2012年,陶沙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

三、 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必须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青少年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讨论时尚资讯,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孩子更好的心理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分析、处理近日来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同时对其做得正确的事情要加以肯定,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硕士论文,2005

[2]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硕士论文,2005

[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硕士论文,2003、

[7]陈晓燕。昆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硕士论文, 200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0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更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更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更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更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更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更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更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更纯洁、更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更早、更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更原始更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更实在、更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曾国藩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安康书局,2006、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1

现代家庭教育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心教育和无心教育。前者往往是现如今很多家长所热衷的文化课教育,包括各种课外补习班、学校作业等;而后者则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那些一味热衷于有心教育的父母,往往在无心教育方面出现了不自知的问题,而无心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舍本逐末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在人生和学业上屡屡受挫。要真正做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自我俭省,思考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积极、健康,这是正确家庭教育观的起点。有的父母处世消极,对不良社会现象痛心疾首,一边牢骚满腹,一边自己却深陷其中,这种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导致他在成就动机方面出现扭曲问题。

其次,父母双方要完成家庭价值观的融合。很多结婚多年的父母,在价值观方面却分歧巨大,这一方面会导致频繁的家庭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在两种不同价值观之间产生摇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生一”的过程,就是父母双方磨合观念、统一思想的过程。然后,这种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才会更好地引领孩子,成为他们处理未来人生各种事物的依据和标准。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有三重不同境界,分别是讲爱、讲理和讲打。讲爱的父母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无论是父母双方之间,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浓浓的关爱和情感,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强烈的爱与归属感。于是,遇到教育问题,这类父母首先晓之以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的人际美,从而自觉产生改变的力量。而讲理的父母喜欢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家庭成员之间有着诸多约定,即使孩子因为违反这些约定和父母晓之以理而认错,心中也容易产生抵触,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情绪会很明显。至于讲打的父母,则容易片面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地位,喜欢靠武力来压制孩子。应该指出的是,现代青少年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抗拒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极易造成亲子冲突,甚至恶性事件。

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渴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家庭教育就是其中“齐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要做好这一点,需要父母自己先做好正心、修身的无心教育工作,从自我的修养做起,成为孩子欣赏、学习的榜样。那么,何愁有子不学,有子不教呢?

(博客:http://。cn/songshaowei)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Talking about family education

Xiang you-zhi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and each will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ith a more perfect, so as to nurture creative talents better。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 school education

经济竞争的两大表现是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同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础,失败的家庭教育不仅会使孩子在成长道上步入歧途,甚至还能使一个天才毁灭。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保证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如何培养好下一代是事关国家兴衷、民族兴旺的宏图大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义不容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责无旁贷,特别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的任老师,而家庭教育则成了一切教育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优秀学生中有80%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学困生中75%的家庭教育状况差,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家庭教育行为指南,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已成为一种政策行为和社会行为。因此,每位家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树立做好家庭教育是使子女成才的科学观念,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树立全面发展观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也不有少家长对孩子过度关心,认为只要成绩优秀,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一切要求均可满足,对孩子的一味溺爱,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孩子失去正常的积极向上的自由发展的个性,使孩子养成懒散、依赖习惯,缺少开拓精神,泯灭创造欲望。因此,现代家长在教育孩子具备健康的心理基础上,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竞争与合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将来才会增强适应能力。

三、正确的教育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常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父母与子女间应是平等的特殊朋友,活动中应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生活中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个“批评”一个“保护”,父母双方意见要统一,步调才能一致,配合才会更加默契,这样才能更好而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2. 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① 培养爱心。尊老爱幼是安康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体贴父母,关爱别人,爱父母才会爱别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不要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不良品质。

③ 反对惰性。经常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行为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体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就有力地克服了孩子的惰性,并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孩子逐渐养成会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拓宽孩子的眼界,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和报刊,使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⑤ 注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及时引导、及时帮助、认真对待成功与失败,对错误要指出并要求及时改正,对成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孩子平衡渡过青春期,并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真诚。

3. 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导师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爱好和修养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一个经常酗酒、成性、言行粗暴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养成懒散颓废,性格狂傲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积极的向上品质,父母的表率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同步

及时走访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流,取得共识,使两种教育同步,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并可发挥学校教育的更大作用。

四、 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唠叨没完没了

父母经常喋喋不休,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子女,一味劳叨,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严,甚至会产生逆反,这样会抵消教育的作用。

2.报怨不分场合

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张三李四,甚至不分场合数落孩子的不是,这样会使孩子伤害自尊心,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自废自弃。

3. 定名次物质刺激

4. 瞎指挥,疲劳作战

父母陪孩子学习,作业未做完不能休息,规定今天做这,明天练那,不按教学规律办事,自作主张,超前教育,这样使孩子不堪重负,身心疲惫,陷入盲目的被动学习,结果,愈学愈差,一事无成,怨声载道。

5. 比高低,事与愿违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看到别人的孩子成绩好,成才,就经常表扬别人的孩子“聪明”,是“天才”,指责自己的孩子“笨”、“不成器”,这样比较教育,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和自尊,思想压抑,精神不振,缺少创造力,导致不能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要,并且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加完美,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摘 要:美剧查莉成长日记(Good Luck Charlie)与国产剧家有儿女体现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反差:受传统思想制约,大部分中式家庭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忽视孩子的感情;而大多美式家庭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据此针对国内家庭教育模式提出“转移生活重心”、“上级到平级”和“固定到发展”三个建议,以改良其教育成果。

关键词:中美文化对比 家庭教育观 家有儿女 查莉成长日记

近年来,美国家庭教育模式传入国内,与国内传统模式产生巨大冲突。创建适合安康传统文化且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家庭教育模式是指在单个家庭范围内,父母或监护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给予孩子经济、情感和智力支持的方式,其核心在于亲子关系。作为两部经典影视作品,查莉成长日记与家有儿女,生动展现了中美亲子关系的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例如家有儿女2第十九集儿子告老子(上)中,儿子“鼠标”对举重反感至极,但父亲林大飞由于自己没练成举重,便给“鼠标”构建了“世界冠军”的宏伟蓝图,用家暴逼迫“鼠标”服从。该例是中式思想中孩子人格“受之父母”的生动体现。林大飞以“为孩子好”为指导思想,要求儿子“先拿全国冠军,再拿世界冠军”,看似敦促孩子进步,实则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反观查莉成长日记,其中的美式父母和孩子是平行关系,父母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子女[1]。他们大多担任“守门员”的角色,为孩子守住底线,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兴趣,倾向于给孩子提供建议而不是发布命令。

中美家长都面临的第二个共同问题便是“早恋”。中式家庭上下级的亲子关系,直接决定了父母将孩子视为“物”的态度。反对“早恋”已是中式家庭常态。父母拒不承认孩子情感存在的正当性,要求孩子机器般扼杀情绪,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以家有儿女第二集为例。夏雪公然把男友带回家中做客后,夏东海大怒,称两人的恋情为“不负责任的、幼稚的、所谓的感情”,刘梅则认为“谈恋爱是大人的事”,规劝夏雪男友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夏东海夫妇都犯了绝对否定的错误,将青少年不成熟的感情划出情绪范畴,忽略了孩子有感受、会感受的事实;而刘梅认为感情的滋生可被压制,这从根本上违背自然规律,且大大超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水平。

美国家庭乐于看到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这证明孩子情感机制健全。他们将孩子视为有情绪的“人”,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譬如查理成长日记2第十七集PJ in the City(皮杰进城),妈妈艾米无意听到儿子盖比喜欢女同学希瑟,夸她“性感”,却羞于表达情意。于是艾米询问盖比是否需要关于女生的信息,又邀请“希瑟”来家中做客,想让盖比收获恋情。

本例中,母亲艾米率先站在孩子这边,成为孩子的“友军”。她鼓励盖比说出恋爱中的烦恼,主动为盖比提供信息,并用行动教会盖比如何表达爱。可见艾米懂得培养孩子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在未来,与被强行屏蔽情感的夏雪相比,盖比在困难面前可能会更加乐观。

二、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差异的历史原因

封建国内用儒家宗法伦理控制家庭,再由家庭控制个人,达到稳定社会结构的目的。而宗法伦理赋予封建家长摆布甚至处决子女的权力,晚辈违抗长辈乃“大逆不道”,不配为人。封建制度早已成为过去,封建思想却留有残余。在当代,仍有父母坚信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是自己的延伸。父母逼迫孩子学习或满足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再把孩子的成就归因于己;另有父母对自己能力不足感到自卑,便从精神上打压、否定孩子来获取优越感,在孩子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差异”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中美亲子关系的秘密(揭示中美两国亲子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

国内和外国的家庭亲子关系区别,国内一般来说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比较关心,从孩子小时候就帮孩子规划好以后的目标,对孩子的溺爱会让孩子对家长形成一种依赖,而外国父母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放心的,大部分都是采取放养政策,不多干预孩子的发展,所以孩子长大后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强。

中德,中法,中美,中英哪个关系相对好

中德,,,美国一直视国内为敌对国,而英国人对国内人歧视较为严重,法国与美国狼狈为奸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的中英关系和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研究-以虎妈赞歌为例_英语论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Reflected in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A Cross Culture Perspective

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更根本的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虎妈赞歌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中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和教育结果等的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如中美历史背景,文化取向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反思与补充并尝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国内家庭采用国内传统严格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约束力和控制力都较强,而美国家庭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追求较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两者各有千秋,但也各有其不足。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难以应付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模式。为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笔者认为应当重新审视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发扬其优秀的教育理念,也融合国外家庭教育的优势,以期中美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家庭教育 差异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education form pared with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which lays a fundamental position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selects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as the object for study and adopts contrast analysis method to par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four aspects: aim, content, method and result。 Then mak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for these reason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economical forms。 The writer applies Hofe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theory as the framework to make reflection and amendments for family education under the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 Based on this premise, the writer tries to point out constructive and guiding advice for readers。 I think Chinese family adopt the traditional strict way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and parents have strong constraints and controlling forces on children; while American parents encourage children to have relatively free developments and pursue equal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Both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short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models can not tackle constantly up-to-date modern education models。 In order to renew family education, I think we need to revie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and carry forward its excellent education idea, along with the bination of advantages of the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to reach the goal of providing suggestive ad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差异英语作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中美亲子关系的秘密(揭示中美两国亲子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

高考是这一代人跨不过的坎儿,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捆绑在一辆战车上。异地高考政策即将出台,多少民众翘首以盼。但是高考之无解的局,还是无解。教育部人士表示,高考不是该不该考,而是怎么考的问题,此语不差,可正是这怎么考,让多少学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深陷高考困局。

你曾做过的让父母更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2011年10月28日,这样的一道题目出现在青岛二中2012年北京、清安康学优秀学生推荐面试题中。面对这样一道题目,半数以上的候选人都思考良久,更后给出的答案还多是“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对于这样的面试结果,二中的管理者感觉很遗憾,他们开始思考: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缺乏了更重要的东西(半岛都报)。

“你曾做过的让父母更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许多考生面对这道既简单又复杂的考题,大多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这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现代教育的尴尬,现在的孩子们对于父母关心的苍白,已不再是个别家庭的个案,而成为许多家庭共同面对的普遍现象。

“自己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了孩子一旦考出好成绩,父母就别无所求的慰藉。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教育子女考出好成绩成了功利性的选择。让子女考出好成绩,成了将来让子女立于不败之地的“葵花宝典”。为了让子女学习好考出好成绩,家长可以牺牲一切利益,家庭中的喜、怒、哀、乐,也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变换、在调整。至于父母的喜、怒、哀、乐,父母的酸、甜、苦、辣,又有几人说与子女听。

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把管理好家庭和治理好国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行的人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而现代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只重视对孩子智育思想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德育思想的培养,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而许多教育部门出于功利性的考虑,也一味强调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培养,更为教育的功利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面试现场孙先亮(青岛二中校长)表示:“我们需要集体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问题?”是到了我们的家长和教育部门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的子女连父母喜欢什么,父母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我们的子女只知道关心自己,而不懂得关心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现代父母想要的结果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关爱的人,将来他们走向了社会,又如何懂得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实际上,北大、清华的面试考题,是给全社会出了一道教育考题。他考出了我们整个社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偏差。

(选自红网)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其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很多地方的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考核要求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工作。实际上,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看作是今后学习政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对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健全人格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跟其他学科几无差别,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不断输出自身和思想品德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低效率的接受老师输出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教学效率非常的低,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取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形式比较机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越来越引人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单亲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才能厘清二者的关系,供思想品德老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借鉴。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地位、特征与开展原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广泛,包括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父母的处事方式以及个性特征还包括家庭是否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父母尽孝模仿。在入学前,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说从中学生出生直到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很明显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早于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里面,地位之高,重要程度之深不言而喻[1]。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印象更为深刻,影响更大的教育。从中学生丫丫学步时,父母已经开始言传身教,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中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可谓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的持久性更强,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受父母的影响,即使在读初中时,父母也依然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换句话说,即使中学生离开校园,父母健在,家庭教育就永远不会缺失。其次,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中学生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对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中学生需要什么,缺失什么,父母了解的一清二楚,可见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也知道从哪方面锻炼中学生,以弥补其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如果离开学校可能与老师的练习日渐减少,但与父母的联系是不会中断的,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也不会发生中断。更后,家庭教育更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中学生,对老师和班来说,需要考虑几十名学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唯一的或者为数不多的,关注程度更高。父母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青春期的情感压力,父母也会及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反观学校教育,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么细致,并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准确衡量,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又不至于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中学生的思想,更不能采用嘲讽的方式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过于溺爱,要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其次,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允许孩子犯的错误,自己也坚决不能犯,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严重缺乏说服力[2]。更后,在教育时既要保持理性也要顾及对孩子的情感。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指正,教会其如何改正,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在目的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成长中的观念。引导中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少走弯,少做错事,更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都非常有用的大写的人。,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做铺垫。家庭教育从中学生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学生从幼年到小学再到中学期间,接受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对思想、思维和认知能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年的家庭教育已经让中学生树立了与父母比较类似的观点,包括行为方式、政治倾向、情感的处理等,这些都为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好了铺垫。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时也会更加的顺利,因为中学生对书中的一些思想早已形成和接受,比如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关于一些传统的道德和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像赡养老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这些内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做了无数次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思想品德课程有没有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都养成了这些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会遇到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对于整个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家庭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家庭教育的范围和一些新观念。但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来说,书上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的适应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时扶不扶的问题,不管是家庭教学还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扶都是必然的,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可能就认为不用考虑那么多直接去扶就行,这在当前社会风气下,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就会教会学生如何扶,在扶老人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比学校教育都更加的灵活多样,更加能够与时俱进,比较能够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此外,家庭教育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形式,但是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不能忽略。在新课改背景下,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更要充分结合,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丹。略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36-237、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母素质 家长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组织形式。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到了阶段,家庭教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权威更是对子女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个体能否成功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关注教育的主体――父母。

一、家庭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1、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的教育影响。从字面上理解,家庭教育当然是指父母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专家们却说:“要教育好孩子,关键是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首先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改善自己。换言之,家庭教育要教育的是父母。

2、当前国内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1)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已造就了9000万之众的独生子女社会。双亲对子女易形成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不利于青少年的心智成熟与发展。另外,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和交往关系,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影响。

(2)家庭教育受到大众传媒的隐性冲击,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家庭教育已不再是传统家庭那种古老、封闭的“成人”教育,而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成人成才”教育。如今家庭教育目标体系更加细化,开放式、社会化、多元化已成为其更为显著的特点。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家庭教育施教主体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城许多家庭中教育学校化或过度与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中教育的不足或放任并存成为过与不及的“两极”。这极大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4)国内父母育儿观存在偏差。许多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家庭父母多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等则很少考虑。另外,由于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分数,造成了家庭教育学校化。

二、父母素质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父母素质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人生更初的教育,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祖国人才的培养。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的构建源于完善高效的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要素的父母素质,理所当然是构建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2、父母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人才这个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个摇篮是家庭,位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自身素质对孩子的聪明才智、思想品德和人格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

三、当前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引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但社会一直未能重视家庭教育,即使到今天也没有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社会的家庭教育氛围及理念离社会经济发展相差太远。

近年来,部分中青年家长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重孩子素质教育轻自身素质提升等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由宠爱而溺爱、由期望而狂热、由怜爱而包办、由失落而冷漠、由失望而暴力、由保护而怂恿、由爱护而袒护、由托付而托教、由单亲而失教、由分歧而误教”等十大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误区和问题日益凸现,成为影响和阻碍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甚至健康人格、体格形成的隐患;也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稳定和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隐患。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等可以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许多生养成了懒惰习惯和依赖心理,这导致了里出现了幼稚园现象;导致孩子追求生活享受,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善于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四、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升父母素质,推进家庭教育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从经验型的家庭教育向学习型家庭转变

由于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应随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手段,特别是家庭教育观念要更新。现代家庭教育不仅是传统的说服教育、示范教育,更是家庭成员之间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目标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从训斥、说教、单向示范转到引导、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

2、尽快制定国家面上的“家庭教育法”,从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制定了家庭教育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从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

3、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专注化内容为支撑,项目化运作为手段的思推进家庭教育

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要把建立广覆盖、有影响的家庭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想方设法形成“学校辐射社区,社区指导家教”,建立父母素质教育社会合力的服务机构,千方百计扩大服务受益面。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整合和建立不同梯次的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网络。

专注化服务资源决定父母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因此,要将“父母素质教育”纳入教育计划,特别是在推进社会教育进程中把父母教育作为一项具体明确的内容。

另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调整思、创新手段。可以用项目化运作的方法和要求,解决家庭教育中面临的课题,为父母素质教育工程提供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爱平。家庭教育与生成才。人才开发,2002、(6)。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家庭 微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更直接、更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更直接、更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更小化,更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更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1:56-59、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5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国内,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更大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国内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国内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国内自古就有“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国内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所以国内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国内父母对孩子说得更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更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国内出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国内经历了种种不幸,更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出国到了美国。“喜福会”是四位国内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国内食物,玩国内麻将,用中文闲聊,讲国内故事。在美国,作为出国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国内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国内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国内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在旧国内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等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国内。”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结构;家庭状态;家庭观念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元素,任何社会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资料发现共性原因:没有“科学”的家庭环境。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健康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状态、父母自身因素、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心理状况等。以上这些因素中一旦出现了瑕疵,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会对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埋下祸根,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经济原因等的推动,可能就会使孩子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员。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分析

(二)家庭状态分析

1、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父母外出工作,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照顾孩子。第二、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一个人在陌生的城漂泊。类情形中,老人因为身体状况、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原因对于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往往力不从心。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对别人的不信任,从而产生负面的情感。而第二种,农村的孩子占很大比例,他们基于对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基于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理想,根据同学或亲戚朋友的介绍到陌生的城谋生。因为学历低,能从事更底的工作。他们面临的是低收入和不被尊重,甚至被欺,社会阴暗面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疏导,这些影响往往会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致命的扭曲,进而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2、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个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青少年犯罪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和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联系。贫穷的孩子犯罪的倾向是财产型犯罪;富裕的孩子犯罪类型没有明显特征。但是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点:父母疏于教育。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不仅仅需要金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关注、关心。

3、单亲家庭。在当前离婚率不断增高的社会状态下,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家长的心理失衡,他们很难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叛逆、自卑、自闭、偏执等不良性格倾向。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0%。

(三)父母状态分析

父母自身的职业、素养、生活习惯、法制观念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直接影响。(1)职业。父母从事的职业会形成特殊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如果父母从事的是非正当的职业,在孩子善恶价值观没有养成的时候,就过早接触成人的思想,这往往模糊了他们的判断标准,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不良的性格。(2)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习涵养。父母的素养是他们对生活经历的积淀,是通过学习、生活、经历后对人生的感悟。(3)生活习惯。

(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状态分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品,不尊重孩子;第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

1、不尊重孩子现象泛滥。各种网站、图书、教育机构、教育文章等都在谈论尊重孩子。但是目前“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形式非常紧迫,急需每一个家庭把这种理念贯穿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不尊重孩子能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利影响,以下两种情形更为严重。、父母离婚时,子女成了谈判的筹码或者急需甩掉的小拖油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更偏执、报复性更强,抑或是另一个极端,即自卑,封闭。这都是非常负面的性格特征,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埋下祸根。第二、父母坚持所谓的权威,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家长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家长应该积极探索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而不再是强压式的让孩子被动接受。

2、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而且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但是当前父母功利性的目标设计往往和孩子的兴趣特点或者性格特点不相适应,这种现象在生中普遍存在。父母的功利心态强加给孩子时会产生两种结果。、孩子被动接受。第二、孩子反抗。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更佳结果,是孩子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的更佳例证。

(五)家庭观念分析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的性格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环境。家庭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两个环节能弥补的机会往往很小。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以期用作参考,营造健康的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具有较高素质已经成为模范家庭家长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现在应该在全社会掀起提高父母素质的浪潮,对父母进行教育子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民主式家庭氛围是另一个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因素。“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应该成为很多父母思考的问题。一个拥有听话孩子的父母应该提高警惕,应该积极探索孩子听话的背后蕴含怎样的原因。在家庭中应该允许孩子的发言权,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要求家长具备民主的理念和掌控家庭大局的素质,和孩子的关系要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二)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尊重孩子,源于家长对家庭关系的科学把握。平等的对待来自孩子的声音,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对待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时,父母更应该理性对待来自学校的各种评价。通过和一些问题少年谈心,他们的谈话中反映出来,父母不愿意和他们沟通,或者他们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他们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总是逼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往往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

现在的社会评价体系已成多元化状态发展,全社会都在进行对孩子成才标准的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任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思考孩子受教育的方向和具体的教育方式,把握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三)增进交流,及时沟通

这里主要是针对“分离型”状态的家庭而言的,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管是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留守在家里,还是孩子独立在外打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沟通途径。在交流过程中,父母及时发现孩子在情感、思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惑、不解,并且及时给出见解和意见。孩子会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找到感情的依靠,也会在父母的指导建议下,开阔思和视野,增加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四)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父母法制观念

我国现在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保护的内容。但是对于保护不力甚至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发生时,该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惩罚措施,要结合行政法、民法或者刑法进行相关的惩罚。而刑法、行政法和民法是基本法,并不能体现对少年儿童的特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没有预防不力的责任。

对父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父母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以上两部和有关配套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父母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宣传,把和少年儿童、未成年相关的制成小册子由办或者居委会发放给父母,这在让父母了解这些的同时,增加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7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发展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家庭教育却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如教育的随意性太大,计划性太差,教育口头说教太多,多渠道教育太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们要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首先要从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做起。

【关键词】孩子厌学;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天下的家长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孩子健康发展,所有的老师也无不时刻思考着如何教育学生茁壮成长,然而家长苦心婆心,老师千辛万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孩子对学校教育的厌学,对家长管束的逆反,使我们这些真诚的教育者备感困惑,也使家长们感到苦恼。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家长要改变以下教育观念。

第二,家长和孩子应当是什么样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自强、自主、自立,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新一代人树立自强、自主、自立,参与、竞争等新观念。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旧观念是不能适应孩子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也必须更新。要知道,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教育。塑造儿童的人格和个性,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父母子女关系,使之从小就受到熏陶。

收稿日期: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教育对话;

作者:陶霞飞,霍超

引言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主体“知”“情”“意”“性”“行”各方面产生影响并使之完善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转型促进家庭教育的调整。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更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是教育客体(家长)对教育主体(孩子)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思想达到某种社会的需求。即家长对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质、指导规范行为等。

(二)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教育主体健全、完善人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在家庭教育中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中还要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影响着教育主体未来的发展,因为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会询问自己的父母长辈,通过父母长辈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借鉴这种方法,更终形成固有模式,即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更根本的、更深远的。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主体开始,新的家庭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模式正在冲击着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风格,出现了全托模式、留守儿童、精英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无时不在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转变。现在都的白领出现了丁克家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观念的变化。同时,该地区由于农民工的外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问题等,由此所带来的自然是家庭教育变革。

(二)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依靠读书上学的道走出大山是该地区孩子为数不多的选择。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帮助是现在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就是一个人读书方面要达到优秀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孩子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因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具有传统教育的影子。父权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传播,导致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按照父母的要求发展。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教育主体对生活缺少主动探索精神,完全照搬书上知识,缺少社会阅历,以书本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忽视社会实践,造就了“书呆子”;二是父母对子女放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青少年自身阅历不足,思维方式不全面,普遍存在对社会的探索心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蛊惑。

(三)教育转嫁问题

现在的该地区有许多适龄学生辍学打工,甚至少年犯的比例居高不下,学校酒吧、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青少年成了常客。家长在出事后指责学校的失职,却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现问题。学校虽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机构,但学校的执行者仍是社会人,校风、教学质量、教师、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某些不足,所以社会教育辅导机构得以发展,以盈利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现行的教育培训中心往往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调整,其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育培训的趋利性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得分技巧方面进行革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然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学校、读书等字眼是很排斥的。读书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天都有新奇的东西出现,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等着他去做。从众心理、求异心理,使他们厌倦了学校,转而追求社会上所谓的刺激,甚至吸毒犯罪。

(四)家庭教育失衡

现在的该地区大多数家庭是由80后、90后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新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在现在的父母身上不能融合。老一代的教育观念和新一代的教育观念在现在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体现为激烈的冲突[2]。

传统的家长制暴力教育、强迫教育仍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教育主体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教育主体的成长道。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某一面能够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其扼杀了教育主体的创造活力与创新思维。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本应该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活力、激情、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使得他们变得“少年老成”。儿童表现出成年人的老气横秋,与其稚嫩的面庞格格不入。

(五)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内化问题

家庭教育的内化即是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家庭地位、行为准则,扮演合理的家庭角色。其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理解,作为一个性成熟且是一个社会化必要的过程,青少年对此有着朦胧的认识,对异性的好奇心使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早恋[3]。早恋凸显孩子在某一面渴望表现,但却未得到心理、情感的排解。人生的重要分支点开始出现。家长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前期引导,易导致后期的行为问题。

(六)隔代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即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子女在地域上分隔两地。祖父母承担对教育主体的家庭教育责任。其教育者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别。在农民工父母外出的时候,子女的家庭教育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

1、感情多于理智

老年人对孩子分外爱护,加上怕孙辈出了差错,难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的心理负担,往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赞赏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法评判自身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不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易养成刁钻蛮横、攻击性强的性格。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的日常起居的过分保护上[3]。对孩子的限制较多,使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的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导致孩子任性、懦弱、没志气,表现出在家里不可一世而出门胆小、神经质、依赖心强等性格特征[4]。

2、祖辈的文化较低,教育观念落后

祖辈的年龄偏高,而且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孩子的双亲,加上知识断,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文盲)。同时,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由于身体、地域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与孙辈接触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以致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外,祖辈教育观念落后还表现在教育方式的缺陷上。他们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5]。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祖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和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上,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品质,更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祖辈和孩子双亲容易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途径

(一)培养家长教育客体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且还应该是孩子的引导者。

教育是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因此,这个影响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父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树立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呢?

1、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代劳。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以急功近利,杜绝对孩子的伤害行为。

2、进行阶段管理,将一个长期的目标转化成几个具体的阶段目标。

适时调整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上一阶段的行为调整下一阶段的教育方向。

(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

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也是人,他们并不是家长的跟班,不是被教育的工具,更不是家庭的皇帝、公主。他只是一个在家庭这个环境下扮演自己角色的人。

父母由于在生活中对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实现和回应,心中疑问得不到解答。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理解、共享的关系,父母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疏通代际之间的感情隔阂,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三)成立家庭教育培育机构

孩子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上均需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孩子的权利,同时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教养责任。因此,针对当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成立家庭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发挥教育机构专注人士的作用。从教育入手,使家庭教育的学习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从而强化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有效有度地对家长所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

(四)家庭教育应坚持适度原则

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的家长往往是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后一点却有所欠缺,家长强调了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家长往往害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在不切实际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部各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使家庭教育具有良好功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

(五)祖辈明确教育角色

祖辈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担负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就凸显了祖辈教育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在教育角色中,祖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指向标。祖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替代不了父母在其心中的地位。祖辈的教育由于时展的限制也与社会的发展有所差异,对于家教方面,祖辈的溺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互动的过程中,祖辈应该与孙辈保持适当的距离,观察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适当提出改良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9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以一种全方位、综合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人格的发展。不同的家庭气氛 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和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拟从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以及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和方法建议三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综述

(一) 国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二)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80年代,研究者多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来界定父母教养方式,如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3]进入90年代,研究者对教养方式的分析出现新的变化,开始从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来分析教养方式。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4]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5]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我国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6]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归因

以往学者对北京城区2432名7―14岁在校学生的研究表明,出于有口角家庭、暴力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其心理与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比和睦家庭者高,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教养方式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而父母教养方式又受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8]张溯在考察了东京和北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之后发现: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国内家庭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中日两国母亲相比,日本母亲的学历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国内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二)家庭生活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调查显示:生活在城的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与温暖,也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偏爱。[9]2012年,陶沙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

三、 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父母必须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青少年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讨论时尚资讯,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孩子更好的心理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分析、处理近日来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同时对其做得正确的事情要加以肯定,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硕士论文,2005

[2]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 西南师范硕士论文,2005

[6]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硕士论文,2003、

[7]陈晓燕。昆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硕士论文, 200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0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更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更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更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更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更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更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更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更纯洁、更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更早、更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更原始更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更实在、更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曾国藩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安康书局,2006、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1

现代家庭教育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心教育和无心教育。前者往往是现如今很多家长所热衷的文化课教育,包括各种课外补习班、学校作业等;而后者则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那些一味热衷于有心教育的父母,往往在无心教育方面出现了不自知的问题,而无心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舍本逐末的结果,只能是自己的孩子在人生和学业上屡屡受挫。要真正做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自我俭省,思考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积极、健康,这是正确家庭教育观的起点。有的父母处世消极,对不良社会现象痛心疾首,一边牢骚满腹,一边自己却深陷其中,这种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导致他在成就动机方面出现扭曲问题。

其次,父母双方要完成家庭价值观的融合。很多结婚多年的父母,在价值观方面却分歧巨大,这一方面会导致频繁的家庭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在两种不同价值观之间产生摇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生一”的过程,就是父母双方磨合观念、统一思想的过程。然后,这种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才会更好地引领孩子,成为他们处理未来人生各种事物的依据和标准。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有三重不同境界,分别是讲爱、讲理和讲打。讲爱的父母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无论是父母双方之间,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浓浓的关爱和情感,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强烈的爱与归属感。于是,遇到教育问题,这类父母首先晓之以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的人际美,从而自觉产生改变的力量。而讲理的父母喜欢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家庭成员之间有着诸多约定,即使孩子因为违反这些约定和父母晓之以理而认错,心中也容易产生抵触,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情绪会很明显。至于讲打的父母,则容易片面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地位,喜欢靠武力来压制孩子。应该指出的是,现代青少年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抗拒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极易造成亲子冲突,甚至恶性事件。

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渴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家庭教育就是其中“齐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要做好这一点,需要父母自己先做好正心、修身的无心教育工作,从自我的修养做起,成为孩子欣赏、学习的榜样。那么,何愁有子不学,有子不教呢?

(博客:http://。cn/songshaowei)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Talking about family education

Xiang you-zhi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and each will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ith a more perfect, so as to nurture creative talents better。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 school education

经济竞争的两大表现是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同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也非常重要,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础,失败的家庭教育不仅会使孩子在成长道上步入歧途,甚至还能使一个天才毁灭。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保证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如何培养好下一代是事关国家兴衷、民族兴旺的宏图大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义不容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责无旁贷,特别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的任老师,而家庭教育则成了一切教育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优秀学生中有80%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学困生中75%的家庭教育状况差,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家庭教育行为指南,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已成为一种政策行为和社会行为。因此,每位家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树立做好家庭教育是使子女成才的科学观念,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树立全面发展观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也不有少家长对孩子过度关心,认为只要成绩优秀,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一切要求均可满足,对孩子的一味溺爱,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孩子失去正常的积极向上的自由发展的个性,使孩子养成懒散、依赖习惯,缺少开拓精神,泯灭创造欲望。因此,现代家长在教育孩子具备健康的心理基础上,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竞争与合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将来才会增强适应能力。

三、正确的教育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常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父母与子女间应是平等的特殊朋友,活动中应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生活中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个“批评”一个“保护”,父母双方意见要统一,步调才能一致,配合才会更加默契,这样才能更好而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2. 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① 培养爱心。尊老爱幼是安康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体贴父母,关爱别人,爱父母才会爱别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不要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不良品质。

③ 反对惰性。经常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行为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体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就有力地克服了孩子的惰性,并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孩子逐渐养成会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拓宽孩子的眼界,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和报刊,使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⑤ 注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及时引导、及时帮助、认真对待成功与失败,对错误要指出并要求及时改正,对成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孩子平衡渡过青春期,并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真诚。

3. 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导师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爱好和修养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一个经常酗酒、成性、言行粗暴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养成懒散颓废,性格狂傲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积极的向上品质,父母的表率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同步

及时走访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流,取得共识,使两种教育同步,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并可发挥学校教育的更大作用。

四、 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唠叨没完没了

父母经常喋喋不休,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子女,一味劳叨,会失去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严,甚至会产生逆反,这样会抵消教育的作用。

2.报怨不分场合

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张三李四,甚至不分场合数落孩子的不是,这样会使孩子伤害自尊心,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自废自弃。

3. 定名次物质刺激

4. 瞎指挥,疲劳作战

父母陪孩子学习,作业未做完不能休息,规定今天做这,明天练那,不按教学规律办事,自作主张,超前教育,这样使孩子不堪重负,身心疲惫,陷入盲目的被动学习,结果,愈学愈差,一事无成,怨声载道。

5. 比高低,事与愿违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看到别人的孩子成绩好,成才,就经常表扬别人的孩子“聪明”,是“天才”,指责自己的孩子“笨”、“不成器”,这样比较教育,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和自尊,思想压抑,精神不振,缺少创造力,导致不能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要,并且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加完美,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国内,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更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更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国内,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国内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国内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国内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国内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国内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国内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国内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所学校,而家长是位老师。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更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国内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国内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国内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国内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国内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国内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国内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国内家庭教育职能是为国内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国内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内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国内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清华北大的,重点,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的,没考上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国内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国内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国内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国内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国内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更高价值取向。国内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更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国内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国内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国内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国内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国内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3

[关键词]教育差异;家长教育;素质教育;少儿读者服务新思

在网络资源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中小型少儿图书馆如何克服自身资源有限的劣势、如何开展创新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每位中小型少儿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对东西方教育现状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在对小读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更要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的新思。力求通过少儿图书馆馆员的全新服务,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小读者和家长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愉快地畅游,幸福地成长。

1 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国内父母是世界上更累的父母,他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带着孩子一同奔跑,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想以此为孩子抓住美好的未来。但令人遗憾的是,以我们家长目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难保证国内孩子的未来强于其他国家的孩子。

和大家聊起孩子,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说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就好,不求其一定多么卓越。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在行动上都不约而同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因而也显示出了东西方教育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1 乖乖宝

国内父母的观点:老实本分听话的孩子易于管教,父母会很省心,有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福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好孩子”。

欧美父母的观点:不会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有权利更大程度的发挥自由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形成孩子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孩子要按照自己想要的形态去成长,家长没有资格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并视这种限制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国内父母几乎都会用孩子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别的孩子得了高分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会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儿。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老师的绩效跟学生的成绩挂钩,每天高喊素质教育的老师当然也避免不了会偏爱成绩好的孩子。三两岁的幼儿园孩子都有很多学习任务,因为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身在其中,难免会随波逐流。

欧美父母则认为,如果在孩子尚小的时候过度填充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因而他们的小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几乎为零。他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开阔思,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与学校一致,除了知识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情商、品德、性格、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没什么可攀比的,孩子有权自己做出选择并自己承担选择。

1.3 物质满足

国内父母常把“我们的一切将来都是你的”这句话挂在嘴边,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对国内的家长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国内父母穷尽一生、省吃俭用也要给自己孩子提供一切,这种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1.4 亲子关系

国内父母的观点是:家庭之中要有长幼之分,作为父母和长辈,理应受到孩子和晚辈的敬重和孝顺,玉不琢不成器,一时气不过,打骂孩子也是难免和正常的。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一出生,便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

欧美父母的观点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首先应该是朋友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家长无权对孩子施暴。他们一生更重要的人是自己的伴侣,孩子并不会取代自己另一半的地位,孩子的到来只会丰富夫妻俩人的人生,但并不能妨碍他们的人生。

分析东西方教育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内,目前不仅孩子需要教育,我们的家长更需要教育!因为我们的父母认识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误区。当今的国内,什么都提倡与世界接轨,但更需要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先进入政策举办的父母学校学习,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国内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结婚了,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可以教育孩子。国内父母只有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孩子时,才开始为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型少儿图书馆是对家长实施这种教育的更佳主体,少儿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场馆和服务优势,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等形式的培训和读者活动,在丰富小读者文化知识帮助其形成各种能力的同时教育我们的家长。让家长真正认识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正确对待国内式教育的不足,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求知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

2 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内容

2.1 让家长明白“不听话”并非绝对的坏事情

少儿图书馆员在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努力帮助家长弄清这样的现实:国内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现“神童”的国家,但后来这些“神童”去了哪里呢?他们成人后几乎不约而同的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要孩子不受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首要的条件是让他们的父母自己先摆脱功利的教育观念。我们要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家长的荣誉物,也不是自己人生梦想的延续。对父母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一时的人前显秀,而是孩子整个人格的健康发展,情商、性格的全面培养,思维发散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促进,这才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而应试教育制度意味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学习如何应对考试,不停的死记硬背,孩子学不到社交和实用的技艺和方法,从而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作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沟通,引领孩子进行延伸思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这些是每个合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努力做到的,而不是每天关心孩子背了多少单词、练了多长时间的琴、写了多少家庭作业!

2.3 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奋斗权力

国内的父母穷其一生自己省吃俭用一直把照顾好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管是幼小时的小物欲还是成年后的结婚、买房买车等昂贵的生活所需,一律都由父母包办,好像不这样就不是合格的父母。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这些孩子本来可能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面前,父母过度的给予,造成了对他们丰富人生体验的一种廉价的买断,正是这些出自家长的“好”扼杀了很多国内孩子的奋斗能力,这些本来可以不比欧美差的国内孩子,在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失去独立和坚韧的性格和机会,我们的孩子本来完全可以很优秀,是我们替他拒绝了成长中的那么多的可能。

2.4 经营亲子关系不能忘记彼此尊重

基于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孩子对国内家长来说比其他国家的父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有着特别过分的期待,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一生无法实现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国内的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溺爱兼动辄体罚、心灵施暴的普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这种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因此家长应学会给孩子更多的人格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梦想,呵护孩子与成人同样强烈的自尊心,加强与孩子之间平等亲密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中,单纯的物质给予并不能使父母成为好的家长,家长应该努力做到成为孩子信任的好朋友。

3 写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中小型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努力协调好学校、家长和少儿读者之间的关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观点,对家长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要通过我们的服务工作,让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才可以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好的未来。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3.1了解孩子的关键期

3.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真正意义的“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并注意方式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尽量减少和杜绝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行为。

3.4管教孩子的方法很重要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理和教育,关键是怎么管,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的教育均不可取。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也不能当众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更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尽量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不但没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更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极度渴望爱又极度渴望安全。

3.5优秀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多夸老师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老师,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若常常批评老师,或者同老师争吵,只会让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排斥,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同盟军,家长要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多与老师沟通,发现问题,随时化解。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4

【关键词】 瓜州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深化对西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特征的认识。儿童对社会的适应与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年人给儿童创造的环境及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能所能够提供儿童成长环境与指导的集中体现。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体现出来,而且从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通过父母的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有助于探求新时期农村亲子关系的部分特点,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父母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1、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的分析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维度以“情感理解”维度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说明父亲在“情感理解”维度呈现高理解取向的良好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也以“情感理解”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整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母亲的“情感理解”因子得分比父亲要高,说明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

3、父母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母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为孩子年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消极。

4、文化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验证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文化程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上, “过分干涉”这个维度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少,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和初中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期望很高,要求更为严格;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对孩子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发展。整体来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而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理解、惩罚严厉”上年级差异显著(p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的对孩子“惩罚严厉”程度更显著,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程度显著(p

在儿童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0]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疾风暴雨”式青春期来临阶段,父母科学、一致的教养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3] 王坤。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8-209、

[8]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6-108、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5

关键词 家庭场域 语言暴力 差异

中图分类:G451.6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暴力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便是更好的写照。但是除了这种显性的暴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危害我们的家庭生活的暴力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语言暴力。

1家庭场域当中的语言暴力

“场域”一词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来的,法文为“champs”,英文为“field”。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架构中,场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布迪厄没有对“场域”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从“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家庭场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父母和子女,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语言便是更好的工具。在世俗看来,父母教育子女是理所应当,无论什么方式都不为过。以前便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社会发展到今天,想必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语言的教导便成为父母教育子女更好的方式了。但是语言并非如棍棒那样会让孩子有疼痛的感觉,会引以为戒,所以必须提高语言的杀伤力才能阻止孩子继续犯错。

2家庭场域中父母语言暴力的差异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家庭成员当中的成年人,父母担负着为子女营造良好生活条件的责任。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的社会分工也不同。男性一直肩负着比较沉重的工作,在经济上薪酬也颇丰。女性则从事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薪资较男性比较低。因此,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的地位。当回到家庭场域中来,还是带有两者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就子女的教育问题来说,母亲一直负责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主要是负责孩子成长中的细节问题。而父亲则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上起主要作用。因此,二者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产生不同。比如父亲在孩子的职业规划方面就想左右孩子们的想法。如果孩子选择的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虚无缥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父亲便会说“你以后不要回到这个家,我没你这么个儿子”。这种语言的背后是想让孩子有个安稳的未来,想要用割断父子亲情的方式威胁自己的儿子。而就母亲来说,则在生活的小事方面拥有话语权。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会对自己的子女有要求,更别提学习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的孩子。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就是母亲的战场,上午下午都给孩子安排的满满的,母亲会用自己的辛苦堵住孩子的嘴,妈妈都那么累了,你哪里好意思说自己不去呢,而且,长大了有出息了一定要孝敬妈妈,是妈妈才让你这么优秀的。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小小的童年就承受了这么多的东西,美好的童年可能在他的记忆力不会有多少烙印。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外家庭教育;家风;比较;启示

一、中外家庭教育的综合比较

1、培养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国内的父母一般喜欢让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保持一致,希望子女按自己的意见去行事。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只要孩子肯学习,父母可以做更多的牺牲与付出。家长常常忽视孩子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是一种“望子成龙”的“龙化”教育,其本质是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精英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西方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例如,英国是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家长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日本家长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德国家长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家长注重的是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价值观核心教育差异明显

国内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美德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点。国内家庭教育目标与“光耀门楣”相关联,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完人教育”。在国内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观念基础上,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关系,整个国内传统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做支撑和联系。

西方家长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目标是一种大众化的“凡人”教育。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想法、做法普遍表示理解和支持;二是注重对孩子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三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四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及健全的人格;五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立能力。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注重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把孩子培育成身心健康、追求幸福的人。

3、法治观念存在根本差异

我国当代相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家庭教育常被提及,体现了家庭的义务和配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参与教育改革体现为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儿童按时入学等内容,但是家长尚未经常性地参与学校事务,个人的法治观念相对比较淡薄。

西方家长对于家庭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他们十分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家长以身作则,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言传”与“身教”并重,且带头守法守规。家长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家庭中倡导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特别注重人权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感。西方家庭的熏陶着孩子,对其成为有德性、重理性的人有重要作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4、非智力因素教育方式迥异

我国青少年在学业上不亚于西方青少年,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的缺点;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有些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有些孩子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被重视。还有部分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

5、功利化与非功利化教育

二、国外几种家庭教育思想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注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的构建,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必须基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平等。只有搭建好这个和谐的、平等的教育平台,家长才可能同儿童对话,进而对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

斯托夫人指出,孩子能否成为杰出人物,完全取决于母亲施行了什么样的教育。更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应该是家里的母亲,而不是学校的老师。家庭教育必须由父母来承担,不能委托给别人去做。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中获益。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提到:“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他认为,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家庭教育就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更好更安全的办法。

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父母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思考与启示

综合各国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外的“家风”这一概念并不如我国清晰,欧美国家对此研究也很少。我国和西方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对比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取决于不同的观念,而观念的不同又是由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中西方的这些不同,使得各国的家庭教育能够适应本国国情。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刻不容缓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栽培,“树人”即培养人。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会做人,重视修养德行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懂孝道、有责任心的人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2、实施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在这种环境里,家长仅仅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几门技能,一切跟中高考无关的活动都不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否则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等等。家长应彻底抛弃“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重心从过分关心知识技能,转移到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上来。

3、构建优良家庭教育(家风)意义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要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努力使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二要家长主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良好家风。

参考文献:

[2](美)斯托夫人。哈佛教子枕边书[M]。亚 北,蓝 黛,译。北京:国内妇女出版社,2006、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7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人际关系

我们通常所指的教育,并不单单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正常发展产生并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值得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孩子从出生到接受学校教育这一阶段,都是在接受家庭教育,考虑到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心理学和教育学一直把它当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家庭教养的分类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四)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各种形式为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什么标准制约,对孩子成长过程上的情况也不关心。他们一般只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满足孩子,但孩子的精神生活很空虚,得不到相应满足。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能与同龄的孩子合群,交际能力差,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抑制,畸形发展。

以上四种就是目前表现更为明显的家庭教养方式,且更具代表性。其实要想让孩子的交际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出来,在他们笑得时候就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同时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父母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现问题可以争取他们的看法,促进青少年心里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心理状况良好,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教养良好的孩子都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还有很好的同情心;而那些家庭教养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倔强、不明事理,还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被父母长期支配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遇事慌张拿不定主意;而过分溺爱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独断专行,攻击性强,做事凭心而定,不顾后果。所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两个维度交叉下的公共区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而且又能保证孩子行为习惯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能为其提供很好地社会训练环境,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既给了他们一定的尊重,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控制。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更为有利的。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初期,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正在体验生理与心理上的矛盾,同时,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脱离父母的行为方式审视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看待自己和他人。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与家庭之间还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提供者,也是精神上的引导者。他们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物质和心灵上的依托。因而,中学生虽然在不断成长,但他们与父母之间仍然唇齿相依。通过调查发现,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一)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注定是要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害怕孤独,喜欢与他人一起相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内在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如果没有人际交往,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分散的个体,个体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那么社会也就无法继续向前进步。所以说,人际交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人际交往是一种自我表现

在某一个程度上来看,人际关系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借助于人际交往这种社交方式来证明自己,审视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表现的过程。通过人际交流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满足人们自信心的需要,同时也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形成相互合作的互利关系。同时,也可以借助交际活动来影响、改变和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

(三)人际交往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初中生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来增加自己对他人和自身的认识,这是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够增加和满足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的增长,将对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生人际交往与父母教养之间的相关联系

受到父母情感温暖,得到父母理解,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高。而受到父母过度干涉,无理由拒绝、惩罚的初中生,他们不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信任感和真诚度上与理解、温情的教养方式是成正相关的;而与父母的拒绝、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了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真诚、同情心、信任感等各种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良好的亲情熏陶,被信任被理解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所形成的良好品质才有利于他们实现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真诚、信任等都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中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

身边实例: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差异

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都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强,他们往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但很明显的还是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与传统看法不同。传统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不善交际,不懂得与人相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更乐于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在他们不断的人际交流锻炼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交际能力。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因此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就不强,兴趣也不大。

(二)初中生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从父母双方身上得到的关爱更多,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来讲,更懂得如何保护和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比较纵容。而非独生子女是几个人同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情,能获得理解和情感相对较少一些。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对他们将来正常的社会生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用科学而又理性的态度与子女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初中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引起注意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志一,窦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J},国内学校卫生,2005,5,25、

[2] 杨冠军。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8

论文摘 要: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习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实际学习能力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应该达到的能力,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运算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在智力上没有问题,因此与智力落后、感官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然而除了学业问题之外,他们可能还具有情绪、认知和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和困难。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学习不良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成为一个严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中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学习不良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对儿童学习不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甚至终身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不良和父母教养不当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受伤乃至出现各种障碍,更终造成儿童学习不良。而学习不良儿童因为在学校中的旁落地位而表现出对父母更大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权威性更大,家庭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本文所涉及的家庭环境因素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

(一)硬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

此外,不少实验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超过半数以上文化水平较低(以初中或以下为多),职业次偏低(以工人、个体为多),部分家长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太重视,不太关心或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有研究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子女的态度越严厉、惩罚越多,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给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学习不良儿童更经常受到父母的指责训骂而又不给指导。因此,也有研究者提出,智商正常学习困难的儿童,家庭环境是主要原因,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更为相关。

(二)软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包括父母的教育态度及一致性程度、期望水平,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它全方位地影响了亲子关系、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和行为问题。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父母更多地表现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教育方式更加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更少,特别是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挂上了钩,这是一般学生所没有经历的,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孩子的学习不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对孩子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的教养方式,孩子常无端受到责罚,或直接成为出气筒。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干涉和惩罚对改善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并不奏效,反而适得其反,这不但恶化了亲子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学习不良,同时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合群,形成交往退缩,甚至走向以违纪来发泄内心的自卑和不安的另一个极端,这就使学习不良儿童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国内的父母历来对于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孩子学业成绩更是关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孩子,导致孩子任性、娇气、懒于动脑,在学业上与父母讨价还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逼迫智力一般的孩子同时学习过多的技能,使孩子产生极度的厌学和焦虑情绪;有的家长则本着“不打不成才”的原则,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粗暴的责打方式,导致孩子从内心里痛恨学习;有的家长总是为孩子的一切担心着急,总是指责孩子的所作所为,使孩子无所适从而自我怀疑,形成焦虑、抑郁的人格特点,走向过分依赖或极度逆反的两种极端。

研究还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在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后,往往会给予孩子一种全面的消极评价。我们知道,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及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的评价通常是孩子评价是非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是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极为敏感,父母的消极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了儿童对自己的体貌、能力、个性、价值观、道德水平以及与人交往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评价,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研究证明,学习不良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识比一般学生更为消极,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业能力、一般自我、非学业方面的表现甚至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看来都极差,表现出以偏概全的倾向,这意味着他们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社会性暗示,更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不但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会破坏孩子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亲子关系紧张,显然也不利于孩子学习。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批评打骂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一些孩子天生的顽拗任性也令家长头痛万分,动辄采取粗暴的管教方式。长此以往,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痛恨学习、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二、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一些建议

(一)给予孩子五条件的积极关注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也许不满意孩子的某些表现,但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样,学习好或不好,都是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的。这样,孩子才能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纳入到自我概念当中,接受虽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因此,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必须要打破孩子的学业表现与自己的情感温暖之间的不良联系。在孩子学习不良发生后,一如既往地对孩子采取理解、接纳、鼓励和关爱的态度,保持合乎实际的期望,帮助子女树立起信心,使其独立自信、勇于社交、为同伴所接受。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打骂、责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不断增加,学习更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真正融洽。成功的父母应当以孩子为主体,积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潜能,做到“顺其所思,同其所感;与其所需,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而不是一味地溺爱纵容、放任自流、拒绝冷漠,或者简单粗暴。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应当想方设法消除家庭内部的隔阂,在良好的父母关系基础上,重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创造一个沟通良好,和谐共处、互勉共励的家庭心理环境,当孩子愿意对父母无话不谈时,自然会引父母为知己,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主动请教一切他想知道的东西。此外,父母还应当调整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合理监控,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不过分干涉其活动自由,并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帮助孩子制订适当的学习内容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对其进行较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绝不可对其放任自流。

(三)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

改善家庭功能的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家庭中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的准确。在家庭中,父母不但是孩子身心成长和成熟的引领者,更是孩子立身做人的榜样。但无论如何,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应当充分促进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喜好,熟悉孩子的交往圈子;制订一个明确且有弹性的家庭规则,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四)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五)采取各种措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脱自己的教育职责,如果实在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应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并且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心理行为表现。研究表明,学龄期的儿童倾向于将父母离异的原因归咎于自身,青春期的少年则更容易从父母离异的经历中吸取关于婚姻感情的负面信息,这无疑将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父母应当找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与孩子做坦诚的交流,并且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和抚养问题,尽可能地减小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生活在现代都中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可能出现的学习能力落后,要多领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和其他孩子,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如多让孩子做手工,多练习画画,进行球类锻炼,提高手一眼协调能力等,

此外,有些家长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次比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良和行为表现较不敏感,也较少关注,这往往给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其实,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更佳时期,也是矫治学习不良的黄金时期,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尤其到幼儿园的中班以上),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在认字、学儿歌或做手工等活动中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搞小动作、破坏纪律或不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等,就要提高警惕,更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进行学习能力测查。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9

父母是子女的任老师,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此所谓“教养”。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密切相关[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90后高职生有其群体的特性, 他们的成长及心理特点正在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家庭教育模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perris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川省11所高职院校116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当今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人父母者改善其教养方式,并为90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以四川省内11所高职专科生为对象,在各院系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体抽样,采取无记名方式施测,更后收回有效问卷1164份,其中男生538人,女生626人。

2、测量工具

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计分方式,“从不”记一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

另外,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在量表的前面增加了一些变量。

3、数据处理方法

三、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项中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平均得分,说明父亲对儿子更倾向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男生在母亲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偏爱被试三项因子上得分明显女生,也说明了母亲对儿子更倾向于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及偏爱被试。

2、不同户口类型90后高职生父母家养方式差异比较

从户口类型不同把被试分为来自农村、城镇、城,对不同户口类型的90后高职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城镇的被试与来自城的被试在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的被试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得分,结果说明了,来自城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农村和城镇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城镇被试的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孩子的得分,而城镇和城的差异不大;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得分上城被试明显高于农村被试;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城被试得分明显高于农村被试,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过渡干涉和保护上,城得分高于城镇和农村被试得分,城镇得分高于农村被试得分,三者存在差异;

3、不同家庭经济状况90后高职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把被试按照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分类,分为了贫困、一般、较好三种情况(自认为家庭富裕的人数为6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把小康和富裕归为较好一类。)对三种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因子上三者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母亲惩罚严厉因子上,家庭经济较好的被试得分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被试。说明,家庭经济较好的父母比家庭经济贫困的父母会更多的对孩子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保护。而其他因子之间三者均不存在差异性。

四、讨论

表 2结果显示,父母对生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城乡差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来自城和城镇的高职生会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地感受父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同时也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的感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和城乡文化背景的不同。城父母相对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有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相对农村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科学和全面,能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氛围更加民主融洽。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0

引言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国内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国内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国内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国内,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国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国内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国内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国内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国内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国内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国内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国内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国内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更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二)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国内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的相同点”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的秘密(揭示中美两国亲子关系的深层次问题)”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