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特性的秘密揭示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8 42 0

亲子关系特性的秘密揭示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 试卷

(课程代码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试卷

(课程代码00882)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2.下位学习包括的两种学习模式分别为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3.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4.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5.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

A.动机状态和智力水平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6.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1岁B.2岁C.3岁D.4岁

7.学习顿悟说的提出者是

A.苛勒B.桑代克C.斯金纳D.华生

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

A.学习B.定势C.迁移D.内化

9.道德品质的培养

A.从培养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开始B.从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开始

C.从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开始D.可有多个开端

10.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

A.社会性B.社会化C.社会合作D.社会性学习

11.在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一文中明确提出创造性是健全人的本质之一的是

A.马斯洛B.卡特尔C.皮亚杰D.华莱士

12.在教育活动指导中,主要涉及呈现信息和操练技能等知识的教育活动指导模式是

A.呈现模式B.行动模式C.探究模式D.观察模式

A.桑代克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奥苏伯尔

14.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有

A.分析法和排除法B.练习法和重复法C.解释法和守恒法D.例证法和变式法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6.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A.想象B.游戏C.思维D.记忆

A.认知发展、角色认知、行为期待B.心理成熟、认知发展、行为期待

C.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D.场景界定、角色扮演、行为期待

A.华生B.巴甫洛夫C.弗洛伊德D.斯金纳

A.认知学习B.智慧学习C.情感学习D.意义学习

20.对子女进行良好教育的根本性原则是

A.以儿童教育儿童B.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C.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规范与自由相结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1.创造性

22.意向性活动

23.学习关键期

24.师幼互动

25.移情训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6.简述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

27.简述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28.简述游戏的显著性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9.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

30.试述独生子女不良心理特点及其成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6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1.幼儿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概念形成,由此决定了教师指导儿童概念学习的方法

主要有例证法和变式法两种。请设计一个幼儿学习某一概念的简要教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882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变方法主要有问卷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和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正确答案:A(2分)教材P51

2、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首次提出并界定了以下哪种学习的概念

A。情境性学习

B。直观学习

C。实物学习

D。镇报学习

3、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么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的知识属于

A。陈述性学习

B。程序性学习

C。显性学习

D。隐形学习

正确答案:B(2分)教材P145

4.守植法是由以下哪位科学家的守恒实验演变过来的方法?

A。桑代克

B。奥苏泊尔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

正确答案:D(2分)教材P165

5幼儿在认识了兔子、乌龟、松鼠之后学习“动物.的概念,这属于

A。概念同化

B。初级概念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正确答案:C(2分)教材P161

6动作技能可也称

A。智力技能

B。认知技能

C。运动技阴

D。知觉搜能

7.我1如果口喝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而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正确答案:D(2分)教材P149

8智力技能根据其应用可分为一般的智力拉能和

A。普通的智力技能

B。专门的智力技能

C。特殊的智力技能

D。认知的智力技能

9、蒙台梭利建构了一套特殊教育模式是

A。思物教育

B。运动教育

C。游戏教育

D。感觉教育

10布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说的是以下甲类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显性知识

D。隐性知识

正确答案:D(2分)教材P146

11、互惠性教学中对阅读中存在的困感进行解答的过程被称为

A。提问

B。澄清

D。预言

正确答案:B(2分)教材P257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

A。学习行为

B。心理现象

C。教育行为

D。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B(2分)教材P33

A。想象

B。游戏

C。学习

D。言语

正确答案:B(2分)教材P269

14、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其中三水平是指

A。无律水平、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

B。模仿水平、应用水平与创新水平

C。前道德水平、道德水平与后道德水平

D。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

正确答案:D(2分)教材P214

A。教学执行者

B。教学实施者

C。教学指导者

D。教学组织者

正确答案:C(2分)教材P63

16、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更重要的社会活动是

A。师幼互动

B。幼幼互动

C。师师互动

D。教学互动

正确答案:A(2分)教材P70

A。幼儿的塑造者

B。幼儿的养护者

C。幼儿的榜样

D。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正确答案:C(2分)教材P64

A。学习的联结说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D。顿悟说

正确答案:A(2分)教材P89

A。华牛

B。斯金纳

C。罗杰斯

D。加涅

正确答案:A(2分)教材P91

20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把刺激和反应直接联合的

A。概念学习方式

B。复杂学习方式

C。单纯学习方式

D。间接学习方式

21、测量法

正确答案:教材P52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此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2、知识的同化

学习者通过将渐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知识的同化。

23、学习

正确答案:教材P82

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24、品德

正确答案:教材P212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因此它是一种个体现象。确切地说,道德品质是指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25、更近发展区

正确答案:教材P26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6、学习策略有哪些类型?

正确答案:教材P104

(1)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三种。

(2)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

(3)资源管理黄略包括:时间管理黄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27、简述幼儿教师心理应激的成因。

正确答案:教材P72

(1)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年龄较小,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加上幼儿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发生“明知故犯的事情。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如不能接纳井采取压制的方法就会使自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虽然师生冲突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但教师拥有主动权

(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以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目前不少幼儿园进行的改革使得很多教师不适应,时常忧心忡忡。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射幼儿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幼儿教师缺乏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

28、儿童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教材P85

(1)儿童的学习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2)儿童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3)儿童学习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帮助。

(4)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

(5)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

(6))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29、通过举例简单说明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教材P165

(1)分类法。在幼儿面前随机摆好若干张画,这些画应包含几个种类且是幼儿所熟悉的图片,如麻雀、老鹰、老虎、苹果、葡萄、茄子、皮球等,然后请幼儿把自己认为有共同之处的那几张放在一起,并说明理由。根据幼儿图片分类的情况和说出的理由,了解其掌握概念的水平。

(2)排除法。依次在幼儿面前放若干组图片,每组图片为4-5张其中有一张与其他几张是非同类的关系,要求幼儿将这一张图片找出来比如,先向幼儿出示画有老虎、牛、马、平板车的一组4张图片请幼儿看看哪一张和其他3张是不一样的,不应该放在一起要求他们拿掉它。待幼儿取出一张图片后,问他们取走的理由然后继续出示另一组。

(3)解释法。比如问幼儿:“请你说说动物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根据其解释的程度确定对该概念的攀握情况

(4)守恒法。如根据幼儿年龄的大小,把相同数目的黑白围棋子一一对应排成两排,问幼儿这两排棋子是否一样多,特幼儿确认一样多后,当面将其中一排棋子的距离缩短或拉长,然后问他们,现在的两排棋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井要求说明理由。

30、传统教育与运动教育有什么区别?

(1)传统教育重点放在一种具体的练习或一种技能的分析上;运动教育重点放在运动思想或概念上突出整体性。

(2)传统教育要求立刻做出反应罗运动教育在解决问题或实验中给予幼儿时间进行思考。

(3)传统教育要求反应一致:运动教育允许反应的多样性尊重个体差异。

(4)传统教育重点放在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方法的示范者;运动教育重点放在幼儿的发现和学习上,教师对运动的种类及其特性进行亮分的讲解示范。

31、儿童的哪些特点会影响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效果?

正确答案:教材P263

(1)儿童的年龄。

(2)儿童的数量。

(3)班级中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数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2、试述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教材P128

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己有水平。

二、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个体的生理分展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因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2、个体心理分屏的实质是个体在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经验并运用各种经验去调节人的行为从而不断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的。

33结合实际试述影响幼儿社会化的因素。

正确答案:教材P201

(2)学校。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交往过程的直接教导;二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内化;三是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往往在更高程度上控制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同辈群体是自主构成的因而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乃情伟体验具有深刻的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极为显著,这是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地位共同决定的。

(4)大众传媒由于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信息社会中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信息污染对个体社会化的消极作用已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危及家庭和社会,这一点己引起广泛的警觉。但是,传媒本身也在开始改变个体的社会化方式和进程。

34、王老师组织了一次认识磁力的科学活动活动开始时她准备了一个板子,板子前面贴着一只猫在钓鱼。王老师在板子后面用磁铁控制让小猫钓到了鱼。幼儿看到都很惊讶,纷纷议论是如何做到的幼儿通过“小猫钓鱼”知道磁铁可以吸引之后王老师让幼儿观察和操作磁铁,知道磁铁可以吸引也可以排斥,然后问幼儿如何制作“撞不到的碰碰车”。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上述情景中王老师采用了哪些问题解决的方法?

正确答案:教材P252

类比解决问题法

(2)幼儿园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教材P251

一、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过与某一个特定的客体领域相联系。

二、启发式:是使用一般的策略法解决问题。

1、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为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方法。

2、逆向反推法: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更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3、爬山法: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结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

4、类比解决问题法:指解决问题者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尝试将某一问题的解决结构用于指导解决另一问题。

(3)如何打破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阻碍?

正确答案:教材P53

(1)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复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定向联想是解决功能固着的好办法,要注意两点:,材料要尽可能简单和可操作,这样才可以给幼儿更多创造的机会。第二,指导上,教师也要多给予一些物品功能的呈现方式

(2)反应定式:反应定式是指以更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式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避免幼儿形成反应定式有两点建议:,尽可能地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经验和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第二,在活动中鼓励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选择题部分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布鲁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 B )2-55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6

A。华生B。弗洛伊德

C。斯金纳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是下列哪种学习形式的积极提倡者?(B)3-83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D。成功学习

4、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B)4-109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

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

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

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

A。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B。连续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C。闭合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D。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7-245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B )8-286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10、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D )10-354

A。媒体观B。胚胞期系统观

C。标准系统观D。综合评价观

11、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 C )11-383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

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

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A。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与生成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开放性原则

A。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B。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C。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D。低级概念与高级概念

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的亲子互动类型的是(B)14-457

A。民主型B。矛盾型

C。溺爱型D。放任自由型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1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0—2岁的儿童属于(C)4-124

A。具体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D。前运算阶段

A。主题教育活动B。学科教学活动

C。综合学科活动D。综合实践活动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A。学校教学与个体努力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教师教育与个体追求D。家庭榜样与个体自觉

20、下列哪种说法符合奥苏伯尔的观点?(A)3-85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24、角色扮演法8-273

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25、简述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2-44

一、学生学习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二、学生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

(1)相似性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7、简述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11-381-382

(1)互动性原则

(2)效用性原则

(3)特异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8、举例说明如何根据课程决策论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10-342-343

(1)目标的筛选与确定。

(2)确定活动主题。

(3)选择与分析教材。

(4)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5)制定完成课题的进度表。

(6)空间和环境的安排。

(7)教学策略。

(8)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29、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并与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加以比较。6-220-223

一、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2、智力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即让儿童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即借助实物、模型或图表等进行手的操作活动。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即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活动的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进行与外部言语相似的默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即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言语,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自动化的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二、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1、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智力技能五阶段的划分其实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

2、他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

(1)原型定向阶段

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

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3)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做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这属于合作游戏法,它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1)教师可以根据游戏情境的需要对儿童的语言和动作作出应答性的反馈,也可以偶尔提出问题。对于教师的建议,儿童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

(3)合作游戏法的关键在于把握介入游戏的契机。如果贸然加入,可能引起儿童的警戒。如果儿童没有直接邀请,一种较妥的方法是,以一个与游戏情境相关的角色参与游戏。一旦进入游戏情境,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角色规范采取行动,但可以利用角色之间的关系采取隐蔽的方式控制游戏的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斯金纳依据他的强化理论,提出了(C) 3-80

A。发现教学B。接受教学

C。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D。掌握教学

2.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A) 4-126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表征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属于幼儿期的是(D)4-124

A。具体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阶段D。前运算阶段

4.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B。模板说与分析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D。演绎说与归纳说

5.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有六种,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D)8-269

A。观察学习法B。强化评价法

C。体验思考法D。相关下位学习法

6.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D)9-310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7.根据指导主体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可以分为(A)11-366

A。外部指导与内部指导B。教师指导与家长指导

C。领导指导与教师指导D。教师指导与幼儿互相指导

8.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C)11-383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9.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B)10-339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10.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D)11-381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D。互动性、效用性、特殊性与安全性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A。人际互动论B。符互动论

C。团体互动论D。循环互动论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14.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B)1-5

A。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B。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维果斯基出版了教育心理学D。奥苏伯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A。发展快速期B。发展高峰期

C。发展敏感期D。发展潜力期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A。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B。内部强化、外部强化与自我强化

C。一级强化、二级强化与三级强化D。内部强化、外部强化与替代强化

A。补偿说、同化说与“殊途同归”说B。生活预备说、生长说与“新瓶装旧酒”说

C。觉醒论、权能-效果论与异曲同工论D。剩余精力说、松弛说与“一朵不结果的花”

A。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B。强调强化的作用

C.强调联系的作用D。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

20、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A)5-145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

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个性化教育11-375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22、智力技能6-200

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3、亲子互动风格14-455

亲子互动风格,是指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准备律3-75

准备律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描述,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而不是指学

习者的知识或成熟准备,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作好准备有关。

(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

(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

(3)游戏所用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

(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

(1)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2)符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

(3)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

(4)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27、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8-267

(1)随机性和无意性

(2)长期性和反复性

(3)实践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8.试结合实际论述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的关系。4-127

(1)皮亚杰坚决反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把知识归结为对外部现实的被动复写的观点,而认为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2)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学习。认知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我们在开展幼儿的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另一方面则应精心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从而使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9.试述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9-314

(1)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

(2)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几乎所有的创造活动都缺少不了创造性想象。

(3)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7-250

30、幼儿在进行概念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1)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是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该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是动物。

(2)有的幼儿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请说明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避免上述错误的方法。

一、幼儿错误概念的原因

有关研究表明,导致儿童,特别是幼儿错误概念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

1、儿童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

2、迷信会赋予错误的概念

3、受经验局限儿童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

4、缺乏识辨能力,容易受

5、错误的推理产生错误的概念

6、活跃的想象

7、语言理解错误

二、幼儿错误概念的纠正

1、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

(1)一种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如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包括到“动物”的概念内涵中。

(2)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足其他特征。例如有的儿童没有将鸟的本质特征(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2、显然,要消除上面两种错误,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式。

(1)要消除种错误,有效的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2)要消除第二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用正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也有助于幼儿科学地掌握概念。而提出定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关于具体概念,其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抽象的概念要有广泛的感性经验才能掌握,幼儿只能逐渐加以理解,因而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定义,必须等幼儿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梅耶学习过程模型的更大特点是(D)2-48

A。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B。强调强化的作用

C。强调联系的作用D。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C)3-85

A。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学习习惯的养成

C。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知觉的重新组织

3.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是(A)4-116

A。操作学习B。概念学习

C。言语学习D。反应学习

4.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A)5-145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

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

5.下列关于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6-201

A。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更初依据

B。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调节者

C。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既需要动作技能,又需要智力技能

D。确定某种技能是动作技能还是智力技能,取决于其活动的主要成分

6.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以下哪两方面而实现的?(B)8-260

A。学校教学与个体努力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教师教育与个体追求D。家庭教育与个体自觉

7.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四个阶段? (C)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8.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D)10-354/355

A。媒体观B。胚胞期系统观

C。标准系统观D。综合评价观

9.根据指导主体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可以分为(A)11-366

A。外部指导与内部指导B。教师指导与家长指导

C。领导指导与教师指导D。教师指导与幼儿互相指导

A。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B。教育功能与游戏功能

C。教师作用与幼儿作用D。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的是(A)14-474

A。以儿童教育儿童B。科学性原则

C。成功教育原则D。挫折教育原则

12.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B)1-5

A。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B。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维果茨基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D。奥苏伯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A。发展快速期B。发展高峰期

C。发展敏感期D。发展潜力期

14.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B)2-41

A。试误B。顿悟

C。接受D。建构

A。能作出延迟模仿B。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C。能进行象征游戏D。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A。补偿说、同化说与“殊途同归”说

B。生活预备说、生长说与“新瓶装旧酒”说

C。觉醒论、权能-效果论与异曲同工论

D。剩余精力说、松弛说与“一朵不结果的花”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D。无律阶段

A。向幼儿传授学习的方法、游戏的方法和创造的方法

B。向幼儿传授记忆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和创造的方法

C。向幼儿传授听课的方法、游戏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

D。向幼儿传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方法与提问的方法

A。斯金纳B。维果茨基

C。弗洛伊德D。罗米索斯基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

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学习关键期 2-62

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3.教育活动设计 10-341

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4.亲子互动 14-454

亲子互动,即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1)奖励和恰如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2)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4)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诱发幼儿学习的需要

26.简述技能学习及其特点。

技能学习:6-201、202

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技能学习的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这是由于日趋发展起来的熟练化,动作的组织化和协调化,使活动朝着稳定的高效率的方向发生质变的结果。

技能学习的特点:6-202

(1)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一外化”双向构建的过程

(2)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

第二,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8.试述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2-59、60、61

学习与发展的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部分。这两者都对学习产生着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学习受个体的生理发展所制约,生理发展影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学习形式。

二、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个体的生理发展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因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

2、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

29.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纠正幼儿的错误概念。 7-251

一、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

1、一种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如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包括到“动物”的概念内涵中。

2、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足其他特征。例如有的儿童没有将鸟的本质特征(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二、显然,要消除上面两种错误,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式。

1、要消除种错误,有效的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2、要消除第二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用正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也有助于幼儿科学地掌握概念。而提出定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关于具体概念,其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抽象的概念要有广泛的感性经验才能掌握,幼儿只能逐渐加以理解,因而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定义,必须等幼儿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0.结合教育实践,用放射式模式设计一个幼儿园教育活动。10-358

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这种活动设计模式的特点是:和主要内容相关的活动之间是并列的,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不严密,但活动形式要求尽可能的多样。例如“春天的秘密”这一教育活动可以这样加以设计:

春天的秘密

渠道A:在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足迹;

渠道B:绘画出反映春天的图画:

渠道C:学习、朗诵描写春天的诗歌或散文;

渠道D:表演春天的歌曲和舞蹈;

渠道E:饲养小蝌蚪。

这是一个以自然主题领域中的一个活动单元——春天为单位的放射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它安排了观察、朗诵、绘画、表演、饲养等活动,这些活动与主题内容“春天的秘密”紧密相联,但是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而且除渠道A外,每种活动不一定是必需的,可增可减。

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布鲁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B)2-55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2.加涅提出的学习记忆模型由哪三个系统组成?(D)2-45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B。刺激、反应与反馈

C。输入、加工与输出D。加工、执行控制与预期

3.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A)4-109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A。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B。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

C。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与主观能动性

5.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C)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B。模板说与分析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D。演绎说与归纳说

6.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A)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A。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与生成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开放性原则

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哪四种模式?(A)10-356

A。递进式、放射式、立体式与网络式

B。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与复合式

C。原点式、旋涡式、辐射式与收敛式

D。分析式、综合式、分析综合式与评价式

9.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C)11-383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

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

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10.柯尔伯格提出了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其中3水平是指(A)8-281

A。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

B。模仿水平、应用水平与创新水平

C。前道德水平、道德水平与后道德水平

D。他律水平、中间水平与自律水平

A。人际互动论B。符互动论

C。团体互动论D。循环互动论

1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是(A)10-348

A。主题教育活动B。学科教学活动

C。综合学科活动D。综合实践活动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14.心理学家发现父母在教养模式上的两个重要的行为纬度是(A)14-461

A。情绪纬度与控制纬度B。认知纬度与情感纬度

C。态度纬度与教养方式纬度D。价值纬度与思维模式纬度

A。接受理论与建构理论B。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

16.发展性教学的主张是由哪位著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D)2-64

A。桑代克B。斯金纳

C。柯勒D。维果斯基

A。从实践到理念再到独立学科

B。从理念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独立学科

C。从理念到实践再到独立学科

D。从实践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到独立学科

A。动作的观察、动作的揣摩、动作的连贯、动作的自动化

B。动作的观察、动作的模仿、动作的练习、动作的熟练

C。动作的学习、动作的练习、动作的合成、动作的创新

D。动作的定向、动作的模仿、动作的整合、动作的熟练

A。象征作用与模仿作用B。内化作用与过渡作用

C。解释作用与重塑作用D。示范作用与替代作用

20.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B)12-394

A。成长记录袋、评定包与作品评定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C。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终结性测验

D。档案袋、业绩评定与同伴评价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自我效能感3-92-93

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对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概念形成7-243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3.亲子互动14-454

亲子互动,即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10-336

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幼儿为主体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一、操作是针对于言语学习而提出的。我们可以从它们之间的区别来考察操作学习的特点。

1、首先,在学习方式上,操作学习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即“动作一经验”,学习动作是学习的载

体;言语学习通过语词理解,是“语言一经验”,语言为学习的载体。

2、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比如学习舞蹈、游泳,甚至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都要靠操作去掌握。而言语学习的内容是操作学习内容的深化,或者说,是概括化了的操作学习的内容。

3、然后,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而言语学习中,儿童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因而有一定的被动性,言语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他人经验。

二、操作学习的类型

1、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操作学习分为:

(1)探究性操作学习。这类活动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童操作学习兴趣,使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力。

(2)形成性操作学习。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等智力。

(3)强化性操作学习。该类活动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掌握为主要目的,因而带有训练性。

(4)模仿性操作学习。该类活动由演示、观察和再现等系列操作环节组成。

2、根据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操作学习分为:

(1)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老师为使其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2)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指导的模式。

(3)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动手操作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探究知识的操作模式。

(4)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动手操作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依靠群体力量获碍知识的操作模式。

动作教育( Motor Education)又称日常生活教育(Exercise of Practi-cal Life)或肌肉教育(Muscular Education),主要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动作。

一、基本动作可以分为两种:

1、身体概念。幼儿在开始练习动作之前,须先了解自己身体部位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如手在身体左右两侧,有左手及右手的区分,用手可作扶、摇、拿、转等动作;

2、准备动作。在幼儿了解身体概念后,再给予基本动作,必须每一种动作熟练后再练习下一种动作,使幼儿对各种基本动作的印象更清楚,更仔细和精练。

二、大肌肉动作可分两种:

1、全身运动。当基本动作熟练之后,开始训练幼儿的全身动作,即综合走、跑、跳、爬、翻等基本动作的混合动

作,如上下梯、翻筋耳、定点跳远、翻滚等运动;

2、团体活动的练习。幼儿们的集体活动,如赛跑、接力赛、捉迷藏等活动,除可练习人际间的关系外,也可培养师生或亲子关系。

三、小肌肉动作可分为:

1、准备工作。即手指的抓、倒、夹、剪等小肌肉的训练,成为日后幼儿写字、起居、饮食等准备前的动作。如“抓”弹珠,即利用幼儿的两指(食指、拇指)或三指(食指、拇指及中指)训练抓的动作,以熟练幼儿在生活E拿取或使用物品或工具的动作;

2、日常生活活动。即有关照顾自己的各种动作,如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练习照顾自己如刷牙、洗手、扣钮扣及照顾环境如清洗器皿、扫地、擦桌椅等。

3.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及其特点。12-393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它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优秀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定期地评价一般的教育活动环境以及其中的特定活动、材料和教育策略等的影响与效率。

二、这个含义广泛的教育活动评价框架力求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三个特点: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其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和同伴。而且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评价要求这些主体必须共同参与对幼儿的评价,而学校教育评价则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对于评价公平、公正的教师来说,他们有可能会把学生、家长和同学引入其中作为评价的辅助手段;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生活化。幼儿园对幼儿的评价包括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游戏、实验、参观、讨论、就餐、睡觉等,而学校教育评价的内容则具有单一性,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技术多样化。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为主。在技术上,常会借助于各种测验或量表,如成就测验、创造力测验、能力测验、评估量表、基本技能测量表、行为量表和行为操作图表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纠正幼儿的错误概念。7-251

一、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

1、一种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如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包括到“动物”的概念内涵中。

2、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足其他特征。例如有的儿童没有将鸟的本质特征(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二、显然,要消除上面两种错误,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式。

1、要消除种错误,有效的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2、要消除第二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用正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也有助于幼儿科学地掌握概念。而提出定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关于具体概念,其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抽象的概念要有广泛的感性经验才能掌握,幼儿只能逐渐加以理解,因而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定义,必须等幼儿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

在剖析了游戏的心理结构、动机系统以及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之后,学者对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特点做出了简略的概括。

(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

每个年龄阶段,儿童都有某一种自己偏爱的游戏类型。这一特点,从游戏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尽管游戏类型的界定方法和划分标准存在着差异。

(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

幼儿时期,游戏的类型在数量上更多,而婴儿期的和学龄期的游戏类型数量均低些。这是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教育要求不同所造成的。

(3)游戏所用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注意稳定性增强,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增强。因此,游戏也由原来的泛化变得集中起来。

(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

儿童游戏更普遍的特点是自由:不管时间和地点,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想在什么地方玩就在什么地方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一直玩到没有兴趣为止。儿童游戏的天敌就是限制。

(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

在特定条件下,游戏活动与非游戏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教师工作是一种非常繁重、紧张的职业。幼儿园教师保教兼顾,对幼儿身心、学习、情绪、精神等各个方面要全面的照顾和指导。因此,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不适应状况也就经常容易产生。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燃烧度”(为职业献身精神、疲劳度)远远超过了的护士。教师的身心疲倦过度,对幼儿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幼儿的心理辅导、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量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等来对待幼儿,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如不注意解决,就会形成教师的“职业压力症”,侵蚀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教育心理学今后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健康的研究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帮助教师减轻职业压力,改善心理不适应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幼儿园中开辟供教师专用的静养、休息以及专用的研究,以减少对教师身心的干扰。

(3)改善幼儿园教育的气氛和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料、进修体制等方面的支援。

(4)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水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5)幼儿园的组织、行政部门等要倾听教师的要求、心声,加强教师群体间的沟通交流。

(6)教师要注意自舅的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使工作、娱乐、休息锻炼及心理调节有机地协调起来。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淘宝自考达人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C  )2-49

A。同化模式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D。启发模式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C  )2-56

A。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学习习惯的养成

C。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知觉的重新组织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A  )4-126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表征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 A  )5-145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

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7-245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以下哪两方面而实现的?( B  )8-260-262

A。学校教学与个体努力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教师教育与个体追求D。家庭教育与个体自觉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D  )9-310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A。媒体观B。胚胞期系统观

C。标准系统观D。综合评价观

9、解释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社会性学习理论是由谁提出来的?( D  )8-265

A。桑代克B。斯金纳

C。加涅D。埃里克森

A。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B。教育功能与游戏功能

C。教师作用与幼儿作用D。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是( A  )10-348

A。主题教育活动B。学科教学活动

C。综合学科活动D。综合实践活动

12、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 C  )1-6

A。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B。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维果斯基出版了教育心理学D。奥苏伯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D。成功学习

14、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B  )3-71

A。试误B。顿悟

C。接受D。建构

A。概念名称、概念外延、概念内容与概念形式

B。概念名称、概念因素、概念表述与概念本质

C。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与概念定义

D。概念内涵、概念外延、概念内容与概念形式

A。补偿说、同化说与“殊途同归”说

B。生活预备说、生长说与“新瓶装旧酒”说

C。觉醒论、权能-效果论与异曲同工论

D。剩余精力说、松弛说与“一朵不结果的花”

A。教师对学生宽容尊重B。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

C。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D。教师的活泼开朗的个性

A。向幼儿传授学习的方法、游戏的方法和创造的方法

B。向幼儿传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方法与提问的方法

C。向幼儿传授听课的方法、游戏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

D。向幼儿传授记忆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和创造的方法

A。自然科学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

C。社会科学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合作游戏法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学习关键期2-62

3、移情8-274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

4、创造性学习9-314

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简述幼儿学习的特点。4-122-123

(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历代的幼儿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游戏在幼儿发展中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2)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活动不等于教学,教学也不能完全涵盖学习。一方面,幼儿的学习活动多种多样,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学习与学术是有差异的。

(3)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现代教育理论和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探讨,基本上达到了共识,即儿童是在主动地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

(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什么是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教育要求、教学大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

和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活动。

2、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11-381-382

(1)互动性原则: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应以幼儿为主体,有利于幼儿与教育活动情境互动作用的发挥。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尽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的需要来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再次创设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应有利于幼儿更大限度的投入与参与情境,发挥其主动性,并和教育活动情境产生互动效应。

(2)效用性原则:作为教育投资,就应该产生相应的效益即教育效益力求以更小的投入产生更佳的效用。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形式应服从教育的需要。再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应具有多功能性。更后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所用材料要尽可能的以物代物。

(3)特异性原则:我们在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时,不得不面对“特异性”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时,要充分考虑以上特异性,创设出适用的、针对性强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情境。

(4)安全性原则: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幼儿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

3、简述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14-467-470

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1)首先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

(2)再次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具体是指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

(3)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

(4)虚荣性心理。

虚荣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

(5)补偿性心理。

补偿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把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

(6)侥幸性心理。

侥幸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的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岁-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目前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的特征有:

(1)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动因是履行事务性职能而非关注情感。

(2)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是教师主导而非幼儿主导。

(3)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内容是传授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存规则规范。

(4)师幼互动主体的主导行为是高控制、高约束对高服从、高依赖。

作为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主要开启者、互动进程的把握者,教师在互动中的主导行为是对幼儿实行高度的控制和约束,而作为主要受动者幼儿的主导行为则是对教师的高控制与高约束高度服从、高度依赖。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纠正幼儿的错误概念?7-251

一、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

1、一种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如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包括到“动物”的概念内涵中。

2、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足其他特征。例如有的儿童没有将鸟的本质特征(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二、显然,要消除上面两种错误,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式。

1、要消除种错误,有效的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2、要消除第二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用正确的言语揭示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也有助于幼儿科学地掌握概念。而提出定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关于具体概念,其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抽象的概念要有广泛的感性经验才能掌握,幼儿只能逐渐加以理解,因而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定义,必须等幼儿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某幼儿老师在设计数学知识“量的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分成以下四段,阶段A:量的比较;阶段B:量的排序;阶段C:量的守恒;阶段D:自然测量。请说明该老师采用了哪种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10-356-357

该老师采用了递进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这里所说的一个内容,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学科活动单元,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采用这种模式设计教育活动,不要求有很多的活动形式,但活动之间即阶段A与阶段B与阶段C……之间必须是递进的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推进,不断深入。

一、关于“量的初步知识”这一学科教育活动单元的设计模式。这是一个以学科教育活动单元为单位的递进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它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将“量”这一幼儿数学学科领域中一类教育活动单元的知识(另两类为数和形)分成依次递进的四段。

1、阶段A主要是为达到从具体形象人手让幼儿初步感知“量”的目标,其内容主要是比较大小、长度、高矮、粗细、厚薄、宽窄和轻重等。

2、在阶段B中,目标为要求幼儿掌握量的相对性、有序性和传递性等实质性的特征,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内容则是按照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按规则排序、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按数排序等。

3、在阶段C中,活动的目标是,要求幼儿不受物体的外部特征以及摆放位置的变化的影响而正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通常以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等教育活动为内容。

4、阶段D中活动的目标是,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懂得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则是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直接的测量。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阶段A、阶段B、阶段C、阶段D的次序是不能更换的,像砌房子一样,不能先盖顶,或先砌墙,然后才挖基脚。应该说明的是,前面每—个阶段的内客还可以分成不同的次,分别为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完成。

二、分班设计表示如下:

例量的初步知识

1、阶段A:量的比较

(1)比较大小、多少、长短、高矮;(小班)

(2)比较宽窄、粗细、厚薄、轻重;(中班)

(3)完成三个物体之间的量的比较;(大班)

2、阶段B:量的排序

(1)按物体外部特征的差异进行三个物体的正排序;(小班)

(2)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正、逆排序;(中班)

(3)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排序;(大班)

3、阶段C:量的守恒(大班)

4、阶段D:自然测量(大班)

第七节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命题点1:幼儿个性

命题点1.1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更活跃的成分。

(2)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3)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更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包含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命题点1.3个性的特性

1、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就是你自己的一种特殊的外在表现,也许你给人的印象能让别人知道你的个性,或好或坏,这只是初步的,但真正的个性,则是你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对待问题的态度,这才能让你身边的人知道你的个性是什么,也许与你在某人的印象中不同,那也只是暂时的,也许你换另一种风格的衣服,在他的印象中你的个性又不同了。只有长久的才算是个性,或好或坏,这只是你自己的方式,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你的个性!

2、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很模糊。

3、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特性。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个性的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个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绝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个性的发展性

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个性的社会性

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更本质特征。

从个性的发展性与个性的社会性来看,个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赖于个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命题点1.4基本特征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尽管如此,个性(或称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3、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命题点1.5个性的形成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展。

命题点1.6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概述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作用。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个性特点,例如,开始出现多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命题点1.7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述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更直接的联系,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幼儿生来就具有个人更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点。其中更典型的神经活动类型组合有四种:

①强而不平衡型;②强、平衡而且灵活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④弱型。

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恰恰与希波克拉底所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见下表)。

托马斯一切斯把从出生到3岁前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型

容易型婴儿约占托马斯一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更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一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因此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并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否则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缺乏抚爱和教养。

(3)迟缓型

托马斯一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对象,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3、幼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幼儿的态度,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4、幼儿气质的特点与教育

2)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区别对待。

5、幼儿气质的特点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但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气质对性格的影响。一方面,在性格的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另一方面,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反应。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一方面,帮助幼儿改正或消除气质中的消极特征(如孤僻、畏怯、急躁、任性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与表扬幼儿气质中的积极特征(如行动敏捷、灵活、乐于与人交往等)。消极特征的纠正和积极特征的发展引起整个气质类型的改变。

命题点1.8幼儿性格的发展

1、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

2、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2)惯常的行为方式

这是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3、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①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②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③对他人的态度;

④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②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③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④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②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③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④思维(思维的独立性)。

4、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更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在幼儿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

2)独立性: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的幼儿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而有些幼儿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3)自制力: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幼儿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

4)活动性:有的幼儿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幼儿则喜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喜欢一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5、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活泼好动;②喜欢交往;③好奇好问;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6、幼儿期性格的发展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差异性。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的,对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次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明显具有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心理学家将性格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是幼儿期,此时儿童的性格受情境制约,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较容易改变;

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此时儿童稳定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较难改造;

7、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2)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为人处世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首先,幼儿园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以及幼儿园的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游戏活动等,都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其次,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形成儿童的性格也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教师的榜样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更后,幼儿园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班级中的气氛,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特别是班级经常的集体活动,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活动中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造成重大的影响。

(4)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如图书、报刊、影视制品、音像制品等。所以,要净化对儿童影响较大的媒体,严格审核国内外的动画片,使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5)幼儿个人的作用

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命题点1.9幼儿能力的发展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1、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一方面,能力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能力是活动的前提,缺乏能力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使人不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作为个性特征,气质和性格虽然也表现在活动中,并对活动有直接影响,但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能力却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才能。如教学才能主要包括了言语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教材的把握和组织能力、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及教育机智等。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等,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3、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①操作能力更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②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③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④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⑤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⑥创造能力开始萌芽。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3)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

命题点1.10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体验与控制。

1、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次(知、情、意)分析的,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1)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控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自信心。

(3)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1岁前由不能把自己作为—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更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3岁以前,幼儿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名字与身体联系)。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逐渐发展起来(对自己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意识)。

3、自我认识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幼儿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向于客观。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②更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4、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始于幼儿期:

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怒的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

2)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3)随年龄增长而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5、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page]

命题点2:幼儿社会性

命题点2.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命题点2.1.1幼儿社会性概述

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2)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

3)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更重要的目标。

2)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更根本的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3)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4)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2)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

1)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2)专制型的亲子关系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却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

3)放任型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与期望,但是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诸多不良品质。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1、依恋建立的前提

(1)识别记忆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逐渐协调起来发挥作用,通过对多通道信息的收集、加工、鉴别,儿童能更准确、更生动、更完整地确认依恋对象。

(2)客体永久性

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上的相辅相成性。

2、依恋形成的标志

①代表性;②稳定性;③普遍性。

3、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分化(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表现为倾听、追视、吸吮。婴儿对人的探索只能借助于哭泣、微笑和咿呀语等。因为此时的儿童还未能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他们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但此时的儿童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

4)修正目标的合作(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5岁以后)。随着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时的儿童会同父母协商,向成人提出要求,而不是跟在他们后面或拉住他们,亲子之间的合作性加强。

4、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1)婴幼儿更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更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5、婴幼儿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去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地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当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探究的“安全基地”。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6、婴幼儿依恋影响因素

幼儿依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总体看,幼儿依恋主要受气质、智力、母亲照看方式和照看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1)稳定的照看者

(2)抚养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

①态度: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②环境:研究表明,日托儿童与家庭照看儿童在依恋强度和依恋表达方式上有差异。

(3)儿童的特点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

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

(4)家庭因素

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要素。失业、婚姻的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感。

命题点2.3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命题点2.3.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两种关系,分别称之为同伴群体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前者表明幼儿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幼儿与朋友之间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幼儿尚不能形成稳定、相互、~对一的友谊关系,因此,以下所阐述的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前者。

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命题点2.3.3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但6个月前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直到出生6个月后,其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

2、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更初只是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幼儿本身。随着幼儿的成长,在婴儿出生的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1)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

2)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3)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出生后的第二年,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研究表明:学步儿(1~2岁)的游戏中包括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性交往,学步儿游戏更显著的特征就是幼儿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2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更主要形式是游戏。更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

命题点2.3.4同伴关系的类型

1、帕顿的研究

帕顿提出了六种类型的社会性参与活动,代表着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

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这六种类型依次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帕顿的研究数据表明,2~5岁的幼儿中,协同、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独自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

2、庞丽娟的研究

1)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2)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被拒绝型(14.31%):喜欢交往、行为方式不友好、不受欢迎;

一般型(52.94%):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既非为同伴特别地喜爱、接纳,也非特别地被忽视、拒绝。

3)从发展的角度看,在4~6岁范围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受欢迎型幼儿人数呈增多趋势,而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的人数呈减少趋势。

命题点2.3.5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2、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其次,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更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有许多制约性。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命题点2.5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命题点2.5.1亲社会行为概述

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命题点2.5.2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

1)幼儿很小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关注、同情、、利他)。但这些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多,有时可能出现减少的现象。

3岁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发展的里程碑。研究发现此阶段的儿童开始行为,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参与人际交往活动。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参与,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研究表明,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②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③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更为常见,其次为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命题点2.5.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影响

主要是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2、同伴相互作用

指同伴间相互模仿和强化,换位思考问题。

3、移情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更根本、更内在的因素。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①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②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③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④移,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4、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

命题点2.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命题点2.6.1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命题点2.6.2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角度,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

1、早期分类

1)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2)敌意性攻击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2、新的分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与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1)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

2)主动型攻击性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命题点2.6.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1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左右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j中突,如打、推、咬等。

2)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更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

②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

③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命题点2.6.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养环境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给幼儿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社会环境

文化及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延续。

4、知识的积累与强化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幼儿成功地运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5、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幼儿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幼儿更具攻击性。

对幼儿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j)i矸n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并采用公正的方式。

命题点2.6.5抑制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

②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命题点2.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缺失:缺少幼儿玩伴;②独特;③家长和子女关系:过多关注或忽视等。

(2)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

①溺爱;②过分保护。

3、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

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2)幼儿园集体教育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注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特性包括”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特性的秘密揭示

。psychspace。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o%Z,yR6BSQ[

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空间6Fg A)W+rL`5K

gXwev+z`z0  为什么有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较容易,有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了解儿童具有先天性和社会化的个体差异,以及从心理上进行分类等问题,可能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的特点,有助于老师识别孩童之间的不同性格而区别对待。心理学的知识是教育教养的基础,为教育教养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解决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钥匙。一般来说,人们的注意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上。其实,决定儿童更优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不是智力。这是由于,除了天赋聪颖和智能迟钝这两种少数极端儿童以外,绝大多数儿童的大脑为正常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能。然而,使儿童发展达到全面而更优的更重要的条件,是更初建立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感情和社会化发展(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情商”)。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空间)d#}{。Z1m~(E

心理学空间)b@\"I$L)^%k,l%lb

一、早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差异心理学空间4ts\"piub

X+j8U

S(\\0(一)“母婴感情联结”的早期建立是婴儿生存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空间/gN3XX0e#kK~

心理学空间e%KD a1T9b%kBcR+\\m{

对于儿童的生存和生长,心理学十分重视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早期亲子关系的内涵是婴儿先天生命力与母亲敏感性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质量决定着婴儿生存和生长的质量,也是影响婴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空间d%f5^#T+n}4it%U-o,N;f

心理学空间:I0@Zg|r5ss

新生儿生来具有自发的协调有机体活动的能力,称为婴儿的生命力或活性。新生儿出生即处于与母亲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婴儿需要的表达、母亲对其需要的理解和满足,以及为此婴儿作出反应的前因后果,使婴儿得以生存。在此期间构成了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母婴交往的生物学基础。但是,沟通母婴之间联系的桥梁,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信息传递。而此时,传递的信息不是语言,而是感情性信息。母婴之间的信息传递能调动母亲对婴儿下列先天机体反应的敏感性:(1)身体器官活动协调,如吮吸、吞咽、消化、排泄、呼吸、睡眠、觉醒;(2)感官活动协调,对外部刺激的接受与协调,如注视―保持―离开,静息―倾听,接受成人的抚摩,排斥强光与强噪声;(3)表情协调与感情监测,如饥饿、疼痛,寒冷时哭叫、皱眉,舒适时活跃、微笑。2e4V%n+\\\"s]2v1Ye0

]F,t%f1v3Ht/?D0(二)亲子关系建立中父母的主导作用!n!MY6wD[$n IV0

心理学空间E m(A(Hjm

亲子交往的建立既含有先天基础,又包含着社会因素的渗透。由于父母的个性特征各有不同,诸如父母对子女养育知识的不同,父母社会生活交往、职业、性格等的不同,与孩子的交往从一开始就各有不同,因而婴儿所接触的亲子关系环境也不相同。父母双方对待婴儿的差异,是婴儿社会环境差异中的重要方面。越是细心、敏感的父母, 对婴儿的身心需要理解得越具体, 反应就越及时,对婴儿的成长越有利。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渗透着自然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因素。从新生儿时期开始,个体自然属性的差别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儿童个体日益发展和显现的个体差异的根本来源。\"P;d N:F%]p6e0

心理学空间XF7DG@S/A)K5y

心理学空间0~G UgY!d

E;u0

o-^PkA~Q0二、母婴依恋关系与依恋类型差异AJy(NHkc;z0

心理学空间1T@)LyR7v

(一)依恋安全感/~1y_^&]0

心理学空间}5R;hd(@GL}x

(二)感情环境与分离焦虑心理学空间OEC/C;zUp\'K

心理学空间/F#?,z:Yo-^+Sh

心理学空间WQ&h\\%PP0bT

e

心理学空间)F_?3l[3\\6B`N&Z

过去对依恋类型的研究是用12个月婴儿进行的。这个年龄意味着他们在先天基础上已经受到社会抚育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更早的依恋分类已经是后天的产物。依恋类型的这一性质告诉我们,父母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在抚养方式上要从开始即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一般的家庭抚养婴儿为对象的研究发现,依恋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v-q%J;Cn7ra0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特性包括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特性的秘密揭示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喜欢社交、好奇心强、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在同伴游戏中,他们善于关注其他孩子的需求,并且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逐渐表现出社会和情绪上的退缩,依赖性强,不愿参加多人游戏。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 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4、溺爱型。现在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长辈很爱孩子,没有原则的迁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障碍。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长大会处处碰壁,无法在社会立足,人生终将不幸福。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积极作用

1、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关系和谐对孩子的影响是容易的,也是正面的。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很多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次的陪伴。

2、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在6岁之前,父母给予足够多陪伴和影响,孩子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将会脱颖而出。孩子将会充满活力和激情。亲子关系不和谐,没有得到高质量陪伴的孩子,会有性格缺陷,比如孤僻、结巴、焦虑等。各种能力也会偏弱,比如人际交往、秩序感、阅读等。就算后天弥补,也难超越抓住敏感期培养的孩子。

所以,父母们要好好抽空高质量培养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将独立、规则意识与责任感植入孩子心中。抓住孩子发展敏感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不错过孩子的成长,才能不遗憾孩子的未来。

3、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和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存在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让孩子学会了爱与被爱。和谐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自由翱翔插上翅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也会成为孩子人生道上难以卸除的枷锁。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论是生理需求还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积极回应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对于0-1岁的婴儿来说,他们此时正处于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阶段,不会表达、听不懂话语的婴儿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有当我们及时回应了,才能帮助孩子缓解祛除恐惧、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当面对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时,我们可以时间用语言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否满足他的要求则视情况而定。

2、用积极的心态去传递爱。当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偏激、不焦虑、不惊慌时,就会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氛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充满友爱和温情的,内心就不会惶恐。除了肢体行动外,我们也可以多多用语言去向孩子表达爱。当孩子有明显进步时,我们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赞美。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人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且在将来有很好的成就,就必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而这也取决于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类型

亲子关系一般可分成四种类型:

(一)控制型

父母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及所有物,过多的干预甚至想要控制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想要创造出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而轻视、忽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要求孩子随时随地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

由于缺乏主见和自主意识,这种孩子表现出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强。

(二)溺爱型

如果把家庭关系比作是一棵树,那在溺爱型的亲子关系里面,父母一定是把孩子捧到树的顶端位置的,把所有的养分输送到树梢,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原则和底线。

这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性格养成。

(三)矛盾型

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不统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明确、不稳定。有时百般溺爱,不断夸赞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时则怒斥、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有时出现一方严格管教而另一方却充当保护伞。由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孩子容易养成犹豫、优柔寡断、缺乏判断力的性格。

(四)民主型

这是现代社会很提倡的一种理想的亲子关系类型。国内传统的封建思维里面讲求父母伦理纲常,“首孝悌,次谨信”,而民主型亲子关系与传统的亲子关系有很大区别。

民主型的亲子关系里面,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更像是他们的引领者,不会像控制型父母一样去掌控孩子所有的细节,包括思维和行为,也不会像溺爱型父母一样对孩子予取予求,毫无原则。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面,孩子更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养成健康良好的性格。

三、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和谐的家庭氛围

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彼此尊重,就会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引导和榜样作用,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行为有问题甚至出现犯罪行为的人小时候几乎处于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有暴力倾向家庭或单亲家庭。

(二)科学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抚养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正确、科学的教养方式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健康的性格和人格。教育并不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会发生,

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而父母用何种方式去对待和处理这细微之处,将会让孩子的成长道截然不同。

(三)畅通的沟通渠道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一切都逃离不了关系二字,而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从沟通开始。孩子由于年龄和个体差异的因素,表达能力各有不同,很多时候不能完整畅通的与父母沟通。

由于沟通不畅,孩子容易急躁,用一些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父母由于不能理解孩子的表达,看到孩子的一些极端行为更容易激发愤怒的情绪,从而导致一些不好的语言甚至行为的诞生。因此畅通的沟通渠道直接决定亲子关系的好与坏,这也要求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和沟通。

四、如何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父母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更初的活动范围,正如人们常说,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家庭。家庭环境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映射到孩子心里,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和成长。

所以,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避免不健康的、庸俗的东西出现,更要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分散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养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成为对孩子进行生产和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而科学的、正确的教养方式能是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上做出有价值的选择。

(1)适度。

爱是有一定分量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爱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婴儿时期,孩子正处于对周围环境建立认知的时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必须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

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的爱应该是更深次的爱,是看得更长远的爱,也就是说有期待和要求的爱。但是这些要求和期待一定是适龄性的,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特点的,并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

(2)爱与规矩并存。

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爱和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正如国内古人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孩子对爱的需求无时不在,不管是婴儿、幼儿还是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之后,都对爱始终保持着追逐的姿态,所以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让她们确信这份爱的存在。

但这无微不至的爱并不表示对孩子就没有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立规矩,该严格的时候也应该严格。

(3)让孩子理解并学会爱。

温暖和爱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父母要照顾好孩子,使他们的身体具有足够的温暖感。

而爱是相互的,父母在爱孩子给予她们温暖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表达、理解和学会去爱的能力。传统的国内式父母并不擅长于情感的外露和表达,只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或者默默的付出,而孩子由于年龄限制,人生阅历不丰富,并不能理解和领悟父母的良苦用心。

爱需要引导与培育,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并向他们解释爱,让孩子理解并且获得爱的能力,建立孩子的同理心,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情绪,获得爱的美好情感。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为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要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就必须作出有效且积极的良好的沟通。

(1)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上的个也是更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听话”甚至很叛逆,那么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去找找原因,毕竟,孩子是一面镜子。

亲子关系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父母和子女都应当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各自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因,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2)相互理解和尊重。

卢梭说:“但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的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使役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受到有他的自由。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采取保姆式的监护和管教。

父母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想要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就应该首先做一个“听话”的家长。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的类型和特点”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特性的秘密揭示”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