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3 102 0

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1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未来取向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1],它在发展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指向未来的事件[2],而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均处在巨大变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思考未来,准备向成人过渡。这是一个集中建构新思想、新观念、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2],有助于其良好成长[3,4],并且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5,6]。因此,未来取向的研究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7,8]。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及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马姆伯格(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个体确定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更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学校或媒体[7]。本文拟从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影响更大的家庭环境研究入手,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特点,对相应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个体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人生态度积极与否,都会对孩子的人生目标和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9]

2.1父母教养方式

2.2亲子互动

2.3家庭支持

3.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这两者所无法取代的。针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成果至少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如下几点启示:

3.1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首先,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够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主动性,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22]。当前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切忌对子女过度溺爱,万事包办,父母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每个家庭成员公平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使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反思,并且协助子女规划其未来发展。

其次,个体的气质、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控制信念等也会影响到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23,24]。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个体比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对未来更加悲观,在回答与未来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感觉更孤单,并且他们对自己是谁感到更加困惑[25]。还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较之于低自尊的人更加积极地思考他们的未来[26]。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例如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孩子成功时对其能力多加肯定,失败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一方面培养孩子能经得起成功和表扬,不骄傲不浮躁;另一方面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能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再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与青少年交流,能够为其提供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通过与子女交流自己的期望、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标准等,来指导其兴趣、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是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时,应本着尊重、真诚、同理心的态度,注重积极倾听、理解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对孩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兴趣加以鼓励;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

此外,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家长应因势利导,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人生观的更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完善其人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子女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豁达乐观的个性、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树立远大又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3.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第2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自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成了孩子的所学校,父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学习、模仿的任教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任教师也就是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任优秀教师,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如何做好任优秀教师呢?

一、营造民主教养的教育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遇事同孩子商量,但不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的教养态度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宁静和谐的情感氛围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千万控制自己的感情,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孩子作出楷模,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优美的文化环境并不是豪华的摆设,而是整洁、朴素,营造教育气氛。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父母要以身作则,喜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

四、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第3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以我国的大中型城家庭为观照,与农村相较城的家 庭教育存在着更多的问题。诚然是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影响,然 而综合分析,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城家庭教育为例,首先来说,教育缺失是普遍现象。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过度的教育影响了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当 前,许多城家庭对孩子报以更大的期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为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略 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其二,过度的放纵使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扭曲,不纠正学 生的错误,甚至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直接导 致孩子在与同学相处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其三,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限制保护太多,从 而导致孩子探求新事物能力的缺失。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正 值个性成长期的更后阶段,家庭教育中过多的保护,使学生形 成错误的观念,认为任何事都会由父母帮其解决,而那句大名 鼎鼎的“我爸是李刚”正是对此更真实的写照。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积极心理学所探究的三个面中可以看出,其对中职 生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启示。

(2)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启示。对于中职生而言,怎 样才算是优良的品质,其与不健全的人格之间应当如何界 定,对于这个问题,不仅学生难以回答,想必即便是家长也难 以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心理学第二个面从个人的角度 探究了爱心与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学生品质的影响,细化分 析,其主旨是为培养学生一种精神,以及一种灵性的智慧。 爱心是可包容一切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应从培养学 生的爱心做起。以逆向思维探究这一课题,家长应当首先找 到孩子缺乏爱心的根源,如家庭中存在着家庭暴力,家长在 孩子面前与小商贩斤斤计较、虐待动物等,这些都会对孩子 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可从家长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其次在此基础上可带 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鼓励学生资助失学儿童等。

第4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状态 教育

一、教育好单亲家庭孩子首要工作是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

父亲、母亲和孩子,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就像数学中的三角形,是现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模式,代表着和睦美满和坚实可靠,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快乐之源,是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保证。家庭的破裂导致生活方式、抚养形式、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面的变异,难免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些单亲家庭中,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遭逢变故时,他们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心理上的创伤长达几年也仍难以愈合。通过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从班级中的单亲孩子身上可以看出这类家庭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心里特征:

(一)心理脆弱,经历不了风浪和挫折

(二)心理散漫,严重的出现行为出轨

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散漫,行为出轨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的父母经历了丧偶或离婚的煎熬后,心力交瘁,甚至连他们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以致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相互推卸供养、教育孩子的责任,把孩子看成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更终谁也不管子女,让孩子放任自流,严重的让孩子自生自灭,甚至让孩子误入歧途,广州6岁“饥饿女孩”跳觅食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家长为能撑起单亲家庭,终日忙碌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事情都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待到孩子闯出大祸时才恍然大悟。

(三)个性扭曲,容易走向极端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原本更亲密、更相爱的人相互攻击,从中学到了相互敌视、相互讨价还价,同时也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有些父母把家庭破裂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相处中,甚至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经常打骂孩子,让孩子终日处于恐惧和焦虑当中,担心自己成为父母战争中的炮灰。孩子长期处在这样压抑的生活状态,让孩子的内心滋生出强烈的敌对情绪和恐惧心理,现实表现为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烦躁、压抑的精神状态,容易冲动并做出过激行为。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和方式

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特殊的教育,才能慢慢愈合家庭结构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就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和爱的氛围,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一)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学会坚强勇敢面对现实,走出家庭不和或痛失配偶的阴影,重建与孩子融洽和信任的二人世界,真正承担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就需要家长努力去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去弥补孩子心中另一半情感的残缺。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需要养和教两者结合,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和思想动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懂得明辨是非、善恶。

(二)学校应重视与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保证所有儿童都能获得生存发展权力的重要承诺。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任务,也是学校和教师不容推卸的教育职责。

1、教师要维护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尊心,平等对待,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心态。家庭破裂,家庭成员的残缺,让孩子内心产生自卑感,在健全家庭同学面前,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更应该维护单亲家庭孩子所特有的强烈自尊心,要做到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做到把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视同仁,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不能因为同情而表露出特殊照顾造成差别对待。教师在爱护单亲家庭孩子时,也应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犯错误了要给予应有的批评,严爱结合,更利于孩子进步。

2、教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用鼓励和肯定消除孩子的自卑,及时开解孩子的思想包袱

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卑的根源是不愿被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班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让孩子明白大人的事情由大人去处理,孩子并不能干涉问题的发生和处理。教师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及时给予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师要教育孩子敢于正视逆境,敢于挑战命运,要自强自立,要勇敢坚强,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多表扬和鼓励。

3、学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联系机制

第5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现状;策略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人生出生后接受教育的场所。所谓幼儿家庭教育,就是指三到六岁幼儿在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制约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方法、家庭社会背景,特别是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

一、幼儿家庭教育现状

二、幼儿家庭教育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孩子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而言行不一的家长,是难以收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以往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在言教、身教的同时,还要做到境教,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环境。

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进行。

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5、讲究家庭教育艺术。

坚持家庭教育的六项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赏识教育原则、细节教育原则、尊重孩子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奖励惩罚灵活运用,掌握分寸。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6、注重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端正教育态度。

参考文献:

[1]郝士艳。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9(10)。

[4]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6、

第6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一、重组家庭中常见的不一致的教育现象

1、对孩子爱的方式不一致

每个父母对孩子爱的理解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父母重视物质给予,有的父母侧重提供更好的教育,有的父母在意陪伴孩子左右。重组家庭中,情况更为复杂。除了祖父母和生父母的教育情况外,还需要考虑继父母的教育介入因素。这些家庭中,继父母一方面要和子女培养感情,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又要参与到子女的日常教育中来;一方面要处理与孩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又要处理与配偶、配偶父母及孩子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不可避免地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顾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养育习惯。对孩子爱的方式,可能一味地讨好孩子,可能一味地顺从他人,可能冷漠无情,可能客观科学。这使得孩子的教养环境更为复杂。因此,生父母一方不单单要坚持担负孩子的教育重任,还需要调动配偶的教育积极性,使夫妻形成合力共同养育子女。

2、对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致

每个家庭对孩子情感的表达方式都略有不同。有的父母强调严厉的作用;有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调整策略;有的父母情感表达方式开放;有的父母情感表达方式内敛。重组家庭中,孩子的感受可能更加丰富。祖父母和生父母可能更倾向于强调给予和溺爱,试图弥补家庭创伤对孩子的伤害,甚至会纵容和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继父母可能会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在一些复杂的教养环境中,对生父母而言,孩子成为他们的“战利品”,他们将彼此的矛盾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相互争夺对孩子的控制权,而忽视孩子真正的需要;对于新家庭来说,孩子容易成为再婚夫妻矛盾的“导火索”,教育的不一致性常常酿成剧烈的冲突,使得孩子要么谨小甚微,要么任性叛逆。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协调统一,就很难形成和谐的养育环境。

3、隔代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隔代和父母对待孩子教育态度不一致的现象在重组家庭中既特殊又关键。我们在现实家庭中看到的一般情况是祖父母与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有差异或冲突,重组家庭中除了有相似的情况外,还存在着更复杂的问题。如,祖父母和生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而和继父母的教育态度有矛盾分歧。有些家庭中,祖父母和学校教育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这些情况的存在,难以调动继父母教育孩子的积极性,造成继父母缺乏教育的责任意识。因此,隔代的教育态度在重组家庭中就显得格外关键。

二、重组家庭中不一致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不一致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重组家庭中的这种消极影响更为显著。

1、破坏孩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孩子天生好奇,易受感染,其价值观念的养成与家长的关系密不可分,孩子是非判断的标准更是来源于成人。当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时,孩子的价值观念就很难健康养成。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孩子会钻这个空子,利用成人的分歧和矛盾,或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辩解,或为自己寻找“保护伞”“避难所”,这样,不仅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还会是非不明,甚至误入歧途。

2、威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镜子中的景象和谐温暖,孩子感受到的自己是清晰统一的;镜子中的景象矛盾对立,孩子感受到的自己是冲突混乱的。这种情况在重组家庭中更为严重。家庭重组后,新的家庭结构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再完美,加之没有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孩子内心的惶恐迷惘可想而知。家人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会让年幼的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会让孩子为了获得安全感失去自我、讨好成人,孩子会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会在性格上形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大合群、胆怯等个性特征;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家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时而乖巧,时而放纵,进而迫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总是看别人的脸色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性人格品质。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主动的控制,也就是在没有外在约束的情况下,自己控制和支配自己。家长对于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更佳态度是既合理接受又有原则的控制。而重组家庭中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削弱了家长的权威,阻隔了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这必然阻碍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

同时,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还与父母的控制能力、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养育态度的一致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在重组家庭中的情况更多样、更复杂,尤其是当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存在种种分歧时,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削弱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当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引导方式时,他们的心里更多的充满焦虑、迷惑,他们的行为中更多的体现出拒绝、退缩或是攻击的特点。

只有成人坚持一贯的原则,不做无原则的迁就,孩子才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也只有在成人一致的要求下,孩子才能学会评价和辨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从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关于重组家庭在教育一致性方面的几点建议

1、家庭成员间需要相互接纳与支持

2、继父母要明确教育责任,提高教育能力

重组家庭中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性,生父母与继父母要角色清晰,职责明确,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要格外关注,并倾注更多的心血。继父母要在家庭中酿造亲情,提高家教意识,把孩子的抚养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培养高度的使命感。

重组家庭中的孩子面临着适应新环境、与继父母建立互信关系以及与继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挑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配偶间相互支持,多谅解和聆听,继父母需要放下对继子女先入为主的看法,预留夫妻相处的空间,切勿急于建立亲子关系。同时,继父母需要敏锐地判断对继子女教育的介入于何时何地更适宜,并需要学习一些介入的技巧,讲求方法,合理施教。

3、全家总动员,齐心协力教育孩子

重组家庭需要形成家庭合力,步调一致进行教育。孩子是聪明的外交家,如果家长间对待孩子不一致,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教育的效果就会削弱或抵消,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在不同的家长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如何实现一致的要求呢?这需要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后,在孩子的参与下,明确地表达某些期望,如制定一些有益的限制、不可逾越的界限以及必须坚持的原则,并尽可能地去发挥这些规则对孩子的教导和约束作用。同时,家人需要知道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会坚持原则,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更需要严格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

4、关注孩子的同伴环境

孩子融入新家庭需要时间,一般来说,他们对继父母的认识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理解—信任—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观察期),孩子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不是非常频繁,他们可能更愿意和同伴呆在一起,因此家长要注意到孩子的这些细微变化,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过程,循循善诱,弥补他们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孩子的同伴环境,为孩子把好交友关,多为孩子寻找良师益友。尤其是当孩子游离于网络和不健康的书报杂志时,家人更要及时地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通过同伴来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从而在家庭和孩子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一致的教育环境。

5、共同学习教育知识,提高教育能力

第7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和:从禾,从口。禾:庄稼,粮食。和代表吃饭,物质文明,即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解决的是经济问题。谐:从皆,从言。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代表民主,是精神文明的标志,解决的是政治问题。所以,“和谐”的释义应是:发展生产,发展科技,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的需求;言论自由,发扬民主,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求。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要求家庭的和谐。

一、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的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只有家庭和睦,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消除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

(一)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性

1、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稳定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持和决定的。就家庭风气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进取向上,家庭习惯是否健康文明,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和睦,不仅关系个人小家的幸福与否,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家庭作为人生之的起点,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只有家庭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

2、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正如俗话所说,“家和万事兴”。可见,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的基本职能具有社会的大部分职能,尤其是家庭的生育职能和教育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如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那么建设和谐家庭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是基础性建设,两者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构建和谐家庭必须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家庭的性质、特点,以及各种类型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3、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因素

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的和谐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所谓和谐的家庭,就是家人之间的思想、性格、志趣、学识、文化修养、价值观都应趋于一致。诸如,家人之间应有大致相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夫妻双方忠诚相待,爱情专一并持之以恒地为增进婚姻的质量而努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并能相互理解,遇事配合默契;对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应分担的责任看法一致并能付之于行动;在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问题上观点一致,各尽其力;在钱财的使用安排上没有大的分歧等等都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体现。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不和谐现状

就家庭现状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家庭经济生活如收入、住房、教育等物质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但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的在基本的家庭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混乱,表现为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解体导致单亲家庭贫困化、家庭暴力加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家庭的幸福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1、离婚率攀升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离婚率的居高不下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的一大因素。离婚虽然是追求婚姻质量的一种体现,但因离婚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如离异家庭容易造成子女性格孤僻,情绪反常,心理压力增大,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失足走向犯罪等。近年来,因为婚姻纠纷引发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不但影响了家庭的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家庭暴力多

3、夫妻地位不平等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夫妻地位不平等是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过去夫唱妇随是一种和谐,现在和谐家庭的要求是夫妻平等、相互尊重。但在几千年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调查显示,在夫妻双方因事业等利益发生冲突时,82.7%的男性要求女方放弃自己的利益,65.3%的女性也会选择放弃自己利益来换取家庭表面的和谐。此外下岗女工增加,就业严峻,部分妇女由于经济收入低或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导致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能与丈夫平等。

4、生活方式不健康

5、未成年人犯罪多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二是受不良的家庭教育及不健康的家庭生活影响。三是未成年人生理上的早熟与心理上的晚熟形成的反差。未成年人尚处于心理的不成熟阶段,年龄小、抵制能力差,受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的道。因此,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三)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

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家庭新模式,从而提高文明家庭创建水平,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1、充分发挥女性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优势和作用

社会如大海,家庭像港湾,女性是港湾的守护者。老人要在此安度晚年,孩子要在此培育成长,事业之舟要在此补充给养、维护修整。女性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对她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有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直接影响三代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家庭的和谐程度。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及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和无可取代的作用。发挥女性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女性的素质。一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女性文化素质越高,其协调家庭各种关系的能力、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家庭事务的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就越强,这样家庭的文化氛围就越融洽、温馨、和谐。二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和谐家庭的创建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女性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品性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家庭成员自强自立、积极进取、互敬互爱、团结邻里,实现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协调发展。

2、加强家风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

3、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家庭是人格塑造的加工厂,是事业成功的加油站和大后方。然而,在我国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陋习,严重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因此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应该有科学文化的观念,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学理财,理性消费;要讲究生活卫生,环保意识强,自觉净化、绿化、美化生活环境;要调整心态,保持平和的情绪。“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

4、大力推进家庭文化建设

高尚的家庭文化是方向,是理想,是家庭为之努力的目标。为此,要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为契机,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围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以法护家;用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的内容,发挥学习的灵活性、互动性,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逐步形成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新型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也成为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和谐家庭标准的探讨(供参考)

参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规范的家庭美德建设内容:尊老爱幼、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初步拟定为:

1、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消费观:

2、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

3、爱岗敬业、不断学习进取,精益求精,勤劳致富:

4、尊敬长辈、赡养老人,满足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营造稳定和睦的夫妻关系:

6、邻里团结友善、和平共处、互相帮助;

7、重视家庭文化氛围,创学习型家庭,合理安排双休日生活:

8、设立明确的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

9、加强家长教育参与家庭教育,教育态度应民主、平等、和谐;

10、提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

二、家长教育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关键

如何构建社会结构各个面的和谐呢?古人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社会就是由数亿个家庭细胞组合而成的国家有机体,从总体而言,每个细胞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有机体的健康与生命。然而欲构建和谐的家庭必须有赖于广大家长先修其身和正其心,心正身修才能以身作则去教育子女及家人。而正心、修身之本又在于教育,由此可见欲构建和谐家庭必须把研究和改善家长教育放在首位。

(一)家长是一种“职业”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在家庭,构建和谐家庭关键在家长。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曾经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蚕、养牛、养猪看得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我国目前,到处可以看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他主张,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学习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他说:“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好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教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常地发育?这些,都该弄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马克思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的确,我们应把做家长,看做是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那就要像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上岗”前,就要进行职业培训、学习。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家长。如果不具备做家长的知识和道德,就不能“上岗”。只有这样,才是对子女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只有一个孩子,做家长是“一次性”的,不允许付出失败的代价。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具备做家长的道德。

(二)失职的教训更重视家长教育

(三)什么是家长教育

1、什么是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是指对以家长为研究对象,家长实施的有关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成长以及加强自身修养的专注知识与有效技能的教育。它是揭示家长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教育子女质量的一般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里所谓的“家长”即包括孩子的父母、也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其它监护人,还包括“准父母”(即将为人父母者)在内。这是由国内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抚育、教育孩子成长的并不仅仅限于父母。

2、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

从广义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从狭义上说,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对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因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发起者、主导者和责任的承担者。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既然如此,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他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或做相应的知识储备,又如何实施家庭教育呢?“没有好教练,难出优秀运动员”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因此提出,家长教育是区别于家庭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对象(家长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孩子)、身份不同(家长在家长教育中的身份是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是老师)、所处状态(家长在家长教育中所处的状态是输入状态,在家庭教育当中主要是输出状态)、施教场所(家长教育一般在学校或社区中进行,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还包括知识体系、施教主体、师生关系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别。所以,我们倡导的是家长教育,并开创以“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容的“四元闭环模式”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3、家长要持证上岗

4、家长教育的待解问题

家长教育的更终目的旨在通过培训使更多家庭进入学习型家庭状态,将家长从自然型家长过渡到教练型家长,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近年来,家长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一无专注师资;二无系统教材;三没有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空间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四是执行主体问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合力;五是没有建立准家长教育(婚前与育前教育)机制与服务体系:六是国家没有专项经费支持。

三、学做合格家长实现家庭和谐

内蒙古妇女儿童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兼)冯梅为本人编著的学做合格家长序中一开头就指出:“人的素质将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更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基本、更重要的家庭关系。因此,家长与孩子问关系的融洽又是家庭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

(一)家长生活心态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心态虽看不见摸不着,但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态度属支配型的,子女性格就是服从、温和、消极的;家长态度若是照管过甚的,子女性格即为幼稚、依赖、神经质;家长性格属保护型的,子女性格则缺乏社会性和深思、亲切以及情绪的安定;家长性格属溺爱型的,子女性格就是任性、幼稚和神经质的;家长态度若是顺应的,子女则往往不服从、攻击和无责任心;家长态度是忽视型的,子女性格为攻击性、情绪不安和创造力强的;家长态度属拒绝型,子女则多神经质、粗暴或冷淡的;家长态度若是残酷的,子女则多为执拗、冷酷、逃避的;家长态度是民主型的,子女性格则是独立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交的。

(二)清除家庭精神垃圾

一些家长将居布置得漂亮干净,可却忽略了小家庭的精神环境。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1、粗俗的语言

2、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颤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收到不同程度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4、不良习惯

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现象: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

5、不良嗜好

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三)学做合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

家长通过参加各类家长教育学习班的学习,端正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家长尽量多表扬,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乐于学习;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经常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可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从而有利于发挥潜能,增加自信;刺激学习欲望,不只限于书面,还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例如,制定旅游计划时让孩子从书中或电脑里查找地名、线、测量距离等;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做好表率,父母能为一本新书、一个课题而激动不已,反复研讨,那么,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认真读书、解答课外练习题,汲取知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不要说“老师课讲得糟透了”、“老师太爱管闲事”等等;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玩”、“做不好今天的事情不许看电视”等,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多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爱提问题的孩子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知识掌握得快而且觉得负担轻;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因家庭问题导致孩子缺课,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将来的敬业精神。

依据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合格家长条件初步拟定为(供参考):

1、受教育持证上岗。接受各类家长教育学习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持证上岗;

2、现代的教育观念。这是家长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

3、科学的教育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4、健康的人格。家长健康的人格才能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6、和谐家庭的建设者。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

我认为这就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六个要素。

第8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家庭;挫折;幼儿挫折教育

一、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

在国内古代,“挫折”一词是分而言之的,“挫”有“屈辱”、“受挫”之义;“折”有“断”、“曲”、“弯”之义。“挫”与“折”合为一体是在后汉书・冯异传一书中。元史・盖苗传中也有“虽经挫折,无少回挠”的记载,这里的“挫折”就意为“失利”、“挫败”。关于“挫折”的定义,中外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综合分析这些概念得出:挫折的形成必须要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等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由于个人经受挫折的心理状态、对挫折的耐受力、动机需要等不同,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挫折情境中受到强度相同的刺激,也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反应。所以,挫折感是当事者对障碍、干扰的一种主体感受。

二、幼儿挫折教育在家庭教育实施中的价值

(一)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构建及更好适应社会化进程的需要

(二)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只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才能称之为人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品德、动机、态度、需要、性格等。幼儿期是人生更重要的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而且人在幼年时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增加幼儿的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激发幼儿的潜力,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还能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在真实的挫折情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抗挫折能力。

三、家庭幼儿挫折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一)家长对挫折教育理念的片面认识

家庭是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知识经验甚少,能力差、是非模糊不清,他们对于自己出现的过失和所遇到的挫折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中学来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自身对待挫折的态度、教育意识和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陷入了误区。“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有近50%的家庭表现出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观念和意识。”③过分关注孩子在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孩子良好品德、个性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独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些家长认为只应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忽视了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普遍性。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有利地证明了对子女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教养方式及挫折教育意识的缺乏,导致儿童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意志力、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际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相违背

当前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高,通过书本知识或对教育专家教育理念的认同,也已认识到挫折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应该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但是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关爱,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因而替子女包办一切。还有家长一味看到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将身体上遭受的磨难,比如饥饿、极度劳累等等同于挫折教育,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故意让孩子吃苦,没有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时适量的教育,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多数父母也很少能够正确解读幼儿受挫后的心理和行为,缺乏对幼儿挫折行为进行相应的指导。幼儿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为客体因素,如自然环境的限制或社会环境障碍使幼儿的需求无法满足造成的挫折;另一方面与幼儿本身这一主体有关,由于主体的智力、体力、健康状况等因素造成的障碍或是动机障碍使幼儿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产生的挫折。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很难像成人那样用语言表达,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一般会表现出愤怒、焦虑、攻击、退缩、退化、固执、敏感、缺乏安全感等行为。一味过度的表扬或是不加节制的批评甚至是不予理睬都会对幼儿心理产生巨大伤害,加剧幼儿的挫折感,使其失去战胜挫折的勇气。

四、家庭教育中渗透幼儿挫折教育

(一)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引导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知

(二)充分发挥榜样效应渗透挫折教育

(三)将挫折教育融于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耐挫能力

(四)帮助幼儿合理运用挫折防卫机制

注释:

①③⑥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②纪晓丹。幼儿挫折教育的误区与改进策略[J]。学术研究,2014,05、

第9篇: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范文

关键词:家庭 教育 方式 理念 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更早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生都要经历的教育,它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一房子的坚固与否,和它的基石脱不了关系,没有牢固的基石,房子则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丁点的风吹雨打都可能让它瞬间坍塌,如同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永远只能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遇上挫折,就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可能放弃生命。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以此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经过认真调查后发现,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延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在此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酿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社会在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孩子们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又决定了他们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同时,由于孩子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可能会在这个信息社会无意间学会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习惯。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征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缺失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能力的培养,即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比别的孩子优秀。于是帮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孩子在此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这些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是否快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这种缺失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更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轻则使孩子心理脆弱,难以承受压力,重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偏激或扭曲的人格。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校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或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会跳轻生,有的甚至伤害周围的人。我想,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的树立。

3 忽视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上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与迷惘。在学校教育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家庭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承担起孩子的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遇到挫折,面对压力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缓解压力的能力。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家长由于太过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受一丁点的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日后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

4 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父母大都要忙于工作,所以与孩子相处更长时间的可能是爷爷奶奶,而这些老人往往喜欢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护着孩子,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作为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又不能经常在孩子身边,短暂的相处则会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孩子有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会盲目的满足他们。

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由于家长的宠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好的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过分地注重自己,容易衍生出自负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从而导致与周围的人很难友好相处。其实,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明白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这种隔代教育中的过分顺从孩子的问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 不一致的教育态度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观点不同,方法不一。一个往西,一个往东,有时甚至让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自动偏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去寻求安慰或保护,使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有的甚至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有必要及时沟通,达成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是非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才会有了明确性和稳定性,让他们的任性没有了滋生空间。

6 人生目标的迁移式教育

在当代社会,我国的很多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都会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把关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孩子的负担将会多重。

有的家长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条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的可能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奋斗,导致现在的一事无成而追悔莫及,于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些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共性,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心理的遗憾。这种情况,很容易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强加给孩子的东西太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7 忽视了家庭氛围的影响

很多父母把孩子不好的习惯或是行为都归结在孩子身上,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大都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孩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只是一味地要求和指责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自身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样,失败的家庭教育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甚至于毁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反省,更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2] 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1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2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推广有效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也恳请专家予以指导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身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不断学习家教这门艺术,提高沟通的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家庭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新教育的真正概念。因此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分析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也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也想和子女好好沟通,但在沟通中缺少方法,效果不大。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不懂的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有些家长文化次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发展的也好,但由于工作忙,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游戏。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优势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概念。在家庭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孩子潜移默化的高贵起来,与孩子共同成长乃至性格和谐发展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的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有针对性家庭指导讲座,提高其认识。为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们应根据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次的家长和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指导讲座。丰富家教方法的艺术性,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需求,会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节日庆祝和联欢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素材。节日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迎新年”,“庆六一”,“夸妈妈”等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使家长们流连忘返,更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指导方法,了解了教育的内容和次特点,使家长们从各方面认识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4、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渠道。

5、积极探索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4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5

小学中年级的亲子活动及亲子教育

二、课程目标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对家长提出亲子教育合理建议。

三、课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责任,现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个性表现,网络

社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

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情绪调试,亲子体验活动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

(五)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

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六)孩子的学业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

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

(七)家校沟通与融合

家校沟通发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化与理念,与老

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

(八)新型家长素养

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课程实施

建议: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二次;

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家长自主学习,可以做读书笔记,班组织家长交流学习感悟;

每月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3-4次;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6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极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

2基于提升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7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8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9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10

家庭和W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基础。而亲子关系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更基础、更重要的一种关系。经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肯放手让自己去实践、与自己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家长则普遍认为学生就读中职院校让自己抬不起头,不了解生活艰辛、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亲子矛盾日益突出。

心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开设中职心理课,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协调人际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若将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亲子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又可以将家长纳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家长,用心理课堂促进亲子成长,根据亲子互动成果推动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课堂良性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升学以成绩为导向,不太重视学生心理素养的养成。心理课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常常被忽视。只有到某位学生或某个群体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派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到了高中阶段,很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据调查,中职生亲子问题主要表现在亲子冲突激烈、亲子沟通不足、亲子互动缺少正确的方式和恰当的技巧等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亲子问题,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方式多为家长亲子讲座、亲子家长会等。由于师资、场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中职亲子心理课堂形成系统,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探索

(一)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的要素

1、亲子心理课堂的界定

所谓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到学校的心理课堂中,通过各种亲子互动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达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2、亲子心理课堂教育教师及素养

3、亲子心理课堂教育课程建设

4、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家长及素养

(二)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初探

1、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改善中职生亲子关系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变形记,让家长产生共鸣,并敞开心扉谈谈视频里的孩子,再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启发家长认识到自己和子女思想的不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游戏环节“背靠背测测你知道吗?”内容涉及生日、喜欢的颜色等问题。通过测试让家长和学生看清在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对方。同时,游戏还设置了奖惩制度。奖励是对家庭良好沟通状况的肯定,处罚(让学生为父母敲背)能让家长享受到子女的贴心服务,让子女体会到感恩之心。游戏“盲人走”是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子女成为引导者,让家长成为“盲人”,意在把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子女的角色进行互换。在活动中,双方通过口头交流和肢体语言进行更好地沟通互动。家长会感觉到子女的成长和责任心,子女会感受到父母教导自己的不易,从而体谅父母。“大声说爱”环节可以给家长和学生一个互相沟通、互说感谢的平台,打开亲子沟通困难的缺口,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整个从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中职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据统计,绝大部分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目标并不明确,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知之甚少。在进行心理课堂亲子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本专注有关的大国工匠系列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使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本行业需要哪些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工作细致认真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品质。也可请从事本专注的家长或是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展示职业特点,说明行业要求,为全班学生和家长提供可参照的模本,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地职业生涯规划。或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特质的基础上,学生和家长共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本行业中更适合学生的工种,明确行业方向。

3、 青春期性教育

四、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1、课堂教学主题要实在

2、课前要对家长进行了解和指导,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与家长间有些较为突出的亲子矛盾,这不利于亲子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所以在开课前,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和学生拉近亲子距离。如指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多鼓励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了更好地开展亲子心理教学,心理教师也要对家长的个人情况、特长、工作等进行了解,将这些教学资源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说服力。

3、课堂教学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中职生亲子矛盾非一日之寒,亲子课堂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破冰和互动。一节45分钟的课不能满足这些教学需求。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亲子交流往往带有私密性,需要独立的教学空间,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更为安静、安全的空间。

5、课后要进行效果追踪巩固

单从心理课堂本身看不能体现亲子教学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让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对心理教师的要求

1、要求心理教师团队合作课堂教学

中职亲子心理课堂面对众多家长,家长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心理教师们要团队作战,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准备多套教学方案,以应对课堂突况。由于课堂参与人员众多,光靠一位心理教师,很难把握住整个课堂。要形成一位心理教师教学、多位心理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整个心理课堂。

2、对心理教师的提出更高要求

中职生亲子矛盾引发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运用心理知识寻找矛盾根源,运用专注技术加以解决,这对心理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也需要心理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多种专注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

(三)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1、工作量过大,无法全面铺开

每一次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开展,都需要课前调查、制定方案、(专注指导)、上课、n后反馈、课后追踪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2、家长难请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1篇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长;团体心理辅导;亲子关系;育人功能

一、问题提出

如今,现代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加。据前期调研,本文作者所在的城近郊某校初中生父母在外务工的家庭达61%。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由于家长的缺位,一些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家庭环境量表施测,给对照组发放20份问卷,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此次团辅的必要性。对实验组前后两次共发放的40份问卷中的情感表达、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成功性、道德观、娱乐性、控制性和组织性等十个因子的变化进行分析,验证团辅的效果。

(1)F体心理辅导中留守学生家庭环境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性比较:测验分数显示,留守学生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方面差于正常家庭,在矛盾性方面高于正常家庭,在道德观与控制性上差异不大。这表明初中学生对家庭的心理需求落差明显,学生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来优化心理。

(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家庭环境量表因子差异性比较:测验分数显示,实验前实验组除在组织性因子上优于对照组外,其余因子无差异。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上三个因子显著升高,在矛盾性因子上显著降低,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因子上有所升高,在控制性因子上有所降低,在道德观因子上差别不大。这说明团体辅导对优化实验组成员的家庭环境、优化亲子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讨论

(1)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的设计思。为取得家长认同,研究组提早联系,协调时间,签订保密协议,建立信任关系。团辅中突出互动,让学生及家长增进信任,找到归属感与压力释放的途径。活动实施时兼具团辅与家庭治疗双重功能,设计了能增强亲密度的亲子活动。在设计合情合理、操作性强、吸引力大的环节,加入了亲子挑战项目,旨在激发家庭正能量。

(2)正面管教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正面管教理念和善而坚定,既不娇纵也不惩罚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自律自强的精神与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家长拥有正面管教的理念,才能掌握教育方法,增强爱的能力。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2篇

亲子关系生辅导员师生关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辅导员是生进入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位老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对象之一,对学生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更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更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国内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更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也不会勇于追求,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国内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这充分显示出国内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制定的规则,子女必须听从遵守,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学什么,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将影响学生对整个阶段的选择,而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更为重视的环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更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对于生而言,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初进校起,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避免保姆式的服务,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四年,这对于处于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四,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3篇

1、 辅导前后儿童孤独量表的结果与分析

辅导前孤儿孤独感的平均数为58.23±10.5、辅导后变成40.31±9.36、差异极为显著。这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在降低孤儿的孤独感效果非常明显。

2、 辅导前后模拟家庭“亲子”关系的自我评价

孤儿和模拟家长对“亲子”关系的评价在辅导前、后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模拟家长和孤儿都认为自己家的“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3、 他人评价

老师们都表示:与过去相比,这些同学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积极了;在课间与同学交谈的时间多了,而且能比较平和自信地跟同学们交流;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比以前高了,敢于问老师问题了,比以前有礼貌了。同班同学反馈:这些同学在班上受欢迎多了,不再吵吵闹闹的;能比较主动地跟同学说话了,不会没名没姓地就叫“喂”了;能与同学真诚地沟通了。

4、 自我评价

从孤儿自评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认为本次辅导活动很有价值,对活动非常满意,认为活动是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到了积极的交往方法,与同学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从模拟家长的自评问卷来看,大部分成员认为通过这次团体辅导,对自己所带的孩子了解更多了,管教孩子的方法更多了,与孩子的冲突减少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多了,孩子也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为探讨适合孤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以增进孤儿与模拟家长的亲密关系为目标,我们对10名孤儿和其模拟家长进行了为期9周的“大手牵小手,同心一起走”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以达到改善孤儿孤独感的目的。并进行实验前、后的儿童孤独感测量与分析。

1、 辅导前后儿童孤独量表的结果与分析

辅导前孤儿孤独感的平均数为58.23±10.5、辅导后变成40.31±9.36、差异极为显著。这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在降低孤儿的孤独感效果非常明显。

2、 辅导前后模拟家庭“亲子”关系的自我评价

孤儿和模拟家长对“亲子”关系的评价在辅导前、后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模拟家长和孤儿都认为自己家的“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3、 他人评价

老师们都表示:与过去相比,这些同学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积极了;在课间与同学交谈的时间多了,而且能比较平和自信地跟同学们交流;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比以前高了,敢于问老师问题了,比以前有礼貌了。同班同学反馈:这些同学在班上受欢迎多了,不再吵吵闹闹的;能比较主动地跟同学说话了,不会没名没姓地就叫“喂”了;能与同学真诚地沟通了。

4、 自我评价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4篇

辅导员学生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辅导员与生的接触和交流日渐增多,这种交流的成效如何不仅对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下文根据本人与学生多年打交道的经历谈谈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搞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2012年10月,笔者到本系所在寝去找一位长期旷课的学生谈心,该同学因过度沉迷网络而难于自拔,也意识到旷课是一种极其有害且违犯校纪校规行为,却不肯改正,原因是辅导员曾经在班上公开批评过他,使其伤了自尊又丢了面子。我把此事告知辅导员,辅导员于是改变了方法,打电话给其父母,让其父母出面做工作。在该同学父母耐心细致的劝导下,该同学后来改正了缺点,表示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由此可见,对学生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给学生台阶下,注意工作方法,让其主动改正缺点和错误。学生犯错时辅导员在生气关头难免“雷霆震怒”,殊不知这是对学生感情的一种极大摧残。还是应先忍一忍,等自己心平气和后,权衡师生矛盾与利弊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

(三)生活中的朋友关系。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其排忧解难。作为老师和朋友辅导员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注重自己的言行和着装,多替学生考虑,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其疾苦,关心其成长,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切忌一味的板着面孔训人。由于本人注重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尊重,因此,逢年过节,学生问候的短信如雪片般飞来,多的难以胜数,这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鼓舞,说明辅导员的心血没有白费。

(四)工作中的团队关系。辅导员和生都是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工作中大家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与支持,构成完整的师生关系。但相对于社会来说,师生是一个团队,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师生关系应尽量避免闹别扭,而应构建相互亲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

(五)在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则是引导者与探索者的关系。当代生虽然生理上已届成年之列,但心理上却并未成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还十分肤浅,需要辅导员帮助解惑。俗话说,要想将阳光撒播到别人心田,首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了解国内形势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发挥好人生的作用,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二、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和谐相处关系的艺术和方法

(一)辅导员对学生应宽严相济,把握分寸。既不要过分苛责学生,使其不敢接近,不愿向老师倾诉真情实感;同时也不能跟学生走得太近,与学生称兄道弟,对学生过分放纵。过分苛责会使学生认为辅导员不近人情,不能理解学生的心情与思想,即使有痛苦与难处也不愿向辅导员倾诉,宁愿把它隐藏在心里,在行动上则会与辅导员对着干。过分随意则会给学生一个不严肃的印象,认为辅导员软弱可欺,会助长学生的傲慢心态,不知如何尊敬老师,尊重他人。

(二)辅导员应把良师和益友的身份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的理想。不能只顾与学生喝酒聊天,一味迎合,该批评时应严肃,该劝导时应和蔼,不能引导学生做没有责任感的人,更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他们。对于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应指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坚强的意志,自觉改正错误,同时对于他们的错误,也应明确指出,帮助他们限期改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则运用校纪校规适当处分,这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三)辅导员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子女或兄弟相待。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如在每年的奖助学金的评定上,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并征求班干部和广大同学的意见,而不能主观武断地评给与自己关系好但条件并不突出的学生。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等方面,也要做深入细致而客观的调查研究,不能任人唯亲,。礼记里有句名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辅导员只有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与信任。

(四)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排忧解难。在谈心的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把他们的困难和忧虑说出来,不要自我封闭,隐藏在心里,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了解并分析其成绩差的原因,为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给与鼓励和帮助,而不能鄙视和嘲讽。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或有难言之隐的则视情况发动同学予以帮助。

(五)不失时机的赞赏和鼓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则寓言,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更终跳了出来。鼓励有多大的力量呀!教育者要善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不吝啬鼓励,合理鼓励,合理表扬,夸奖学生很重要。切忌歧视和奚落。

(六)辅导员应注意自身修养,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的引人。曾经有一个故事,一家四口人,爷爷老了,手抖,吃饭时总是把碗打碎,父亲专门制了一个木碗,小孩看见了,也找来木头雕一木碗,问他做什么。“你们也会老,我给你们做的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电视台的那一则广告“给母亲洗脚”多令人感动,看到母亲天天给奶奶洗脚,孩子也跌跌荡荡的端来一盆水,笑盈盈的送给母亲,您也洗脚。这就是榜样。可见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多么重要,其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更多的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起着示范和榜样作用,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大意,否则会起着适得其反的负面作用。

三、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应尽量避免陷入如下几种误区

(一)情感“万能”的误区。个别辅导员认为,只要对学生投入足够多的感情,真心对待学生,就一定能感动学生,学生就一定会俯首帖耳,对自己言听计从。殊不知,这样做有时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辅导员对学生的过度亲近与放纵会给学生一个误解,以为辅导员的性格怯懦,缺乏个性,软弱无能,对辅导员不一定给予应有的尊重,反而会时时拂逆,违纪,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辅导员的话当作“耳边风”,辅导员的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二)角色不清或角色倒置的误区。个别辅导员由于受社会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或产生偏见,看不到辅导员兼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这一点,对辅导员具有的政治思想的教育者的角色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的角色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个别辅导员只把自己当成“打工者”或“服务员”的角色,对辅导员这一身份感到不满意,于是对学生听之任之,让学生牵着鼻子走,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去“招惹”学生,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师生的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倒置过来了,辅导员成了学生的学生了。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很令人担忧了。

(三)“过度”管理的误区。辅导员的管理作用本应建立在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之上,然而,个别辅导员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以为学生懂得的道理比自己还多,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过分相信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依据是校纪校规,可是个别辅导员既不熟悉学生管理制度,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和精力,而是随心所欲去进行管理。事无巨细,不看对象,一味采取简单粗糙的方法去管理,导致学生反感。一旦受挫,又归咎于学生的“不听话”,于是又放弃管理。这种过犹不及的方法的交替使用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僵硬。

(四)得理不饶人的误区。生生理虽然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并不成熟,处于人生第二个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在校期间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当心血来潮时因一时的冲动可能会做一些错事,事后又会后悔。对于学生们的错误,辅导员应根据其性质、大小、有无主观故意性区别对待,切忌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当成不可救药的人一味批斗,以惩罚代替教育。对于一时糊涂犯错的学生只要错误性质不是很恶劣且学生愿意认识并改正错误,就应给他们机会,毕竟他们是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钟健雄。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0、

[2]张硕。试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亲和力;辅导员

一、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亲和力

亲和力的形成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作为辅导员,更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发自内心的职业道德义务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要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待教育,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用一些人性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强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能把更新观点、先进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辅导员所具备的品德、智力以及对事业的忠诚与认真负责等品质“折服”,而不是对拥有的某种权利“傲服”,树立自己良好的威信。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和蔼可亲,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用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力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二、关爱加深亲和力

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这说明了爱是相互的,你去真心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学生,学生就会从情感上给以回报。这种回报是高尚的、真心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及成长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学生体会到这种关爱时,就会大大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乐意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唤起并坚定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乐观、更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和困难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辅导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他们对学习和前途的信心。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做到爱在细微中,更要善于宽容和鼓励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更深深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是多么有意义。有了关爱,无形中加深了辅导员的亲和力。

三、语言沟通艺术充满亲和力

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托尔斯泰道出了语言沟通艺术的重要。语言是一门艺术,是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标志,对开启学生心灵,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辅导员的语言毫无章法,干瘪无趣,缺乏情感,学生必然会提不起兴趣来听,甚至觉得唠叨多事。语言交谈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语调应力求抑扬顿挫,节奏应讲究舒缓有致,态度应做到亲切自然,情感应力争真诚饱满。只有这样,才是充满魅力的交流沟通,它会像一块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并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平时用几句幽默的话就引得学生开怀大笑,交谈的双方不再拘束,紧张的气氛变得平和。试想一个咄咄逼人,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洋洋得意的辅导员又怎会有很好的亲和力呢?又如何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语言也是一种载体,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通过语言交流可以传递情感,交流感情。语言交谈艺术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散发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方式。

四、微笑体现亲和力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职业场合,微笑都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它标志着兴趣,传达了关怀和关心。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师生发生矛盾时,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这时如果能运用微笑策略,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它可以缓和矛盾,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特别是在找学生“兴师问罪”之时,如果此时你满脸怒色、杀气腾腾,学生立刻就会提高戒心、顾虑重重,加重敌对情绪,使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其结果往往使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紧张,收不到教学的效果。但此时教师若能克制自己,努力在脸上呈现出一缕和善友好的微笑,就会使学生戒心冰释,顾虑解除,减轻敌意进而被感化。由于这时候辅导员面部的微笑对自己愤怒的心态产生了抑制和改变作用,因而就能使处于盛怒的大脑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从而避免由于感情冲动而导致出现过激的言行,更终变唇枪舌剑为和风细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内的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辅导员多喜欢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事实上,过于严肃的辅导员即便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敬畏”,而非“敬爱”,完全失去了亲和力。辅导员应当依赖自己的学识,精妙的语言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应当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面容来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因为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沟通。所以,老师的“微笑效应”是“愉快谈话”的基础,是体现亲和力的更好表现。本人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就注意运用好微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学生的睿智。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用微笑给他以鞭策和鼓励;当学生学习暂时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当学生有时犯了错误,也用微笑给学生以理解和期待。把微笑带进宿舍、把微笑带进教、把微笑带进校园,把微笑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平等提升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大家都明白正确的道理,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是梳理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应采取平等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和力,这可以艺术性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不居高临下,体现在相互尊重,还体现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强词夺理,不以势压人。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某些问题平等沟通,达成共识。否则,就会造成压而不服的局面,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甚至激化矛盾。

平等态度,还体现在辅导员态度的与人为善,和颜悦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大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盛气凌人,疾言厉色,以大压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问题,制造新问题。即使对一些思想不正确,行为有不妥的同学,也应抱着一种善意和宽容的态度,细致耐心地做好思想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宽容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凯。“亲和力”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9(7)。

[2]王祁。辅导员工作中亲和力的重要性[J]。教育园地,2009(7)。

[3]邱海锋。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径选择[J]。沈阳建筑

学报,2009(10)。

[4]李云玲,李永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6篇

一、构建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亲自参与策划发展思。构建了一支校长领导下,由教科处、教导处、少先队、总务处和心理辅导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各科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努力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对学生、教师和家长。我校利用各种活动,提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更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

二、开展全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2、小组辅导。这是我们常用的辅导方式,当几名学生为同一件事所困扰时,我们就作小组辅导,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团体辅导。为了让辅导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定期为学生作班级团体辅导。每两周上一节心理辅导课,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学期教学计划,辅导员由班兼任,每个年级由一位辅导员负责指导。为了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水平,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研讨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1、每年五月举行“放飞五月”庆典活动。主要开展讲心理故事比赛、做心理游戏、出黑板报等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还会分年级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并进行“青春期辅导”、“自信心训练营”、“感觉统合训练坊”等大型团体辅导活动。

2、成立了“心灵俱乐部”。由各班的一名心理小委员组成,负责联络辅导与各班学生,形成有效的预防干预机制。“心灵俱乐部”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由专门的辅导员负责,定期了解各班情况,并做一些心理游戏,或让心理小委员带动班级开展活动。

3、开展亲子活动。各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经常进行郊外亲子互动活动。如: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亲子扫墓活动;每年三月组织“拥抱春天,放飞心灵”放风筝亲子活动;秋天到野外拓展基地开展亲子拓展活动等。亲子活动给家长和家长之间创造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给家长和孩子之间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亲密接触的机会,亲子活动架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交流的桥梁。

4、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每年十月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全体师生都要参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天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这一周,学生每天都可以在校门口照哈哈镜,每天记下心情日记,关注自己的情绪,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心灵驿站”广播准时播音,大门口摆设“许愿树”和“忘忧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7篇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A,九年级学生,十五岁,独生子。父母在其九岁时离异。上初中前随父生活,之后随母生活。

小A因足球训练的事冒犯了班,被学校政教处勒令回家反省。其母为此事已奔波多天,心力憔悴,故联系我为小A做心理辅导。

二、辅导过程

次辅导:搜集来访者资料。

1、 师生冲突资料

足球是小A更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准备里的足球比赛,近两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他都到操场上训练。本周一下午,班在班上通知他训练取消。小A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用手指着班责问为什么。他的举动让班感觉到不舒服,随即对他说:没有必要告诉你理由,就是不让你去训练了。小A听了非常生气,握紧拳头,离开座位,直往班面前冲。小A说,当时他只是想问班理由,]有想打她的意思,但是班却误会了他,以为要打她。半小时后,小A接到政教处通知:停课回家反思。

2、 家庭状况资料

父母离异后,小A跟随父亲生活,母亲另购房居住。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百依百顺。小A在学校犯了错误,也是母亲前去处理。父亲不关心他的学习,也不到学校去。祖父母经常在小A面前说他母亲坏话。起初小A维护母亲,都会遭到他们的呵斥。有一次,他们又说母亲坏话,小A双手握拳,怒目相对。祖母感受到了小A的愤怒,说自己和爷爷以后不会再说了。此后果然没有再说。

次辅导结束时,小A对我说:老师您一直耐心地听我讲话,一点都没有批评我,我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感谢了小A对我的肯定,但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所以,按照常规做法,我决定在第二次辅导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和他商定辅导目标和辅导方案。

第二次辅导:交流探讨特殊信息。

辅导一开始,我正准备和小A讨论辅导方案,谁知他提出要求,说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老师听着就可以了。我没想到小A会有这个请求,但考虑到他的倾诉愿望特别强烈,我当即答应他。在倾听过程中,我对小A有了更多了解。

1、 捕捉到特殊信息

听到这里,我发现,加上九年级这一次,小A在初中已经有三次在进入一个新集体后,和班、教官发生冲突,而且在前两次还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这让我提高了警觉。因此,我就追问起他在小学和八年级的情况。他告诉我在五、六年级的开学初,都和班上同学发生过冲突。班通知了妈妈,妈妈到校处理后,班就没有再追究什么,后来还对他更关心一些了。八年级和七年级是同一个班,没有发生冲突。

2、 反馈信息,交流冲突的获益

他终于倾诉结束了,我倒了一杯茶给他,让他稍微休息一下。而我自己则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画了下面这张表格(见表1)。我要把我捕捉到的特殊信息反馈给他。

我把表格递给小A,请他看一看,并布置给他一个任务:看完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分钟过去了,小A抬头问我:老师,这有问题吗?

我说:每次只要你与他人发生冲突,你就会从中得到“好处”,除了九年级的这一次。

小A听得有点懵了,说怎么会有好处呢,他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啊?

我继续说道:你得到的好处很多,一是,你没有被班、班长批评,因此每次在做错事后,都能软着陆。二是,你不用亲自去摆平这件事,因为有妈妈、班处理,你不用去向别人道歉,也不会丢面子。三是,他们还会“奖赏”你的行为。你看,五、六年级班对你更好了一些,七年级班安排你做体育委员,教官还安排你担任了两个职务。刚才你说的时候,老师看得出来你很享受他们对你好给你带来的美好感觉。只是,这一次出乎你的意料,你非但没有得到“奖赏”,还被重重地惩罚。

听了我的话,小A点头称是,说自己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想。

我试探性地问他:“你是不是很希望别人关心你?”

小A迟疑了一会儿,点点头,小声说:“我爸从来不管我,也不肯定我,而他们则会给我。”片刻之后,他又说,“班突然在课堂上宣布取消训练,我特别生气,不让训练就算了,还不让我知道原因,我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我觉得她不但不关心我,还鄙视我。”

说到这里,小A又向我描述了他当时的情绪:非常愤怒,双手拳头握得很紧,脸上的皮肤也热了起来。

3、 征求意见,了解母亲的动机

从与小A的会谈中,我还注意到一点,就是除了军训那一次,他的母亲每次都介入到儿子的冲突处理中去,我很想知道小A对此事的看法。

小A说,他都习惯了,反正爸爸也不去,只好让妈妈去处理,妈妈处理好了就会通知他可以上学去了。小A的回答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只要犯了错,都会被妈妈狠狠地教训,有时甚至是被打一顿。小A的母亲如此宽容,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难道就没有责备过小A,让小A反省过?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小A想了一会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妈妈一次都没有责备过他,对他非常好。

1、 无条件爱的背后是深深的愧疚

小A母子如约来到了心理辅导。我们的谈话才开始一点点,小A的母亲便失声痛哭起来。小A被母亲的表现吓着了,他慌忙拿起纸巾要给妈妈擦眼泪。我小声地阻止了他,并带他到隔壁的房间。他坐立不安,问我怎么办。我安慰他:“你妈妈需要宣泄,这么长时间以来,她很辛苦。”我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着隔壁小A的母亲的动静。她的声音,从大哭到小声啜泣,再到抽噎,更后,她把门打开,喊我们进去。此时,她的情绪稳定了很多。我们的谈话继续进行。

小A的母亲说,自从离异后,就感觉特别对不起小A。当初选错了人,让小A没有温暖的家庭;离异时,又把监护权给了他父亲。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忧虑和愧疚之中,所以,对孩子是百依百顺,只要他喜欢,自己就尽力满足;只要他受到委屈,就是当牛做马也要帮他理顺。

我在一旁听着小A母亲的话,不胜唏嘘。这么多年,也会接触到一些家长,也倾听过他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孩子全心付出背后的辛劳。但是,小A母亲却是我看到的更为特殊的一个,她是带着如此大的愧疚对孩子无条件地付出,又承担着所有的委屈。

2、 真诚的道歉让母亲泪流不止

可能是次听到母亲这么多心里话,小A表现得既温顺又不安,一会儿给母亲擦擦眼泪,一会儿又搂一下母亲的肩膀,一会儿又低下头作思考状。他说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母亲对自己的宠爱,心安理得地接受她对自己的好,真的没有想过,母亲心中会有这么大的委屈。

接着,他当着我的面,给母亲郑重道歉。看着孩子如此懂事,小A的母亲又泪流不止。母子的手握在一起,辅导一片安静。

第四次辅导:与过去连接,纾解困扰。

第四次辅导是小A独自前来。此时他已回校继续上学。他的检讨书获得了政教处的认可,班也接纳了他。

我问小A:这一个星期来有什么感受?他说感觉自己忽然长大了,懂事了,以后要承担起责任来,不能让妈妈再伤心。

这次心理辅导的内容是和小A讨论他表达愤怒情绪的方式的内在动因。他问我,他表达愤怒的行为与他阻止祖父母的方式是不是存在关联?

我点头,并表达了我的看法: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有个形成过程。在当时,你做出那个行为,主要动机是维护妈妈的利益。你采取的行动起到了作用,自然会提高你对这个行为的认可度,并逐渐内化成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自我保护行为。这次,班宣布取消训练,在你看来,不仅“侵犯”了你的利益,更没有让你得到你想要的关心,所以,你便下意识地用你以往形成的模式来表达情绪和态度。

小A很认真地听我把话讲完,又有点焦虑地问我,会不会改不掉了?我回答他,放心好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这种模式的形成原因,未来处理自我关系的能力也会增强的。

小A还对我说,回学校的这几天,班对他不理不睬,他很难受,也担心班会对他有成见。我能理解小A的担忧,并询问他以后准备如何跟班相处:他说低调做人,不o班添麻烦。小A的反省很好,而我也及时向他介绍了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无论是谁,当面对一个很愤怒的人时,都会有班这样的本能反应,他(她)会因为感觉到自己要被攻击,而拒绝和对方交流,以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状态。当时你的表现,很容易激发班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反应。她心有余悸,不能一下子把自己调回到和你进行正常师生交往的模式。希望你能换位思考,理解班的感受。

第四次辅导结束时,小A说以后他不来了,九年级学习很紧张,他想好好学习。我点头同意。

三、辅导反思

虽然辅导工作结束了,但这个个案还是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觉得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小A的师生冲突。

1、 直接原因:班取消足球训练

足球是小A更喜欢的体育运动。从功利角度看,他可以参加里的比赛,有机会获得荣誉;从体验角度看,他非常享受足球,在训练中可以获得愉悦感。因此,对他来说如此重要的事突然被取消,即意味着他功利上的潜在获益和体验上的愉悦感被剥夺了。这导致他在表达愤怒时,只有情绪,没有理性,使师生对话迅速升级为师生冲突。

2、 间接原因:过往的获益、惩罚不对等

在历次冲突中,小A不需要付出任何违纪成本,相反,还能得到特意的关照和“奖励”。这些可以给小A带来所需要的关注,也会让小A认为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却无法促成小A进行自我反省,也无法引起他深度考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因为没有惩罚。在学校教育中,小A班和教官的做法也具有普遍性。比如,一个学生上课会讲话,那就安排他(她)做分管纪律的班委;一个学生卫生意识不强,就安排他(她)做分管卫生的班委。从德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背景下,就需要调整思,从心理的角度来帮助诸如小A这样的学生建立合理的、理性的认知。

3、 根本原因:在别人的关心中看到自己的存在

小A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家庭。对他来说,父亲虽然在那里,但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他。而在内心深处,他是非常需要这份关心的。所以,无论是小学班,还是初中班,又或是那位教官,都是他潜意识里理想的父亲载体:温和、宽厚,容易沟通,宽容他犯下的小错误,无条件地爱他。这些特殊的“父亲”,再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母亲,会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得到疼爱的小孩。

两个星期后,我打电话给小A的母亲,追访小A的情况。她告诉我,小A更近学习很认真,看到他这样,自己心里很满足。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8篇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第9篇

时展呼唤亲子心理活动

我国传统上对家庭的定义是:有一男一女(父母亲)及其后代所组成,居住在同一家户内,共同生活,彼此具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形成济单位,照顾子女和情感互动的整合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定义太过狭隘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况和不同族群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分居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继亲家庭等,在传统意义上,都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家庭了。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对家庭的理解,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因而又被称为多元家庭。

亲子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中涉及亲子辅导的那部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或辅导的参与对象是父母和孩子,依据亲子之间的心理纠葛,利用一定的团体心理活动,化解隔阂,消除矛盾,达成和谐关系。一是重视培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更大的要素,若要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是重中之重。二是强调沟通。沟通是合作和关系处理的前提与重要桥梁,无论是家园沟通、亲子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沟通是我们整个活动能够进行和必须在活动中学习的更重要因素。三是现场参与。活动要达到该有的效果,必须要有现场参与,肢体接触、语言交流、团队游戏等都能够让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也能让孩子通过团体活动切身体会亲情互动,唤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流动。

前期情感铺垫,增强活动效果

面向父母,进行主题亲职教育 问题家庭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作为问题家庭特别是农村问题家庭的父母,其育儿知识的缺乏将导致育儿问题更为严重,亟须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针对问题家庭,我们预设进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经验;组建家长沙龙,探讨育儿知识,育儿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指,了解育儿共性问题,请专家来答疑解惑,直击问题为家长传经送宝;通过微信订阅、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实时反馈幼儿在园信息,解决家长育儿难题。

创设主题,设计实施亲子心理活动

在前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当下,我们要针对主要问题,设计相应的亲子心理活动。

开展团体性亲子心理活动 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不顺畅导致的。因此,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很可能就会使亲子关系的改善变得有起色。为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大赛、欢乐美食节等一系列亲子游戏,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交流。在同乐的气氛中,让家长和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家长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同乐过程中,让家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开展个别群体亲子活动 对于部分特殊家庭,可以进行个别亲子心理辅导。但在召集过程中,为避免让孩子与家长产生“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本园以班级代表家庭为由头组织活动,每班抽取多元家庭幼儿,并混合一两对正常家庭。活动设计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例如:本次活动以离异家庭中孩子归属爸爸的幼儿家庭为主体,那活动要求参与家庭爸爸前来参加活动,前期准备围绕“我爸爸真棒”让孩子搜集素材等,有的放矢进行亲子心理活动辅导。同理,对于隔代教养家庭幼儿,主要针对受挫能力设计亲子游戏过程;而对于单亲家庭幼儿,则以情绪体验为主来设计亲子游戏过程。

此外,本园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虽然受到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我们认为:多元家庭亲子心理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思,再辅以幼儿园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伟泓。多元家庭之我见我思――谈隔代教养家庭和单亲家庭[J]。读与写杂志,2014(5)。

[2]国晓华。农民工子女家庭亲职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4(21)。

[3]杨慧青。幼儿园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初探[J]。幼教天地,2009(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

更近的几年中,我们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并且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中等职业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影响,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还与整个民族的未来有所联系。所以,结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其观念,有必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心理素质,促进技能的发展,就能达到较好效果。

一、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论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更重要的部分,加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学习是由感情以及意志等因素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向上阳光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处世等都是心理健康的显著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必备内容。从此就能看出,德育中暗藏着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他们的内容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因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所交叉,就为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德育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亲近学生,如果能够在德育中有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距离感,故此就能够达到两者的强强联合,增加效用的深远影响。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职德育中的重要影响

机会是需要有特定的广度和频率的,教师就是这些机会的给予者。对于这个年龄的中职德育学生的次来说,他们的要求必须要尽量满足。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此期间,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意志、情感方面等。此时,教师就发挥了其该有的指导作用,适时地给学生帮助和鼓励。这种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只有把这两者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建立好学生的德育,只有这样,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进入社会后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的策略

1、教师必须重视教育方法,必须明白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在德育中,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良好地处理师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注重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要想办法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感,从而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齐头并进地去探索知识和世界。在进行德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仅如此,还要做到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上进心,从而养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维持良好的教学情绪。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直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只有教师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完美营造健康的氛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认真备课,以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学生。

3、增强关于德育的信任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中职德育中。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教育的内容结合到学生周围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中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性。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物和生活素材结合起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分析和判断,达到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良好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2)

2、全面了解学生是重要前提。全面了解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班只有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班需要了解的重点,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则是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另外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心理气氛等因素也将影响到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向。班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调查访问,通过研究学生的档案材料、书面材料(如作文、日记等)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

3、优美的班级环境是育人基地。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它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置身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催人奋发向上,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作用。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班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优美环境的创设,既包括心理环境的创设,即使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心情氛围,也包括现实环境的创设,即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环境。

4、开展心理辅导是必要环节。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班的心理辅导。初中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他们面临多种矛盾与困扰,感情比较脆弱,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心理疏导方面的技巧。班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要细心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生能够解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对待人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适应社会复杂形势的能力。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班要做到把对班级整体的心理教育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相结合,整体教育是防范性的,而个别辅导是解决问题的更终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3)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可能顺应社会,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并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就会形成不良品德。成功的班要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产生做主人的自豪感,班集体也容易形成凝聚力。

二、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班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才能认同和信任。“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班自己心理都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班必须利用班级管理这一平台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要面向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通常比较容易引起班关注的是少数表现优异和表现较差的学生,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所忽视。事实上,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更容易产生问题。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教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充分信任,通过谈心交流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向教师倾诉真情。这时教师再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3)排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发扬闪光点。后进生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失去上进心。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自卑心理严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促使他们积极上进。

三、运用调查的方法进行心理教育

四、注重情感,以情动人达到心理教育

近年来,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要,所以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具体的从学会观察他人的外部表情即通常所谓察言观色做起;其次,学会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更后,还要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

另外,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班可以以学校名义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做好子女的心理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单一转向了包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也就无可推卸地摆在了学校教育者的面前,班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人,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效的必由之。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也被纳入推行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前提。

二、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借助有形和无形的工具,挖掘根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聆听、是引导、是参与、是疏导,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自我教育的特点在于自醒自悟,自控自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按照它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作为设计者、引导者、鼓励者。在培养情操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增强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巩固;在转变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3、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1、认识相关理论,增加思想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并重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心理方面的距离。

2、加强队伍建设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自我教育的特点在于自醒自悟,自控自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按照它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作为设计者、引导者、鼓励者。在培养情操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增强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巩固;在转变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不是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而是它的拓展,两者可有机结合,既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的,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注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高产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5)

根据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们不难发现,纲要中要求,中职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措施。在这些要求下,很多中职学校开始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始召老师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不断的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也是我们更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学生们学习基础差,动力不足

中职生很多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的动力也不足。还有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好,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试想,如果课堂上,学生们不积极的回答问题,老是做小动作,讲话,吃东西,那么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很容易降低,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也会下降,更终形成恶性循环,既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二)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低下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低,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抽烟、打架、上网、逃课等方式。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的阻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对于他们的成长以及学习是很不利的。另外,他们的意志力比较低,可能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或者是受自身成长的经历影响,他们的意志力整体都比较低。遇到一些问题时,很难坚强的去完成或者克服,这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表现较差,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广,但是交往的质量较低,还有一些交往的群体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在学习或者做事上,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不能理智的去分析一件事情,然后去解决这件事情,很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人际关系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都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不好的表现。

(四)自卑心理、迷茫

中职学生整体的竞争优势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学习相对没什么竞争力,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以及迷茫的态度。很多学生们感觉自己的学历差,没脸面,不如那些普通高中学生们未来发展有潜力,所以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践的动力,慢慢的就对未来迷茫,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形成的良好基础,也是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条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让学生们逐渐从自卑感和迷茫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动力。试想,如果学生们的心理不健康,那么他们的人格养成就不会很健全,也不会很好的去应对和面对一些问题,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是很不利的。

(二)有利于让他们摆正心态,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们重新摆正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并能够以更加积极和良好的状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很好的促进他们心态的健康,也就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面对人生和未来。当他们的心理是积极的、健康的,那么他们就会更好的散发出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活力和青春,也会对未来更加乐观。

(三)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产生,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要想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那么学生们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去学习,去探讨,不断的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不断的交流,进而更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动力。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不断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

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促进彼此的了解,也可以很好的让老师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不断的为学生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们处在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然后更加健康、有效的去实现自己的求学梦以及未来的社会实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不断的引导学生们去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6)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更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更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7)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更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更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8)

1、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织、充满矛盾的时期。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在发育迅速期,还未达到完全的成熟;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他们逻辑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自我控制及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

2、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也失去了童年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和天真。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孤独感。

3、社会性:和儿童相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教育、父母的示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些外部环境不仅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积极的有利影响,也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不良影响,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

青少年A段,由于认识水平的不足、学习能力与观察能力、想象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方面的问题,更终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局面。

2、情绪方面

学青少年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好情绪的问题,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易激惹等情绪表现,这些负面情绪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常见的情绪问题还包括他们难以表达和排解自己的负性情绪,因而形成软弱的个性,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3、意志品格方面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还体现在意志方面,往往表现为意志不坚定、不主动、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从而形成消极、软弱、被动、胆小的性格特点,阻碍了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完善。

4、人际交往方面

孤僻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影响着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缺乏交往的主动行,与新同学交往时会有怯生的情绪,不好意思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这些心理问题对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亲子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容易使其形成孤僻的性格。

5、人格发展方面

人格发展是青少年个性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偏离常态的严格要求,对胜利的过度苛求以及对事物看法的表里不一。自我同一性欠缺,责任和当当意识缺乏,人格独立性差,抗压、抗挫能力极弱,存在过度的自卑或自负心理等造成青少年人格发展偏差,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发展。

6、不擅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大多数的青少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生理发展趋于成熟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擅于倾听或者直接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他们认为自身已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是阻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更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口压力、升学压力、职业选择压力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实施使得现在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家庭模式为“4+2+1”,也就是说一个独生子女是在六个人的悉心照顾下长大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往往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会给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使青少年学生难以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肩负的历史使命艰巨而重大,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及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2010年中共、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新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强调以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宗旨的发展方向,促进青少年心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教育工作对经济发展也有有利影响,而这一有利影响是隐性的,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奠定了人才基础。素质教育思想就是一种以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青少年终身发展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也叫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变化更为迅速而明显,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正在脱离儿童特征逐步向成人过渡。繁重的学习任务及异往,人际关系等等系列成长问题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烦恼和困惑,极易出现自卑、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和叛逆心理,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一种排斥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树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的助推器,是及时解决青少年成L困惑和心理危机的必要措施,是促进青少年拥有健康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保证,是推动青少年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人格特征的需要

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是青少年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保持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学习能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在青春期阶段,学生往往会产生标新立异的想法,对待事物有较为偏激的不成熟思想,具体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没有自我约束能力,行为比较偏激、冲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培养。

5、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个人成长道中更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健康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此时期形成。青少年阶段不仅是心理健康发展与生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更易受外界影响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对于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尚未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迷惑。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中小学生降低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诱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阳光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以后成长的道中受益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9)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3-9082(2014)03-0078-01

心理素质教育,有人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一、心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在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容易地将对人的研究划分出不同水平:生物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是一个肉体的自然生物;心理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是一个生机活泼的主体;更后一个是社会水平,此时他表现为一个实现客观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过程的人,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由此看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其结构图为

可见,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与之相应的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者合一构成了素质教育。显然,离开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教师要有责任感、紧迫感

再谈责任感。一方面,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原因之一是教师教育不当。据国内教育报文载:“有专家通过个案统计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问题与老师有关。”专家们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目前由于多数中小学教师还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不能自觉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因教师教育、管理不当伤害学生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另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业责任。因此,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员和心理保健,这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义不容辞。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了问题。

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有:师生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等四个方面。表现在学习上,主要有: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厌学情绪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如“恐学症”等。心理问题表现在“自我”上,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自制力问题,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承受挫折力过弱,因而,出现自我否定。就某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可能有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或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三个方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将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

四、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使其心理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应该做到: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老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能理解、宽容学生在一定年龄段所难避免的过失或失误;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保证师生间感情相融,人际和谐,形成健康的心理气氛。

其次,普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校充分利用团队活动、讲座、活动选修课,为学生讲授心理学的知识,使他们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自己、善待自己、理解他人,善待他人。

其三,在各种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学习过程,乃至解一道题,都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教师只要做有人心,结合具体知识、技能、问题的学习,剖析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就能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

其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只靠说教,其效能不高。广开学生实践渠道,让其接受生活磨砺,学会调节自己。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职校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据调查,中职生的构成主要有三多,即贫困家庭的学生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学生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多,这样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中考失利,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

1、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心理严重。学习是学生要务和主导活动,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很差,甚至对考试和某些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厌学情绪明显;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这样的孩子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直接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混一混的想法。就此而言,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和调试是有必要的。

2、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卑心理严重,逆反消极心理强烈。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同龄人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冲动性强、理智性差,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职校生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再加上家长也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在这双重的压力下,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严重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对职校生有必要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和调试,使他们能很快走出心理的误区。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表现;还有一些学生是习惯了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基于此。一些学生就故意通过一些逆反的言行来突出表现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的关注,以此来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和调试,很可能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对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人际交往障碍。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所以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好多学生不愿意和过去的熟人打交道,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在职业学校读书,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扭曲,这时候如果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优点的发现

针对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学习到地球运动有关的知识时,利用心理暗示作用,在地理课上我组织了一些地理小知识穿插在课堂中的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使同学感受到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增强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消除了刚上地理课时的低落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同学们就喜欢上地理课,并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角色扮演

在学习选修知识时,发挥心理参与意识,选一些容易操作的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有趣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自豪,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这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课堂作用

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思维。在学习理解性强的知识时,这样做有好处。一方面,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的优势,多借助动感图像,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往往能使地理课的切入巧妙而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科学、互助进取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心理感觉和积极情绪表现出来,切忌对学生的不良暗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四、做好平时检测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课堂检测,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态。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或课堂测评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压力(难度)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学习任务和检测的安排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有合作的教学活动(即分教学和检测)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类提出要求,进行分设计,要让各类学生经努力都能“摘到桃子”,使其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发展都有成为可能。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与表扬

五、利用平时谈心机会进行地理辅导

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和时间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敢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和检测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心,用朋友式的方式与其讨论地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放下心中的顾虑和老师交谈。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六、利用课本的问题研究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更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更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4

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但实际操作面没有在制度设计中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制度化设想。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制度化

中图分类: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1000-8772(2014)10-0222-02

一、功利化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

1、重经济、轻信仰的社会发展模式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经济成果世界瞩目。但发展的不均衡也凸显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口,这无疑是文化信仰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对经济与文化信仰建设发展偏颇的有力补偿。当下的青少年教育受到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也由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着企业家、商人的梦想,甚至竟然出现某些孩子的长大理想是“当贪官”;老师们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越来越远,反之对于名利的追逐,日益吞噬、腐化着教育人圣洁的心灵;受教育者也早已把接受教育看作发财致富、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工具,将教育的理想又一次带到了空洞、堕落、浅薄的异端,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2、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个性被忽视,心理压抑感强

每个人,因为自身气质、出身、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必然具有独立的个性品质。个性生命就是在精神的作用下,超越动物单一生存而生成的、独具个性的生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些个性鲜活、内涵丰富、爱好多样青少年的个性生命,将他们视作“玩偶”一般地随意摆弄。随着接受教育的越来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僵化,教科书中的知识放到了无以伦比的高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格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需要受教育的主体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正如陶行知先生给出的经典比喻,这样的教学过程尤如把一只鸟关于在笼子里豢养,何时进食、怎么进食、餐饮落单等等这些,都由不得它,主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站在小鸟的立场为它选择一切,并“引导”它完成自己的成长,现如今放进去几枝新鲜嫩绿的树枝草叶或者几朵赏心悦目的小花,这在本质上丝毫不能改变小鸟的生活境遇。到更后,我们收获的是一大群体形、毛色、叫声都完美统一的“家雀”,失去的则是一片色彩斑斓、歌声悦耳、灵异鲜活的鸟的世界。孩子的个性发展被严重忽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优秀生时常有危机感,差生更充满挫败感。当孩子的人格尊严在教育中受到漠视、打击、戕害的时候,无疑他们对这种教育充满了敌视和愤恨,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也肯定不是幸福感而是压迫感。

3、心理教育滞后,引起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偏颇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三十多年,我们国家解决了由于人口激增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但同时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出生的90后,00后新生代们,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质上我们的家长极尽所能的为孩子做了很好的保障,可我们对孩子心理成长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出现不知道感恩、自私、不自信、不知道等一系列的成长问题。入学后我们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人尊重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内容“难、烦、偏、旧”,把“简单的美德”演绎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让人丧失信心,陷入绝望的泥潭,更会使青少年在生活中变得不知所措,种下了忧郁的种子。

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只是在知识上、逻辑上不断地强化,而人类的感性则被越来越边缘化。阿格里帕曾经深有感触地叹道:“我觉得,有时单纯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院博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那些博士、院士、科学家们,大多都时刻表现得那么的中规中矩、呆若木鸡,我们的友在被他毒害的同学面前竟然表现出毫无反应、麻木不仁。教育让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富有逻辑但缺乏感性,精通分析却少于感受,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电脑的一般科学、理智。多数孩子们身体上达到了成人的标准,而心理发展严重滞后!

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教育制度

国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舆论呼声很高,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需要从制度上确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价值的确立,并作为整个教育制度设计的起点。目前的教育观念,依然保持着传统教育的特征,我们亟待更新教育理念,增加教育目标与功能反思,挖掘人的潜能。现代教育的功能应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个体知识技能的发展,还着重烘托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互动。目前我们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将引导教育实践的新方向。

2、教育负担重,减负需制度化才能予以确认。减负一方面减难度,一方面减课业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要从原有的“难、烦、偏、旧”知识转向人文取向,改革育人模式。教科书编写标准应以育人原则为首,内容呈现方式上应留有足够探究空间,构建解决问题的课堂环境,强调学习体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标位由成绩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单一的分数指标必然导致课业加负问题,即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考试频繁,学校生活单调枯燥,过多的关于学习的否定情绪,这种环境不可能培养出人才。合理的教育是更适合学生特长的教育,更适合学生个体次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发展的教育。美国小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实践创造能力”、“课程教学气氛活跃,大力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大力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尽早实现由分数向能力育人模式的转型,将改变高分低能的人才内涵,解决就业难与用人难的用人结构失衡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减负的推行需制度化予以保障。

3、教育评价要由单一的分数向多元评价转向,公正的评价,影响青少年自尊与自信的形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教育评价方面多采取测量(量的描述)加上非测量(质的描述)的教育评价模式。单有质的描述不全面,单有量的判断不科学。通过卷面反映的成绩多评价经验,由于缺乏心理与测量方面的知识,命题较随意,不能有效考察心理属性,把记忆等同于能力,使题海及填鸭教育有场。单一的分数指标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教育的价值应体现于对不同起点及不同发展径的推动作用。美国的高校入学不仅看考试成绩、中学阶段成绩、中学校长或教师的推荐信等,还考虑体育、音乐和艺术等方面的特殊才能、领导才能,在社区服务和工作的经历等。既注重知识,也注重能力、智力、艺术性向、创新潜质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兴趣和特长发展。通过正确评价,让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让学生都能获得认同的机会,提升青少年的自尊与自信。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趋势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

4、教育投入增长的制度保障机制。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投入匮乏,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着力点及分配不均,加剧竞争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必然导致 “精英”学校与“平民”学校的存在,“精英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教学气氛与“平民”学校有着本质的差异,必然导致“择校热”。“择校”已经成为关乎孩子划分到哪个等级的标志。为了争取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为可怕地向幼儿教育延伸,加剧竞争压力。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向薄弱学校倾斜,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消除校际差别,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竞相争夺教育资源的“分数”大战,免去竞争的紧张气氛。加大教育投入亟待完善我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均衡化发展,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及成本分担等制度,缓解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5、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点点滴滴中,特别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是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更基的执行者,他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观念是引导其教育活动与师生关系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引领功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其教育执行力,提升育人能力。当前教师与“即懂教育,又善管理的专家”型师资相距甚远。其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理念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确保其有能力,更艺术地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予以确定。通过师资再培训让每个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3] 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 俞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J]。天津教育,2007、(3)。

[5] 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5

心理素质教育,有人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一、心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在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容易地将对人的研究划分出不同水平:生物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是一个肉体的自然生物;心理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是一个生机活泼的主体;更后一个是社会水平,此时他表现为一个实现客观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过程的人,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由此看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其结构图为

可见,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与之相应的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者合一构成了素质教育。显然,离开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教师要有责任感、紧迫感

再谈责任感。一方面,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原因之一是教师教育不当。据国内教育报文载:“有专家通过个案统计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问题与老师有关。”专家们进一步指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目前由于多数中小学教师还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不能自觉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因教师教育、管理不当伤害学生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另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业责任。因此,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员和心理保健,这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义不容辞。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了问题。

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有:师生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同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等四个方面。表现在学习上,主要有: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厌学情绪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如“恐学症”等。心理问题表现在“自我”上,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自制力问题,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承受挫折力过弱,因而,出现自我否定。就某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可能有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或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三个方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将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

四、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使其心理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应该做到: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老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能理解、宽容学生在一定年龄段所难避免的过失或失误;更新思想观念,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保证师生间感情相融,人际和谐,形成健康的心理气氛。

其次,普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校充分利用团队活动、讲座、活动选修课,为学生讲授心理学的知识,使他们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自己、善待自己、理解他人,善待他人。

其三,在各种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学习过程,乃至解一道题,都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教师只要做有人心,结合具体知识、技能、问题的学习,剖析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就能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

其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只靠说教,其效能不高。广开学生实践渠道,让其接受生活磨砺,学会调节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的改革体制也不断深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针对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要想促进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应该将生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促进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1整合的必要性

2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2.1教育观念整合:人的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实反应,依靠人脑作为主要的载体,以事实为主要的参考内容,运用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主要媒介。从思想本质上来看,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具有相同的构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实现,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教育统一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回避不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问题,以此来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整合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形成一体化。2.2教育原则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应该遵循保密的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强调教育的情感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体验和理解进行深入的反思。所以,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活动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策划工作,以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2.3教育方法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方式的选择。为了使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结合个人在教育上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另外,还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普及性的教育,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4教育内容整合:生阶段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会面临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品质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因素,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形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混杂在一起的。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应该对生的日常学习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现阶段,思想教育体系在生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把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里面,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教育内容整合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教师应该遵循生思想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学的形式,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对学生加以思想引导,克服学生所产生的不健康心理行为[3]。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3-9082(2014)02-0245-01

中小学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更佳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因此,必须认真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2]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1]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影响等。就学校教育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视课堂教育,轻视校外教育;重视尖子生的培养,轻视一般生、差生的教育等等。学校教育形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在教育方面方法简单,忽视学生时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教育方法欠妥,如简单粗暴、体罚学生等,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后进生因被教师所嫌弃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失去上进心,自暴自弃。

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学校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渗透到各教学中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同时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一、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注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了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这对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二、对学生进行健康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从而提高学科成绩。同时,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也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轻松愉快,创造力、想象力得到极大发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把自已塑造成一个有着健康心理的人。

三、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完善 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2.1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提供锻炼能力的舞台,丰富学生角色体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积极自主的发展,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2.3积极开展班级科技、智力、文体、学习方法、游戏等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各自的特长,使学生对自已的兴趣爱好有一个正确认识,对自已今后的发展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认识。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8

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方法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更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国内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更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特征

笔者结合五年的初中班工作经验,发现现代中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心理特征。

(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以成为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激励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协调,身体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幼稚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进入青春期,中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的变化,而容易在心理上引起骚扰和波动,如果不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处理,将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长青春痘、矮小、肥胖、四肢不健全、智力低下等等,害怕同龄人的取笑,于是变得不自信、孤立、敏感、沉默,课堂上不发言,走时总低着头,独来独往,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2)受挫能力弱

90后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城里的小孩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农村的留守儿童也由爷爷奶奶全心溺爱着,因此,不管是城里的还是村里的小孩,都成为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需要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小孩进入中学,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接触的对象也变是不像家里那样单一,要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无法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而是容易陷入困扰,开始抱怨生活、埋怨他人,或者是哭、闹,向家长发脾气等等,以上都是心理素质欠佳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够,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不强。

(3)人际关系差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学校,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可以说,人际关系,即人缘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健康呈一定的正比关系,人际关系的改善,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当前由于考试分数压力,中学生扭曲了独立与竞争的意识,变得争强好胜,同学之间不愿意进行互助式学习,如:老师向甲同学讲解了某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当乙同学遇到同样问题问甲同学时,甲同学会说:“我也不会,你去问其他人吧”。于是,同学间的关系恶化,这种不正确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班集风气,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宽容、大度、真诚、理解等心理品质。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有必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期对学生个体、学校群体和社会群体产生正面作用。

(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我国一直存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导致目前家庭和学校都只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而忽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偏面的、不和谐的、单方面的和不自由的发展,这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如何自我调节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自信心,增强受挫能力,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勇于面对失败也是成功”的观念。

(2)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校群体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校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资源――良好的校风。中学生尚未完全定性,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心理上让学生对第二个家――学校产出归属感,当学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他们会对学校的环境、设施、老师、同学产生依赖,相信学校可以让他们获得尊重、获得理解,因此,树立明确的目标,端正态度,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学校和教师,这样一方面减少了“问题学生”,一方面使得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如此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瓶颈,是学生的叛逆期,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偏执、暴力、自闭、强迫等负向性格特征。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在中学形成的性格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全,如:一些在校中学生由于心理空虚、扭曲,结识社会青年参与斗殴打架、偷蒙拐、打家劫舍等不正当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百姓生命。因此,在学生仍是“孺子可教”的中学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有必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在中学阶段形成热爱生命、热爱人民、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以预防为主,正确处理。

(1)家庭方面,摒弃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有许多家长利用孩子的考试分数进行家长间的攀比,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产生考试紧张、焦虑的情绪,害怕考不好回家会被训斥,甚至打骂。因此,家长应该要转变传统观念,给孩子一个温馨的自由的学习环境。

以上关于“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载体吗”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七节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命题点1:幼儿个性

命题点1.1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更活跃的成分。

(2)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3)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更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这些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包含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命题点1.3个性的特性

1、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就是你自己的一种特殊的外在表现,也许你给人的印象能让别人知道你的个性,或好或坏,这只是初步的,但真正的个性,则是你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对待问题的态度,这才能让你身边的人知道你的个性是什么,也许与你在某人的印象中不同,那也只是暂时的,也许你换另一种风格的衣服,在他的印象中你的个性又不同了。只有长久的才算是个性,或好或坏,这只是你自己的方式,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你的个性!

2、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很模糊。

3、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特性。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个性的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个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绝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个性的发展性

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个性的社会性

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更本质特征。

从个性的发展性与个性的社会性来看,个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赖于个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命题点1.4基本特征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自然性与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尽管如此,个性(或称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过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当然,个性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可能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教育职责时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3、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命题点1.5个性的形成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展。

命题点1.6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概述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作用。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个性特点,例如,开始出现多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命题点1.7幼儿气质的发展

1、气质的概述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更直接的联系,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幼儿生来就具有个人更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2、气质的类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点。其中更典型的神经活动类型组合有四种:

①强而不平衡型;②强、平衡而且灵活型;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④弱型。

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恰恰与希波克拉底所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见下表)。

托马斯一切斯把从出生到3岁前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型

容易型婴儿约占托马斯一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更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一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因此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并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否则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缺乏抚爱和教养。

(3)迟缓型

托马斯一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对象,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3、幼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幼儿的态度,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4、幼儿气质的特点与教育

2)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区别对待。

5、幼儿气质的特点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但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气质对性格的影响。一方面,在性格的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另一方面,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反应。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一方面,帮助幼儿改正或消除气质中的消极特征(如孤僻、畏怯、急躁、任性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与表扬幼儿气质中的积极特征(如行动敏捷、灵活、乐于与人交往等)。消极特征的纠正和积极特征的发展引起整个气质类型的改变。

命题点1.8幼儿性格的发展

1、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

2、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2)惯常的行为方式

这是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行为方式。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3、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①对社会、集体的态度;

②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③对他人的态度;

④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①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②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③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④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②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③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④思维(思维的独立性)。

4、婴儿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更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在幼儿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

2)独立性: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的幼儿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而有些幼儿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3)自制力: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幼儿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

4)活动性:有的幼儿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幼儿则喜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喜欢一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5、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活泼好动;②喜欢交往;③好奇好问;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6、幼儿期性格的发展

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差异性。

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的,对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次因素还远未形成。

3)儿童性格的发展明显具有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心理学家将性格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是幼儿期,此时儿童的性格受情境制约,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较容易改变;

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此时儿童稳定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较难改造;

7、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2)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为人处世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首先,幼儿园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以及幼儿园的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游戏活动等,都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其次,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形成儿童的性格也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教师的榜样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更后,幼儿园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班级中的气氛,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特别是班级经常的集体活动,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活动中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造成重大的影响。

(4)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如图书、报刊、影视制品、音像制品等。所以,要净化对儿童影响较大的媒体,严格审核国内外的动画片,使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5)幼儿个人的作用

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命题点1.9幼儿能力的发展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1、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一方面,能力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能力是活动的前提,缺乏能力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使人不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作为个性特征,气质和性格虽然也表现在活动中,并对活动有直接影响,但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能力却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才能。如教学才能主要包括了言语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教材的把握和组织能力、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及教育机智等。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等,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3、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①操作能力更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②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③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④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⑤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⑥创造能力开始萌芽。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3)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

命题点1.10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体验与控制。

1、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次(知、情、意)分析的,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1)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控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自信心。

(3)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1岁前由不能把自己作为—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更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3岁以前,幼儿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名字与身体联系)。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逐渐发展起来(对自己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意识)。

3、自我认识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幼儿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向于客观。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②更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4、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始于幼儿期:

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怒的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

2)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3)随年龄增长而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5、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page]

命题点2:幼儿社会性

命题点2.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命题点2.1.1幼儿社会性概述

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2)社会性与个性相比,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

3)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更重要的目标。

2)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更根本的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3)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幼儿“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4)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2)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

1)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2)专制型的亲子关系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却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

3)放任型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与期望,但是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诸多不良品质。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1、依恋建立的前提

(1)识别记忆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逐渐协调起来发挥作用,通过对多通道信息的收集、加工、鉴别,儿童能更准确、更生动、更完整地确认依恋对象。

(2)客体永久性

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上的相辅相成性。

2、依恋形成的标志

①代表性;②稳定性;③普遍性。

3、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分化(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表现为倾听、追视、吸吮。婴儿对人的探索只能借助于哭泣、微笑和咿呀语等。因为此时的儿童还未能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他们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继续探索环境,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但此时的儿童除了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

3)依恋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

4)修正目标的合作(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5岁以后)。随着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时的儿童会同父母协商,向成人提出要求,而不是跟在他们后面或拉住他们,亲子之间的合作性加强。

4、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1)婴幼儿更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更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5、婴幼儿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去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地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当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探究的“安全基地”。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6、婴幼儿依恋影响因素

幼儿依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总体看,幼儿依恋主要受气质、智力、母亲照看方式和照看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1)稳定的照看者

(2)抚养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

①态度: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②环境:研究表明,日托儿童与家庭照看儿童在依恋强度和依恋表达方式上有差异。

(3)儿童的特点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

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

(4)家庭因素

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要素。失业、婚姻的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感。

命题点2.3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命题点2.3.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两种关系,分别称之为同伴群体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前者表明幼儿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幼儿与朋友之间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幼儿尚不能形成稳定、相互、~对一的友谊关系,因此,以下所阐述的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前者。

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命题点2.3.3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1、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

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但6个月前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直到出生6个月后,其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

2、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更初只是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幼儿本身。随着幼儿的成长,在婴儿出生的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1)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

2)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3)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出生后的第二年,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研究表明:学步儿(1~2岁)的游戏中包括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性交往,学步儿游戏更显著的特征就是幼儿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2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更主要形式是游戏。更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

命题点2.3.4同伴关系的类型

1、帕顿的研究

帕顿提出了六种类型的社会性参与活动,代表着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

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这六种类型依次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帕顿的研究数据表明,2~5岁的幼儿中,协同、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独自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

2、庞丽娟的研究

1)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2)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被拒绝型(14.31%):喜欢交往、行为方式不友好、不受欢迎;

一般型(52.94%):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既非为同伴特别地喜爱、接纳,也非特别地被忽视、拒绝。

3)从发展的角度看,在4~6岁范围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受欢迎型幼儿人数呈增多趋势,而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的人数呈减少趋势。

命题点2.3.5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2、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其次,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

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更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有许多制约性。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命题点2.5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命题点2.5.1亲社会行为概述

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命题点2.5.2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

1)幼儿很小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关注、同情、、利他)。但这些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多,有时可能出现减少的现象。

3岁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发展的里程碑。研究发现此阶段的儿童开始行为,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参与人际交往活动。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参与,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研究表明,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②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③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更为常见,其次为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命题点2.5.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影响

主要是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2、同伴相互作用

指同伴间相互模仿和强化,换位思考问题。

3、移情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更根本、更内在的因素。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①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②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③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④移,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4、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

命题点2.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命题点2.6.1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命题点2.6.2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角度,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言语性攻击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可接受攻击和不可接受的攻击等。

1、早期分类

1)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2)敌意性攻击行为: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2、新的分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与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1)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

2)主动型攻击性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命题点2.6.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1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左右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j中突,如打、推、咬等。

2)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更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

②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

③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命题点2.6.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养环境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给幼儿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社会环境

文化及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延续。

4、知识的积累与强化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幼儿成功地运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5、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幼儿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幼儿更具攻击性。

对幼儿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j)i矸n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并采用公正的方式。

命题点2.6.5抑制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

②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命题点2.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缺失:缺少幼儿玩伴;②独特;③家长和子女关系:过多关注或忽视等。

(2)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

①溺爱;②过分保护。

3、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

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2)幼儿园集体教育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注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真的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学上讲,父母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是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各方面教育和各种环境的影响。

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环境,是孩子更经常接触的地方。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早期的发展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孩子整天接触这种生活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细微的。像他们动作、姿势、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等都是后天父母能直接影响的,因为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要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被人们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但它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

从孩子出生以后,家庭教育就开始了,这个教育过程首先是母爱教育的过程。母爱对孩子一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母爱是孩子长大以后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的思想基础,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缺少母爱的教育对孩子发育是极其不利的;婴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个高峰期,婴儿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父母是婴儿的任教师,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各种规范,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或尺度、好恶情绪、思维方式等是孩子的行动指南。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特别深刻。

少年期,对孩子终生来讲是起一定作用的。如果孩子在少年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反之,家庭教育抓不及时、抓不好,那么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养不成,就没有正确的做人目标,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比如那些少年犯罪的少男少女们就是更好的反面教材,那是终生痛苦的。

再者,家庭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俗语“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话,孩子听之不疑,家庭教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种现存的教育是独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达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孩子只有在家庭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要在学校教育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对此及时解决,既弥补了孩子在学校教育的不足,又改变了孩子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更好地学习、工作,使孩子真正成才。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留守儿童

通过在湖北省武汉洪山区金鹤园社区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发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对父母的渴望,对爱的渴望更是深入人心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但能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更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谈及教育,更初想到的大多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才是孩子的指明灯。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也不能包打天下。学校可以系统、集中地给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但全靠学校教育也不行。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动手的能力等,还得靠家长的培养、教育和训练。

2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和依赖(0~12岁),正是在这更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的照看与哺育,才是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更愚蠢的行为!这也是那些留守儿童中更常见的问题所在。

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是叫孩子读了多少书、认了多少字,而是与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给孩子的心灵深处奠定了多厚的基础,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我们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界刺激也不足。

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他的一切情感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绝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3结束语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可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教育,自己的努力,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作用比老师更重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大门的时候,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成功,从父母开始。

父母是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更亲近的人,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也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母对孩子施加正面的影响,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了不良的影响,那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尽管他们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所以,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鱼朝霞采写。国内家教高端访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M]。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7

[2]王国志,冯宇编著。这样做父母更成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性格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对于人的要求逐渐提高。现代人,不仅仅要有聪明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国内的国情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家长都极其关注孩子的教育。那么,在关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如何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绽放更多的光彩?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坚定果断的性格

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爸爸和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标准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孩子无从选择,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即使有时候,有一方觉得另外一方的管教欠妥,也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过后与其进行沟通商量,保持一致性。很多家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当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多地插手,也会让孩子养成标准不一致的习惯,或者两面的性格。这就需要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待事物的态度才会坚定,做事情才会果断,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平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培养孩子阳光、有主见的性格

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不摆家长的架势,可以把父母的威严放下,融入到自己的世界去。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独立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容不得孩子表达,这样的教育肯定无效。如果父母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世界,其快乐,分担其忧愁,帮助其承担问题并给与引导,此时的管教“无声胜有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一定会受益匪浅。

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笼罩在压抑之下,逐渐形成自卑、被动的性格。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会令整个家庭洋溢着浓浓的平等气息。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更善于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会受别人左右。

三、恰当赞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

以前的国内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孩子在整天的抱怨和批评中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一点就会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孩子,也会形成自卑、胆小、主动性差等性格。日本有一本著名的书水知道答案,里面有一个试验:对着水说不同的话,然后放到零下70度的环境下,它会形成不同的形状。说美丽的话,它的形状会漂亮;说恶毒的语言,它的形状会很丑陋。这是个很奇妙的试验,同样奇妙的还有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就是给予他信心和指引,让其在成长的道上大步流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泛滥的“赞赏”,让原本优美的赞赏变了味道,走了形状,让孩子形成了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的自大,会让他听不进去任何一点点不好的建议或者是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赞赏”不要也罢。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赞赏,才能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好性格。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性格

每个孩子在出生以后,有2/3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从孩子出生的天起,就无可选择的接受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要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连续的、不断重复的教育过程。同集体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家长是角色更持久的教育者。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是没有自制力的个体。有目标的教育,就要做到坚持,注意连续,及时教育,才能看得到成果。无头无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教育,只会养成孩子做事不连贯、不能坚持的性格。认真与坚持、连续与及时的家庭教育,才能养成孩子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性格。

我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更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就是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注意完美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开出更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4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国内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国内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国内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虽然国内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国内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国内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更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更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更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更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更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更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家教月刊,2014(8):10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6

一、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主要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情况和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良好、完整的家庭,其子女的心理也是完美的,相反,破碎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有负面影响的,尤其在阶段对感情没有安全感,恐惧婚姻等。下面分析几种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生主体。普遍出现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的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中大人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而这些对踏入校门、需要独自与众多同学相处的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二)单亲家庭

(三)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历过一次婚姻,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在新的家庭中跟后爸后妈们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在这期间孩子容易有心理上的抵触与抑郁,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进入,同学之间对家庭的了解是陌生的,在重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逃避谈论自己的家庭,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定困难。

(四)留守儿童家庭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长期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软弱,有自卑、孤独无靠的心理,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进入,面对与自己成长经历不同的同学,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善与人交往,甚至出现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很重要一部分教育是家庭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式、放羊式、强迫式。

(一)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尊重学生,并且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积极交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提高。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父母的及时沟通与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独立、坚强的性格,进入后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二)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

当今国内大教育环境是应试教育,一切以升学和找份好工作为孩子成才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很大一部分家庭会给孩子制定硬性目标,采用命令、责罚甚至毒打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性格,甚至会厌学,对学习生活充满痛苦。长期目标任务使孩子一直在压力下生活,实现不了目标的惩罚会使孩子丧失尊严,产生强烈自卑。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发生悲剧。

(三)放羊式家庭教育方式

与强迫式教育方式相反的是放羊式教育方式,放羊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完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管孩子学习状况,在孩子遇到生活中各种困难时不予交流帮助。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这种教育一般发生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除了给孩子交学费、给他们零用钱外,剩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一概不了解。这种教育下的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意识,很容易形成散漫放纵心理。

三、家庭背景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生心理健康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家庭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对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及对子女的期望、学生来源地。

(一)家庭经济收入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家庭贫困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利的。进入生需要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费,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吃穿用度上会感到自卑,容易忧郁、焦虑。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对生心理健康有利。但家庭经济收入接近一般整体水平时,促进作用会停止。而相反当家庭经济收入比较富有,生在学校中生活费会比较富裕,使学生出现挥霍、自傲等心理问题,也会对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父母文化程度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生存环境是家庭,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更先受到的教育来自父母,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会更注重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会更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限制,对孩子的指导缺乏合理性,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会较多。

(三)家庭来源地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分析;作用探究

在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家庭对孩子有着养育与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补充与发展。在自我意识中不仅包含了自我认识与体验,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调节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开展家庭教育的意义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实现育人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主要是针对家庭中父母等对未成年人的一种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正式进入到社会集体教育以前确保孩子自身可以实现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接受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教学中的重点上来说,就是从品德教育上出发的,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中则包含了生活、学习等习惯。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从家庭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与学校、社会教育进行联合,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可以促进孩子的性格实现正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真正认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1]。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来说,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状态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萌芽的阶段,如果小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客观的评价好自己,满足后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注重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其认知能力,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好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看来实现自省的目标。可以说自我意识发展对自身以后的正常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特点,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也可以正确的引导好学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

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一)培养好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了培养好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上。可以说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有效控制与约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那么也就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且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并尊重其意愿,那么也可以培养好其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限制其自主性与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解决能力,更终也就影响到了其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以此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3]。

(二)对小学生评价能力上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的评价能力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包含了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上。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就要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避免出现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评价上的公平与公正,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改正与完善自己。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具体的评价工作,同时还要把握好尺度,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奠定基础。更后,家长还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渐树立起评价自己的意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明确存在的不足,对提高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效果。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上出发来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可以准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可以主动的调整好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受到教育的影响来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学习[4]。

(三)对小学生自信心上的影响

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自信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在学习与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做好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工作。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上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孩子的面对事情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自信。因此,在实际中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满足孩子的发展。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过度的批评孩子,就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造成其成就感的缺失。所以说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采取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以此来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事情,锻炼好孩子的自主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满足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5]。

(四)明确家庭因素上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影响

(五)教育方式上的影响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学校以后,也开始产生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家长就要及时的与孩子进行交谈,掌握好其想法,孩子出现思想错误等情况时还要及时的引导孩子。且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就要保证自身从平等的角度上来与孩子进行交谈,明确其想法。在这一阶段安康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父母就要及时的发现孩子存在问题,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适应他们的成长,给予心理世界的支持,做孩子人生的守护者,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大海里一前行,在前行的上,会有很多风浪,但是有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关爱,相信孩子会走向成功的彼岸。静等花开,陪伴是更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理念,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许凯。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4(33):248-248、

[4]刘於清。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径探讨——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家庭因素视角[J]。教育探究,2011(01):68-69、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8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教育氛围缺乏。

(二)缺乏沟通,隔代溺爱,滋生陋习。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许多农村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义务、老师的责任,家庭只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阵地,家长只要提供好物质支援就尽到了责任、义务,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平时他们不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是不闻不问,很多家长从不到学校看子女,也不过问孩子的成绩,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几班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班和任课老师是谁,不会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主动找老师交流意见、出谋划策。有的家长不但不关心子女在校的表现,而且还不与学校配合,竭力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孩子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时,有的家长就受不了了,到校大吵大闹,非要和老师理论。殊不知,他们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帮不了孩子的忙,像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还敢关心教育呢?家庭是孩子的诞生地、是培养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的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可是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已经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不仅没有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成为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自觉性、及时性、针对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不一、观点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家庭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沿用落后甚至错误的思维、观点、方法教育、影响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有义务、有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扭转家庭教育的错误方向,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以促进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在教育理念上,从放任自由转为关爱疏导,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孩子成才转变为培养孩子成人,从培养孩子考上转变为让孩子多学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在教育方法上,从简单、粗暴转向科学、理性,从娇惯溺爱转变为严爱结合,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

(二)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中学时期的孩子会逐渐形成自闭心理,心里有话不愿与父母交流,心中有秘密不愿向父母透露。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打开孩子心扉、了解孩子心理,掌控孩子思想动态,缺乏沟通只会拉大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赢得父母的尊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激发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著名学者顾晓鸣说:“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更高次,需要家长倾洒更多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上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三)家校互动,相得益彰。

陶行知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可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很难完成全面的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处境,两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的现在,学校有义务主动和家长沟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关爱、教育理念及时传递给家长,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工作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9

下面来谈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家、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代新人。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三、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更主要也是更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 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在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后,我们家长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必要的、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家长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我们有时能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聋了?听见没有?”“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自己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赞扬,却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得体语言、不恰当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心中充满了恐惧、悲观、憎恨与不自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3、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环境

如果家长不转变原来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徐力杀母”事件还可能会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

4、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0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匀产生影响。本文就家庭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对这些关系及影响的分析说明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深远意义。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1 3种教育方式 儿童出生之后就生长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成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水平,教育态度与方法,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有以下3种重要方式:一是民主式的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二是权威的或武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相信惩罚的作用。如孩子做错事父母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脾气训斥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受到惩罚后照样不知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甚至于为此产生叛逆心理。三是放纵的或溺爱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于娇惯,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百依百顺。

2 父母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对人格的形成的影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变化较大,自我意识增强,由于他们尚不成熟,看问题有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在面对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变化时,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异常。造成品行不端等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分析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长家庭教育态度分歧

家庭教育态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与老人之间。对于父母来说,由于两者之间的素质教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在孩子的培养上存在差异,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之间往往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投入方式都会存在分歧。 现如今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重组家庭的增多,在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教育态度的分歧表现的更加明显 [2] 。对于父母与老人来说,教育态度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不同年龄之间的代沟。 育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教育表现的差异,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很难去适应这种环境。如果孩子勉强自己去适应,容易让孩子产生两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协调家庭教育观念

(二)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

自然和谐,就是指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足够的优秀, 将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课外时间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 不仅要求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求孩子能够在美术、音乐、跳舞等方面都能够名列前茅。 这种负担式的学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休息[4] 。 长此以往,学生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是每个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规划好的人生没有意义会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由发展,才可以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家教环境

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和谐、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引导激励孩子,使其热爱家庭,在生活中积极向上。 好的家庭环境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对待,在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在性格生成阶段中,学的更多的东西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对孩子起到严重影响,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响会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利于构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遇到、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其成长,也会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触发生不同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应该时刻引导、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构建和谐、健康,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环境,避免产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错误、消极的言语和态度批评学生,让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更加亲密且比较牢靠,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特点使其在情感上有着强大的感化作用,对于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们就应该针对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运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分析,才能够提出建设性方案和意见,促进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可以成为为国家和社会所用的梁之材,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促进作用之人。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后天行为和思想观念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家庭教育也讲究因材施教,依据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对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实践,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望子女能朝着他们的预期目标去发展。要想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良好发挥。

二、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特点

三、家庭教育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学生主体,二胎政策也是近年来才实施的,家长往往会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其自私的性格特点。多子女家庭,会出现的问题就会是偏向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而使得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备受冷落,导致子女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妒忌和甚至仇视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如果不注重及时地对孩子心理状态积极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的话,子女机会产生很强的嫉妒心。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绪就会被放大,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娇宠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切事情的决定都以家长的思想为中心,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采取严苛的管制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致使子女丧失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学习生活中,孩子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放任子女,任其发展,使子女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子女和父母渐渐疏离。所谓娇宠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指对孩子过分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万事以孩子为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很难融入社会中去。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中和了前两种,父母不但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自由发表意见和自我决定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会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性意见,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喝关怀,这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背景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话,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遵循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子女自身的性格特点教育,其教育方式也都是比较理性和合理的。而部分家长由于受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限制,不能够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去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从而导致对于子女的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生出现心理问题以及出现行为异常的频率更高,家长要积极关注子女的心理行为动态,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尽可能把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子女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除了家庭教育要及时关注安康学院生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社会和安康学院本身也要充分发挥自我职能作用和教育方式的特点,预防和解决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这些,学校、社会和家庭就必须形成合力,才可以促进安康学院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才能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1

:家庭是孩子的学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任老师。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不可能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孩子的素质和品德,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内容、方式等,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国内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内容

国内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每个家庭只允许要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上的调整,允许夫妻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独生子女时代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国内的“小皇帝”依然大量存在。家庭教育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国民素质较高,电视上、网络上屡屡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那么这种素质是如何而来的呢?毋庸置疑,是通过教育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将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其优点,以改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中日家庭教育的现状

2中日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

2.1中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家庭为了能让孩子出人头地,通常非常注重智力的培养,而比较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决断力。由于看重学习成绩,因此国内父母非常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国内孩子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除了学习以外,身体也非常重要。因此,国内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吃各种补品。但却疏于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得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教育还包括对孩子进行礼仪、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有固定的一套礼仪,比如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完饭要说“多谢款待”,熟人见面要互相鞠躬问候等等。在心理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的校服都是短袖短裤或短裙,冬天也不例外。在自立性方面,孩子能做的,父母就不会代替。日本的小学生每个人都是自己背书包,父母替孩子背的情况是看不到的。

2.3中日家庭教育的方式

国内的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大部分父母认为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也不应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并且,在国内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父亲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担当着对孩子的理性教育,教孩子区分善恶。而母亲总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担当者对孩子的感情教育。孩子有了喜欢的人,一般会先告诉母亲。相对而言,国内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是分散的,并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连续的。日本人来通常将孩子和大人清楚地区分开来。因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因此也是区分对待的。幼儿期主张让其自由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教授规矩。因为要让其在成人之前,必须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礼仪。日本家庭的身份意识较强,父亲为了维持自身的威信,通常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孩子和父亲较为冷淡,只是表示顺从或尊敬。而和母亲比较亲密,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强。

3中日家庭教育的比较探究启示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既不能像国内父母那样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味溺爱孩子,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给孩子带来不良习惯的影响。通常父母爱玩儿手机,孩子也会爱玩儿电子游戏。在学习方面,应该借鉴日本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全面发展。应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让孩子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善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山下俊郎。家庭教育[M]。光生館,昭和60年。

家庭教育论文2

一、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1、增强亲子互动,增进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不同家庭教育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幼儿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从而使得幼儿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较差的家庭氛围则会降低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而家长的文化素养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希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对幼儿有相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绘本阅读帮助家长更好地向幼儿们传递知识,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对于一些工作相对较忙没有时间陪同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绘本阅读能够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快速了解幼儿是否在和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子女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解决在幼儿园中的问题,引导幼儿良好的发展。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更好的老师,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数优秀的绘本图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情节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对幼儿情感世界和阅读能力。幼儿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语言知识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到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绘本中多样的图画对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部分未识字的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图画进行联想,积极锻炼到大脑,不断地根据图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投入到阅读的快乐旅程之中。

二、家庭绘本阅读存在的误区

1、过于重视教育的功能,忽视绘本阅读的情感体验。我国教学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化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在逐渐深入到幼儿的培养教育中。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由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忽视了绘本阅读的情感教学作用。这就使得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关注的是故事是否给幼儿进行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文字的教学,对于一些充满情感的文章往往置之不理,长期以往,这样的绘本阅读教育就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不仅使得绘本阅读的故事没有为幼儿们相关的情感体验,故事变得毫无生气的同时,也无法对幼儿们的情感世界进行开发,无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选择绘本阅读的内容不合理。随着绘本阅。但是由于我国的绘本阅读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书籍的内容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出版商的书籍中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对故事进行分类,使得一些低年龄的幼儿在阅读时不能顺利了解故事的内容,造成阅读障碍,降低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部分书中的故事情节过于社会化,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没有选取适宜的内容印制到书籍上,就会传导了一些不良的概念,给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书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也有较大的影响。而有一些家长在购买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没有关注绘本书籍的内容,往往认为针对幼儿的书籍都一样,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对内容进行筛选、并从自己家中的幼儿的年龄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对绘本读书进行随机性的选择购买,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幼儿没有学到同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无法跟上同龄年人的思维脚步等。

3、家庭绘本阅读的环境不适宜。有些家庭虽然为幼儿提供了绘本阅读的环境,但是由于家长对绘本阅读缺乏相应的认识,往往认为让幼儿自己阅读而不需要家长帮助就能够感受到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还在一旁看电视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降低了幼儿对于绘本阅读的兴趣,没有达到绘本阅读真正的效果。

三、加强家庭绘本阅读的对策

1、增强家长对幼儿绘本阅读作用的认识。我国引入绘本阅读进行幼儿教育时间较晚,而且绘本阅读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获得一些家长的认可,对于绘本阅读没有深刻的了解。为了加强家庭绘本阅读,首先就应该增强家长们对绘本阅读的重视,深入了解绘本阅读给幼儿带来的教育意义,提高对幼儿教育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多与幼儿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目前喜欢什么样的绘本阅读资料,通过对自家幼儿的特征分析,自己先了解该本书会给幼儿带来哪些好处;也可以参加有关的绘本阅读研讨会,与儿童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将精力投身于对绘本阅读的了解中,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绘本读物,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增长关于绘本阅读的知识,了解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2、为幼儿选择优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阅读。绘本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形式,主要由图像、文字组成,它发挥了引导幼儿进入故事世界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给幼儿深化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者是为幼儿拓展阅读故事中的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绘本阅读来给家长提供素材。在绘本阅读的选择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优秀的绘本阅读读物,重点要将绘本的读物落实到能够帮助幼儿进行社会认知、品格教育等功能上,而且在绘本选择上家长们也不应该急于投入功能化过强的活动,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使原本完整的故事变成很零散的片段,让故事缺乏教育意义,从而掩盖了故事的本质,让幼儿忘记了绘本阅读故事中的美感。所以在绘本阅读的书籍选择中,家长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绘本阅读书籍的选择中,在内容上要尽量地贴合幼儿的喜好,让幼儿聆听到完整的故事,对故事有相应的尊重,才能够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热情,实现绘本阅读对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

3、创设适宜的家庭绘本阅读环境。如果想要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让绘本阅读变得更有意义,坚持绘本阅读环境生活化和真实性原则,让绘本阅读的环境更贴近生活,使幼儿们对绘本阅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家庭绘本阅读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让幼儿亲身经历和体验绘本阅读的情景,才能让幼儿收获到真实的绘本阅读感受,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绘本阅读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在家庭教育中创设适宜的家庭阅读绘本环境,比如家长在给幼儿讲“节日快乐”的内容时,就可以专门选择一个节日,让家长抓住这一机会,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绘本阅读情境。家长给幼儿讲关于节日的由来,让幼儿了解节日的风俗,或者跟着电脑学唱节日庆祝歌曲之后,让幼儿向家里的人道一声节日问候。这样创设的家庭绘本情境不仅富有真实感,还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让幼儿今后可以既活学活用家庭绘本阅读中的对话,又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综上所述,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绘本阅读的开展,让幼儿从绘本故事中感受到生活之美,促进幼儿的未来发展。

家庭教育论文3

一、人生上有泥泞———经历挫折

(一)在自然情景中亲历挫折。生活中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幼儿独立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如孩子学走时,家长不要心疼孩子跌倒,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说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等。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可以组织爬山比赛、体育运动等,给予活动中赢的幼儿精神和物质奖励,输的幼儿经历失败,不给奖励让其承认失败。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在自然情景中简单又实际的磨炼。在自然情景中,家长利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自然情境因为其自然性和真实性,使幼儿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自然发生过程中,幼儿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在设计的困境中直面挫折。由于父母的呵护,现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尝试,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设计一些困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碰一碰钉子,以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国外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是让孩子尝试委屈、磨炼,接受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吃苦,并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境,让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当然,在设计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难度不能太大,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

二、失败并不可怕———认识挫折

三、跨越成长中的“沟沟坎坎”———幼儿抗挫折的方法

(一)提供挫折事例,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身边挫折事例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如“在宝宝才艺比赛中,更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后来有个女孩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问幼儿,①想一想,他们三个为什么得奖了,他们平时做了什么呢?②没得奖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你如果是他们,你会怎样呢?通过家常式亲子聊天,可以很平等地谈谈他们遇到的困难,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并让幼儿明白“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提供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更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二)坚持原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经。家长们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对于一些不合理行为,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要坚持原则、加以遏止。比如,有一次,我家宝宝把他姑妈家的玩具悄悄带回自己家。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从此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做错事情要让他们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成长过程中不良的、不好的东西要及时纠正,好的要保留、鼓励发展。在纠正孩子不良行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困难。同时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经受打磨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家庭教育论文4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教育均衡化的难题更加突出。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与城镇学生家长差距越来越大。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期望值高

受“分数”的错误思想影响,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每当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几名”。曾经有位学生发出无奈的感叹,“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只恐名次为敌,今夜又无眠。提神弄笔墨,此苦向谁言?”学生长期的压抑,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的增多,不是我们的期望。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好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考上好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使得农村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过度溺爱

3、重物轻育

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一个明智的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农村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驾驶自己的理想航船。

2、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长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以促使农村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3、建立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农村教育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农村学校除了家访、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还可以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参与课堂教学、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事实证明,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能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长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论文5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产生了急剧变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生理变化的原因,容易产生暴躁、叛逆的情绪,使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阶段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关键词: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国内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国内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2]柳菁.关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安康少年,2016(17):17.

家庭教育论文6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论文7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更想了解什么,更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更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更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更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

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

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调查显示,爷爷、奶奶、未外出打工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员可视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照料者,除了给孩子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之外,很少能够对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保持沟通的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的共同生活者保持联系,经常从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中获取关于留守子女的具体信息;也要多与这些家庭成员谈论关于采取何种方式照料、教育留守子女,并与之探讨如何和留守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

政策部门应该鼓励并资助相关教育培训组织,利用农民工返乡等机会,开展农民工交流技巧和教育能力培训,以避免因沟通不足、沟通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各级学校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指导其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父母交流。教师应主动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家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解。由此,发挥留守子女与进城务工父母沟通的“黏合剂”的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教育论文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孩子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而且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更强,叛逆意识也更强烈,这时候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该文探讨了当代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恰当的家庭教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家庭 教育 方式 理念 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更早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一生都要经历的教育,它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一房子的坚固与否,和它的基石脱不了关系,没有牢固的基石,房子则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丁点的风吹雨打都可能让它瞬间坍塌,如同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永远只能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遇上挫折,就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可能放弃生命。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以此为依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经过认真调查后发现,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延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在此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酿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

社会在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孩子们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又决定了他们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同时,由于孩子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可能会在这个信息社会无意间学会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习惯。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征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教育缺失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能力的培养,即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比别的孩子优秀。于是帮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孩子在此过程中,是否愿意接受这些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是否快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这种缺失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更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轻则使孩子心理脆弱,难以承受压力,重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偏激或扭曲的人格。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名校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或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会跳轻生,有的甚至伤害周围的人。我想,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的树立。

3 忽视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上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与迷惘。在学校教育中,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家庭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承担起孩子的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遇到挫折,面对压力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缓解压力的能力。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家长由于太过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受一丁点的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日后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挫折和压力。

4 存在隔代教育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父母大都要忙于工作,所以与孩子相处更长时间的可能是爷爷奶奶,而这些老人往往喜欢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护着孩子,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而作为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又不能经常在孩子身边,短暂的相处则会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孩子有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会盲目的满足他们。

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由于家长的宠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好的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过分地注重自己,容易衍生出自负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从而导致与周围的人很难友好相处。其实,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明白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这种隔代教育中的过分顺从孩子的问题有可能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 不一致的教育态度

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观点不同,方法不一。一个往西,一个往东,有时甚至让孩子面对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这种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自动偏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去寻求安慰或保护,使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有的甚至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之间有必要及时沟通,达成一致,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是非明晰,他们的行为也才会有了明确性和稳定性,让他们的任性没有了滋生空间。

6 人生目标的迁移式教育

在当代社会,我国的很多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都会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把关注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孩子的负担将会多重。

有的家长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条件或是社会环境的制约,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有的可能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奋斗,导致现在的一事无成而追悔莫及,于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些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共性,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心理的遗憾。这种情况,很容易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强加给孩子的东西太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7 忽视了家庭氛围的影响

很多父母把孩子不好的习惯或是行为都归结在孩子身上,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大都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对孩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只是一味地要求和指责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自身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样,失败的家庭教育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甚至于毁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反省,更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论文9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也是更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更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更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更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论文10

一、我国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基本现状

(一)亲子活动缺乏导致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性

(二)科学教育理念的缺失影响家庭教育有效性的顺利实现

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深入发展变革,现代基础教育事业对儿童自身综合性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工作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直接导致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要求也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演化。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在开展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结构安排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而尚未实现对儿童家庭教育基本内容的创新性安排,受社会文化历史观念背景要素的深刻影响,现阶段我国家长在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依然延续传统的强硬式教育指导理念,未能关注教育对象本能具备的各项实践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现代父母想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顺利实现较好的预期效能,应当在实际安排教育内容过程中,密切结合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征,关注儿童教育对象自身的性格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取向,要在实际开展适当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起自身具备的天性,促进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

(三)逃避家庭教育责任是家庭教育难以取得更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亲子教育有效性的思

学习态度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过程更优化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受年龄因素影响,小学低年级儿童本身处于形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径中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其自身的成长发展天性,对于确保其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在开展具体的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其自身的兴趣取向,以及日常行为实践活动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安排和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活动项目。比如可以为喜爱花草植物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提供参观植物园或者是种植花草植物的实践机会。要充分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建构和发展,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实现良好优质学习成长目标的重要意义。要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本身具备的自制能力较差,学习行为盲目性,以及容易招致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等行为特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纠正其性格行为缺陷。要不断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力度,及时捕捉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卡开展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为其进一步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导支持条件。要通过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为我国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论文11

: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家长绝不能认为孩子进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更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而是需要相互补充,协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言传身教;自我保护;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人的奠基时期,日本教育家岸井雄将教育比喻为大树,并绘制了一幅图――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他将树的根部比喻为幼儿教育,树干为中小学教育,茂密的枝叶则为高等教育。这一比喻很形象,人同树木,首先要培育好根苗,根深才能叶茂。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十分忽视幼儿期的教育,事实上,要想使小树长得又大又直,必须从小修剪枝杈,经常护理。

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也有少数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到了3岁把他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因为,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孩子进入幼儿园不仅能收到科学的早期教育,而且能在同龄群体中过一种集体生活,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有益。但是,家长绝不能以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更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下面笔者就家庭中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谈谈我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

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中有亲切的教诲,谆谆的诱导,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言谈举止,以及家庭风尚,家庭氛围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模仿是婴幼儿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如:家长孝敬老人,孩子定会关心爷爷、奶奶;家长很粗暴,孩子往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为孩子做表率,并且注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风尚等方面,给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做父母的还要特别注意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失控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严爱结合”是家庭的重要原则,但我们常见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不乱吃零食等良好习惯时,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尤其是当孩子哭闹不休时,就心软了,常常退让、迁就,更后“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这就是爱的情感失控。家教特别需要教育的理智,要求家长有自控能力,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爱”与“怒”就需要家长强化自己的教育角色意识,注意自身修养。

二、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更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却懒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后果教育”,即让孩子亲身尝试一下“苦头”,他自然就会终身引以为戒。因此,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家长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耐心讲清原因。幼儿明白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贸然尝试。

三、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家长平时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应让他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带孩子出去玩,让他自己去找小伙伴,自己想办法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遇到困难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有意识的让幼儿独立面对困难,以免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四、家庭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或者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坚持不懈,严格要求。如:孩子玩玩具时,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家长就没收。再如: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当孩子把玩具收好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这就要求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

家长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环境与影响源。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与形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使两个环境之间的联系,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家庭教育论文1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本论文是在分析了幼儿年龄、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并结合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来试着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情感教育

1“幼儿”教育概述

1.1幼儿年龄界定

2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更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更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更快、更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更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更贤的妻,更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更重要的地方,是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的地方,而幸福的父母往往拥有更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子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态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还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画面上显示的是孩子的妈妈为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以后也去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虽说只是一个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它能交给孩子更多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一生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更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策面:政策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策领导,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政策要尽更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更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论文14

一、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更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一生要遇到许多挫折,它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对抗挫折———靠强大的心灵,而强大的心灵又来自哪里?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锻炼。如果家长能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一生将是有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注意规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使幼儿享受快乐成长的时光。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一角色构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更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更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

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更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员心理研究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

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三角色成员行为研究

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四角色成员体验研究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

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更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作者:于晓艳 俞爱宗 单位:延边师范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1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2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推广有效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也恳请专家予以指导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身为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不断学习家教这门艺术,提高沟通的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家庭指导的职责,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新教育的真正概念。因此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分析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也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也想和子女好好沟通,但在沟通中缺少方法,效果不大。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不懂的孩子的需求,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有些家长文化次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发展的也好,但由于工作忙,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游戏。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优势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概念。在家庭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让孩子潜移默化的高贵起来,与孩子共同成长乃至性格和谐发展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的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有针对性家庭指导讲座,提高其认识。为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们应根据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次的家长和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指导讲座。丰富家教方法的艺术性,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需求,会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节日庆祝和联欢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素材。节日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迎新年”,“庆六一”,“夸妈妈”等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使家长们流连忘返,更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可以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指导方法,了解了教育的内容和次特点,使家长们从各方面认识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4、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渠道。

5、积极探索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4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5

小学中年级的亲子活动及亲子教育

二、课程目标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对家长提出亲子教育合理建议。

三、课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责任,现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个性表现,网络

社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

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情绪调试,亲子体验活动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

(五)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

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六)孩子的学业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

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

(七)家校沟通与融合

家校沟通发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化与理念,与老

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

(八)新型家长素养

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课程实施

建议: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二次;

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家长自主学习,可以做读书笔记,班组织家长交流学习感悟;

每月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3-4次;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6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极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

2基于提升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7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8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9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例10

家庭和W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基础。而亲子关系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更基础、更重要的一种关系。经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肯放手让自己去实践、与自己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家长则普遍认为学生就读中职院校让自己抬不起头,不了解生活艰辛、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亲子矛盾日益突出。

心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开设中职心理课,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协调人际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若将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亲子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又可以将家长纳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家长,用心理课堂促进亲子成长,根据亲子互动成果推动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课堂良性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升学以成绩为导向,不太重视学生心理素养的养成。心理课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常常被忽视。只有到某位学生或某个群体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派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到了高中阶段,很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据调查,中职生亲子问题主要表现在亲子冲突激烈、亲子沟通不足、亲子互动缺少正确的方式和恰当的技巧等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亲子问题,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方式多为家长亲子讲座、亲子家长会等。由于师资、场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中职亲子心理课堂形成系统,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探索

(一)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的要素

1、亲子心理课堂的界定

所谓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到学校的心理课堂中,通过各种亲子互动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达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2、亲子心理课堂教育教师及素养

3、亲子心理课堂教育课程建设

4、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家长及素养

(二)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初探

1、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改善中职生亲子关系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变形记,让家长产生共鸣,并敞开心扉谈谈视频里的孩子,再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启发家长认识到自己和子女思想的不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游戏环节“背靠背测测你知道吗?”内容涉及生日、喜欢的颜色等问题。通过测试让家长和学生看清在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对方。同时,游戏还设置了奖惩制度。奖励是对家庭良好沟通状况的肯定,处罚(让学生为父母敲背)能让家长享受到子女的贴心服务,让子女体会到感恩之心。游戏“盲人走”是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子女成为引导者,让家长成为“盲人”,意在把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子女的角色进行互换。在活动中,双方通过口头交流和肢体语言进行更好地沟通互动。家长会感觉到子女的成长和责任心,子女会感受到父母教导自己的不易,从而体谅父母。“大声说爱”环节可以给家长和学生一个互相沟通、互说感谢的平台,打开亲子沟通困难的缺口,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整个从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中职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据统计,绝大部分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目标并不明确,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知之甚少。在进行心理课堂亲子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本专注有关的大国工匠系列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使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本行业需要哪些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工作细致认真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品质。也可请从事本专注的家长或是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展示职业特点,说明行业要求,为全班学生和家长提供可参照的模本,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地职业生涯规划。或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特质的基础上,学生和家长共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本行业中更适合学生的工种,明确行业方向。

3、 青春期性教育

四、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1、课堂教学主题要实在

2、课前要对家长进行了解和指导,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与家长间有些较为突出的亲子矛盾,这不利于亲子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所以在开课前,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和学生拉近亲子距离。如指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多鼓励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了更好地开展亲子心理教学,心理教师也要对家长的个人情况、特长、工作等进行了解,将这些教学资源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说服力。

3、课堂教学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中职生亲子矛盾非一日之寒,亲子课堂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破冰和互动。一节45分钟的课不能满足这些教学需求。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亲子交流往往带有私密性,需要独立的教学空间,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更为安静、安全的空间。

5、课后要进行效果追踪巩固

单从心理课堂本身看不能体现亲子教学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让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对心理教师的要求

1、要求心理教师团队合作课堂教学

中职亲子心理课堂面对众多家长,家长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心理教师们要团队作战,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准备多套教学方案,以应对课堂突况。由于课堂参与人员众多,光靠一位心理教师,很难把握住整个课堂。要形成一位心理教师教学、多位心理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整个心理课堂。

2、对心理教师的提出更高要求

中职生亲子矛盾引发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运用心理知识寻找矛盾根源,运用专注技术加以解决,这对心理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也需要心理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多种专注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

(三)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1、工作量过大,无法全面铺开

每一次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开展,都需要课前调查、制定方案、(专注指导)、上课、n后反馈、课后追踪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2、家长难请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家庭关系从简单的维系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处在家庭关系中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家庭沟通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亲子沟通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1]。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更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许多成功的妈妈也证明了这一点[2]。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良好的沟通做起。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不重视,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合适,很有可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道隔膜,如果不及时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去穿破这隔膜,那么这种隔膜会慢慢的增厚,而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单单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视,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1]。论文以海南省文昌不同家庭为调研对象,从子女和父母的角度就现今亲子沟通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后的数据并且进行讨论,为我们了解现今农村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也为相关专注人员对于亲子沟通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意见。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分别设计父母和子女不同两份调查问卷。

3 统计学方法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

4.1.1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不错,少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了解甚少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抉择的时候具有发言权,但部分父母掌握着子女的抉择权。调查显示92.31%的父母会与子女共同商议,并尽量听取子女的意见,而仍有7.69%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子女的抉择当成自己的抉择,子女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更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1.3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关,相处时间越多沟通次数越多

调查中发现走读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更多的,且根据百分数的对比,相处时间长的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相比住校的子女或者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走读的子女家庭亲子沟通条件更加优越。

4.1.4 父母绝大多数都认为很有必要与孩子沟通,而相比较而言,子女认为很有必要与父母沟通的比例较少

92.31%的父母认为很有必要和孩子沟通,而子女仅仅只有69.40%,其他的都觉得一般般,说明父母非常想和子女进行沟通,但是部分家庭中子女却不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会在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交流,这一点比较好。

4.1.5 父母对子女沟通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对父母沟通的主动性

4.1.6 子女和父母沟通在讲述困难方面存在不同

少数的家长会将所有遇到的困难向子女倾诉,父母不想让子女担心和给子女压力;37%子女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向父母讲述,大部分子女选择埋在心里或者与他人交流。但是子女在遭遇较大困难的时候多数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4.1.7 大多数父母选择“学习”话题与子女交流,子女多数会选择 “学习”和“兴趣爱好”话题与父母交流

4.1.8 父母对子女有很大期望

大多数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学习能有所提高,其次是希望孩子能听话,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希望孩子品德提高,强调做人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从家长更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尤其是在初三这个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关系到,工作等等。所以家长更多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是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多沟通,可能是受了这张问卷的启发,多沟通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得以解决,能使家庭更和谐。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子女能理解他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有很多父母相信孩子是更棒的,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要让家长和老师操心。

4.1.9 男性和女性子女与父母沟通中无明显差异

4.2 调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纪差异;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差异[3]。而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3]。所以,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海南正处于建设旅游岛的大好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安心建设,同时让子女用心读书,进一步储备人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南文昌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中有乐观的方面,也有不乐观的方面。

4.2.1 亲子沟通中表现乐观的方面

,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认为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温馨。

第二,父母希望与子女经常沟通,父母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子女也常与父母沟通。

第四,子女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父母聊天解决。

第五,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父母认为和子女相处得不错,但仍有许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协调性要做到位,互相理解,互相谦让。

第二,父母很希望与子女沟通,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而子女却没有那么主动地去与父母沟通,认为与父母沟通无所谓。

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共性的,父母很乐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更近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来说呢,一想到和父母聊天,父母就会提到学习成绩,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从这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子女自然就不会太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了。

要怎么解决呢,父母和子女聊天的时候呢,不要一开始就问子女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2]。而且多让子女找话题聊天,如果子女提到自己在哪方面有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要对子女提出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子女担惊受怕,不会让子女觉得每次谈话都和审问似的,另一方面自然地延长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一举多得。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平等问题,这种父母掌握决定权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是赋予给其个人的,别人无从干涉,即使是父母也只能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建议或者推荐,而不能进行绝对的干涉。这些父母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孩子是我们生的,就要听我们的。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某些品德方面的提高,关注子女只关注子女学习这一方面,那么是不是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呢?

希望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不要老是要求孩子做尖子生,这样孩子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孩子只有学习好,品德,交际,心理都不好的话,那孩子的将来父母可想而知。

第五,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他们现在的想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应该怎么做,要理解对方。而且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2]。良好的信任可以说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信任,才会真心的去对待,亲子之间必须要有绝对的信任。那么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 讨论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加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思想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自我感觉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干涉,也不想让父母干涉,总是认为父母的呵护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子女出现了典型的叛逆心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都是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两方面的相互矛盾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难题,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的调查家庭中,有的父母在家里务农,有的在镇上工作,有的却要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务农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了,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有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在问卷更后的问题是“父母更想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及“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有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这样说的:“女儿,现在的社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一只井中之蛙,要想遨游天空,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可你学习不太用功,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方面多用功”。有的父母这样说:“要学会倾听,多听听父母的话,但是不一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对的话要听,错的话就要摒弃”。从父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用心良苦。

相比之下,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辛苦,都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而这背后却是子女对于父母过多的干涉而产生反感。许多子女的话敲醒了我们的警钟“我希望父母有些事情让我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 爸妈,我长大了,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我会厌烦的”、“希望你尊重我的选择,我知道你们说我都是为了我好”和“爸爸妈妈,你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内心感受、爱好兴趣、理想、困难等,你们都太不在乎。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好的,但并不适合我的主意去解决我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我根本没有自由,有时我会自己寻找一些自由,但你们却认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又说我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等。这样的话语说明亲子沟通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状态,父母处于对子女学习的过分关心,导致了子女对于学习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话的反感。长期下去,子女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无法去沟通了。不过其他话语中我们发现很多子女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而要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2]。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睦,让孩子开心,让父母放心;可以有效提高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其为家庭付出和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2]刘惠音。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J]。学理论,2009、(24):126-127、

[3]雷雳,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做学籍录入时,我发现全班50名同学中有6名出自单亲家庭,比例高达12%。此后一学年,我对这6名同学进行了跟踪观察和适时电访、家访,就此从经历、学习情况及习惯、性格、与人沟通情况、家长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五个方面,为他们建立一份档案记录。

对家长进行电访和家访时,我发现有些家长的一些做法比较好,例如:梁同学的妈妈会定时和老师电话沟通,互相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情况,及针对近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征询老师的意见、寻求老师的帮助。黄同学的妈妈会每天抽出时间和他聊天,及时了解他成长中的心理动态。谢同学的妈妈会鼓励她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以此提升她的自信心。梁同学和谢同学的家长周末会带领他们一起爬山、打球等。

在学校,“互助式学习”已蔚然成风,取得一定成效,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学习之中。现在实施就近入学原则,学生家庭相对集中于学校周边社区,因而学校和社区可以动员单亲家庭,并协助其成立单亲家长互助小组,借此策划、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都能够有所受益,从而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方案设想

1、 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学校、社区可利用家访、电访、约见等形式对单亲家庭进行调查,向其明确活动的宗旨在于“创设沟通平台,实现互助成长”,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秉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为单亲家庭提供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社区及学校进一步推动社区内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成立和运作,并协助其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活动方案。

2、 以各项活动为核心。活动应该是单亲家庭互助小组运行的核心。活动可以消除内心的防御和戒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沟通交流氛围。通过活动,也可以拉近家庭与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而真正的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可以将活动归为四类。

(1)家庭教育沙龙。沙龙指规模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讨论会议,一般备有茶水零食,较为轻松。活动场地既可以由各个家庭轮流提供,也可由社区活动中心提供。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交流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互相鼓励以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互相发牢骚和传递负面情绪。

(2)专题讲座。可以为单亲家长举办专注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就亲子沟通、性格塑造举行讲座,为单亲家长提供方法指导,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举行讲座,为其打气加油,帮其树立信心。

(4)社区学习辅导。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中普遍面临困难,如学习成就感不高,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等。由于部分单亲家长文化次不高,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大部分单亲家长还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辅导孩子学习也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在校外的这部分时间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诱导,进一步影响学业。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可以推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组成一个学习辅导团队,对孩子实行轮班辅导。社区也可以发挥起作用,动员社区中的教师义工、生义工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

3、 以促进成长为目的。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运行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提供沟通机会和途径,促进单亲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成长。他们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快乐地成长和生活,这应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三、注意事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更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更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更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更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更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更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更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更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更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更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首先是家庭原因存在沟通障碍。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如何跟聋童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心里有什么疙瘩,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形成了急躁倔强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孩子除了生活上照顾外,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疏远,有些聋童发展到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地隐患。很容易使他(她)们结交犯罪,走上犯罪道。其次,家教方法不对。 更典型的有骄纵型、棍棒型,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再者,学校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不到位。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面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把目光首先放到对聋人家庭亲情的关注上。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聋生越来越冷漠,原因是我们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由于父母与子女沟通出现问题,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更可悲的是,触目惊心的弑亲案也时有出现,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现状令人深思。

沟通问题的根源与代沟的填补

沟通问题的出现大约有以下根源:

一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可能有“理想化”的倾向。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早早设计了各种“走向天才”的训练方法。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将所有的方案诉诸实际,往往失败多于成功。

二是父母以为自己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子女好,但并不了解子女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在他们付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子女不需要的。父母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作风,便无法对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做出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只要子女喜欢的事,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致使现代子女具有很高的自我中心倾向。

三是传媒的影响。子女花在网络和电视的时间愈来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孩子的头脑,使亲子彼此间接触的时间减少了。

一个中学男生说:“我妈是个女强人,又当爹又当妈,真不容易。但她总想知道我的秘密,又是访老师,又是访同学,活像个老侦探,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顿I”代沟也出现了。

代沟,父母必须正确面对,承认代沟的存在并正确认识代沟,不能回避。可及时采取以下对策:(1)意见融合。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各自的意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意见,融合后的意见往往能兼顾双方的感受。(2)理解子女的要求。做父母的要学会“心理互换”,站在子女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满足子女的需要。(3)尊重子女的独立意向与创造精神。对子女的朝气采取欣赏的态度。(4)向子女学习。进入信息时代,子女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很多。子女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当父母虚心向子女学习时,子女会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力教你。此时,彼此间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样代沟就消除了。

树立平等民主的科学子女观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无意的,甚至往往是出于“爱心”造成的。为此,父母应树立科学的子女观:

子女是人,有人的智能、情感、意志,有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子女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子女能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之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1.好父母敢认错

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也可以让子女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2.改改说话的口气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我是父母,你是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就居高临下地对子女说话。殊不知,这是亲子之间良好沟通之大忌。做父母的应该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与子女沟通时多些平等、民主。比如,可以问子女:“这件事这样办你觉得怎么样?”等等。一旦子女觉得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朋友。如此,进行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代子女观的核心是尊重子女,视子女为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要想成为成功的父母,就要尊重和维护子女的尊严,尊重子女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

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家庭氛围对沟通的影响十分明显。家庭氛围粗略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每种类型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子女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

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子女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女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父母和他们的沟通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能促进子女专心学习。

家庭沟通环境贵在营造宽松的家庭心理氛围,在自由、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去沟通、交流,才会有好的效果。

另外,家庭中所有成员在和子女沟通时应保持一致(包括态度、要求、方法),彼此之间必须多进行交流,和子女也要多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对子女大有益处。父母和老师都必须认识到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增强子女的沟通素质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1)

亲子活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调整,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当今时代下儿童的性格特点,更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契合,从以往的教育子女,向父母的自我教育转变。因此,亲子活动更是一种民主的家庭教育。

一、亲子活动的内涵及外延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决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亲子活动的意义,便是将这种影响通过科学、健康、愉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幼儿园为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与父母乐在其中,更终实现“感性教育”,即用亲情的力量去感化孩子。

亲子活动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让幼儿的心中充满爱,懂得尊重教师,孝敬父母。

亲子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设计比赛项目,更终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实际上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和家长为主的单方面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与教师、父母互动交流,实现了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人性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需求,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长则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更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借鉴育儿经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能力不等于教育能力。很多教师有一个误区,认为亲子活动和平常讲课一样,只要有专注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然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组织者掌握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亲子活动中,家长会经常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相关问题,比如,孩子很内向,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如果此时教师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给出专注的解答,那么家长必然会对教师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师资力量的质疑。反之,若能表现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专注能力,家长会因此觉得踏实,会支持亲子活动的开展,对亲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给予认可及肯定,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沟通能力反应出来,如果没有掌握沟通技巧,不懂得讲话的艺术,不能把心中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言传身教”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在亲子活动中,若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教师便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此时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疏导安慰中,双方矛盾迎刃而解,感情更深,意外插曲反而会让亲子活动显得格外动情。

(三)父母在亲子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亲子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在亲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时,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如果活动中设计的项目、规则等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必然会影响亲子活动的质量。因此,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带动起孩子的热情,与孩子肩并肩共进退,困难一起克服,成功一起。

有的家长会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好,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如果活动项目设定太难,孩子会失败。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可取,无论成功失败,无论输与赢,都不是亲子活动的更终目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去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才能互帮互助,勇敢面对困难挫折。

若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很多事情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唯有如此,亲子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四)幼儿园是亲子活动的“领者”

如今,我们提倡的是生态化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终身教育观。教育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当我们面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伦理的溃败,生态教育将唤醒全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善意与爱心。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正式迈进校园之前的更关键的教育环节,亲子活动的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资源因此得以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家长,关注他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关心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并且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同时,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到育儿工作的讨论中,让家长身临其境地认识教育,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身上,这也是亲子活动所发挥出的更大价值。

如果把“幼儿园,教师,家长,孩子”当成教育工作中一个个独立的“点”,那么亲子活动便是将这些“点”串联在一起的纽带。就像我们都熟悉的“集体跳绳”运动,只有教师与家长在两端协同合作,将亲子活动这根“绳”高高摇起,幼儿才会跳得开心欢乐。当今的幼儿教育,愈发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亲子活动正是实现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只有为人师长者首先做好表率,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说,孩子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韩建丹。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

以上关于“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吗”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备考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枣庄中公教育小编特整理了枣庄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亲子关系?

狭义: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广义: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种分类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民主型

适当

高情感

①善于交流,积极支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 ②关系融洽。

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专制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简单粗暴,不通情理; ②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合理要求不予满足。

①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②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放任型

低控制

高情感

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

①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 ②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低情感

消极的,缺乏交谈,忽视要求。

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亲子关系的第二种分类

鲍姆琳德根据两个维度: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归纳出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型、专断型、宽容——放纵型。在鲍姆琳德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类型

父母控制

父母情感

教养方式

幼儿表现

权威型

适当

高情感

①态度积极肯定,尊重、鼓励; ②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定地实施规则; ③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对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

①独立性较强; ②善于自我控制; ③肯解决问题; ④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 ⑤喜欢与人交往。

专断型

高控制

低情感

①很少考虑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②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规则,但却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

①缺乏主动性; ②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 ③不善于与人交往。

放纵型 (容许型/溺爱型)

低控制

高情感

①让孩子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 ②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

①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②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忽视型

低控制

低情感

①交往很少,缺乏基本的关注,缺乏反馈; ②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

①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 ②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 ③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小试牛刀

单选题

幼儿明明的父母发现,明明在幼儿园里学习了儿歌后就常常在家里唱儿歌,经过交流后,明明的父母得知明明很喜欢唱儿歌,于是明明的父母就带着他去商场选购儿歌磁带,并更终购买了明明自己挑选的一盘磁带,上述案例体现了( )亲子关系。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纵型 D。忽视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亲子关系的类型特征。A选项民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B选项专制型父母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C选项放纵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且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D选项忽视型父母培养的孩子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题干中明明的父母对于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属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故本题选A。

大家好,我是东南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的一名老师,非常高兴新东方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话题。

在开始课程之前,我想和大家一点儿为人父母的体会。我的女儿是名小学生,在她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更辛苦的一种工作,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我们却没有专门训练父母的学校,做父母好像是件无师自通的事儿。事实上,即使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十几年儿童心理研究的人来说,养育自己的孩子,仍然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我们都想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且她还要掌握生活技能,会才艺,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希望孩子是自律和快乐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们却常常感到不满,无聊,低落,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我们经常不知道该拿孩子们怎么办?!

做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已经知道,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对待当今的孩子了,但是我们一定也会有疑问,不用传统的方式,那用什么方式呢?

虽然很多父母都能接触到教育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说法却各不相同,只能让父母更加困惑,或者无法付诸实践。那怎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和应用呢?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学习,需要父母们时刻保持警醒和觉察,因时因事调整策略。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进步。

而我们开始的步,就是要学习“从心理学视角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子女是更近的直系血亲,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而心理学所说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在生活互动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亲子关系是更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人的一生中有三种更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密朋友关系,夫妻关系,还有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生命中的份关系,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被替代。

亲子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雏形。成年以后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无数次复制和演化。就像我们在陌生人群体中能找到更顺眼的那个人,在那一刻影响我们的,就是生命中更初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将了解父母或者家庭的特征将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育儿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深刻领悟这两句话,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亲子关系模式,我们将会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不同的影响。比如,一对父母喜欢支配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照管过多,这样亲子关系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会表现出温顺、亲切,但是消极、被动、依赖、胆怯;不善社交。而一个任性、反叛、横蛮、粗暴;自私、缺乏责任心;人际关系差的孩子,往往是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

另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又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方面,孩子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会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策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教育困惑,孩子更加的累。而在另一方面,父母所应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卖力的工作。都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与孩子的交集时间还能有多少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实现。那么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怎样的陪伴呢?在后续课程中我们将涉及这一内容。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率,取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征的匹配程度。父母越了解孩子,亲子匹配程度就会越好,教育成功率就会越高。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阶段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亲子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

比如,在小学阶段,经过幼小衔接的过渡,孩子们进入人生中更重要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期,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以小学生为例,重点讲解一些亲子互动的技巧,帮助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上更为有效。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育儿即育己”,我们将通过学习正念养育,改善父母的认知,教给家长自我情绪的有效方法,实实在在的做到陪作业不吼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还将通过学习什么是共情,拉近亲子距离,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通过“成长型沟通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应对压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

大题 :单选题

1、在当代 教育 中,强调( )有机整合。

A。 一种 教育 形式 B。 各种 教育 形式 C。 各种 教育 形式 D。 智能 教育 与体能 教育

正确答案 : C

2、在寻常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与人交往等方面, ( ) 发挥着极大作用。

A。 认知和语言能力 B。 行为能力 C。 交往能力 D。 表达能力

正确答案 : A

3、( )是对小朋友成长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微观环境,是决定小朋友心理发展重要因素。

A。 家庭 B。 学校 C。 社会 D。 社区

正确答案 : A

4、( ) 家庭教育 与影响,对一种人思想观念形成、智力发展、性格培养都具备至关重要启蒙意

义。

A。 初期 B。 中期 C。 晚期 D。 初期

正确答案 : A

5、成功( ),是人成长基本; 家庭教育 失误或局限性,将给人毕生带来不可弥补缺陷或障碍。

A。 家庭教育 B。 社会 教育 C。 学校 教育 D。 幼儿 教育

正确答案 : A

6、家庭教育 不同于学校 教育 具备明确教学筹划、教学大纲、系统教学内容和相对严格规章制度,

它不但涉及家长( )对子女施加影响,也涉及家长无意识地借助 其他 条件对子女施加影响。

A。 有意识 地 B。 自觉地 C。 自然地 D。 积极地

正确答案 : A

7、( )是社会组织细胞, 家庭教育 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员场合。

A。 家庭 B。 学校 C。 社区 D。 朋友圈

正确答案 : A

8、( )是孩子 的 任教师,又是孩子终身教师。

A。 家长 B。 班 C。 兄弟 D。 姐妹

正确答案 : A

9、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清了一种问题,那就是谁也无法把人所有 教育 任务承担起来,于是( )

应运而生。

A。 大 教育 观 B。 学校 C。 幼儿园 D。 家庭教育

正确答案 : A

10、 父母是孩子首任教师,具备( )作用。在初期 教育 中有奠基作用,对孩子毕生有终身

影响。

A。 启蒙 B。 教育 C。 引导 D。 培养

正确答案 : A

11、 ( )孩子们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可塑性。

A。 小朋友阶段 B。 青春期 C。 成长期 D。 少年期

正确答案 : A

12、 教育 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责任,这是由( )所决定。

A。 社会职能 B。 责任 C。 义务 D。 亲情

正确答案 : A

过程,但是 家庭教育 全过程一种( )。

A。 重要阶段 B。 重要阶段 C。重要过程 D。 重要过程

正确答案 : A

14、 家庭教育 和学校 教育 是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家庭教育 要积极配合学校 教育 ,学校也要对

家长进行 家庭教育 ( )。

A。 指引 B。 支持 C。 配合 D。 协作

正确答案 : A

A。 家庭教育 B。 社会 教育 C。 先期 教育 D。 后期 教育

正确答案 : A

16、 ( )是专门 教育 机构,学校 教育 有专门 教育 工作者,学校应当肩负 教育 责任,这是毫

无疑问。

A。 学校 B。 家庭 C。社区 D。 组织

正确答案 : A

干收到事半功倍良好 教育 效果。

A。 双向 B。 单身 C。 积极 D。 被动

正确答案 : A

A。 制约 B。 勉励 C。 支持 D。 配合

正确答案 : D

A。 教师 B。 同窗 C。 同事 D。 朋友

正确答案 : A

20、 家长要学会( )去拜访教师,这是 由于当前教师承担很重 , 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

都经常访问和细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 ,而当家长的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 。

A。 积极 B。 被动 C。 应付 D。 偶尔

正确答案 : A

21、 家长不要容易将孩子弱点在教师面前( )。

A。 强化 B。 点明 C。 说破 D。 隐瞒

正确答案 : A

22、 要使孩子成才,家长要转变观念,一切从 教育 出发,从孩子成人考虑,要树立( )。

A。 为国教子观 B。 为家教子 C。 为已教子 D。 为人教子

正确答案 : A

23、 普通来说,教师 教育 经验比家长丰富,她 们是( )搞 教育 ,有科 学 教育 办法,家长虚

心向教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诸多 教育 办法,还可以借用学校力量 教育 孩子,从而形成一种合

力。

A。 专门 B。 业余 C。 偶尔 D。 重要

正确答案 : A

24、 ( )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地方,它重要工作对象是学生,目是将青少年、小朋友培

养成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A。 学校 B。 家庭 C。 社会 D。 组织

正确答案 : A

25、 ( )是一项艰巨社会系统工程,是学校 教育 、 家庭教育 、社会 教育 综合 教育 工程。

A。 基本 教育 B。 中期 教育 C。 初期 教育 D。 晚 期 教育

正确答案 : A

26、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讲关于 家庭教育 理论和经验是指引 家庭教育 ( )。

A。 有效途径 B。 有效载体 C。 有效过程 D。 有效办法

正确答案 : A

27、 学校、班级可以分别成立 家庭教育 指引委员会,使之成为学校与( )联系纽带。

A。 家长 B。 学生 C。 朋友 D。 亲属

正确答案 : A

28、 ( )是一种老式办法,是指引 家庭教育 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 教育

学生重要途径之一。

A。 家长会 B。 同窗会 C。 亲友会 D。 委员会

正确答案 : A

29 。( )是指引 家庭教育 一种重要方式,它特点是个别指引,针对性更强,指引更详细、

更细致。

A。 家访 B。 家教 C。 谈话 D。 实践

正确答案 : A

30、 家访既要面向( )学生,又要有重点。

A。 全体 B。 个体 C。 某些 D。 先进

正确答案 : A

31、 每次家访前要拟定( ),明确要解决问题。

A。 家访目 B。 家访 C。 家访同窗 D。 家访人数

正确答案 : A

32、 家访前更佳事先告知家长,要使家长有个 ( ),这样谈话可以节约时间。

A。 思想准备 B。 行动准备 C。 针 对性 D。 倾向性

正确答案 : A

33、 家长在外地,或长时间家长与教师见不到面,可以( ),隔一段时间互通一次信,互换

观点,切磋 教育 子女办法。

A。 用书信联系 B。 不必联系 C。 后来联系 D。 偶尔联系

正确答案 : A

34、 学校定期开展( )活动是指引 家庭教育 一种好形式。

A。 家教辅导征询 B。 社会活动 C。 看电影 D。 听报告

正确答案 : A

35、 教师在与家长进行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系时候,尽量将需要联系事情,( )地表述精确、清

晰,以避免不必要误会。

A。 简要扼要 B。 模糊地 C。 笼统地 D。 大概地

正确答案 : A

36、 家庭教育 对孩子成长有( )作用,而社会环境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并随着孩子年龄

增长,影响越来越大。

A。 奠基 B。 辅助 C。 强化 D。 弱化

正确答案 : A

37、 家庭教育 关系着国民素质,关系着( )兴衰。

A。 国家 B。 社会 C。 团队 D。 家族

正确答案 : A

38、 前苏联 教育 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所负责任是她对( )所负责任一种特殊形式。”

A。 社会 B。 国家 C。 集体 D。 政策

正确答案 : A

39、 家庭教育 、学校 教 育 和社会 教育 是相对( )实体,各自承担着不可代替 教育 责任。

A。 独立 B。 孤立 C。 互助 D。 矛盾

正确答案 : A

40、 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

( ) 教育 与学校 教育 、社会 教育 紧密结合起来。

A。 家庭 B。 家族 C。 亲情 D。 情谊

正确答案 : A

41、 家庭教育 与学校 教育 、社会 教育 协调配合,有助于实现各种 教育 作用( ),从而增强对

孩子 教育 有效性。

A。 互补 B。 对立 C。 矛盾 D。 支持

正确答案 : A

42、 与 家 庭 教育 比较起来,( ) 具备更强筹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助于孩子较

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A。 学校 教育 B。 集体 教育 C。 实践 教育 D。 心理 教育

正确答案 : A

43、 马克思主义以为,社会形态形成和发展过程,决定于( )过程。

正确答案 : A

44、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构造和增进社会发展( )因素。

A。主要 B。 次要 C。 辅助 D。 决定

正确答案 : A

45、 在 原 始 社 会 氏 族 人 们 庭 中 , 任 何 人 都 享 有 平 等 受 教育 权利, 教育 是 原 始 公 社 成 员 共 同

( ),这种人们庭 教育 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A。 义务 B。 责任 C。 权利 D。 想法

正确答案 : A

46、 在奴隶占有制度下,( )基本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活 的 工具 —— 奴隶。

正确答案 : A

47、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 )为重要特性社会。

A。 公有制 B。 私有制 C。 联邦 制 D。 选举制

正确答案 : A

48、 社会主义 家庭教育 是( ) 教育 ,是通过各种途 径对孩子进行德 育、智育、体 育、美育、

主义新人。

A。 综合 B。 单一 C。 形式 D。 内容

正确答案 : A

49、 社会主义 家庭教育 是家庭中 教育 者和受 教育 者建立在( )基本上 教育 。

A。 平等关系 B。 对等关系 C。 贵贱关系 D。 金钱关系

正确答案 : A

50、 社会主义( ),是人生接受 教育 起点,是学校 教育 和社会 教育 基本。

A。 家庭教育 B。 社会 教育 C。 父母 教育 D。 辅导 教育

正确答案 : A

51、 教育 不 断 进步,人类以自身发展为目 建构活动已经渗入进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 ( )

A。 家庭 B。 社区 C。 学校 D。 政策

正确答案 : A

52、 家庭教育 是作为整个 教育 体系( )与学校 教育 共存。

A。 构成某些 B。 所有 C。 主导 D。 权重

正确答案 : A

53、 家庭教育 对象不但仅是年轻一代,也涉及了以往只作为 教育 者( ).社会各方面注

重对家长 教育 指引,以各种方式协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状况有助于 家庭教育 功能发挥。

A。 成年人 B。 先行者 C。 普通人 D。 青少年

正确答案 : A

54、 在激烈动荡、纷繁复杂 当今社会,对新一代培养 教育 ,仅仅依托正规( )是远远不够。

A。 学校 教育 B。 组织 教育 C。 实践 教育 D。 思想 教育

正确答案 : A

55、 安康人民特定( )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安康人民 家庭教育 老式特色。

A。 历史环境 B。 现实背景 C。 传承文化 D。 阶段

正确答案 : A

56、 国内从来注重和倡导对子女实行初期 家庭教育 ,而更早 教育 则始于( )。

A。 胎教 B。 儿教 C。 言教 D。 学教

正确答案 : A

57、 勤快是安康民族老式美德,是德行修养 ( )。

A。 基本条件 B。 前提条件 C。 充分条件 D。 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 : A

58、 ( )以小农经济为重心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 主要 运作单位,家族利益至高无上,子女

是家庭私有财产。

A。 封建社会 B。 原始社会 C。 社会主义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 : A

59、 ( )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具备特别重要作用,是与学校 教育 、社会 教育 密切配合,

共同增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的 重要途径。

A。 家庭教育 B。 父母 教育 C。 家教 D。 辅导

正确答案 : A

60、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说:“( )是做人主线 。”“没有道德人,学问本领越 大,就为非作恶

越大。”

A。 道德 教育 B。 体育 教育 C。 文化 教育 D。 实践 教育

正确答案 : A

6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 教育 委员会曾提出“( )是 21 世纪通行证”

A。 终身学习 B。 刻苦学习 C。 认真实践 D。 甘于吃苦

正确答案 : A

A。 世界 B。 安康人民 C。 就业 D。 成绩

正确答案 : A

63、 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学生成长三维空间,在这个立体空间 里,来自各方面信息都从多角

度 作用于( )。

A。 少年小朋友 B。 家长 C。 教育 D。 同窗

正确答案 : A

64、 家庭教育 是( ),学校 教育 为引导,社会 教育 是依托,彼此既是独立又是互相联系,从

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统一当代 教育 体系。

A。 基本 B。 前提 C。 条件 D。 重点

正确答案 : A

65、 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学和( )重要理论之一。

A。 社会心理学 B。 哲学 C。 科学 D。 政治

正确答案 : A

66、 荣格在分析个体( )时把个体构造看做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统一体。

A。 人格 B。 性格 C。 优势 D。 特长

正确答案 : A

67、 ( )作为大 教育 体系构成某些,其目与国内 教育 事业总目的是一致。

A。 家庭教育 B。 社会 教育 C。 实践活动 D。 思想 教育

正确答案 : A

68、 所谓 教育 目,是指社会对 教育 所要造就( )质量规格总设想或规定。

A。 社会个体 B。 社会群体 C。 群体组织 D。 社会单元

正确答案 : A

69、 人们 教育 活动不是无意识、盲目,而是( )。

A。 自觉、有目 B。 自发 C。 有组织 D。 有规律

正确答案 : A

70、( )目密切关系着社会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A。 家庭教育 B。 思想基本 C。 实践活动 D。 社会活动

正确答案 : A

71、 家庭教育 既是终身 教育 ,也是( )。

A。 启蒙 教育 B。 初期 教育 C。 短期 教育 D。 可行性 教育

正确答案 : A

72、 家庭教育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反映,也是( )体现。

A。 统治阶级意志 B。 被统治阶段意志 C。 国家 D。 政策

正确答案 : A

73、 家庭教育 受社会政治、( )制约

A。 经济制度 B。 经济发展 C。 上建筑 D。 家 长素质

正确答案 : A

74、 家庭教 育 和生育子女目( )密切联系。

A。 有 B。 没有 C。 也许有 D。 有时有

正确答案 : A

75、 为了维护自己家庭利益,普通都是要把子女培养成为具备( )所需要品德和能力人。

A。 统治阶级 B。 政策 C。 共产党 D。 社会

正确答案 : A

76、 家庭所处( ),是制约和影响 家庭教育 的 重要因素之一。

A。 社会环境 B。 自然环境 C。 家庭住址 D。 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 : A

77、 国内 家庭教育 详细目的是( )。

A。 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B。利益更大化 C。 考上 D。 将来有份工作

正确答案 : A

78、 家庭教育 任务和内容,取决于 家庭教育 ,是实现 家庭教育 ( ),为实现 家庭教育 而服务。

A。 必要条件 B。 前提条件 C。 充分条件 D。 保障

正确答案 : A

79、 进行初期 家庭教育 ,要想获得抱负效果,必要注意科学性和( )。

A。 全面性 B。 片面性 C。 实效性 D。 偶尔性

正确答案 : A

80、 洛克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句话便指出:“健康精神寓于健全身体。”

A。 教育 漫话 B。 教 育 与健康 C。天工开物 D。 精神与物质

正确答案 : A

81、 ( )又称审美 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 教育 者对的审美观

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 教育 。

A。 美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感

正确答案 : A

82、 安康人民 教育 法规定:“未成年人( )或者 其他 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

或者 其他 被监护人受 教育 提供必要条件。”

A。 父母 B。 亲属 C。 教师 D。 长辈

正确答案 : A

83、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 )指引。

A。家庭教育 B。 社会 教育 C。 社会实践 D。 思想工作

正确答案 : A

84、 在当代社会,随着 教育 普及,学校成为未成年人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第( )个重要场合,

也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重要环节。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正确答案 : B

85、 社区普通指以一定( )为基本社会群体。

A。 地理区域 B。 社会组织 C。 户口划分 D。 经济

正确答案 : A

86、 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种社区范畴之内特定( )。

A。 文化现象 B。 社会现象 C。历史现象 D。 人文现象

正确答案 : A

87、 社区文化差别更突出体现是( )社区文化差别。

A。 城乡 B。 经济 C。 公共 D。 乡镇

正确答案 : A

88、 人是环境产物,( )是人生存与发展客观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来源。

A。 环境 B。 社会 C。 学校 D。 家庭

正确答案 : A

89、 ( )是指为兴办、管理一定社区事务而建立起来地区性社会组织,它是社会组织类型

之一。

A。 社区组织 B。 学生会 C。 学校 D。

正确答案 : A

90、 ( )与家庭、学校、同 龄群体是小朋友社 会化四大影响因素。

A。 大众传媒 B。 电视 C。 网络 D。 手机

正确答案 : A

91、 大众传播是公众性和( )性传播,是公开、发散式宣传。

A。 开放 B。 封闭 C。 针对 D。 特殊

正确答案 : A

92、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 ),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教育 作为 义不容辞的 职责,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A。 社会责任感 B。 历史使命感 C。 宣传效能 D。 服务

正确答案 : A

93、 ( )为少年小朋友全面提供社会生活知识。

A。 媒介 B。 手机 C。 电视 D。 电脑

正确答案 : A

94、 电视暴力节目会让观众产生世界布满( )感觉 。

A。 暴力 B。 安静 C。 细想 D。 过瘾

正确答案 : A

95、 不健康性信息传播,容易使小朋友产生( )性意识。

A。 畸形 B。 对的 C。 潜在 D。 幻想

正确答案 : A

96、 过滥广告宣传,形成对小朋友消费( )。

A。 误导 B。 引导 C。 指南 D。 渴望

正确答案 : A

97、 由于上网日益以便,过度痴迷网络,导致了某些少年小朋友 浮现( ),有甚 至“患上了

网瘾”。

A。 网络沉溺 B。 热爱学习 C。 头脑兴奋 D。 记忆力提高

正确答案 : A

98、 许多家长通过报刊、书籍、电视、互联网等接受当代 家庭教育 理念,学习 教育 孩子知识、

办法,获得关于子女 教育 各类信息,大众传媒在 家庭教育 指引中有着 其他 教育 载体( )。

A。 不可代替重要作用 B。 可有可无作用 C。 积极作用 D。 悲观作用

正确答案 : A

99、 在社会学看来,角色是环绕其地位( )系统和行为模式而活动,任何一种社会角色均

有其特定角色规范。

A。 权利义务 B。 金钱 C。 服务 D。 操作

正确答案 : A

100、 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阶段,具备与成年人不同( )特点,她们特殊权益需要成

年人特殊保护。

A。 生理和心理 B。 兴趣 C。 特长 D。 兴趣

正确答案 : A

101、 美国学者 H·凯利依照角色所占据社会地位获得与否通过角色扮演者主观努力,将角

色划分为天赋性角色与 ( ) 角色:

A。 获得性 B。 终身性 C。 扮演性 D。 老式性

正确答案 : A

102、 父母角色便是不通过角色扮演者努力而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属于( )

角色。

A。获得性 B。 终身性 C。 扮演性 D。 天赋性

正确答案 : D

103、 ( )年 3 月,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了家长 教育 行为规范:

正确答案 : A

104、 ( )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特殊素质。

A 心理素质 B 思想道德素质 C 科学文化素质 D 教育 素质

正确答案 : D

105、 通过( ),父母将许多祖先生物特性,如肌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等传递

给子女。

A 遗传 B 教育 C 传授 D 基因

正确答案 : A

106、 胎儿可以借助母体具备感觉和 ( ) 能力。

A 回忆 B 记忆 C 判断 D 运动

正确答案 : B

107、 前苏联知名 教育 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 教育 学一书中所说:孩子道德发展源泉

以及根部在于( )智慧、情感和内心激情,人在自己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这个人。

A 妈妈 B 爸爸 C 自身 D 环境

正确答案 : A

108、 家庭教育 ( ),普通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行 教育 和抚养中普通运用办法和形式,是

教育 观念和 教育 行为综合体现。

A 手段 B 途径 C 方 式 D 内容

正确答案 : C

109、 国内学者把 家庭教育 方式归纳为宠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 )

六类。

A 权威型 B 干涉型 C 专制型 D 负责型

正确答案 : B

A 宠爱型 B 否定型 C 民主型 D 过度保护型

正确答案 : C

111、 小朋友道德长处大体分为五类,即:社会道德、学习努力、独立性、( )、勤快勤俭。

A 创造性 B 节约性 C 积极性 D 活泼性

正确答案 : A

112、 父母 ( )是 父母作 为 教育 者区别于 其他 社会角色特殊素质,对子女发展有重要影

响。

A 心理素质 B 教育 素质 C 科学文化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正确答案 : B

其相处更多人影响。

A 家庭 B 事物 C 社会 D 环境

正确答案 : D

114、 家长要结识到把孩子( ) 教育 必要放在位。

A 人格 B 品德 C 行为 D 知识

正确答案 : B

A 角色认 知 B 角色差别 C 角色权利 D 角色义务

正确答案 : A

116、 当评判家长自我处在( )能量水平时,人们经常会用压制、吓唬方式对待她人,更

多评判和规条让人感到窒息、压力、僵化。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C

并能以恰当方式表达关怀、支持和安抚。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B

为人处事 显得不够成熟。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A

让咱们可以更好地体验生命精彩与美好。

A 评判家长 B 支持家长 C 自然孩童 D 顺应环境孩童

正确答案 : C

120、 当自然孩童自我处在( )能量水平时,人们具备丰富想象力,对事物布满好奇心,

为人坦诚,有较好直觉力和创造力。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B

121、 ( )自我为人们提供是对生存环境适应力。这种适应力还 体当前拥有信任与被 信任、

忠诚与服从、忍耐与乐观等特质,这些特质为人们提供安全生存保障。

A 评判家长 B 支持家长 C 自然孩童 D 顺应环境孩童

正确答案 : D

122、 当顺应环境孩童自我处在( )能量水平时,人们会呈现出更为叛逆行为,为了不为

自己行为负责,她们会极力为自己辩护,把错误推卸到她人身上,自己就可以不用变化。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A

123、 ( ),它们区别是在于与否为自己行为负责。

A 主见还是叛逆 B 理性还是固执 C 冷静还是冷漠 D 灵活还是草率

正确答案 : A

12 4、当顺应环境孩童自我处在( )能量水平时,人们会对生存环境保持一种乐观态度,对将

来布满但愿,保持开放并轻松自如地接受美好事物发生。

A 过低 B 恰当 C 过高 D 普通

正确答案 : B

125、 顺应还是顺受,她们区别在于与否为( )行为负责。

A 自己 B 她人 C 孩子 D 对象

正确答案 : A

126、 顺应环境孩童自我成长受阻时,一种核心标志就是回绝接受( )。

A 成功 B 失败 C 她人 D 自我

正确答案 : B

127、 评判家长自我像 ( )。

A 法官 B 慈母 C 领导者 D 创造者

正确答案 : A

128、 自然孩童自我像( )。

A 法官 B 慈母 C 领导者 D 创造者

正确答案 : D

129、 支持家长自我像( )。

A 法官 B 慈母 C 保护神 D 创造者

正确答案 : B

A 法官 B 慈母 C 保护神 D 创造者

正确答案 : C

A 家长 B 孩子 C 教师 D 社会

正确答案 : B

十分愚蠢。

A 新问题 B 老问题 C 大问题 D 小问题

正确答案 : B

A 正面 B 负面 C 潜在 D 表面

正确答案 : B

A 不不大于 B 等于 C 不大于 D 涉及

正确答案 : A

A 爱心 B 责任心 C 耐心 D 细心

正确答案 : A

A 自己 B 环境 C 父母 D 生活

正确答案 : C

A 称职 B 成功 C 素质高 D 有知识有能力

正确答案 : A

A 高兴 B 不断追求 C 得过且过 D 享有

正确答案 : B

正确答案 : D

140、 鲍尔贝受世界卫生组织 (WHO) 委托,在对非正常家庭中成长和养育孩子作了大量调查分

A 亲子关系 B 教育 办法 C 父母素质 D 家庭环境

正确答案 : A

141、 ( )是孩子人际交往范本。

A 父母沟通 B 亲子关系 C 培养合伙 D 融入社会

正确答案 : B

142、 重物质轻心灵,注重身体健康轻精神健康,不注重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冷

漠、疏离,这是( )教养方式。

A 忽视型 B 民主型 C 滥爱型 D 专制型

正确答案 : A

A 忽视型 B 民主型 C 滥爱型 D 专 制型

正确答案 : C

144、 ( )家庭中,父母有一种顽固观点是:孩子是我,我可以随意对待孩子。

A 忽视型 B 民主型 C 滥爱型 D 专制型

正确答案 : D

145、 所有也许带给你愉悦、幸福、平和等正面情绪行为是( )行为。

A 可接受 B 不可接受 C 好 D 坏

正确答案 : A

146、 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把电视机打开,并且声音很响。这是( )行为。

A 可接受 B 不可接受 C 好 D 坏

正确答案 : B

147、 阿德勒以为,一种人较高次心理需求就是 ( )。

A 社会 兴趣 B 社会参加 C 成功 D 高兴

正确答案 : A

148、 谁有困扰( )谁做错了事情。

A 等于 B 不等于 C 由于 D 因此

正确答案 : B

149、 “我有归属感,只有我被别人注意到或别人为我服务。”孩子这种错误想法目是( )。

A 获得注意 B 争取权力 C 报复 D 自暴自弃

正确答案 : A

A 获得注意 B 争取权力 C 报复 D 自暴自弃

正确答案 : C

正确答案 : C

A 命令、批示、指挥 B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C 争论、 辩驳 D 贴标签、评判、

责怪

正确答案 : A

A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B 争论、 辩驳 C 说教、规劝、教训 D 贴标签、评判、

责怪

正确答案 : C

A 建议、提忠 告、提供解决办法 B 争论、 辩驳 C 贴标签、评判、责怪 D 说教、规劝、

教训

正确答案 : D

A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B 争论、 辩驳

C 贴标签、评判、责怪 D 说教、规劝、教训

正确答案 : A

A 警告、责怪、威胁 B 说教、规劝、教训 C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D 争论、

辩驳

正确答案 : D

A 警告、责怪、威胁 B 说教、规劝、教训 C 争论、 辩驳 D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

决办法

正确答案 : C

A 说教、规劝、教训 B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C 争论、 辩驳 D 贴标签、评判、

责怪

正确答案 : D

A 贴标签、评判、责怪 B 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办法 C 争论、 辩驳 D 贴标签、评

判、责怪

正确答案 : A

160、 ( )就是 对孩子进行正面评 价,附和孩子。

A 贴标签、评判、责怪 B 赞美、赞同 C 争论、 辩驳 D 贴标签、评判、责怪

正确答案 : B

161、 ( )也许产生后果: 暗示父母对孩子有较高期待,并要孩子达到父母目,让孩子

服从;

A 贴标签、评判、责怪 B 争论、 辩驳 C 赞美、赞同 D 贴标签、评判、责怪

正确答案 : C

162、 “你真不知羞耻!”是( )典型语言。

A 争论、 辩驳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弄、讽刺

正确答案 : D

163、 ( )所 传达信息能给孩子 自我形象导致毁灭性影响。

A 争论、 辩驳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弄、讽刺

正确答案 : D

164、 ( )也许产生后果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人喜欢自己,涉及父母;

A 争论、 辩驳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弄、讽刺

正确答案 : D

165、 ( )告诉孩子她动机是什么,给她行为分类,找因素、下定义,或者分析她为什么那

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她谋划、帮她分析。

A 解释、分析、诊断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 同 D 侮骂、嘲弄、讽

正确答案 : A

166、 ( )也许导致后果是孩子怕被分析,会产生逃避心理。

A 解释、分析、诊断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弄、讽

正确答案 : A

167、 ( )所传达信息是告诉孩子你想要她抑制那样情绪。

A 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

弄、讽刺

正确答案 : A

168、 ( )也许导致后果是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普通将父母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是不好 !

A 保证、同情 、安慰、支持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侮骂、嘲弄、讽刺

正确答案 : A

169、 “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这是( )典型语言。

A 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调查、询

正确答案 : D

说谎。

A 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调查、询

正确答案 : D

A 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退缩、逃避、迁就

正确答案 : D

A 退缩、逃避、迁就 B 贴标签、评判、责怪 C 赞美、赞同 D 保证、同情、安

慰、支持

正确答案 : A

思考。你对孩子说:“你把电视声音开得这样响,我感 到很烦躁,由于电 视声音让我无法集中

精力写文章。”这是运用了( )。

A 你信息 B 我信息 C 积极倾听 D 绊脚石

正确答案 : B

A 双赢模式 B 权威法 C 纵容法 D 放弃法

正确答案 : A

而高效地运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A

身上有比较突出体现。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A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B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 间智能

正确答案 : B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C

于领悟音乐人身上较为常用。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C

A 迈克尔·杰克逊 B 爱因斯坦 C 韩美林 D 罗丹

正确答案 : A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D

协调、敏捷、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特殊身体技巧以及对外界或自身刺激反映能力。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B

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B

识能力指引评价自己行为能力。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C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C

A 视觉空间智 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C

情、声线、身体语言,作出恰当反映能力。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D

A 视觉空间智能 B 身体运动智能 C 自省智能 D 人际交流智能

正确答案 : D

A 沃尔 特·迪斯尼 B 柏拉图 C 成龙 D 罗丹

正确答案 : A

A 身体运动智能 B 自省智能 C 人际交流智能 D 自然观测者智能

正确答案 : D

A 身体运动智能 B 自省智能 C 人际交流智能 D 自然观测者智能

正确答案 : D

A 身体运动智能 B 自省智能 C 人际交流智能 D 自然观测者智能

正确答案 : D

戏;比同龄小朋友对因果关系更有概念等等。具备以上优势是( )比较突出。

A 语言智能 B 数理逻辑智能 C 音乐智能 D 视觉空间智能

正确答案 : B

强;总在努力地完毕自己设定目的等等。具备以上优势是( )比较突出。

A 身体运动智能 B 自省智能 C 人际交流智能 D 自然观测者智能

正确答案 : B

( )型人。

A 热血 B 忧郁 C 激进 D 冷静

正确答案 : A

型人。

A 热血 B 忧郁 C 激进 D 冷静

正确答案 : B

感、难相处、情绪化、多疑心、被动、悲观、自视甚高。这是( )型人缺陷。

A 热血 B 忧郁 C 激 进 D 冷静

正确答案 : B

A 热血 B 忧郁 C 激进 D 冷静

正确答案 : C

200、 硬心固执、暴力倾向、自信自大、玩弄权术、不择手段、缺少情趣、暴躁易怒、缺少同情、

喜报复、爱冒险。这是( )型人缺陷。

A 热血 B 忧郁 C 激进 D 冷静

正确答案 : C

1、在现代教育中,强调( )的有机整合。

A。 一种教育形式 B。 多种教育形式 C。 各种教育形式 D。 智能教育与体能教育

正确答案: C

2、在日常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与人交往等方面, ( ) 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A。 认知和语言能力 B。 行为能力 C。 交往能力 D。 表达能力

正确答案: A

3、( )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更直接、更深刻的微观环境,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A。 家庭 B。 学校 C。 社会 D。 社区

正确答案: A

4、( )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

要的启蒙意义。

A。 早期 B。 中期 C。 晚期 D。 初期

正确答案: A

5、成功的( ),是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失误或不足,将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

或障碍。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幼儿教育

正确答案: A

6、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 统的教学内容和相对严格的规

章制度,它不仅包括家长( )对子女施加的影响,也包括家长无意识地借助其他条件对子女

施加的影响。

A。 有意识地 B。 自觉地 C。 自然地 D。 主动地

正确答案: A

7、( )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员的场所。

A。 家庭 B。 学校 C。 社区 D。 朋友圈

正确答案: A

8、( )是孩子的任教师,又是孩子的终生教师。

A。 家长 B。 班 C。 兄弟 D。 姐妹

正确答案: A

9、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清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任务承担起来,于是

( )应运 而生。

A。 大教育观 B。 学校 C。 幼儿园 D。 家庭教育

正确答案: A

10、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具有( )作用。在早期教育中有奠基作用,对孩子的一生有终身

影响。

A。 启蒙 B。 教育 C。 引导 D。 培养

正确答案: A

11、 ( )孩子们的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

A。 儿童阶段 B。 青春期 C。 成长期 D。 少年期

正确答案: A

12、 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由( )所决定的。

A。 社会职能 B。 责任 C。 义务 D。 亲情

正确答案: A

的全过程,但是家庭教育全过程的一个( )。

A。 重要阶段 B。 主要阶段 C。 重要过程 D。 主要过程

正确答案: A

14、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

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 ( )。

A。 指导 B。 支持 C。 配合 D。 协作

正确答案: A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先期教育 D。 后期教育

正确答案: A

16、 ( )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应当担负教育的责任,这

是毫无疑问的。

A。 学校 B。 家庭 C。 社区 D。 组织

正确答案: A

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A。 双向 B。 单身 C。 主动 D。 被动

正确答案: A

A。 制约 B。 鼓励 C。 支持 D。 配合

正确答案: D

A。 老师 B。 同学 C。 同事 D。 朋友

正确答案: A

20、 家长要学会( )去拜访老师,这是因为现在教师负担很重,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都

经常访问和细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而当家长的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

A。 主动 B。 被动 C。 应付 D。 偶尔

正确答案: A

21、 家长不要轻易将孩子的弱点在老师面前( )。

A。 强化 B。 点明 C。 说破 D。 隐瞒

正确答案: A

22、 要使孩子成才,家长要转变观念,一切从教育出发,从孩子的成人考虑,要树立( ) 。

A。 为国教子观 B。 为家教子 C。 为已教子 D。 为人教子

正确答案: A

23、 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丰富,他们是( )搞教育的,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

长虚心向老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教育方法,还可以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

一个合力。

A。 专门 B。 业余 C。 偶尔 D。 主要

正确答案: A

24、 ( )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将青少年、儿童

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A。 学校 B。 家庭 C。 社会 D。 组织

正确答案: A

25、 ( )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教育工程。

A。 基础教育 B。 中期教育 C。 早期教育 D。 晚期教育

正确答案: A

26、 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讲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是指导家庭教育的( )。

A。 有效途径 B。 有效载体 C。 有效过程 D。 有效办法

正确答案: A

27、 学校、班级可以分别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使之成为学校与( )联系的纽带。

A。 家长 B。 学生 C。 朋友 D。 亲属

正确答案: A

28、 ( )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教

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A。 家长会 B。 同学会 C。 亲友会 D。 委员会

正确答案: A

29、 ( )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指导更具体、

更细致。

A。 家访 B。 家教 C。 谈话 D。 实践

正确答案: A

30、 家访既要面向( )学生,又要有重点。

A。 全体 B。 个体 C。 部分 D。 优秀

正确答案: A

31、 每次家访前要确定(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A。 家访目的 B。 家访 C。 家访同学 D。 家访人数

正确答案: A

32、 家访前更好事先通知家长,要使家长有个 ( ),这样谈话可以节约时间。

A。 思想准备 B。 行动准备 C。 针对性 D。 倾向性

正确答案: A

33、 家长在外地,或长时间家长与教师见不到面的,可以( ),隔一段时间互通一次信,交换

观点,切磋教育子女的方法。

A。 用书信联系 B。 不必联系 C。 以后联系 D。 偶尔联系

正确答案: A

34、 学校定期开展( )活动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正确答案: A

35、 教师在与家长进行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系的时候,尽可能将需要联系的事情,( )地表述准

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A。 简明扼要 B。 模糊地 C。笼统地 D。 大概地

正确答案: A

36、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 )作用,而社会环境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并随着孩子年龄

的增长,影响越来越 大。

A。 奠基 B。 辅助 C。 强化 D。 弱化

正确答案: A

37、 家庭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关系着( )的兴衰。

A。 国家 B。 社会 C。 团体 D。 家族

正确答案: A

38、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所负的责任是他对( )所负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

式。”

A。 社会 B。 国家 C。 集体 D。 政策

正确答案: A

39、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对( )的实体,各自承担 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

A。 独立 B。 孤立 C。 互助 D。 矛盾

正确答案: A

40、 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

把( )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A。 家庭 B。 家族 C。 亲情 D。 友情

正确答案: A

4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 ),从而增强

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A。 互补 B。 对立 C。 矛盾 D。 支持

正确答案: A

42、 与家庭教育比较起来,( )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孩子较

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A。 学校教育 B。 集体教育 C。 实践教育 D。 心理教育

正确答案: A

4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决定于( )的过程。

正确答案: A

4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 )因素。

A。 主要 B。 次要 C。 辅助 D。 决定

正确答案: A

45、 在原始社会氏族大家庭中,任何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 的权利,教育是原始公社成员共同

的( ),这种大家庭的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A。 义务 B。 责任 C。 权利 D。 想法

正确答案: A

46、 在奴隶占有制度下,( )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活的工具 —— 奴隶。

正确答案: A

47、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 )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A。 公有制 B。 私有制 C。 联邦制 D。 选举制

正确答案: A

48、 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是( )教育,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孩子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社会主义新人。

A。 综合 B。 单一 C。 形式 D。 内容

正确答案: A

49、 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在( )基础上的教育。

A。 平等关系 B。 对等关系 C。 贵贱关系 D。 金钱关系

正确答案: A

50、 社会主义的( ),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父母教育 D。 辅导教育

正确答案: A

51、 教育不断进步,人类以自身发展为目的建构活动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 (

A。 家庭 B。 社区 C。 学校 D。 政策

正确答案: A

52、 家庭教育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 )与学校教育共存的。

A。 组成部分 B。 全部 C。 主导 D。 权重

正确答案: A

53、 家庭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年轻一代,也包括了以往只作为教育者的( ).社会各方面重视对

家长的教育指导,以各种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情况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A。 成年人 B。 先行者 C。 普通人 D。 青少年

正确答案: A

54、 在激烈动荡、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对新一代的培养教育,仅仅依靠正规的( )是远远不

够的。

A。 学校教育 B。 组织教育 C。 实践教育 D。 思想教育

正确答案: A

55、 国内特定的( )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国内家庭教育的传统特色。

A。 历史环境 B。 现实背景 C。 传承文化 D。 阶段

正确答案: A

56、 我国历来重视和提倡对子女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而更早的教育则始于( )。

A。 胎教 B。 儿教 C。 言教 D。 学教

正确答案: A

57、 勤劳是安康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德行修养的 ( )。

A。 基础条件 B。 前提条件 C。 充分条件 D。 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 A

58、 ( )以小农经济为重心的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主要运作单位的,家族的利益至高无上,

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A。 封建社会 B。 原始社会 C。 社会主义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 A

59、 ( )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 成长的重要途径。

A。 家庭教育 B。 父母教育 C。 家教 D。 辅导

正确答案: A

6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为非作

恶越大。”

A。 道德教育 B。 体育教育 C。 文化教育 D。 实践教育

正确答案: A

6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 )是 21 世纪的通行证”

A。 终身学习 B。 刻苦学习 C。 认真实践 D。 甘于吃苦

正确答案: A

世界 B。 国内 C。 就业 D。 成绩

正确答案: A

63、 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学生成长的三维空间,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

从多角度作用于( )。

A。 少年儿童 B。 家长 C。 教育 D。 同学

正确答案: A

64、 家庭教育是( ), 学校教育为引导,社会教育是依托,彼此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现代教育体系。

A。 基础 B。 前提 C。 条件 D。 重点

正确答案: A

65、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 )的主要理论之一。

A。 社会心理学 B。 哲学 C。 科学 D。 政治

正确答案: A

66、 荣格在分析个体的( )时把个体结构 看作 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

A。 人格 B。 性格 C。 优势 D。 特长

正确答案: A

67、 ( )作为大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总目标 是一致的。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实践活动 D。 思想教育

正确答案: A

68、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 )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A。 社会个体 B。 社会群体 C。 群体组织 D。 社会单元

正确答案: A

69、 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 )。

A。 自觉的、有目的的 B。 自发的 C。 有组织的 D。 有规律的

正确答案: A

70、 ( )的目的密切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A。 家庭教育 B。 思想基础 C。 实践活动 D。 社会活动

正确答案: A

71、 家庭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也是( )。

A。 启蒙教育 B。 初期教育 C。 短期教育 D。 可行性教育

正确答案: A

72、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反映,也是(

)的体现。

A。 统治阶级意志 B。 被统治阶段意志 C。 国家 D。 政策

正确答案: A

73、 家庭教育的目的受社会政治、( )的制约

A。 经济制度 B。 经济发展 C。 上建筑 D。 家长素质

正确答案: A

74、 家庭教育的目的和生育子女的目的( )密切的联系。

A。 有 B。 没有 C。 可能有 D。 有时有

正确答案: A

75、 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利益,一般都是要把子女培养成为具有( )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的人。

A。 统治阶级 B。 政策 C。 共产党 D。 社会

正确答案: A

76、 家庭所处的( ),是制约和影响家庭教育目的的重要因 素之一。

A。 社会环境 B。 自然环境 C。 家庭住址 D。 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 A

77、 我国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

A。 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B。 利益更大化 C。 考上 D。 将来有份工作

正确答案: A

78、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 ),为实现家

庭教育目的而服务。

A。 必要条件 B。 前提条件 C。 充分条件 D。 保障

正确答案: A

79、 进行早期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 须注意科学性和( )。

A。 全面性 B。 片面性 C。 实效性 D。 偶然性

正确答案: A

80、 洛克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句话便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A。 教育漫话 B。 教育与健康 C。 天工开物 D。 精神与物质

正确答案: A

81、 ( )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

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A。 美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感

正确答案: A

82、 安康人民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 )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 年子

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A。 父母 B。 亲属 C。 教师 D。 长辈

正确答案: A

83、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 )指导。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社会实践 D。 思想工作

正确答案: A

84、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为未成年人继家庭之后社会化的第( ) 个 主 要 场

所,也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正确答案: B

85、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 )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A。 地理区域 B。 社会组织 C。 户口划分 D。 经济

正确答案: A

86、 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 )。

A。 文化现象 B。 社会现象 C。 历史现象 D。 人文现象

正确答案: A

87、 社区文化差异更突 出的表现是( )社区文化的差异。

A。 城乡 B。 经济 C。 公共 D。 乡镇

正确答案: A

88、 人是环境的产物,( )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的来源。

A。 环境 B。 社会 C。 学校 D。 家庭

正确答案: A

89、 ( )是指为兴办、管理一定社区的事务而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它是社会组织

的类型之一。

A。 社区组织 B。 学生会 C。 学校 D。

正确答案: A

A。 大众传媒 B。 电视 C。 网络 D。 手机

正确答案: A

91、 大众传播 是公众性和( )性的传播,是公开的、发散式的宣传。

A。 开放 B。 封闭 C。 针对 D。 特殊

正确答案: A

92、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 ),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客辞的职责,为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A。 社会责任感 B。 历史使命感 C。 宣传效能 D。 服务

正确答案: A

93、 ( )为少年儿童全面提供社会生活知识。

A。 媒介 B。 手机 C。 电视 D。 电脑

正确答案: A

94、 电视暴力节目会让 观众产生世界充满( )的感觉。

A。 暴力 B。 平静 C。 细想 D。 过瘾

正确答案: A

95、 不健康的性信息的传播,容易使儿童产生( )的性意识。

A。 畸形 B。 正确 C。 潜在 D。 幻想

正确答案: A

96、 过滥的广告宣传,形成对儿童消费的( )。

A。 误导 B。 引导 C。 指南 D。 渴望

正确答案: A

97、 由于上网的日益方便,过度痴迷网络,导致了部分少年儿童出现( ),有的甚至“患上了

网瘾”。 A。 网络沉溺 B。 热爱学习 C。 头脑兴奋 D。 记忆力提高

正确答案: A

98、 许多家长通过报刊、书籍、电视、互联网等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

方法,获得有关子女教育的各类信息,大众传媒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有着其他教育载体( )。

A。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B。 可有可无的作用 C。 积极的作用 D。 消极的作用

正确答案: A

99、 在社会学看来,角色是围绕其地位的( )系统和行为模式而活动的,任何一个社会角色

都有其特定的角色规范。 A。 权利义务 B。 金钱 C。 服务 D。 操作

正确答案: A

100、 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的成长发育阶段,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 )特点,他们的特殊权益

需要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A。 生理和心理 B。 兴趣 C。 特长 D。 爱好

正确答案: A

第二 大题 :多选题

1、配合学校 教育 可以从如下几种方面入手: ( )

A。 积极到学校去拜访教师

B。 有 意识 地和学校 教育 保持 一致

C。 向学校对的 教育 观念靠拢

D。 虚心向教师请教,掌握科学 教育 办法

正确答案 : ABCD

2、学校指引 家庭教育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惯用方式有:( )

A。 开办家长学校

B。 建立 家庭教育 指引委员会

C。 聘请 家庭教育 讲师团来校授课

D。 召开家长会

正确答案 : ABCD

3、家长会类型依内容而定,普通有几种类型: ( )

A。 讲座型家长会

B。 布置型家长会

C。 简介型家长会

D。 交流型家长会

正确答案 : ABCD

4、书面联系是指引 家庭教育 一种特殊形式,普通 有几种形式:( )

A。 家长联系卡

B。 书信

C。 告知书

D。 学生手册

正确答案 : ABCD

5、安康人民共 和国 家庭教育 老式精华涉及: ( )

A。 注重 家庭教育

B。 倡导初期 教育

C。 注重教子做人

D。 坚持爱而有教

E。强调以身作则

F。注重环境熏陶

正确答案 : ABCDEF

6、安康人民老式 家庭教育 中悲观因素有哪些:( )

A。 家长本位亲子关系

B。 禁锢保守 教育 方式

C。 利己小农 教育 观念

D。 崇德向善

正确答案 : ABC

7、国内 家庭教育 将来趋势 ,可概括为几种方面: ( )

A。 科学化

B。 规范化

C。 素质化

D。 学习化

E。网络化

F。统合化

正确答案 : ABCDEF

8、家庭教育 影响理论流派有哪些:( )

A。 精神分析学派

B。 行为主义学派

C。 人本主义学 派

D。 认知心理学派

正确答案 : ABCD

9、家庭教育 意义 :( )

A。 家庭教育 密切关系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B。 家庭教育 密切关系着家庭幸福和团结,有助于美满家庭建立

C。 家庭教育 密切关系着子女命运和前程,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D。 其他

正确答案 : ABC

10 。当 教育 目详细到每个家庭时,目拟定要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 :( )

A。 家庭教育 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B。 家庭教育 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

C。 家庭教育 受被 教育 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D。 家庭教育 受家庭主线利益等家庭因素制约

正确答案 : ABCD

11 。家庭美育任务是:( )

A。 培养孩子审美感受力

B。 培养孩子鉴赏美 的 能力

C。 培养孩子健康审美情趣

D。 培养孩子表达美、创造美能力

正确答案 : ABCD

正确答案 : ABCD

A。 教育 职能不同

B。 教育 者和受 教育 者关系不同

C。 教育 者自身条件不同

D。 教育 内容不同

正确答案 : ABCD

14 。家庭对学校德育作用品体体当前几种方面: ( )

A。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基本

B。 家庭德育融于寻常生活之中

C。 家庭德育是个别 教育 ,较之学校德育针对性更强

D。 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具备互补性

正确答案 : ABCD

有 :( )

A。 暗示

B。 感染

C。 认同

D。 逼迫

正确答案 : ABC

16 。低次文化娱乐场合之因此可以滋生未成年人犯罪,因素有:( )

A。 诱发违法犯罪动机

B。 是不良交往重要场合

C。 是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重要传播地

D。 可以开发智力

正确答案 : ABC

A。 具备明确地缘性

B。 具备整合性

C。 具备广延性

D。 具备不可预知性

正确答案 : ABC

A。 开放性与无强制性

B。 介入性与非统一性

C。 形象性与易感染性

D。 强制性与统一性

正确答案 : ABC

A。 媒介为少年小朋友全面提供社会生活知识

B。 媒介成为指引少年小朋友社会学习教师

C。 媒介满足少年小朋友交往需要

D。 媒介满足少年小朋友娱乐愿望

E。媒介有助于小朋友缓和不良情绪

正确答案 : ABCDE

20、随着电视、游戏机、录像带、电脑、互联网以及流行书刊广泛普及,媒介传播在小朋友成

长中负面作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概括起来 主要有 哪些方面: ( )

A。 传播似是而非知 识 ,导致少年小朋友产生不对的社会认知

B。 过早地理解成人世界,使小朋友价值观念扭曲

C。 过多暴力情节,容易引起少年小朋友侵犯性行为

D。 不健康性信息传播,容易使小朋友产生畸形性意识

E。过滥广告宣传,形成对小朋友消费误导

F。互联网管理不善,少年小朋友沉溺网络不能自拔

正确答案 : ABCDEF

21、面对大众传媒这个对孩子影响“双刃剑”,家长对孩子 教育 并不是简朴地对孩子限制,而应

当怎么做?( )

A。 协助孩子对的结识和使用媒介

B。 协助孩子学习评析媒介信息意义和价值

C。 协助孩子提高对负面信息免疫能力

D。 协助孩子有效运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正确答案 : ABCD

22、小朋友权利公约中列出了小朋友拥有更基本权利:

A。 生存权

B。 发展权

C。 受保护权

D。 参加权

正确答案 : ABCD

23、 皮亚杰 认 为 主要 是( )因素影响个体发展。

A。 成熟

B。 练习和经验

C。 社会环境

D。 平衡

正确答案 : ABCD

24、属于国内外广泛采用胎教办法有:( )

A。 音乐胎教法

B。 抚摸胎教法

C。 触压、拍打胎教法

D。 光照胎教法

正确答案 : ABCD

发展出了许多有影响小朋友游戏理论, 主要有 ( )

A。 复演说、精力过剩说

B。 机 能高兴说

C。 生活准备说

D。 成熟说、放松说

正确答案 : ABCD

26、幼儿记忆 的 发展 主要体现 为:( )

A。 无意记忆和故意记忆发展

B。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C。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D。 记忆方略发展

正确答案 : ABCD

27、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涉及:( )

A。 良好饮食习惯

B。 良好睡眠习惯

C。 良好排泄习惯

D。 良好读书习惯

正确答案 : ABC

28、小学小朋友思维发展 主要体现在 概念( )三个方面。

A。 深刻性

B。 丰富性

C。 系统性 。

D。 戏剧性

正确答案 : ABC

29、小学小朋友言语发展详细体当前 ( )发展。

A。 口头言语

B。 书面言语

C。 内部言语

D。 外 部言 语

正确答案 : ABC

30 。小学小朋友写作能力发展,大体上通过几种阶段:( )

A。 准备阶段

B。 过渡阶段

C。 独立写作阶段

D。 升华阶段

正确答案 : ABC

31 。小学小朋友在学习任务规定下,学会 ( ),逐渐发展出内部言语。

A。 先想后说

B。 先想后写

C。 先想后做

D。 先写后想

正确答案 : ABC

32 。决定 家庭教育 指引师工作效果 四 大因素有( )。

A 指引师状态

B 指引师与指引对象关系

C 指引师掌握工具

D 指引师级别

正确答案 : ABCD

33 。在教学中,小朋友智力活动普通形成过程哪几种阶段: ( ) 来理解当前活动

A。 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毕活动阶段

B。 有外部言语参加、依托表象来完毕活动阶段

C。 只靠内部言语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毕活动阶段

D。 智力活动过程简约化阶段

正确答案 : ABCD

34 。影响小朋友受欢迎性因素 主要有 如下几种:

A。 教养方式

B。 气质特点

C。 认知技能

D。 面部吸引力

E。 行为因素

正确答案 : ABCDE

35 。小朋友期 家庭教育 方略( )

A。 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作息时间,保证小朋友正常顺利地学习

B。 培养小朋友良好学习习惯,对的对待孩子学习成绩

C。 注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D。 随心所欲

正确答案 : ABC

36 。父母为小朋 友安 排科学学习位置时需要细致考虑:( )

A。 光线充分

B。 桌椅比例适当

C。 书写姿势对的

D。 舒服就行

正确答案 : ABC

37 。教给孩子对的学习办法 :( )

A。 学会使用工具书

B。 学会使用辅助材料

C。 学会阅读

D。 学会复习

正确答案 : ABCD

38 。以为青少年思维具备下列五个特点:( )

a。 对也许发生事物思考

b。 提前筹划性思维

d。 元思维

e。 超常规则思维

正确答案 : ABCDE

39 。青少年学习明显不同于小学小朋友学习, 主要体现 为 ( ) :

A。 学习内容逐渐深化、学科知识逐渐系统化

B。 学习承担日趋增大,学习竞争日趋激烈

C。 学 习积极性日趋增强

D。 自学能力、学习办法越来越重要

正确答案 : ABCD

40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可以归结为 ( ) :

A。 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B。 情绪稳定性增强,浮现心境趋势

C。 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D。 情绪情感体现两极性

正确答案 : ABCD

41 。青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所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使得

青少年期自我体现出了一定独特性, 主要体现 为:

A。 由对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

B。 自我逐渐分化

C。 自我呈现出一定矛盾性

D。 自我呈现一定波动性

正确答案 : ABCD

42 。青少年期 家庭 教育 方略 ( )

A。 确立抱负信念 教育

B。 塑造完美人格 教育

C。 挖掘智能潜力 教育

D。 解决社会交往 教育

E。 解决青春期烦恼 教育

正确答案 : ABCDE

43 。青春期成人感浮现,随之产生一连串困惑和烦恼 ,( )

A。 身体变化所引起烦恼

B。 学习烦恼。

C。 人际关系烦恼

D。 前程烦恼

正确答案 : ABCD

44 。单亲 家庭教育 态度和 教育 方式存在有几种重要误区: ( )

A。 放任孩子

B。 宠爱孩子

C。 对孩子过于严酷

D。 对孩子期待过高

正确答案 : ABCD

45 。作为再婚家庭父母,应当学会运用哪些对的方式去 教育 子女,给孩子健康成 长提 供良好环

境 ,( )

A。 要真正从心理上去接受现状

B。 不要试图和孩子争夺丈夫或妻子爱

C。 要理解你所面对孩子在此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详细分析她问题

D。 以勉励为主,多发现孩子闪光点,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 : ABCD

46 。隔代家庭尽管为数较少,但孩子 教育 中反映出问题比较突出。应注意: ( )

A。 明确角色定位

B。 适应新社会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C。 增进亲子沟通和家庭和谐

D。 不要严格规定孩子

正确答案 : ABC

47 。依照安康人民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同步具备条件为: ( )

A。 无子女 。指 收养人既没有亲生子女,也没有养子女和继子女

B。 有抚养和 教育 被收养人能力

D。 年满 30 周岁

正确答案 : ABCD

48 。养父母及亲属有时会对收养行为后悔情绪,产生这些不良心理 主要有 ( )

A。 收养时无子女,收养后又有了亲生子女

B。 收养家庭是几代单传独苗,对养子女特别宠爱,养子女浮现某些问题

C。 由于收养父母和子女拟制血缘关系,在财产继承方面,有时也会产生纠纷

D。 养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对收养子女出错误互相推脱责任

E。 养父母对养子女盼望值过高,养子女没 有达 到养父母规定

正确答案 : ABCDE

49 。流动小朋友家庭对子女影响 ( )

A。 家庭教育 总量局限性

B。 家庭精神生活贫乏,缺少学习氛围

C。 教育 观念有所变化,但 教育 行为还保存老式模式

D。 亲子互动效果不佳

正确答案 : ABCD

50 。家庭教育 微观面支持方略 ( )

A。 树立科学对的 家庭教育 观念

B。 努力改进家庭物质条件

C。 加强与学校沟通和合伙

D。 管理方略

正确答案 : ABC

51 。家庭教育 功能弱化对孩子影响 ( )

A。 厌学

B。 早恋

C。 吸毒

D。 网瘾

正确答案 : ABCD

52 。导致孩子厌学 的 家庭因素有 ( ) :

a。 父母对孩子规定过高

b。 规定 过低或放纵孩子

c。 家庭环境不和谐

d。 恶劣学习环境。

正确答案 : ABCD

53 。家长解决孩子厌学问题办法 ( ) :

A。 给孩子在学习中找一种恰当定位

B。 构建和谐家庭

C。 父母应当充当孩子家庭教师,做一种好学习模范

D。 对孩子进步要及时表扬,对孩子厌学情绪要予以疏导

正确答案 : ABCD

54 。是什么因素促使青少年早恋呢? 主要有 ( ) 个方面:

A。 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自然本能作用

B。 家庭及学校对于青春期 教育 缺少

C。 青少年独立意识作用

D。 社会对青少年不良影响

E。 家庭缺少对孩子青春期指引

正确答案 : ABCDE

55 。在对 待青 春期少男少女早恋问题上,家长可以采用哪些详细办法 ( ) :

a。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 教育 同步,要进行某些恰当性、恋爱、婚姻

教育 ,先打打早恋防止针

b。 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家长绝对不能把事情闹大,弄得满城风雨

c。 家长应勉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活动,发展自己特长兴趣,转移孩子注意力

d。 家长应当给孩子足够爱和关怀,加强情感交流。

正确答案 : ABCD

56 。青少年吸毒 主要有 几种方面因素: ( )

A。 主观方面,青少年对毒品缺少对的结识

B。 好奇心驱使,觉得尝试一下不会上瘾

C。 迷恋于网吧、酒吧等娱乐场合,容易 误交 损友

D。 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正确答案 : ABCD

57 。如何防止孩子沾染毒品 ( )

A。 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回绝毒品宣传工作,增长青少年对毒品结识,使其深刻地结识到毒

品危害严重性

B。 作为青少年任教师父母,一方面应自己远离毒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种好榜样

C。 父母双方应和睦相处,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成长环境

D。 父母应当严格、科学地管理青少年学习与生活

正确答案 : ABCD

58 。在防止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应注意些什么?( )

A。 家长应当采用对的 教育 方式

B。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当树立良好形象

C。 保证家庭和睦,加强沟通与交流

D。 加 强对青少年家庭保护

正确答案 : ABCD

59 。弱智小朋友少年在学习方面体现集中在: ( )

A。 学习中注意力一贯涣散

B。 反映迟钝

C。 观测力薄弱

D。 记忆力、理解力极差

正确答案 : ABCD

60 。弱智小朋友思维特点有 :( )

A。 思维详细性明显,概括能力低下

B。 思维目性不明,刻板性强

C。 思维缺少批判性,调节作用弱

D。 智力超群

正确答案 : ABC

61 。弱智 儿童 家庭教育 基本办法有: ( )

a。 游戏引智法

b。 演示与操作法

c。 提示法

d。 对比法

正确答案 : ABCD

62 。弱智小朋友 家庭教育 注意事项 :( )

a。 要给孩子真正爱

b。 要给孩子锻炼机会

c。 要多给孩子勉励

d。 要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正确答案 : ABCD

63 。对于任何学习障碍小朋友,家长都应做到: ( )

a。 耐心细心

b。 幽默宽容

c。 及时纠正

d。 赞赏 教育

正确答案 : ABCD

64 。家庭美育任务是: ( )

a。 培养孩子审美感受力

b。 培养孩子鉴赏美能力

c。 培养孩子健康审美情趣

d。 培养孩子表达美、创造美能力

正确答案 : ABCD

65 。父母 的 角色特点有哪些?

A。 天然不可转移性 B。 角色持续性

C。 父母角色与子女角色对偶性 D。 对子女影响深刻性

正确答案 : ABCD

66、如下属于家长 教育 行为规范内容是 :

A。 教育 子女树立对的抱负信念,为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安康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B。 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会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

系。

自律能力。

D。 保证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 ,勉励子女参加健康有益文化体育活动,增进子女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

正确答案 : ABCD

67、父母素质涉及( )和( )两个 方面 。

A。 自然素质 B。 社会素质 C。 自身素质 D。 综合素质

正确答案 : AB

68、父母文化 程度 与 教育 方式有关分析阐明,文化限度与( )呈 显著 负 相 关。

A 宠爱型 B 否定型 C 放任型 D 干涉型

正确答案 : ABCD

69、父母 教育 观念应当涉及( )。

A 人才观 B 亲子观 C 小朋友观 D 教子观

正确答案 : ABCD

70、父母 教育 方式对小朋友成长作用 主要体现在 ( )方面。

A 情绪传导作用 B 性格形成作用 C 行为规范作用 D 成功成才作用

正确答案 : ABC

71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 特 按照不同 教育 方式把父母分为( )三种类型。

A 民主 B 权威 C 专制 D 不负责任

正确答案 : BCD

72、小朋友道德 缺点 分为如下方面:学习不努力、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集体意

识较差及( )。

A 缺少独立性 B 进取精神较差 C 缺少创造性 D 勤快勤俭精神较差

正确答案 : ABCD

73、父母 教育 能力涉及( )、保护孩子能力、指引孩子能力等等。

A 理解孩子能力 B 评价孩子能力 C 自我约束能力 D 协调亲子关系能 力

正确答案 : ABCD

74、如 下属于正面情绪是:( )

A 兴奋 B 喜悦 C 满足 D 紧张

正确答案 : ABC

75、如下属于负面情绪是:( )

A 气愤 B 焦急 C 恐惊 D 烦躁

正确答案 : ABCD

76、情绪讯会在( )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A 语言 B 意识 C 身体 D 行为

正确答案 : BCD

77、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位、更重要,是 其他 ( )不可代替。

A 人 B 事 C 环境 D 物

正确答案 : ABD

78、父母协助孩子对的解决情绪办法有( )。

A 必定 B 设范 C D 策划

正确答案 : ABCD

79、父母角色意识和行为误区有( )种。 ABC

A 角色意识模糊 B 角色行为错位 C 角色行为偏颇 D 角色行为认同

正确答案 : ABC

80、角色行为偏颇类型有指挥者、( )。

A 说教者 B 审判者 C 万能者 D 安慰者

正确答案 : ABCD

81 。指责代价很高,有如下方面,( )。

A 丧失彼此理解 B 阻碍问题解决 C 隐藏恶性循环 D 妥协解决

正确答案 : ABC

82 。漠视有不同次, 主要 有如下方面,( ),其成果都是对当事人更大伤害,并也许带

来无法化解冲突。

A 漠视当事人存在 B 漠视当事人重要性 C 漠视当事人变化也许性 D 漠视当事人能

正确答案 : ABCD

83 。与否为自己行为负责区别有( )。

A 主见还是叛逆 B 理性还是固执 C 冷静还是冷漠 D 顺应还是顺受

正确答案 : AD

84 。父母常用错误做法有( )。

A 从来不以为自己有错 B 总是重复错误 C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D 本末倒置

正确答案 : ABCD

85 。家长要做是( )。

A 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 B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C 锻炼她们坚强意志品质 D

让孩子拥 有 健康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 : ABCD

86 。知名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对小朋友必要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小朋友头脑,解放小

朋友手,( )。

A 解放小朋友眼睛 B 解放小朋友嘴巴 C 解放小朋友空间 D 解放小朋友时间

正确答案 : ABCD

87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

A 说话语调和内容同样重要 B 注意选取沟通时机 C 沟通还要讲究技巧 D 和孩子经

常做游戏

正确答案 : ABC

88 。称职父母应当给孩子一种良好环境,要做到:( )

A 建立温馨、和谐家庭氛围 B 树立端正、良好家庭风气

C 营造健康家庭文化氛围 D 创设属于孩子自己小天地

正确答案 : ABCD

89 。亲子关系特点有( )。

A 拟定性 B 不平等性 C 稳定性 D 变化性

正确答案 : ABCD

90 。常用三种不当教养方式是( )。

A 忽视型 B 民主型 C 滥爱型 D 专制型

正确答案 : ACD

91 。专制型教养方式下亲子关系是不平等、( ),甚至是仇恨。

A 扭曲 B 破裂 C 冷漠 D 敌对

正确答案 : ABCD

92 。良性亲子关系是( )富于情感亲 子 关系,是一种彼此信任、理解、尊重和欣赏关

系。

A 平等 B 民主 C 权威 D 理智

正确答案 : ABCD

93 。亲子之间浮现所有矛盾可概括为三大矛盾,即( )。

A 行为矛盾 B 需求矛盾 C 情感矛盾 D 价值观矛盾

正确答案 : ABD

94 。行为接纳线上下变动,受( )因素影响。

A 对象变化 B 环境变化 C 时间变化 D 父母心理状况

正确答案 : ABCD

95 .12 岁如下小朋友行为目有( )。

A 获得注意 B 争取权力 C 报复 D 自暴自弃

正确答案 : ABCD

96 。解决行为导致情绪困扰辅助技巧有专注、( )等。

A 沉默 B 理解应答 C 敲门砖 D 积极倾听

正确答案 : ABCD

97 。我信息是更为典型一种沟通技巧,有三个要素,( )。

A 行为 B 影响 C 感觉 D 交流

正确答案 : ABC

98 。自我推动技巧涉及三个方面:有( )。 ABD

A 表白性我信息 B 必定性我信息 C 积极性我信息 D 防止性我信息

正确答案 : ABD

99 。家长惯用沟通方式有 12 种绊脚石,分别是命令、警告、说教、建议、争论、 贴 标签、

赞美、侮骂、( )。

A 解释 B 保证 C 调查 D 退缩

正确答案 : ABCD

100 。特别提示是:( )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很危险语言,更容易导致沟通上障碍,并

且尚有也许影响到日后孩子人格发展健全性。

A 警告 B 威胁 C 责怪 D 讽刺

正确 答案。。。

以上关于“在心理学中,亲子关系是指,亲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孩子”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心理地位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