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亲子关系的集合(有效方法探讨)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8 27 0

如何建立亲子关系的集合(有效方法探讨)

亲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在如今社会已经存在种种的问题。根据我国的规定,亲子关系类型有哪些?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的,其中包括生父母和婚生子女的关系、生父母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其特点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只能因依法送养子女或父母子女一方死亡的原因而终止。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允许解除的。

2、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收养或再婚的行为以及事实上抚养关系的形成,由认可而人为设定的。包括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关系。其特点为: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可因收养的解除或继父(母)与生母(父)离婚及相互抚养关系的变化而终止。

常见的亲子关系有哪些呢?

类型:溺爱型 固执自私不礼貌

现象:这样的孩子习惯略胜一筹、以自我为中心,简单构成固执自私、不明白礼貌、缺少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往来中,他们缺少职责感、不明白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简单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对策: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要立即停止溺爱,树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往来。

类型:干涉型 缺少主意难独立

现象: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维护的情绪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料,尽量给予帮助和吩咐。有的家长乃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火担忧。

但是,因为过火维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立异意识。因为习惯依靠爸爸妈妈,他们干事没有主意,犹豫不决。心思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简单灰心懊丧,乃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简单呈现对立行为,对爸爸妈妈和教师的要求成心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策:1、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赖,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能够让孩子适当吃点苦。2、依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甩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状况的发展方针。3、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家产业”,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议的机会。

类型:忽视型 消沉冷酷爱自闭

现象:家长爱情冷酷,与孩子很少交流,对孩子的生长漠不关心。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优待、要挟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简单导致孩子性格冷酷消沉、孤单自闭,人际关系灵敏,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思,乃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诱惑,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类型:等待型 胆怯畏缩少自傲

现象:爸爸妈妈往往对孩子以分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等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峻、固执、逼迫的情绪或禁止、指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和规范去做。

用过高的希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简单变得灵敏,性格胆怯畏缩,缺少自傲,独立性差,干事缺少主动性,不善与人往来。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峻时乃至呈现抑郁症状。

类型:对立型 逆反焦虑易逼迫

现象:对立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束情绪缺少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呵斥、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爸爸妈妈管束情绪不一致也是对立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峻,而母亲放纵,父亲呵斥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我国家庭中,母亲担负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职责,对细节更为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诉苦“妈妈很烦,太啰嗦”,产生逆反心思。但是,长时刻的不一致情绪,孩子无所适从,干事难以决议,时刻长了呈现焦虑情绪,乃至逼迫症状。

对策:首要,爸爸妈妈两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统一教育方针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情绪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判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对立;更终,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对立迁移到孩子身上。

如何经营好亲子关系?在人与人相处之间,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经营好亲子关系。其实,亲子关系就是一门即复杂又简单的学问。

1、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的、美好的优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关爱和严格比肩并重。

2、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开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父母要乐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适时否决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蛮要求,但父母不能严词厉色,而是用温和的态度,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拒绝。

3、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

4、坚决杜绝家暴。如今已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空间,支持孩子独立正面挫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师长、关爱朋友等好习惯。

5、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温暖美满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生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游刃有余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类型”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建立亲子关系的集合(有效方法探讨)

社交媒体研究篇1

在企业打造社交网络战略之际,很重要的是通盘了解国内消费者、内容、平台上出现的细微差异。

消费者国内的社交媒体用户不仅更活跃,而且80%以上的用户拥有多个账户,大多在本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日本只有39%的用户拥有多个账户)3、国内人通过移动工具(如智能手机)使用社交媒体也越来越普遍:2010年移动社交用户有1亿多人,估计每年的增长率约为30%4、另外,由于许多国内人对于官方信息渠道持怀疑态度,因此用户特别看重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的建议,例如一项针对乳液购买者的独立调查发现,国内高达66%的消费者依赖亲朋好友的建议,美国这一比例仅为38%。

平台国内的社交媒体非常分散且本土化色彩强烈。每一个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至少有两大本土业者,例如微博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社交网络有人人网和开心网等数家业者。它们有各自面向的用户群体,且往往在某些地理区域占优势。对营销人员而言,这样的分散特性需要大量资源和专长(包括合作伙伴的网络)协助引导前进。有鉴于竞争演进快速,寻求伙伴的营销人员应密切监测此领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打造制胜战略尽管国内独特的社交媒体场特性成为营销人员必须应对的挑战难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场证明有效的战略原则在国内就毫无用武之地。以下案例中的企业就成功地把通用原则应用到了国内场。

内容真实,用户导向。雅诗兰黛旗下的倩碧品牌推出了40集苏菲日记网络电视连续剧,每天在指定的网站播映(在公交车、火车和飞机上的屏幕也可观看到片段)。皮肤护理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并且将倩碧产品植入剧情之中,但大家视苏菲日记为娱乐,而非倩碧广告,此剧在互联网上观看次数超过2,100万人次。目前倩碧的在线品牌知名度比竞争对手高27%,网络广告成本也比传统广告低很多。

不断测试学习。鉴于国内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太胖、缺乏吸引力。多芬次把“真美无界限”网络节目引进国内,提倡各种长相体态的女性皆有其美,多芬转而与美国电视剧丑女贝蒂的国内翻版丑女无敌合作,将“真美无界限”植入其中,包括无敌的博客和在线联机聊天,结果吸引了数百万次搜索和博客文章。季播出后,多芬沐浴产品的销售率同比增加了21%,也让多芬“真美无界限”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44%。此活动的投资回报率预计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四倍。

叶远扬(Chris Ip)为麦肯锡新加坡分公司资深董事,温雅力(Ari Silverman)为上海分公司董事,邱心怡为麦肯锡上海分公司顾问。作者们谨向为本文做出贡献的周天助、林璟骅、Yael Taqqu致谢。

注释:1取自Internet World Stats数据,2011年12月(美国为2011年3月数据)。

社交媒体研究篇2

[关键词]国内移动社交媒体;定位;多维尺度分析方法

1 前 言

2 文献回顾

“社交媒体”是一种以用户自行生成和共享内容为特点的新媒体,它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上。在21世纪的个十年内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一个本质问题却遭到忽略,即如何在互联网技术产品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定义“社交媒体”并对其进行定位[2]。

欧洲商学院教授卡普兰给社交媒体做出了如下定义:社交媒体是一类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生成内容的应用,该应用是建立在 Web2.0 的思想和技术基础上 [3]。基于此,本文将移动社交媒体定义为:移动社交媒体是一类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且允许用户创建和内容的应用。

有了如上定义就能对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进行定位分类,欧洲商学院的学者们设定了 “自我表达”和“社会存在” 两个维度,通过测量不同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分类。而加拿大的学者詹・基茨曼(Jan Kietzmann)则更进一步,他提出了蜂窝理论(如图1),将移动社交媒体的属性分成7个模块:揭示身份、对话、共享、揭示个体“存在”信息、建立互动关系、建立名望/可信度和建立社区[4]。本文参考上述文献,确定了移动社交媒体的几个重要属性――交友、即时通信、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并根据这些属性对其进行定位。

图1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一组直观的空间图来表示研究对象的感知和偏好,即用多维空间中的点表示不同移动社交媒体之间的感知或心理测量关系[5]。空间图的各维度代表一个以上的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坐标轴和各个品牌的位置解读空间图,从而可以得知哪个品牌更加注重哪个属性,据此可以对其进行定位。

4 数据收集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用8个属性来评价移动社交媒体的表现,这8个属性分别是交友、即时通信、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

5 实证分析

5.1 移动社交媒体具体属性表现比较分析

5.2 移动社交媒体定位感知图的构建与分析

5.2.1 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感知图

根据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品牌在感知图中所处的位置(如图2所示),它们在各个属性方面的表现以及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和竞争关系也可以通过空间感知图表现出来。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各属性的得分为应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各维度的坐标值为自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在感知图上得到各个属性向量。回归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各移动社交媒体在不同属性上的表现可以通过感知图中的属性向量说明,将感知图中代表各个移动社交媒体的点向属性向量上引垂线,该垂线段越短,代表该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个属性上的表现越好。

感知图中的维度是用户用来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的优劣的标准。为了识别维度的含义,分别将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两个维度上的坐标作为因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交友、即时通信、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8个属性方面的平均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大的自变量来解释感知图的维度[7]。

对移动社交媒体感知图的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更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内容这三项为自变量,排除了其他5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2、调整后R2为0.987、在对第二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更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新闻浏览和交友这两个自变量,排除了其他6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0、调整后R2为0.987、回归方程如下:

X1=-8.329+0.7×建立互动关系+0.435×内容+0.203×交友

X2=-0.980+0.402×新闻浏览-0.209×交友

回归模型结果说明用户在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时,采用的更重要的两个维度,个维度是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第二个维度是新闻浏览和交友。对于维度一来说,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坐标轴的左边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这三个属性得分低,而右边得分高。对于维度二来说,新闻浏览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交友的回顾系数为负,说明坐标轴的上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高,交友属性得分低,而坐标轴的下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低,交友属性得分高。

图2 国内移动社交媒体感知图

6 讨 论

7 结 论

本文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描述了用户对国内9大移动社交媒体的空间感知图,说明了消费者对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以及它们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并根据它们在感知图中的位置做出了分析,且对各种移动社交媒体未来的定位调整方向提供了改进建议。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在识别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时,主要考虑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内容以及新闻浏览这两个维度。因此,移动社交媒体要想改进产品定位也因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2]徐天博,曹雨齐。社交媒体:不同偏好的多样性[N]。国内社会科学报,(B006版)。

[3]Andreas Kaplan,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Horizons,2010,53(1):59-68、

[4]Jan Kietzmann,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1:241-251、

社交媒体研究篇3

关键词:微信,微博,论坛,对比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大众媒体更显著的不同是,用户除了可以接受信息之外,还可以制造和信息。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现阶段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一、微信与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通讯、扫描二维码、语音记事本、支付、社交等需求。

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他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户人口统计特征和行为特征不同

微博月活跃用户群中,男性用户占比较大,达60.9%,女性用户占39.1%。微信使用人群中,用户比例64.3%:35.7%(约1.8:1),用户以男性为主。

2、信息传播方式不同

3、用户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4、营销模式不同

微信采取即时营销模式,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风湿进行线上营销,从而带动线下消费的,其营销的特点带有一定的折扣性质;通过LBS(基于位置服务)功能查看附近的人;通过公众平台、朋友圈等方式进行营销信息的与推广。微博则是采取实时营销模式,通过广告的方式进行品牌定位,通过制造热点话题来渲染造势,还通过知名人士的名人效应来吸引眼球;通过转发抽奖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前期活动宣传发展粉丝经济,提高注意力。

5、发展潜力不同

在发展潜力上,微博因为上线比微信要早,已经处在相对成熟的稳定期,在发展的空间以及上升的空间上要远远小于微信。而微信在打通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界限下,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转化已有的用户增加使用人数。

6、l展方向不同

在发展方向上,微信已经推出朋友圈广告,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分析将企业推广信息推送在个人朋友圈页面,但因为费用及用户体验等原因,微信应该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及朋友圈交流机制,使朋友圈的强依存关系进一步强化。在订阅和服务上增加一些发送量已经丰富他们自身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增加推送的信息,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粉丝前来阅读。

二、微信对比微博的缺陷

3、由于微博已经上,在资金和机会方面相比微信要充足一些,其可能实现商业价值也会更多一些。

三、微信对比论坛的优点

论坛也叫电子公告牌、网络社区、BBS。是用户相互交流的平台。论坛就像一块校园公告板一样,首先为所有用户提供一个平台,注册用户通过这个电子白板书写、、传递消息。不仅如此,还可以就某一观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主张,还可以互相聊天。由此可以看出,论坛的互动性很强。互动性强也就意味着影响力大,传播范围较广。至此,很多企业在此看到了商机,利用论坛里的高人气用户来为自己做营销传播推广。

论坛营销是企业为推广自己的品牌及产品而投放的广告,从而建立起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及达到营销目的。一定程度上使目标客户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的服务和产品信息,更终来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进一步加深场的认知度。论坛营销是一种免费的推广方式,能够准确的将产品信息传达给潜在的客户,在用户数量很高的论坛里能够快速的寻找潜在客户并且和这些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进而向其展示店铺和产品的信息。由于论坛每天的活跃人数较多,这样可以快速的进行口碑营销,让用户及时了解商家和旗下的产品。

1、微信基于论坛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微信是靠移动终端在线,而论坛虽说现在也已经可以使用手机消息、回帖、讨论等但是这方便的是看的人而对于发帖者来说就会相对麻烦,会出现有时一个贴只能一张图片等现象,就非常的不利于营销人员使用。现在PC端和移动终端的用户比例达到7:10的比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使用方面还是在用户使用方面微信的潜在能力都大于论坛。

3、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新兴的营销传播方式,势必会吸引很多企业、个人来使用,而论坛由于发展的过早使用户产生疲倦更容易被微信吸引。

参考文献:

[1]陈海英,邵丹萍。论坛营销运作策略探讨――以网络卖家为例[J]。 国内商贸,2012,06:60-61、

[2]熊科,刘骏彬。浅析论坛营销在特许经营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2,03:42-44、

[5]马庆贺。微博与微信经营模式的SWOT对比分析[J]。新闻世界.2014(10)

社交媒体研究篇4

关键词:Peoples Daily;Facebook;国家形象;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2-8122(2016)02-0023-0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的数字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来说,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本国国民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获得社会的舆论认可、增强影响力。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其时效性强、互动性强、无空间限制、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受众对媒体建构世界的认识。新媒体在传播国家文化、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近几年,社交网络的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传播国内国家形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题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主题是People’s Daily如何利用Facebook塑造国家形象的。研究大众媒体如何构建国家形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考察传播对象来分析传播效果;另一种是对传播内容做定量定性分析。鉴于难于开展跨国界的受众访问调查,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考察People’s Daily如何利用Facebook塑造国家形象的,采用SPSS软件对于搜集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样本抽取

(三)编码及原则

四、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于People’s Daily 在Facebook上新闻的总体研究

1、报道数量。在所选取的364条新闻中,新闻发生地在国内的占到75.8%,新闻发生地在国外,但和国内有直接联系的占到12.1%,二者总和占到87.9%,和国内无直接联系的新闻只占12.1%。研究数据表明:People’s Daily作为外宣窗口,很好地履行着向世界传递国内大事要闻的职责。关于新闻的选择符合新闻贴近性原则,有些新闻似乎与国内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凉鞋厂着火、普京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但如果用普遍联系的眼光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和国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关于People’s Daily 在Facebook上与国内有关新闻的研究

1、不同报道领域分布的整体情况

2、政治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3、经济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4、外交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5、社会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6、灾难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7、军事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8、文化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五、讨 论

总体来看,People’s Daily 在Facebook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国家形象,政治方面较多的报道领导人动向、国内的政治理念以及反腐成果;经济方面较多报道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但报道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反应经济发展全貌;外交类报道着重报道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社会报道中不仅有正面新闻,而且有负面新闻,符合说服的两面说服的原则;救灾报道中,利用新闻图片和文字塑造了国内良好的形象;军事类主题的报道中,一方面展示了国内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俄罗斯红场阅兵也较好展现了国家形象。因为一直以来西方社会对于国内宗教、人权问题存在偏见,所以文化类报道中增加了关于宗教的报道,同时文化类信息获得了较多的数和转发数,说明网民对此部分信息较感兴趣。

(一)应加强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账的认识

在海外社交网络建立账,应将之视为提高我国传播能力的一项战略。媒体间应密切合作,减少单打独斗,形成合力,国家也应适当地予以协调,将Facebook上的数和转发数作为衡量媒体全球化经营和生存能力的指标,不断规范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的运作。相关部门还可设立研究海外社交网络应用的课题或项目,加强专项研究。

(二)对内容进行贴近其需求的本土化设计,符合贴近性、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

Facebook的运作原则为用户在People’s Dailly主页后,才能在自己的页面上看到People’s Daily 的信息,或者是自己关注的朋友了People’s Daily的信息,可以看出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并关注People’s Daily。所以,可以利用信息的实用性、有趣性、贴近性来吸引用用户。无论是轻松,还是严肃的话题都可,关键是要容易引起人们讨论和扩散。

(三)讲究信息技巧,多采用多媒体手段

信息时,可多利用图片与视频等跨越语言隔阂的内容形式。图片不仅仅局限于新闻配图,也可以是图表、卡通等。比如5月26日CNN的关于美国歌手B。B。King 死亡的新闻配图,新闻人物B。B。KING占据画面左侧部分,右侧部分黑底配白字着重强调新闻核心“我相信我的父亲是被谋杀的”,这更有利于读者抓住事件核心,且传播效果比纯文字好。

(四)利用社交平台塑造良好的国家领导人形象

如果把国家形象比作品牌,国家领导人就是品牌代言人。他的公信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召力对于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声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People’s Daily中关于国内国家领导人的信息可以看出,大部分报道集中在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发表讲话等,配图多是领导人与他国领导人握手、开会时的发言等,展现出官方色彩浓厚的形象、缺乏人性化面孔、网民的认可度、兴趣度不高。通过对比研究美国白宫网在Facebook上的关于奥巴马的图片可以看出其都展现了奥巴马人性化的面孔,总统不一定是照片的主角。奥巴马经常不是画面的主体,摄影师用平等的视角,甚至有意忽视的方式来处理他和照片中其他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饲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J]。西安社会科学,2011(2)。

[2] 董小玉。媒体中的国内国家形象传播――从分散性传播走向整体性传播[J]。广播电视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 乔木。“形象塑造”与国内国家形象展示[N]。国内社会科学报,、

[4]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国内的报道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 2006(8)。

[5] 程曼丽。美俄日德主要报纸涉华报道分析[J]。新闻,2002(4)。

[8] 姜玮。近期美国主流网络媒体上的国内形象及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7(8)。

[9] 刘琛。“官方媒体”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研究――以电视台与Doordashan电视台为例[J]。现代传播,2010(5)。

社交媒体研究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社交媒体 社会化营销 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营销渠道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经营场所仍以实体店为主导

自商品交易产生以来,实体店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延续至今。实体店具有体验真实、客流稳定等诸多优点。但在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产品的大范围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长期的投入和各地场环境的差异都为产品场开发增加了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和难度。而在这一花费中实体店面维护涉及的人力、租金等成本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笔开支。文化遗产的开发无论从横向的门类开发还是纵向的深度开发,再到更终的商业模式,都还出于相当不成熟的地步,如果贸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势必也将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二)营销手段丰富,但弊端显现

目前诸多现行营销渠道一大特点是形式的多样化,企业可以采用电视、报纸、广播、各类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进行营销,更大程度的扩大的受众的覆盖范围。然而B2C的传播模式以及自身固有的缺陷限制了这些营销手段营销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营销渠道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种[1]:

1、灵活性差。受地理位置和时间要素影响,传统广告投放形式决定了目标群体只有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才能接收到广告,不具备宣传推广的随时随地性。而广告从推送到目标群体接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2、互动性差。传统营销往往是单向传播的,目标群体往往也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从而缺乏目标群体的反馈和互动,削弱营销效果。

3、针对性差。传统营销渠道属于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其传播的笼统性,不能更好地细分受众群体,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传播。

4、成本高昂。传统营销渠道资源位有限、成本投入高,长期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额的费用更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使产品丧失价格优势。同时营销的高成本也势必将占用研发资金,不利于产品的不断研发更新。

(三)文化遗产社会化普及度工作进展缓慢

文化遗产蕴含巨大的精神价值,其内容范围涉及美学、艺术、哲学、人伦等各个领域。但现阶段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利用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

1、文化z产的教育普及度低

教育方面,国内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在现行教育体系框架内所占比例已被压缩到历史更低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而对文化遗产意识的淡薄。

2、文化遗产传播径单一

目前对文化遗产知识的推广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图书馆教育、知识讲座等传统方式上,缺乏多样化的渠道和形式让大众更容易地接触到文化遗产知识。

(四)文化遗产营销现实状况及案例

现阶段我国在文化产品的推广营销上缺乏连贯有效的推动模式。营销渠道的固化,手段的落后导致文化遗产开发上没能产生一系列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的文化产品,营销效果微弱。

以安徽省歙县为例,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歙县,继承了古徽州绚烂的文化遗产,具备相当雄厚的文化资源实力。但近现代以来,受财政、行业行情等多方面影响,歙县在文化遗产在营销上一直处于比较落后和被动的境地,文化产品场营销成效低微,更终影响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的电子商务平台分析

(一)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普及率的日益提高,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交易、支付等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不但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寻找商机、赢得场,已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

(二)文化遗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优势

1、电子商务平台“轻”运作优势

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是不受时间、地域、渠道、实体成本的限制,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营销环节。这些特性对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一系列传统事物的开发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和商品的无障碍交易流通。

2、电子商务平台展现优势

(1)多类目承载优势

以京东、淘宝、亚马逊等主流电子商务购物平台为例,其产品类目和数量达到了任何一家实体商场所远不能比拟的程度。极度丰富的产品门类,方便的检索、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全国标准化服务体验无论从效率、效益、购物体验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多媒体展示形式

网络多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无形产品的展示提供了极好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实体店真实体验的差距。相信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产品的展现提供更好的形式,不断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

(3)电子商务平台功能优势

作为一体化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集合产品的研发、展示、售前、交易、售后等整个链条功能,打造购物流程一体化服务。方便顾客购物全程服务,大大提高顾客购物体验。与此同时,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运营链条的协调性和高效率。

(4)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优势

不久的将来将是大数据营销的时代,电子商务平台可对顾客进入平台前后的一系列行为习惯进行数据记录,通过数据计算为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等一系列行为提供数据基础,从而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效果。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都在大数据运算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真正实现了对顾客消费行为习惯的全程跟踪。而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数据时代的绝佳入口。

(5)移动互联网趋势优势

继互联网经济后电子商务正逐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商务成为时代新宠。作为移动手机网的主要入口――手机与消费者的紧密性进一步促进了数据的深度挖掘。更重要的是移动商务带来了购物形式和体验的新变革。购物从根本意义上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正如手机淘宝移动购物端所宣传的口“随时随地,想淘就淘”。移动互联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3、数据库优势

近几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成为业界热点。通过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等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记录备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开发提供数据基础。一时间上至国家机关部门下至地方民间组织,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为例,该数据系统采用网站的形式,以遗产类别、地域分布、传承人、遗产展现形式等多种方式为分类依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记载展现。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借鉴。[1]

三、文化遗产社会化媒体营销分析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概念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空间、博客、社区、论坛等。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优势

就社交媒体属性而言: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关系属性、强互动性、高度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因为成本低、定位准确、传播速度快、影响大等明显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机构关注与应用。诸如手机领域的苹果、魅族、小米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四、从“小米模式”看“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

(一)小米科技背景概述

(二)“小米模式”分析

“小米模式”的优势主要有:

1、高效的传播速度。网络的便捷性使小米相关信息的、策略的调整能够在时间传达到消费者面前,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营销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强互动性。以新浪微博为主,小米拥有强大的媒体运营团队,随时与粉丝进行互动。内容涉及问题解答、产品调研、信息等与产品和消费者关系紧密的领域,增强粉丝的活跃度和强粘粘附性。

3、随时随地贴合式传播。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阵地之一,而手机成为人们随身必带、关系更为紧密的工具之一,这就为信息的随时和随地传递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4、低成本。社交媒体的互联网传播形式更大成都的节约了传统营销所难以避免的人力、物力投入,将营销成本压缩到更低。

(三)文化遗产营销对“小米模式”的借鉴阐述

结合前文所述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所遇到的成本高、风险大、社会关注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小米手机高效、低成本、社会化的营销模式无疑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结合文化遗产的自身特性,对小米模式加以调整进行运用,这无疑是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小米模式不仅仅对文化遗产,对整个传统行业营销模式的转变升级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五、文化遗产“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的构建

(一)循环模型

如图1所示,社交媒体、商务平台、文化遗产企业、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和支持,从而形成了闭合完善的营销系统。

(二)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建立独立官方网站处理产品交易、客户服务等事务。与此同时在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充分利用全网商务平台,促进文化遗产产品交易。与此同时,在PC端和手机端两条线同步搭建购物综合平台,充分渗透购物空间。

2、社交媒体平台的搭建

根据社交媒体的不同社交属性可做如下具体安排:

(1)微博偏媒体属性,内容推送上具有实时性强的特点,受众形态上强兴趣圈、弱关系圈,能产生比较大的社会效应。因此作为官方信息平台和粉丝互动平台。

(2)微信具有较强的沟通属性,内容的可读性和营销效果比较明显,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朋友圈,私密性比较高,具有强关系性的特点,综合起来比较适合小圈子进行交流。因此作为客服平台进行客户维护,同时辅以优质内容保持客户粘度。

社交媒体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新旧媒体的交替、同一社交媒体功能的演进变化都的不无不影响着营销,促使营销策略的及时跟进。但值得肯定的是伴随着社交工具功能的深入挖掘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交网络势必将渗透消费生活的c滴,与消费者贴合的越来越紧密。

3、内容平台的搭建

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内容性,产品内涵的了解的深浅与否对产品交易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建设过程中,内容建设将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投入。通过内容推送、用户自主、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构建内容讨论学习社区,为产品的营销提供文化内容支撑。现在已存在的淘宝微淘、豆瓣东西都是很好的借鉴范例。

4、衍生功能的发掘

平台及营销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以创新商务网站“爱定客”为例,爱定客改变传统的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采取顾客定制再生产的方式开拓新的场,实现生产销售的B2C模式向C2B模式的转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爱定客为产品设计研发者提品展示平台,并担任起产品生产的任务,而产品内容的创造者则以佣金的形式获得收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重新定义了顾客、销售者、生产者的地位和关系[4]。

这一模式在文化遗产弱开发、弱推广营销、沟通不畅的疑难困境下,无疑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启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营销的紧密结合,互相分工,试图系统打造一种高效率、多功能、强互动、针对性、低成本的营销新方式。

电子商务和社会化营销作为时展的产物和大趋势已经在商务和营销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甚至是颠覆的作用,而结合文化遗产开发水平式微的现状,本论文所提出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模式无疑是挽救和振兴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探索径。

但针对这一模式存在两个疑问还需继续明确:

,作为整个营销活动的主体,文化产品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营销环节的进行,在这一环节还需从政策、机制多方面进一步加强。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这一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换一个面,就整个经济形势而言,本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遗产领域开发,同时对具有相关问题的传统行业营销模式创新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莹。浅谈依据互联网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J]。消费导刊,2008(5):202-203

社交媒体研究篇6

[关键词]新媒体;农村社会;交流方式

一、导言

正因如此,笔者在友人帮助下,两次深入实地,在广西桂林兴安县高村进行走访调查,尽量贴近实际而又客观严谨地了解和展现新媒体对国内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高村地处兴安县城北,距县城中心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城郊村。自本村起始的水泥大道直通县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人口500多人,其中以何、刘两姓为主,另有其他七八个小姓。高村的发展受兴安县城化的影响较大。就新媒体而言,高村居民的移动电话基本上每家至少有一部,数字电视则有一大半农村住户开通,可以说,高村是一个新媒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化农村。

二、新媒体对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交流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农村中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抑制作用。在调查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积极的一方面,例如:通过全家人对新媒体的使用,增加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讨论与交流,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进一步趋于融洽,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媒体中体现家庭和睦因素的内容也为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模式树立了榜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体对老年人家庭内部交流的影响

老年人是农村家庭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常年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减少,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其活动圈的急剧缩小。老年人的社会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社交、友爱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就实地调查的现状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农村老年人中还远不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经常打电话”、83%的家中拥有数字电视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数字电视”。由于心理、生理、成长年代、社会经历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这些差异得到沟通,进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新媒体是联系两代人的得力工具。通过新媒体,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紧跟家庭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海量资源常常会使家庭内部成员在选择上产生分歧。例如在数字电视应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是老年人毫无兴趣的,这自然会减少家庭成员一同收看节目,互相交流的时间。

2、新媒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许多家庭因新媒体而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调查对象刘某家的亲子关系就因互联网而发生巨大改变。2012 年9月,刘某为儿子购置了一台价值0元的台式电脑,自打刘某家有了这台电脑,他家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某的儿子不再跟他抢电视遥控器,每晚也不会准时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查阅当地当时的天气信息。刘某说他通过上网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是他儿子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脑旁,很少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其次,他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因此,刘某没少和儿子产生争吵。谈到这些,刘某对他家购置的这台电脑产生悔意。虽然电脑和互联网给他家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影响到儿子的学习、影响到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

3、新媒体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三、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

1、交流范围的改变

在新媒体影响之前,国内农村社会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冲击,原本维系传统农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也已饱经侵蚀,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姓宗族长幼秩序也正在逐渐瓦解。然而相对于城镇地区而言,以血缘、地缘为联系构建出的社会关系依旧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效用。就个体而言,单个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仍旧较多地依附于血缘、地缘之上。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场化的影响,农民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可是“生与死长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农民亦然无法彻底摆脱血缘、地缘的拘囿。然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冲破了农民社会交流的空间局限,极大地延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与交友平台,农民个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网友建立其基于地缘、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关系。因为移动电话和移动互联网络易于双方互相沟通,而且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新媒体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为核心,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的关系以不等的距离半径逐渐减弱,这也深深地反映着农村生活受制于地缘因素,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生活中,适龄的青年不再受地缘远近的局限。原本拦阻在青年之间的地缘鸿沟,因新媒体的存在和应用相对消失。与社会婚姻生活圈相类似,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也为农村提供了依靠信息来谋生的职业和靠着新媒体吃饭的职业。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它们是一种技术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并不像农业必须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可以随着技术、信息、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业变动。新媒体不仅为农村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还正在改变着农村居住者的就业观,同时还延展了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协同合作的时期形成的以地缘、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关系,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个人交流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而进一步垮塌。

2、交流对象的改变

3、交流形式的改变

传统农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这是一种更原始的,也是更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交流形式,农村居民的交流呈现出逐渐间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动电话、互联网的便捷交流形式,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原本较为繁琐的交流礼仪被简化,交流方式的简洁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居民在类似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带来的时间上、经济上的浪费,农村社会交流效率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中借助新媒体作为中间媒介的行为日益频繁,这使得间接交流方式在农村社会交流中逐渐增多,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现相应的减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3%的被调查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在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是购买了移动电话、电脑这类新媒体设备。这些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多样化。根据调查,受访的农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拥有一台新媒体终端,例如受访的何某,他家在两年中,相继购买了数字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终端,他就跟笔者表示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实地面对面的面,而是拥有了很多选择,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绝非仅仅受新媒体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合力”性改变。

〔参 考 文 献〕

〔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2001、

社交媒体研究篇7

媒体危机管理的现状

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1],这决定了危机管理的长期性。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在危机发生之前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危机发生之后应善于与媒体沟通,使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整体事件予以报道。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管理者大都是从临床中选拔,没有经过专门的管理学培训,他们在任期内只强调经济和规模的发展,较少去考虑的潜在危机,而当出现媒体危机事件,领导者往往束手无策[2]。危机的未知性和危机中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危机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目前各大发生的各类危机中可见,缺乏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和相关的危机预警机制。一般未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对危机的管理多采用以条块为主的垂直管理方式,如医患纠纷归口医务处;纪律、行风归纪委或监管科;其他投诉或纠纷则多由院办或党办负责,由于危机的表现形式多样加上各部门间认识不统一,出现纠纷定性不统一和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纠纷的升级和矛盾的激化[3]。缺乏应有的危机管理部门和沟通协调机制,而作为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危机管理更是易被管理者忽视[4]。

社交媒体危机管理策略

社交媒体研究篇8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西安交通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一所较年轻的新闻学院,也是一所新型的学院,成立此学院的初衷是什么?可否谈谈学院目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进展情况?

李明德:非常高兴接受今传媒采访!今传媒是新闻传播学界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跟我们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理解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很乐意借助今传媒这个平台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作为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并作为其教学科研方向的新闻传播学院,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命名与定位,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媒介形态的持续演进,推动着社会信息传播格局的巨大变迁,媒体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不小挑战,新闻传播理论体系亟待重新建构与完善,网络新媒体的系统化教学适逢其时;其二,新媒体大潮的冲击,也暴露了我国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武装的不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地位需要不断加固。因此,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中,牢牢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是当务之急。鉴于此,定名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新闻”彰显我们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坚守,“新媒体”昭示我们与时俱进的学科定位,我们力争在办院模式、办学模式、共建模式上走出一条新,为部校共建积累新的经验。

在师资队伍方面: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凝聚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力量,注重培养和吸收多学科师资力量,重视与政策部门、学界、业界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业界专家、政治精英担任讲席教授和外聘专家,形成高次、开放式师资科研队伍体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交大新闻传播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了新闻舆论、意识形态与社会工程博士方向;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传播学与新闻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另设一个新闻与传播专注学位硕士授权点;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注也即将开始招生,未来,交大新闻与新闻媒体学院将形成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交大新闻学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以新闻传播、新媒体等学科专注为主体,兼顾校内计算机、大数据、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程等优势学科,致力于网络与媒体融合、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信息安全、舆情监测与分析等具体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谙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记者:贵院是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且作为其教学科研方向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那请李院长谈谈学院在新媒体科研方面的规划和目标,其中有什么创新的方法和计划呢?

李明德:诚如您所言,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是国内较早以新媒体命名、以学院为建制,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学院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聚力新媒体研究,形成人才和学术高地,成就新媒体服务智库,助力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具体到新媒体科研方面,学院已经形成并计划凝聚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构建完整的新媒体研究体系,用2~3年时间搭建新媒体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自身新媒体研究特色,按照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达到国内新媒体研究一流水平。重点建设和研究以下若干领域和方向:

二是建设和发展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该中心计划配置高端计算机服务器,建设舆情舆论仿真实验以及舆情舆论实时监测平台,开展校园与社会、媒体与公众以及分行业、分区域的舆情分析、研究,为陕西省、国家提供舆论舆情智库服务。

三是建成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关注新媒体与青少年成长和农村、农业发展,以及职业农民培育、城镇化发展、健康传播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探讨和研究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为政策决策部门等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囊服务。

四是成立数字媒体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中心。该中心主要结合交大理工科优势,以新媒体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争取经过交叉研究、产学研结合培育若干新媒体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助力国家抢占新媒体技术创新高地。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将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联合企业、行业代表形成若干大数据实时数据库,为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

另外,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还将建设文化传播研究、媒体场调查研究等若干研究基地和中心,与以上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一起形成交大新媒体研究模块化、体系化研究格局,弯道超车,提早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形成西安交大新媒体研究优势和特色,抓紧建设“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西安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地方和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

记者:请您谈谈,在融媒时代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对传媒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贵院是如何进行新媒体教学和教育的?

李明德: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迭与传媒教育仍然延续旧有理念之间的现实矛盾,正在成为掣肘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抓紧实现思维理念的革新,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对新媒体价值的真正融入,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使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当前背景下,我们的新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几点转变:

首先,重视新媒体基础理论的梳理。新媒体形态出不穷,昨天有微博、今天就有微信,明天,甚至下一秒就可能又有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如果我们一味跟着媒介形态的步伐,今天出微博营销学,明天出微信营销学,左手微博右手微信……那么我们的理论教学将永远滞后于传媒业发展,也会沦为彻底的快餐式教育。我们建立新媒体学院、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注,更为重要的工作,是搭建起系统化的新媒体理论体系,对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闻院校眼中、传统媒体眼中、新媒体企业眼中的新媒体及其应用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它的传播要素与结构又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轨迹发展等这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成体系的回答,才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事情。唯其如此,才能给我们的学生呈现出清晰的学科架构与学习脉络,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去全面感知新媒体,而不是满足于教会他们一种业务技能,让他们成为一名“新闻技工”。

记者:您的研究领域其中之一是编辑与出版,请李院长结合您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相比于传统的编辑在业务素质及技能方面有哪些新的要求和变化?

李明德:伴随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成为新媒体时代期刊出版业的关键词,熟练掌握“互联网思维”并学会在编辑出版环节中灵活去运用这种思维,成为每一位媒体编辑的必备技能。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编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理念上下功夫:

首先一点还是刚才提到的,新媒体正在引发全社会的关系资源革命。对编辑工作而言,更是要树立起一种关系思维,学会在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内部关系上,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在与场的关系上,构建起“互利共同体”;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构建起“情感共同体”;在与本地其他同行的关系上,构建起“文化共同体”,致力于每一个共同体的关系维护、情感共振与文化构建,从而为自身搭建起一圈牢不可破的强关系资源,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是“用户思维”的确立。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思维”了,“用户”的概念,更多地表达出传播对象具有与传播者完全对等的主体意识,有充分自主性与判断力。因此,编辑们要学会根据用户的身份、年龄、职业、地域等差异,去对用户做精确细分,预测用户心理以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用户保持长期交流、信息、讨论观点,以提高用户对刊物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再次,新媒体时代还崇尚一种“融合思维”。媒介融合是当今传媒业的热门词汇,对于编辑经营领域而言,实现内部组织架构与采编流程的整体性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出版、交易的多途径融合,实现纵向、横向完整产业链的融合,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编辑经营手段。这里的“融合思维”,就是一种集合各类资源与力量为我所用、创造叠加复合价值的一体化思维。

更后,对传媒编辑而言,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并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媒体技能。编辑们理应学会对已有数据做归类分析,在把握行业发展走向、预测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作出战略调整;还应当学会“用数据说话”,要看得懂图表、方程式、数学模型,知道什么叫云计算、大数据等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编辑出版产品的客观性。

记者:受新媒体传播强大力量的影响,目前社会舆论环境异常复杂、多变。贵院在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请问李院长,贵院开展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对舆情应对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哪些服务?

随着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成立,我们将在学校的支持下集中和组合交大不同研究团队的特色专长,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交大在舆情舆论研究,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舆情舆论研究领域和方向,实现1+1+1>3的协同创新效果。未来我们期待着在新媒体舆情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有所突破。

首先,联合攻关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论演化和引导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论的生成与治理等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不同学科,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的综合大型研究。交大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努力实现重大项目研究、重大研究成果突破,在新媒体舆情舆论研究方面发出交大声音,彰显交大优势。

社交媒体研究篇9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 媒介依赖;人际互动

毫无夸张地说,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其中,社会交往方式算更主要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对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俨然建构出人们的“第二生活世界”,整个社会进入“网络化生存”时代。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作为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得到了网民们极大的青睐。美国社交媒体专家布莱恩・索里斯(Brian Solis)在新书社交网络与博客中这样写道:“有五分之四的活跃网民每天访问社交网络”。可见,社交媒体正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文献综述。以往的对媒体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1)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综合性的述评。以张咏华教授的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2]为代表。他认为媒介依赖理论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并在文章中对媒介依赖理论观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评析。(2)在具体的媒介环境下探讨媒介依赖。以谢新洲教授的“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3]、旷洁的媒介依赖理论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4]为代表。该类型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媒介依赖理论与哪些重要变量有相关关系,如网友的设备占有情况、网友认知情况等有关。这两个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以及与之带来的负面效应。当时互联网在国内方兴未艾,所以将”媒介依赖“理论放置于互联网情境中显得十分时宜。十年过后,社交媒体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交依赖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所以该研究也有不全面的地方。(3)对媒介依赖成因的探求。以梁娜、杨烁2009年做的80后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5]为代表。该研究发现,生使用手机并形成依赖,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占据了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其实学界对媒介依赖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察了当下更为流行的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媒介环境。而且本文从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入手,探究媒介接触与使用对生现实行为方式的改变,通过相关数据的支撑分析生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产生的依赖,并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深刻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辅之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四川作为学科背景综合,教育背景全面的高校,其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生中间具有代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们选择了四川在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而出于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考虑,此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四川望江校区的住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抽样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将望江校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每个寝作为独立群,对所有寝进行连续编,将该寝编列表作为抽样框,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本次研究单从所有寝中随机抽取40个寝进行全面调查。

三、研究发现

表2 微信使用时长

因此,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互动其实是出于一种印象管理[8],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调节他人对自我的认识,而现实生活中交往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可操控性,这也是许多生迷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更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生依赖社交媒体还会导致人际间情感梳理和人际冷漠。社交媒体场域下的人际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其安全、隐匿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表达真实情感又害怕受到伤害的心理[9]。由于在社交网络中生得到情感认同和满足,一些生在心理上对线上人际互动具备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一旦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偏差时,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反而会助长冷漠厌倦的情况。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作用下,甚至会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造成生一系列不利心理问题。由国内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表的第24次国内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网民生活形态研究中指出:越是重度依赖用户,对互联网可能产生的社会隔离认同度越高。因此,生也应该引起重视,如果过度的依赖社交媒体,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可能性越大,难免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隔阂[10]。因此,一方面生在未来的媒介使用过程中,要适度把握使用时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做到趋利避害。

四、不足及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安康学出版社,2004、

[3]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5]梁娜,杨烁.80后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

社交媒体研究篇10

去年底,Facebook资助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实施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场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很重要,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它。因此,这个社交网络巨头了两本白皮书,并统称为“社交业务蓝图”(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与营销人员利用社交媒体的成功做法。这两本白皮书的名称分别为“建立网络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网络上谋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信息。

社交营销:将社交媒体和技术融入到规划营销战略和提供品牌体验的过程中。

亲子沟通方法第1篇

1、介入式沟通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更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更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前些日子,我在一所学校给学生家长做“亲子教育”讲座,课后围上来几名家长与我探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名家长,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是这所学校的保洁员,前几天就听说学校会来老师给家长讲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今天虽然是星期日她特意赶来听一听,对我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丈夫几年前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与自己离婚去了南方,一家人就靠自己作保洁员这点工资糊口。还好孩子学习很好,从不叫心,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我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以为他学习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在前不久,学校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一听电话里老师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挂了电话我还是一头污水。急忙赶回家,孩子居然没在家,等到放学时间孩子才回来。把孩子叫到面前了解学校的情况,起初还撒谎不肯说实话,后来在事实面前他向我亮了底牌。原来背书包上学是个幌子,是到网吧泡了一天,到了放学时间再回家。我好话说尽,可没想到孩子像忽然变了一个人,置疑不读书了。我劝了几天眼看着没什么办法,又不甘心孩子就此错学,就到学校为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恨当初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情况,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今后一定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让他回心转意。

亲子沟通方法第2篇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第3篇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亲子沟通方法第4篇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亲子沟通方法第5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更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次(关系模式面、个体能力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更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更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更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

亲子沟通方法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适应,测量。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22 Ohannessian C M, Lerner R M, Lerner J V, et al。 Adolescent-parent discrepancies in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self-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ment, 2000, 24(30): 362~372

亲子沟通方法第7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模型图解读”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建立亲子关系的集合(有效方法探讨)

前言:作为大多数身为人母的朋友来说,更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吧。现代社会,女性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超男性。对孩子教育成效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2、 母亲角色:好朋友 子女性格:独立、有主见、谦和、善解人意 典型案例 家里的决定会征求女儿意见 姜女士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没把她当成孩子看待,遇到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姜女士都会征求女敢乡儿的意见,即使女儿的意见很幼稚,很不现实,姜女士也从未有过嘲笑或发怒,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让女儿提出意见,并且允许女儿与她争论。 姜女士说,赢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方法,更简单、更管用的就是帮他们守住秘密,孩子们会把守住秘密的人当做朋友。 类型分析:宋微涛表示,没有绝对完美的亲子相处模式,但在有利于孩子成长方面,这种朋友式的相处模式是更健康的。 专家意见:很多家长说自己明白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总是做不到,这可能与家长本身成长过程的家庭模式有关。 宋微涛提醒家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的叛逆、调皮还是好的,但如果太出格,那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不是真正的民主了。 不过,家长不能将之归罪于对孩子的民主管理,因为民主不是不管,民主的本身是包含管理的,不能把民主和娇惯孩子搅和在一起。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

那个内练一口气 刚柔并济不低头 我们心中有天地????

1、以身作则,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当班长?

2、人缘好,我就是由于人缘不好,才改当副班长的。

。。。

有时,我们的笔记本电脑总是卡住了。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太熟悉的网友。现在让我们告诉你。。。

XP电脑显示屏亮度调节怎么操作

1、直接在XP系统桌面空白处右键选择属性打开【显示属性】程序。

2、。。。

关于计算机不能重启和重启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网民以前见过。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有一点告诉你,计算机。。。

也许有些网友对笔记本电脑无法上网的问题了解不多。现在让我们向你介绍一下笔记本电脑不能上网的原因以及如。。。

在众多的热门出国国家中,能够同时满足速度快,要求简单且有法案支持的出国国家,目前就只有马耳他,希腊,。。。

高安康(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发展,旗。。。

高安康(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成立以来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

高安康集团旗下的元梦智能科技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以数字智能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并集研发、生。。。

高安康旗下产业比较多,涵盖地产、教育、珠宝、智能、金融、互联、健康等多个领域。集团从地产起步,开发了。。。

位于浦东川沙的金钟苑,后续集团开发了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地标性盘——香梅花园。

亲子鉴定的结果有几种

种结果:确认亲子关系

亲子鉴定是一种通过DNA比对来确定亲子关系的科学方法。在这种结果下,鉴定结果显示被测试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亲子关系,即父母是子女的生物学父母。这种结果对于确认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个人意义。

第二种结果:否认亲子关系

亲子鉴定的另一种结果是否认亲子关系。这种情况下,鉴定结果显示被测试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亲子关系,即父母不是子女的生物学父母。这种结果可能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困扰,需要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处理。

另外来说,亲子鉴定的结果有三种:确认亲子关系、否认亲子关系和亲子关系不确定。不论是哪种结果,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相应的情况和问题。亲子鉴定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解决亲子关系的疑惑,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

2024年考研312心理学综合新增知识点共有49个,包括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等内容。

新增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

2、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科的发展。

(1)普通心理学: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更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7)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

(8)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

新增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个德国人共同创立了科学心理学:

2、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3、艾宾浩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新增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20世纪30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各个领域。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①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②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③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问题:脑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

2、行为主义研究

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知地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6、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新增4: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

(1)神经系统更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

(2)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存在细胞突触的消除;

(3)身体发育和经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

(4)学习训练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新增5: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传递的主要方式。

新增6:神经网络学说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神经基础。

新增7:无意识的含义

又称为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新增8: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其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即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对一类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新增9:意识的其他状态

意识的状态分为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2、可控制性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更清晰,更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例如,你现在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你能意识到你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了,你不需要费很大的努力,不用有意识地注意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字。

3、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傲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例如,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电视剧,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至于老师讲课的内容,则一个字都没听到。

4、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是意识的第四个状态。

新增10:记忆策略

(1)回忆和再认。

(2)记忆恢复:学习某一材料后立即回忆比间隔一段时间(一两天甚至七天)再回忆的保存量低。

(3)舌尖现象:看到考题,明明知道答案,因为紧张,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

(4)迁移。

(5)重学节省法(艾宾浩斯)。

新增11:推理的理论

1、推理: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逻辑学家把推理分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2、命题:一面是A的卡片背面一定是数字7、(找出可以证明命题是错误的卡片)

(1)形式规则理论:演绎推理依赖于推理的形式规则,是一种类似于逻辑证明的语法过程。

(2)心理模型理论:演绎推理类似于搜寻反例的语义过程。

关系推理的研究:两维空间推理的问题,即物体之间不仅有左右关系,还有前后关系。

单一分布问题、伴有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伴无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

新增12:决策

1、决策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

(2)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①确定性决策:是指事件在正常状态下发展,人们依据对相应因素及其运行规律的完全掌握所作的决策。这个有关未来事件的决策所依据的自然状态,都是肯定明确的,所以这个决策属于确定型决策。

②不确定性决策:就是在人们不仅无法准确确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而且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不少重大的战略决策,或是目前尚无法运用定量方支处理的决策,都是属于这类决策。

③风险性决策:又称统计型决策,这是人们虽无法准确预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但却可以根据统计资料取得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

2、决策的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决策者有完全理性能力,追求个人利益更大化。

(2)行为决策理论: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到选择过程。

(3)决策过程的研究

①期望效用理论: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

②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3、决策过程中的启发法策略

(1)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语言是按照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下面可分为短语、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次。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更小语音单位。语素是语言中更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更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新增14:口语的理解和产生

1、含义: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口头言语的感知效果一般采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来测量,研究仪器一般运用语图仪(可以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对话语言是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情境性的、简略的、对话双方直接交流的反应性语言。

2、影响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音位恢复效应:单词音位缺损的情况下,被试根据上下文能将词义猜出的现象);句法与语义的作用。

1、含义: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和分辨,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书面语言具有随意性、开展性与计划性。内部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2、影响因素: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形成等。

新增16:双语的加工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

(2)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

(3)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1、情绪智力

是指对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并通过这些心理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包含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和情绪应用的能力,所以情绪智力也称为情商。

2、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情绪调节的类型

①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②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修正主要指对负性情绪的调整和修正,维持主要指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增强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③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调整注意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等。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或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④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相反,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1)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①生理调节。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模式。

②情绪体验调节。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③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通常有两种调节方式: 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呈现适当的情绪交流。

④认知调节。良好的认知调节包含以下步骤: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做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实践。

⑤人际调节。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更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新增20:智力的测量

1、三种量表

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个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1)比奈-西蒙量表的设计目的:定量测量智力水平;

(2)WAIS-R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①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克服

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

②应用广泛;

③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指个体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总体得分相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4)离差智商的公式意义: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新增21: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因而是先天的,稳定的,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环境条件和重大生活事件都会对气质带来影响,只是这种改变比较难,而且改变的幅度也不会太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气质影响一个人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对环境的适应和心理健康。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更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4)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新增22: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者主张人们思考,计划,感知和信念,都是学习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对于思想的研究必须基于这些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行为主义过分的关注对于动物而言重要的学习元素,比如强化,但对于人类特有的研究则远远不够,比如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

1、多拉德和米勒的社会学习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奖励惩罚以及学习的效果就是使习惯级在排序,例如如果你在跳舞的时候得到奖励这个行为以后就更可能会出现,如果你在读书时受到惩罚,那么读书的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与经典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斯金纳认为学习改变了行为,多拉德和米勒则认为学习改变了一个不可观察的心理事迹的,排序也就是习惯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承认行为并没有发生改变。

(1)动机及内驱力

需要会产生心理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有当它被减弱的时候,人们才会感觉良好快乐源于产生内驱力的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有两种很重要的内驱力,基本驱力和衍生驱力。基本驱力包括食物,水,生理舒适,避免生理疼痛,性满足等需要所引起的驱力。衍生驱力包括爱情,繁衍,金钱以及权利也包括一些避免恐惧和耻辱的消极驱力。

(2)挫败感及攻击性

(3)心理冲突

例如:一个学生报名参加了周日的蹦极,他花了钱而且是自愿报名的,随着蹦极的日子越来越近,他变得越来越紧张,他就好像在去与不去之间做着生死的徘徊。

①驱力强度的提高,可以增加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的趋势。

②当存在两个相互镜中的反应时,强度较大的反应更终会胜出。

③离目标越近时,接近一个经济目标的趋势会有所增加。

④离目标越近时回避一个消极目标的趋势也会有所增加。

⑤更重要的是趋势四比趋势三更显著,这是因为随着一个消极的目标越来越近,远离它的趋势就变得越来越强,而且它比接近一个积极目标的趋势变化的更快,用术语来说回避的倾斜轻度,要大于接近的倾斜轻度。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强调,效能预期是干预治疗中的关键目标,班杜拉认为如果你在你能完成的事情和自己实际完成的事情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的理性和谐。同时效能感也能够创造真实的能力使人克服对蛇恐惧的例子中,通过劝说使他相信他能触摸蛇,更终她就真的敢触摸了,因此治疗的目标不应该是触摸式的行为,而是来访者对自己有能力克服对蛇恐惧的信念。

研究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提高动机,而且能提高行为表现。提高效能预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巴布拉的心理治疗的模型中,他采用了很多策略以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一些言语的鼓励以及榜样作用。

(2)观察学习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每天都看到因为暴力受到奖励的影片,日后还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3)交互决定论

阐述了人们是如何塑造其周围环境的。行为主义传统的观点,都把强化以及环境视为作用于人们的影响因素,而人们本身却是很被动的,单独来则指出这个观点规矩简单,人们并不仅仅被放置于环境当中,很多情形下人们都在主动选择影响环境。

交互决定论的第2个论点是,你生活的环境会因为你的存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交互决定论的第3个论点是更重要的班多拉与行为主义更大的不同就是他强调自我系统的发展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独立于环境。

在交互决定论中自我系统与环境的作用顺序,就如同环境影响自我,自我又影响环境,但是哪个过程是先产生的呢,班图拉的回答非常明确也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那就是环境。班杜拉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塑造环境的,即使你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小,但还是会有,因此你所做的事情的起因并不仅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或者是主观思想中,而是源于这两者的交互作用。

新增23:人格的测量

一、两种人格测验

1、自陈测验

自陈测验,又称客观测验、自陈人格量表,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其理论更初来自于特质流派。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适用年龄:16岁以上。

形式:卡片式、手册式、录音带形式及各种简略式(题目少于399个)、计算机施测方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个。

计分方式:MMPI的常模采用T分数。

编制方法:经验效标法。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问卷类型: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

编制方法:效标分析法。

量表组成: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精神质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

施测方式:16PF属于团体施测的量表,当然也可以个别施测。

编制方法:因素分析法。

(4)NEO人格问卷

NEO人格问卷(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NEO—P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P、 T、 Costa)和麦克雷(R、 R、 McCra)根据人格的“大五”结构理论编制的人格五因素问卷。测量了五个大的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责任性。一共有240个题目,每个题目描述一种行为,受测者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行为。

(5)评价

优点:

①自陈式量表多数信效度较高,便于推广,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人格测验形式;

②施测操作简单易行,一般是让人们对有关自己的问题做出回答的纸笔测验,相对简单的计分程序使测验者能得出一个或一组可以在某一特质连续体上与其他人做比较的分数,可以群体施测甚至在线施测;

③对施测者要求不高,可以快速地、由未经充分培训的人来实施;

④计分和结果解释比较容易和客观,研究者一般计算互相匹配的题目分数,或全部题目的总分,与常模分数相比即可得大致结果。

缺点:

①伪装,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容易故意提供误导信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②敷衍与捣乱,受测者随机做出选择,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一下问题就做出选择,更甚者有时轻率地或故意地报告错误信息。

③反应倾向——社会赞许性,指人们想展现自己受人赞许的一面,在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由于高赞许性的影响,可能出现故意修改答案的情况。

2、投射测验

精神分析治疗师和研究者怎样才能测量到无意识的内容呢?解决方法是避免直接报告。对此,我们可以使用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则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他的人格结构。

(1)罗夏(Hermann Rorschach)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这些测验图片以一定顺序排列,其中5张为黑白图片(1、4、5、6、7),墨迹深浅不一,2张(2、3)主要是黑白图片,加了红色斑点,3张(8、9、10)为彩色图片。这10张图片都是对称图形,且毫无意义。受测者根据指导语描述他们在墨迹中看到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根据墨迹的任何一个部分做出回答,可以对一张卡片做出几种反应。

(2)主题统觉测验

(3)画人测验

(4)评价

优点:

①投射测验的反应结果没有明显的正确错误之分,可有效降低受测者防御心理,防止社会赞许性的结果出现,得到更真实的来访者心理;

②对受测者要求较低,测验内容多以图、画为主,可以有效的避免来访者因为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等造成的理解差异,具有文化公平性,可以在跨文化研究中进行广泛应用;

③投射测验内容结合来访者的描述能够有效的了解来访者的认知观点等,对来访者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缺点:

①投射测验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内容对于人的解释总是趋向于潜意识,受到其他流派的质疑;

③相比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没有建立自己的常模,参照标准很难确定,测验结果很难解释,这就制约了测验的客观性,导致科学性的降低;

④对或解读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测试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但仍避免不了在内容解释时造成的偏差;

⑤施测内容与来访者当下心境联系紧密,结果解释时容易受到来访者当时心情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来访者的其他信息,结合其他技术,如结合访谈、观察等技术使用。

新增24:国内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国内人人际关系是指国内人在社会交往中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以互惠、亲密、尊重为核心,具有互通有无、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特点,是国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

1、互惠性

2、、亲密性

3、、尊重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表现出尊重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基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内文化中,尊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它涵盖了对长辈、同辈和晚辈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等方面。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非常强的尊重性,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会轻易侮辱他人或威胁他人。

4、群体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会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体的利益。在国内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更大的利益。因此,在国内式人际关系中,人们会尽力维护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新增25:顺从

(1)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向他人提出种种要求,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自己也经常顺从他人的意愿。因此,顺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主要原因有:维护群体一致;希望被人喜欢,维护既有关系等。

(2)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要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3)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与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

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新增2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内涵: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基本的方法。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目的明确、选择适合对象、制订周密计划、做好记录。根据需要可采取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的时间记录法,也可采用事件记录法等。记录要准确,不能概括地记,更忌讳用观察者的想法和语言“转译”儿童的言语、猜测儿童的行为表现。有关的内容不要漏记。更好同时采用录音和录像。更好由两人同时记录,以便考察记录的信度。观察时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更好设观察,通过单向玻璃并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观察。

(2)优点:是所得材料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在自然生活和活动条件下进行观察,所以对言语表达和行为操作有困难者较为适宜,如婴幼儿、弱智儿童或其他心理障碍者。

(3)缺点:是不容易控制条件,有时可能观察不到所要求的行为,也不易深入到内部过程,有时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能出自于偶然。

(4)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①直接观察: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外部行为,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又可分为自然观察(现场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形式。

②间接观察:研究者不必直接见到被试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了解被试者,以取得心理发展资料的观察法可以统称为间接观察法。例如,分析儿童的作业及年幼儿童的图画、年长儿童的学科成绩等。

2、实验法

(1)内涵: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一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一般实验法需设实验组和控制组,以进行比较。

(2)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可主动掌握进程。

(3)缺点:由于处于人为环境中,被试又知道自己在做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4)分类:通常分为实验实验和自然实验。

①实验实验:是在具有专门设备的实验中进行的。这种实验条件控制严密,且可以重复。这种方法,一般偏于应用在生理机制和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研究。对幼小儿童曾有过条件反射法、眼动法和去习惯化法等需要特别记录反应的方法。

②自然实验:是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或教育条件下进行的。研究中只要求改变或控制必要的自变量因素,其他条件都保持现实的环境条件。实际上,这是一种控制观察法。它具有实验实验和观察法的一些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其局限性在于现场背景难以把握,样本的代表性不易控制。

3、访谈法

(1)内涵: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2)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按计划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3)缺点: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量化等。

(4)分类:访谈法有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前者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后者则不需要。居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为了更好地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访谈者必须事先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4、临床法

(1)内涵: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2)一般做法为: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新增27:进化发展理论

进化发展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新视角,是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原理,尤其是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人类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型、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

(1)人类青少年期的延长对大脑进化和发展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进化促进了个体发生发育的多样性;

(3)人类的能力既具有领域特殊性也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

(4)发展模式是人类在适应地域环境的过程中逐步进化发展的结果,是进化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5)为了适应当时的进化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许多与交配和抚养后代有关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特点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

进化发展心理学主张采用来自不同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经过进化形成的行为模式与认知特点、这些研究方法既包括早期进化观中的自然观察法,跨文化研究法和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也包括收集多领域的当代资料,比较生物和人类种族的发展历史,设计进化实验等方法。

新增28:新生儿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新生儿更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

(1)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等;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更原始的基础。

新增29:婴儿记忆与思维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记忆。

2、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系统开始发展。

新增30:幼儿注意的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新增31: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亲子关系

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已经不再被视为单向社会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交互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会给父母带来社会化影响,就像父母使他们社会化一样。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在朝着更加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变化,并且他们认为父母的权威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与父母的交往越来越牵涉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整洁、外出和回家的时间、听音乐时的音量等,在青少年开始渴望获得更多的平等时,他们也越来越挑战父母的控制。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越来越喜欢和同伴在一起,而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一般而言,父母和同伴的影响是互相补充的,都为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作着准备。儿童期的家庭关系为青春期的同伴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基础。同伴往往会相互模仿和强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及价值观。

(2)青少年的友谊

①亲密,是青少年友谊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个人秘密思想的表白或。

②忠诚,与学龄儿童相比,青少年更看重忠诚。在谈到自己要好的朋友时,青少年常常提到的是,当和其他人一起时,朋友支持的是自己。

此外,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很挑剔的,这可能是由于其增长了的社会认知技能所致,他们可以对谁会喜欢他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

新增32: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

1、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喜怒无常、易怒等现象。

(2)自我认同的探索: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以及未来产生一定的困惑,需要经历一段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

(3)社会适应压力:随着青少年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这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2、青少年时期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型问题行为:如抑郁、焦虑、自闭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社交活动的回避等。

(2)外向型问题行为:如攻击性、反社会行为、行为障碍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对他人或环境的破坏、挑衅、反抗等。

(3)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过度依赖某种物质或行为,以致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健康。

新增33:成年期个人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1、成年早期(20-40岁)

心理上独立于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意识到自身的个人生活史和时间限制,整合性体验(同性恋或异性恋),发展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孩子以及个体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之间建立成人的关系,获得职业技能,选择一份职业,使用金钱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伦理和精神上的价值观。

2、成年中期(40-60岁)

3、成年晚期(60岁以上)

维持身体健康,适应身体的衰弱或永久性的损伤,随心所欲的支配时间,适应伴侣或朋友的逝去,保持以现在或未来为导向,不沉迷于过往,建立新的情感纽带,与子孙关系的逆转(由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寻求和维持社会联系,继续进行有意义的工作或娱乐,为自己或他人明智的使用财务资源,适应退休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新增34:听觉掩蔽实验

1、纯音掩蔽

是以某个定额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影响更大。低频对核心效果大于核心对低频的掩蔽。

2、噪音掩蔽

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音的掩蔽作用。掩蔽声增加10分贝,掩蔽阈也增加10分贝左右,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较大。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新增35: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1、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将客体的诸多特征进行捆绑,从而形成对客体的准确认识。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客体的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而在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综上,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分别是在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进行行的。

2、错觉性结合实验

在被试不注意的情况下,向被试呈现一张卡片,卡片的两侧分别是一个数字,而中间是三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被试先报告两侧的数字(作业)、再报告中间三个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结果发现:作业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作业,并且在第二作业中出现了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的错误结合。这说明在前注意阶段,客体的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平行加工)的,从而导致在特征整合阶段中对客体特征的错误性整合。

新增36:注意网络测验

Posner等人(2002,2014)首次将注意网络细分为警觉(Alerting)、定向(Orienting)和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三个子网络。注意的这三个网络体现了个体获得并维持对某一类型信息或目标的警觉状态、对外部有用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以及处理冲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注意的这三个成分,可以通过 Fan 等人(2002、 2009)开发出的注意网络效率测验(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 来测量。 ANT 被大量研究者使用,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不同注意网络效率的工具 (Macleod et al、, 2010)。

采用 Fan 等人(2002)开发的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实验范式。该范式能够有效测量注意网络三个核心成分(警觉、定向和执行功能)的效率 (Fan et al、,2009;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线索共有四种类型:无线索,线索,双线索和空间线索(星在注视点上方或者下方)。

目标刺激中的箭头朝向有三类:无冲突、一致和不一致。

警觉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无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定向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空间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执行功能效率的计算公式为冲突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Fan et al、, 2002)。

新增37:思维实验

1、概念形成与人工概念实验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须知

在实验中,被试看到张卡片图形是:两条边框,两个红色的方形。

(3)布鲁纳提出,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人们常运用的有四种策略:

①保守性聚焦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再一个个地改变这些属性来检验,从而确定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属性的策略。

②冒险性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每次都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来进行检验的策略。

2、推理与启发性策略实验

(2)启发性策略实验

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又包括:

①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更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例如:河内塔、问题行为图。

②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试状态的通或方法。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③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④选择性搜索

指在问题解决时,根据已知信息和某些有关的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的搜索,直到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所给条件解决数学问题。

⑤类比迁移策略

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这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主要策略。

Tips:注意区分爬山法和手段-目的分析,后者可以暂时远离、扩大目标与初始状态之间的差异,而爬山法则不行。

3、决策的前景理论及其实验

(1)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决策启发策略有: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

①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②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2)实验

前景理论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这些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更加关注可能的损失。其中更为经典的实验是“偏好反转实验”,即让被试者选择两种不同的选项,一种是有100%的可能性获得500元,另一种是有50%的可能性获得1000元和50%的可能性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者选择前者。但是,当被试者面临选择可能的损失时,他们的选择会发生反转。比如,当被试者面临100%的可能性损失500元和50%的可能性损失1000元时,大部分被试者会选择后者,即更倾向于避免损失。

新增38:情绪实验的常用范式

新增39:经颅电刺激技术(t-DC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1、作用机制

tDCS 由阳极和阴极两个表面电极组成,由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以微弱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在神经元水平,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阳极刺激通常使皮的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皮的兴奋性。膜的极化是tDCS刺激后即刻作用的主要机制。 除了即刻作用外,tDCS同样具有刺激后效应,如果刺激时间持续足够长,刺激结束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可持续达1 h。因此,其作用机制不能单一的用神经元膜电位极化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tDCS除了改变膜电位的极性外,还可以调节突触的微环境,如改变NMDA受体或GABA的活性,从而起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tDCS 的后效应机制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动物研究发现,以阳极刺激作用于运动皮可观察到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的持续增加。皮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 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主要是由于皮内突触的活动。 tDCS同样可以调节远隔皮及皮下区域兴奋性。tDCS 阳极刺激前运动皮区可影响有连接的远隔皮区域的兴奋性变化。刺激左半球M1 区不仅影响参与产生运动诱发电位的皮质脊髓环,而且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节对侧半球的经胼胝体抑制。

2、应用领域

新增40:经颅磁刺激技术(TMS)

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

1、技术原理

2、应用领域

新增41:四分位差

1、概念

可视为百分位差的一种,通常用符Q来表示,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距离的一半。在一组数据中,它的值等于到距离的二分之一。这个差异量数能够反映出数据分布中中间50%数据的散布情况。

2、计算

3、应用

(1)中数可以看作是第二四分位点,即50%点,因此中数有时也常用表示。

(2)当两极端数据不清楚时,可使用四分位差;

(3)但它没有把全部数据考虑在内,因此稳定性稍差且不够灵敏,也不适合代数方法运算,故应用不多。

新增42:平均数差值的估计

1、独立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采用的是组间设计,得到的是两组独立的数据,那么对两个组的总体分布均值的差异的估计就是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两组样本的平均数分别是总体的点估计,因此可以采用样本均值的差异去估计总体均值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要求两个总体的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此时,需要把两组样本的离差平方和相加作为总的离差平方和,进而估计总体方差及标准误。

根据,可以得出:

2、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者采用的是组内设计,如同一组被试先后经过两次测验,测验中间实施实验处理,要估计这两组测验数据的总体的差异(实验效果),即为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用两组测量数据的均值差异,估计这两组测试数据的总体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由于两组数据具有对应关系,可以把两组对应的数据相减,得到的数据就是差异构成的总体的样本,可以计算其均值及其标准误。

根据,,df=n-1、可以得出:

新增43: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定义

组内设计又称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要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又叫重复测量设计。在组内设计中,当被试样本组代替单个被试时,又称为随机区组设计、相关组设计。此时,每个被试组(区组)都要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但区组中的每个被试只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1、特点:一个处理因素,一个区组因素(这个区组因素实际可以理解为控制因素,在后面的计算中我们要把这部分变异分开。所以仍然只有一个我们关注的处理因素),同一个区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

2、原则:同一区组内被试应尽量同质,区组间可以异质。

3、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大致有三种情况:

(1)一个被试作为一个区组,这时不同的被试(区组)均需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2)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

(3)区组内的基本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同质的团体。

二、原理

1、分组

(1)图示

区组

处理因素

水平1

水平2

……

水平k

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

。。

。。

。。

。。

可见区组因素有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一组被试,每组被试都接受了所有实验处理。

(2)分组的基本思想

①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或某些特性分为若干个区组;

②每个区组内的观察对象的特征尽可能相近;

③观察对象随机接受研究因素某一水平处理。

2、变异来源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与完全随机有所不同,即它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式将误差变异中的个体差异计算出来,从而将其从误差变异中分离出来(剔除),提高实验处理的效率。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更大优点是: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个体差异,叫区组效应(由于区组内的被试同质,因此被试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区组和区组之间)。但这种设计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划分区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同一区组内尽量同质,则有出现更大误差的可能。

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总平方和被分解为三部分:

(1)组间平方和:反映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作用;

(2)区组平方和:它反映的是被试之间个别差异的影响效果。例如如果按照被试的年龄次分为三组,那么年龄的影响效果在更后结果中就体现为区组平方和,可与组间平方和区分开;

(3)误差项平方和:反映除被试间个别差异之外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

3、计算

(1)总变异

SS总=SS处理+SS误差+SS区组、也可表示为:SST=SSB+SSE+SSR、

(2)区组变异(被试间平方和):

(3)组间变异:

(4)误差项

(5)F值:

(6)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组间

组内

区组

误差

总变异

新增44:探索性因素分析

(1)各观测变量均直接受全部公共因素影响;

(2)各观测变量都只受一个特殊因素影响;

(3)特殊因素之间互不相关;

(4)所有公共因素与所有特殊因素都不相关;

(5)所有的公共因素之间均不相关或均相关。

新增45:量表的类型

量表是能够使事物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即是一个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通过这连续体便可以将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制定量表的参照点和单位不同→编制出不同的量表→具有不同的测量水平→则测量精度也不同。以下是斯蒂文斯根据测量中使用的不同参照点和单位,区分出的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理解把握四种量表的特点:

精确程度(低→高)

相等单位

零点(参照点)

四则运算

例子

统计方法

称名量表

不能

百分比或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

顺序量表

不能

排序(名次、职称)

次数统计,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等距量表

相对零点

+ -

摄氏度、智商分数

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

绝对零点

+-X÷

身高、时间、反应时、薪水

同等距量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具体解释:

1、【称名量表】指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①数字的含义:只代表符,没有数量的意义,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③统计方法:只能计算每个类别的次数(频数),适用的统计方 法属于次数统计 ,如计算百分比或列联相关,进行卡方检验等。

2、【顺序量表】又称等级量表,根据事物某一特点,将事物属性分成等级。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类别,也能排出等级或顺序,如大小、高矮、上中下、名次等,没有相等距离的单位和固定的参照点,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②形式:如体育比赛名次,“1”表示名,“2”表示第二名,1>2表示名的水平比第二名的水平高;

③统计方法:除次数统计外仅限于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3、【等距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为相对零点,不可以进行乘除运算,不存在倍数关系。

②形式:如温度计上,摄氏20度不能说成是摄氏10度的2倍,而只能说两者相差10摄氏度。;

③统计方法:可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如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和F检验。

4、【比率量表】更完善的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具有等距量表的一切特性以及绝对零点,即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以及比例。

②形式:许多物理属性的测量,如长度、重量、开氏温度量表(绝对温度量表)等;

③统计方法:除适合上述一切统汁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新增46:测验的类型

1、基于测量对象

(1)认知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

(2)人格测验(自陈人格问卷、投射测验);

2、基于测量方式

(1)个别测验:一对一;

(2)团体测验:一对多【陆军甲种测验(文字型)和陆军乙种测验(非文字型)】;

3、基于测验内容表达和反应形式

(1)文字(纸笔)测验;

(2)非文字(操作)测验;

4、基于测验功能

(1)成就测验(测量个人在某一领域已经达到的实际成就)&预测测验(未来成就);

(2)难度测验(识别个人能达到的更高水平)& 速度测验(答题的更快速度);

(3)描述测验(一般性描述) & 诊断测验(行为原因诊断);

5、补充三种常见分类类型:

(1)按性质分类:构造性测验(此类测验有明确的刺激和任务)、投射性测验(无明确意义的刺激和问题界定模糊);

(2)按对被试的要求分类:更佳(高)行为测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做出更好的回答,有正确答案,如能力测验或者成就测验)、典型行为测验(要求被试按习惯方式作出反应,无明确答案,如人格测验);

(3)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参照系统,个人与团体作比较。强调一个人在某一团体中的位置。常模是受测者所在群体的分数分布情况。标准参照测验根据特定的标准对个体作出是否达标或达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比如,教师资格证等。

新增47:认知诊断理论

认知诊断理论,是把认知理论和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对参测者优势、劣势诊断的一类验证性模型。简单的说,类似于把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思维过程转化为矩阵,套在模型里面,产出学生在各项中的掌握程度报告。

传统的考试结果只报告一个笼统的总分或能力分数, 但分数相同的考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状态及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诊断理论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估,同时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量地考察考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

新增48:常模测验分数的解释

新增49: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线划定及分数解释

对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进行解释时,要特别注意分界点的确定。到目前为止,分界点的确定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一)专家判定法

1、定义:这种方法是在测验内容范围明确界定的基础之上,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进一步以此为标准确定分数分界点。

临界水平的被试,是指那些刚由未掌握水平转入掌握水平的被试,这些被试实际上是在专家的想象中虚拟出来。

2、具体的评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Nedelsky 法

由 Nedelsky 提出,针对由多重选择题组成的测验而言,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有能力排除的错误选择项,从而计算其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再求出每一题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之和,即为测验分数分界点。若请若干专家同时评定,则可以采用这些专家所评定的及格线的平均值作为更终及格线。

(2)Angoff 法,可在 0~1、00 之间任意取值,而且适用于各种题型

Angoff 法的实施基于一个设想,即专家能够全面而且准确地定位边缘考生。该设想同时也是 Angoff 法等判断合格分数线方法备受批判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尽管专家对全体考生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要好于对边缘考生库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但是两种判断的准确率都不高。因此,在遴选专家时,不仅要考虑专注知识能力,还要考虑构建边缘考生库特性的能力。同时,专家培训和多次训练至关重要。如果有多位专家同时评定,则以这些专家评定的平均及格线为测验更终及格线。

Angoff 法从考试整体表现划定考生合格分数线,因此该分数线有两种解释:

一是考生被考察的各种特质均具有合格的能力;

二是考生在某些被考察的特质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弥补他在其他特质方面表现的不足。

如是后者,专家判断的是考生正确回答某题目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除非在判断中引入维度权重,针对不同维度确定不同的合格分数线,否则分数的解释将会十分困难。

(二)效标组预测法

1、临界组法

由专家判定和选择一组正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将测验施测于该组被试,计算他们在测验上的平均成绩,以体现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临界水平,因而可以视之为测验分数分界点的估计值。采用此法的困难在于临界水平被试的选择与评定,一来要选出一定数目的临界水平被试必须先随机选取大量被试作为候选,二来对被试是否处于临界水平很难找到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非常抽象而主观。

2、对照组法

同样要先由专家来选择被试,确定两组被试,一组被明确判定为掌握组,另一组则被明确判定为非掌握组,那些不太容易被判定的被试一概剔除。两组被试原始分数分布曲线的交叉点即为测验分数的分界点。更合理的做法是选取若干对对照组,取每对对照组交叉点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验分数分界点。

常模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

相同点

①根据一定的法则对行为进行量化;②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等;③三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目的

将被试与常模比较,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相对的地位;

将被试与绝对标准相比较,评价有无达到该标准;

项目分析

对难度有一定要求,区分度的目的是对心理品质的区分

难度不太重要,区分度则是将其内容范围上的已掌握和未掌握作更大限度的区分

信度指标

相关系数

分类一致性信度和荷伊特信度

效度指标

测验与效标间的相关

决策效度

应用范围

各种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选拔测验等

各种资格考核和知识评估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几种类型”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建立亲子关系的集合(有效方法探讨)”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