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状况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7 163 0

亲子关系状况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亲子关系状况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民主型家庭(democraticfamily)是指按父母教养方式划分的一种家庭类型。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协调一致性较高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儿童,独立意识强烈,创造性、主动性高,善于与人合作,社会责任感强,意志较坚定,而又不失灵活性。

父母子女关系(relationshipsbetweenparentsandchildren,),上指父母与子女间权利义务的总和。又称亲子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通常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也可因收养而发生。前者称为自然血亲的亲子关系,以双方在血缘上的直接联系为根据;后者称为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以收养的效力为依据。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只能因死亡而终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不就很难说话了吗?可因收养的撤销和解除而终止。

前言:作为大多数身为人母的朋友来说,更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吧。现代社会,女性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超男性。对孩子教育成效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2、 母亲角色:好朋友 子女性格:独立、有主见、谦和、善解人意 典型案例 家里的决定会征求女儿意见 姜女士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没把她当成孩子看待,遇到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姜女士都会征求女敢乡儿的意见,即使女儿的意见很幼稚,很不现实,姜女士也从未有过嘲笑或发怒,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让女儿提出意见,并且允许女儿与她争论。 姜女士说,赢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方法,更简单、更管用的就是帮他们守住秘密,孩子们会把守住秘密的人当做朋友。 类型分析:宋微涛表示,没有绝对完美的亲子相处模式,但在有利于孩子成长方面,这种朋友式的相处模式是更健康的。 专家意见:很多家长说自己明白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总是做不到,这可能与家长本身成长过程的家庭模式有关。 宋微涛提醒家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的叛逆、调皮还是好的,但如果太出格,那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不是真正的民主了。 不过,家长不能将之归罪于对孩子的民主管理,因为民主不是不管,民主的本身是包含管理的,不能把民主和娇惯孩子搅和在一起。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喜欢社交、好奇心强、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在同伴游戏中,他们善于关注其他孩子的需求,并且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逐渐表现出社会和情绪上的退缩,依赖性强,不愿参加多人游戏。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

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 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4、溺爱型。现在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长辈很爱孩子,没有原则的迁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障碍。

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长大会处处碰壁,无法在社会立足,人生终将不幸福。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积极作用

1、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关系和谐对孩子的影响是容易的,也是正面的。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很多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次的陪伴。

2、更好促进孩子的发展。在6岁之前,父母给予足够多陪伴和影响,孩子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将会脱颖而出。孩子将会充满活力和激情。亲子关系不和谐,没有得到高质量陪伴的孩子,会有性格缺陷,比如孤僻、结巴、焦虑等。各种能力也会偏弱,比如人际交往、秩序感、阅读等。就算后天弥补,也难超越抓住敏感期培养的孩子。

所以,父母们要好好抽空高质量培养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将独立、规则意识与责任感植入孩子心中。抓住孩子发展敏感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不错过孩子的成长,才能不遗憾孩子的未来。

3、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和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存在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让孩子学会了爱与被爱。和谐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自由翱翔插上翅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也会成为孩子人生道上难以卸除的枷锁。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论是生理需求还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积极回应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对于0-1岁的婴儿来说,他们此时正处于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阶段,不会表达、听不懂话语的婴儿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有当我们及时回应了,才能帮助孩子缓解祛除恐惧、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当面对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时,我们可以时间用语言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否满足他的要求则视情况而定。

2、用积极的心态去传递爱。当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不偏激、不焦虑、不惊慌时,就会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氛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充满友爱和温情的,内心就不会惶恐。除了肢体行动外,我们也可以多多用语言去向孩子表达爱。当孩子有明显进步时,我们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赞美。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状况有哪几种状态类型”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状况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的

如何证明孩子跟自己的关系很好?孩子有怎样的表现被视为很有教养?希望以下的这五种表现,你家的孩子都有,你家的孩子也能够成为令别人羡慕的孩子。

工具/原料

爱孩子的时候请用心看孩子

方法/步骤

1

当孩子受委屈的时候,会时间告诉你。作为家长,孩子在受委屈的时候时间想到的是你,这样就证明了你跟孩子的关系非常亲近。

2

孩子从来不向别人乱发脾气,如果孩子心里不痛快肯定也是向父母或家长稍微露出自己的情绪。

3

孩子在进行亲子活动的时候,不怕输,更不怕失败。这是一种孩子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4

爱玩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如果亲子关系好,孩子不会掩饰他爱玩儿的天性。

4

孩子的行为都是发于本能,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意,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孩子的行为,看到父母自己的不足,才是明智之举。改正父母自己的行为才是聪明的父母,也才会有优质的亲子关系。

END

注意事项

亲子关系是需要沟通的,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作者: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2024年考研312心理学综合新增知识点共有49个,包括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等内容。

新增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领域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

2、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科的发展。

(1)普通心理学: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更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7)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

(8)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

新增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个德国人共同创立了科学心理学:

2、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3、艾宾浩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新增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20世纪30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各个领域。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①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②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③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问题:脑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

2、行为主义研究

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知地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6、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新增4: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可塑性

(1)神经系统更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

(2)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存在细胞突触的消除;

(3)身体发育和经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

(4)学习训练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新增5: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传递的主要方式。

新增6:神经网络学说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神经基础。

新增7:无意识的含义

又称为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新增8: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其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即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对一类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新增9:意识的其他状态

意识的状态分为可控制性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2、可控制性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更清晰,更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意识状态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例如,你现在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你能意识到你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了,你不需要费很大的努力,不用有意识地注意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字。

3、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傲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例如,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电视剧,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至于老师讲课的内容,则一个字都没听到。

4、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是意识的第四个状态。

新增10:记忆策略

(1)回忆和再认。

(2)记忆恢复:学习某一材料后立即回忆比间隔一段时间(一两天甚至七天)再回忆的保存量低。

(3)舌尖现象:看到考题,明明知道答案,因为紧张,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

(4)迁移。

(5)重学节省法(艾宾浩斯)。

新增11:推理的理论

1、推理: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逻辑学家把推理分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2、命题:一面是A的卡片背面一定是数字7、(找出可以证明命题是错误的卡片)

(1)形式规则理论:演绎推理依赖于推理的形式规则,是一种类似于逻辑证明的语法过程。

(2)心理模型理论:演绎推理类似于搜寻反例的语义过程。

关系推理的研究:两维空间推理的问题,即物体之间不仅有左右关系,还有前后关系。

单一分布问题、伴有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伴无效回答的多分布问题;

新增12:决策

1、决策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决策是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动的效果;

(2)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①确定性决策:是指事件在正常状态下发展,人们依据对相应因素及其运行规律的完全掌握所作的决策。这个有关未来事件的决策所依据的自然状态,都是肯定明确的,所以这个决策属于确定型决策。

②不确定性决策:就是在人们不仅无法准确确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而且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不少重大的战略决策,或是目前尚无法运用定量方支处理的决策,都是属于这类决策。

③风险性决策:又称统计型决策,这是人们虽无法准确预定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是否发生,但却可以根据统计资料取得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决策。

2、决策的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决策者有完全理性能力,追求个人利益更大化。

(2)行为决策理论: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到选择过程。

(3)决策过程的研究

①期望效用理论:用严格的数学方法来说明决策者对效用的偏好。

②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3、决策过程中的启发法策略

(1)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2)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3)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语言是按照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下面可分为短语、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次。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更小语音单位。语素是语言中更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更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新增14:口语的理解和产生

1、含义: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口头言语的感知效果一般采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来测量,研究仪器一般运用语图仪(可以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对话语言是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情境性的、简略的、对话双方直接交流的反应性语言。

2、影响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音位恢复效应:单词音位缺损的情况下,被试根据上下文能将词义猜出的现象);句法与语义的作用。

1、含义: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和分辨,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书面语言具有随意性、开展性与计划性。内部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2、影响因素: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形成等。

新增16:双语的加工

情绪的维度是说情绪所具有的特性,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这些特性的变化都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状态,例如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提高人的活力)和减力(降低人的活力)的两极;

(2)激动度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

(3)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1、情绪智力

是指对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并通过这些心理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包含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和情绪应用的能力,所以情绪智力也称为情商。

2、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情绪调节的类型

①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②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修正主要指对负性情绪的调整和修正,维持主要指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增强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③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调整注意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等。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或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④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相反,当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1)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①生理调节。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模式。

②情绪体验调节。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③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通常有两种调节方式: 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呈现适当的情绪交流。

④认知调节。良好的认知调节包含以下步骤: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做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实践。

⑤人际调节。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更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新增20:智力的测量

1、三种量表

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个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1)比奈-西蒙量表的设计目的:定量测量智力水平;

(2)WAIS-R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①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克服

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

②应用广泛;

③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指个体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总体得分相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4)离差智商的公式意义: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新增21: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因而是先天的,稳定的,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环境条件和重大生活事件都会对气质带来影响,只是这种改变比较难,而且改变的幅度也不会太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气质影响一个人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对环境的适应和心理健康。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更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3)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4)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新增22: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者主张人们思考,计划,感知和信念,都是学习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对于思想的研究必须基于这些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行为主义过分的关注对于动物而言重要的学习元素,比如强化,但对于人类特有的研究则远远不够,比如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

1、多拉德和米勒的社会学习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奖励惩罚以及学习的效果就是使习惯级在排序,例如如果你在跳舞的时候得到奖励这个行为以后就更可能会出现,如果你在读书时受到惩罚,那么读书的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与经典行为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斯金纳认为学习改变了行为,多拉德和米勒则认为学习改变了一个不可观察的心理事迹的,排序也就是习惯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承认行为并没有发生改变。

(1)动机及内驱力

需要会产生心理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有当它被减弱的时候,人们才会感觉良好快乐源于产生内驱力的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有两种很重要的内驱力,基本驱力和衍生驱力。基本驱力包括食物,水,生理舒适,避免生理疼痛,性满足等需要所引起的驱力。衍生驱力包括爱情,繁衍,金钱以及权利也包括一些避免恐惧和耻辱的消极驱力。

(2)挫败感及攻击性

(3)心理冲突

例如:一个学生报名参加了周日的蹦极,他花了钱而且是自愿报名的,随着蹦极的日子越来越近,他变得越来越紧张,他就好像在去与不去之间做着生死的徘徊。

①驱力强度的提高,可以增加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的趋势。

②当存在两个相互镜中的反应时,强度较大的反应更终会胜出。

③离目标越近时,接近一个经济目标的趋势会有所增加。

④离目标越近时回避一个消极目标的趋势也会有所增加。

⑤更重要的是趋势四比趋势三更显著,这是因为随着一个消极的目标越来越近,远离它的趋势就变得越来越强,而且它比接近一个积极目标的趋势变化的更快,用术语来说回避的倾斜轻度,要大于接近的倾斜轻度。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强调,效能预期是干预治疗中的关键目标,班杜拉认为如果你在你能完成的事情和自己实际完成的事情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的理性和谐。同时效能感也能够创造真实的能力使人克服对蛇恐惧的例子中,通过劝说使他相信他能触摸蛇,更终她就真的敢触摸了,因此治疗的目标不应该是触摸式的行为,而是来访者对自己有能力克服对蛇恐惧的信念。

研究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提高动机,而且能提高行为表现。提高效能预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巴布拉的心理治疗的模型中,他采用了很多策略以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一些言语的鼓励以及榜样作用。

(2)观察学习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每天都看到因为暴力受到奖励的影片,日后还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3)交互决定论

阐述了人们是如何塑造其周围环境的。行为主义传统的观点,都把强化以及环境视为作用于人们的影响因素,而人们本身却是很被动的,单独来则指出这个观点规矩简单,人们并不仅仅被放置于环境当中,很多情形下人们都在主动选择影响环境。

交互决定论的第2个论点是,你生活的环境会因为你的存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交互决定论的第3个论点是更重要的班多拉与行为主义更大的不同就是他强调自我系统的发展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独立于环境。

在交互决定论中自我系统与环境的作用顺序,就如同环境影响自我,自我又影响环境,但是哪个过程是先产生的呢,班图拉的回答非常明确也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那就是环境。班杜拉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塑造环境的,即使你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小,但还是会有,因此你所做的事情的起因并不仅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或者是主观思想中,而是源于这两者的交互作用。

新增23:人格的测量

一、两种人格测验

1、自陈测验

自陈测验,又称客观测验、自陈人格量表,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其理论更初来自于特质流派。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适用年龄:16岁以上。

形式:卡片式、手册式、录音带形式及各种简略式(题目少于399个)、计算机施测方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个。

计分方式:MMPI的常模采用T分数。

编制方法:经验效标法。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问卷类型: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

编制方法:效标分析法。

量表组成: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精神质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

施测方式:16PF属于团体施测的量表,当然也可以个别施测。

编制方法:因素分析法。

(4)NEO人格问卷

NEO人格问卷(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NEO—P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P、 T、 Costa)和麦克雷(R、 R、 McCra)根据人格的“大五”结构理论编制的人格五因素问卷。测量了五个大的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责任性。一共有240个题目,每个题目描述一种行为,受测者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行为。

(5)评价

优点:

①自陈式量表多数信效度较高,便于推广,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人格测验形式;

②施测操作简单易行,一般是让人们对有关自己的问题做出回答的纸笔测验,相对简单的计分程序使测验者能得出一个或一组可以在某一特质连续体上与其他人做比较的分数,可以群体施测甚至在线施测;

③对施测者要求不高,可以快速地、由未经充分培训的人来实施;

④计分和结果解释比较容易和客观,研究者一般计算互相匹配的题目分数,或全部题目的总分,与常模分数相比即可得大致结果。

缺点:

①伪装,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容易故意提供误导信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②敷衍与捣乱,受测者随机做出选择,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一下问题就做出选择,更甚者有时轻率地或故意地报告错误信息。

③反应倾向——社会赞许性,指人们想展现自己受人赞许的一面,在自陈式测验中,受测者由于高赞许性的影响,可能出现故意修改答案的情况。

2、投射测验

精神分析治疗师和研究者怎样才能测量到无意识的内容呢?解决方法是避免直接报告。对此,我们可以使用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则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他的人格结构。

(1)罗夏(Hermann Rorschach)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这些测验图片以一定顺序排列,其中5张为黑白图片(1、4、5、6、7),墨迹深浅不一,2张(2、3)主要是黑白图片,加了红色斑点,3张(8、9、10)为彩色图片。这10张图片都是对称图形,且毫无意义。受测者根据指导语描述他们在墨迹中看到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根据墨迹的任何一个部分做出回答,可以对一张卡片做出几种反应。

(2)主题统觉测验

(3)画人测验

(4)评价

优点:

①投射测验的反应结果没有明显的正确错误之分,可有效降低受测者防御心理,防止社会赞许性的结果出现,得到更真实的来访者心理;

②对受测者要求较低,测验内容多以图、画为主,可以有效的避免来访者因为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等造成的理解差异,具有文化公平性,可以在跨文化研究中进行广泛应用;

③投射测验内容结合来访者的描述能够有效的了解来访者的认知观点等,对来访者的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缺点:

①投射测验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流派,该流派内容对于人的解释总是趋向于潜意识,受到其他流派的质疑;

③相比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没有建立自己的常模,参照标准很难确定,测验结果很难解释,这就制约了测验的客观性,导致科学性的降低;

④对或解读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测试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但仍避免不了在内容解释时造成的偏差;

⑤施测内容与来访者当下心境联系紧密,结果解释时容易受到来访者当时心情的影响,因此需要了解来访者的其他信息,结合其他技术,如结合访谈、观察等技术使用。

新增24:国内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国内人人际关系是指国内人在社会交往中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以互惠、亲密、尊重为核心,具有互通有无、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特点,是国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方式。

1、互惠性

2、、亲密性

3、、尊重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表现出尊重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基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内文化中,尊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它涵盖了对长辈、同辈和晚辈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等方面。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非常强的尊重性,他们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会轻易侮辱他人或威胁他人。

4、群体性

国内人人际关系还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国内人在交往中往往会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体的利益。在国内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更大的利益。因此,在国内式人际关系中,人们会尽力维护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新增25:顺从

(1)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向他人提出种种要求,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自己也经常顺从他人的意愿。因此,顺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主要原因有:维护群体一致;希望被人喜欢,维护既有关系等。

(2)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要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3)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与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

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新增2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内涵: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基本的方法。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目的明确、选择适合对象、制订周密计划、做好记录。根据需要可采取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的时间记录法,也可采用事件记录法等。记录要准确,不能概括地记,更忌讳用观察者的想法和语言“转译”儿童的言语、猜测儿童的行为表现。有关的内容不要漏记。更好同时采用录音和录像。更好由两人同时记录,以便考察记录的信度。观察时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更好设观察,通过单向玻璃并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观察。

(2)优点:是所得材料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在自然生活和活动条件下进行观察,所以对言语表达和行为操作有困难者较为适宜,如婴幼儿、弱智儿童或其他心理障碍者。

(3)缺点:是不容易控制条件,有时可能观察不到所要求的行为,也不易深入到内部过程,有时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能出自于偶然。

(4)分类: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①直接观察: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外部行为,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又可分为自然观察(现场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形式。

②间接观察:研究者不必直接见到被试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了解被试者,以取得心理发展资料的观察法可以统称为间接观察法。例如,分析儿童的作业及年幼儿童的图画、年长儿童的学科成绩等。

2、实验法

(1)内涵: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一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一般实验法需设实验组和控制组,以进行比较。

(2)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可主动掌握进程。

(3)缺点:由于处于人为环境中,被试又知道自己在做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4)分类:通常分为实验实验和自然实验。

①实验实验:是在具有专门设备的实验中进行的。这种实验条件控制严密,且可以重复。这种方法,一般偏于应用在生理机制和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研究。对幼小儿童曾有过条件反射法、眼动法和去习惯化法等需要特别记录反应的方法。

②自然实验:是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或教育条件下进行的。研究中只要求改变或控制必要的自变量因素,其他条件都保持现实的环境条件。实际上,这是一种控制观察法。它具有实验实验和观察法的一些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其局限性在于现场背景难以把握,样本的代表性不易控制。

3、访谈法

(1)内涵: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2)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按计划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3)缺点: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量化等。

(4)分类:访谈法有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前者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后者则不需要。居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为了更好地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访谈者必须事先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4、临床法

(1)内涵: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2)一般做法为: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新增27:进化发展理论

进化发展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新视角,是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原理,尤其是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人类发展的一种理论模型、进化发展心理学认为;

(1)人类青少年期的延长对大脑进化和发展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进化促进了个体发生发育的多样性;

(3)人类的能力既具有领域特殊性也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

(4)发展模式是人类在适应地域环境的过程中逐步进化发展的结果,是进化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5)为了适应当时的进化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许多与交配和抚养后代有关的行为模式和认知特点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

进化发展心理学主张采用来自不同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经过进化形成的行为模式与认知特点、这些研究方法既包括早期进化观中的自然观察法,跨文化研究法和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也包括收集多领域的当代资料,比较生物和人类种族的发展历史,设计进化实验等方法。

新增28:新生儿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新生儿更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

(1)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等;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更原始的基础。

新增29:婴儿记忆与思维的发展

1、婴儿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记忆。

2、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系统开始发展。

新增30:幼儿注意的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新增31: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亲子关系

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已经不再被视为单向社会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交互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会给父母带来社会化影响,就像父母使他们社会化一样。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在朝着更加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变化,并且他们认为父母的权威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与父母的交往越来越牵涉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整洁、外出和回家的时间、听音乐时的音量等,在青少年开始渴望获得更多的平等时,他们也越来越挑战父母的控制。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越来越喜欢和同伴在一起,而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一般而言,父母和同伴的影响是互相补充的,都为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作着准备。儿童期的家庭关系为青春期的同伴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情感基础。同伴往往会相互模仿和强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及价值观。

(2)青少年的友谊

①亲密,是青少年友谊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个人秘密思想的表白或。

②忠诚,与学龄儿童相比,青少年更看重忠诚。在谈到自己要好的朋友时,青少年常常提到的是,当和其他人一起时,朋友支持的是自己。

此外,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很挑剔的,这可能是由于其增长了的社会认知技能所致,他们可以对谁会喜欢他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

新增32: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

1、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具有以下特点

(1)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喜怒无常、易怒等现象。

(2)自我认同的探索: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以及未来产生一定的困惑,需要经历一段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

(3)社会适应压力:随着青少年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这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

2、青少年时期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型问题行为:如抑郁、焦虑、自闭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社交活动的回避等。

(2)外向型问题行为:如攻击性、反社会行为、行为障碍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对他人或环境的破坏、挑衅、反抗等。

(3)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等,这类问题行为表现为过度依赖某种物质或行为,以致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健康。

新增33:成年期个人心理的社会性发展

1、成年早期(20-40岁)

心理上独立于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意识到自身的个人生活史和时间限制,整合性体验(同性恋或异性恋),发展与伴侣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孩子以及个体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之间建立成人的关系,获得职业技能,选择一份职业,使用金钱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适应伦理和精神上的价值观。

2、成年中期(40-60岁)

3、成年晚期(60岁以上)

维持身体健康,适应身体的衰弱或永久性的损伤,随心所欲的支配时间,适应伴侣或朋友的逝去,保持以现在或未来为导向,不沉迷于过往,建立新的情感纽带,与子孙关系的逆转(由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寻求和维持社会联系,继续进行有意义的工作或娱乐,为自己或他人明智的使用财务资源,适应退休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新增34:听觉掩蔽实验

1、纯音掩蔽

是以某个定额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影响更大。低频对核心效果大于核心对低频的掩蔽。

2、噪音掩蔽

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音的掩蔽作用。掩蔽声增加10分贝,掩蔽阈也增加10分贝左右,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较大。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新增35: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1、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将客体的诸多特征进行捆绑,从而形成对客体的准确认识。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客体的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而在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综上,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分别是在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进行行的。

2、错觉性结合实验

在被试不注意的情况下,向被试呈现一张卡片,卡片的两侧分别是一个数字,而中间是三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被试先报告两侧的数字(作业)、再报告中间三个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结果发现:作业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作业,并且在第二作业中出现了字母的颜色和位置的错误结合。这说明在前注意阶段,客体的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平行加工)的,从而导致在特征整合阶段中对客体特征的错误性整合。

新增36:注意网络测验

Posner等人(2002,2014)首次将注意网络细分为警觉(Alerting)、定向(Orienting)和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三个子网络。注意的这三个网络体现了个体获得并维持对某一类型信息或目标的警觉状态、对外部有用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以及处理冲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注意的这三个成分,可以通过 Fan 等人(2002、 2009)开发出的注意网络效率测验(Attention Network Test,ANT) 来测量。 ANT 被大量研究者使用,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不同注意网络效率的工具 (Macleod et al、, 2010)。

采用 Fan 等人(2002)开发的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实验范式。该范式能够有效测量注意网络三个核心成分(警觉、定向和执行功能)的效率 (Fan et al、,2009; Westlye, Grydeland, Walhovd, & Fjell, 2011)。

线索共有四种类型:无线索,线索,双线索和空间线索(星在注视点上方或者下方)。

目标刺激中的箭头朝向有三类:无冲突、一致和不一致。

警觉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无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定向网络效率计算公式为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空间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执行功能效率的计算公式为冲突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Fan et al、, 2002)。

新增37:思维实验

1、概念形成与人工概念实验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里,为研究人的思维,模拟自然概念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形成策略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须知

在实验中,被试看到张卡片图形是:两条边框,两个红色的方形。

(3)布鲁纳提出,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人们常运用的有四种策略:

①保守性聚焦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再一个个地改变这些属性来检验,从而确定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属性的策略。

②冒险性策略:把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每次都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来进行检验的策略。

2、推理与启发性策略实验

(2)启发性策略实验

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又包括:

①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更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例如:河内塔、问题行为图。

②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试状态的通或方法。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③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④选择性搜索

指在问题解决时,根据已知信息和某些有关的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的搜索,直到解决问题。例如根据所给条件解决数学问题。

⑤类比迁移策略

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这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主要策略。

Tips:注意区分爬山法和手段-目的分析,后者可以暂时远离、扩大目标与初始状态之间的差异,而爬山法则不行。

3、决策的前景理论及其实验

(1)前景理论:获得时“风险规避”,损失时“风险偏好”;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决策启发策略有: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

①代表性启法:是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②易得性启法: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更初的评估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更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2)实验

前景理论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这些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更加关注可能的损失。其中更为经典的实验是“偏好反转实验”,即让被试者选择两种不同的选项,一种是有100%的可能性获得500元,另一种是有50%的可能性获得1000元和50%的可能性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者选择前者。但是,当被试者面临选择可能的损失时,他们的选择会发生反转。比如,当被试者面临100%的可能性损失500元和50%的可能性损失1000元时,大部分被试者会选择后者,即更倾向于避免损失。

新增38:情绪实验的常用范式

新增39:经颅电刺激技术(t-DC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1、作用机制

tDCS 由阳极和阴极两个表面电极组成,由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以微弱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在神经元水平,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阳极刺激通常使皮的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皮的兴奋性。膜的极化是tDCS刺激后即刻作用的主要机制。 除了即刻作用外,tDCS同样具有刺激后效应,如果刺激时间持续足够长,刺激结束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可持续达1 h。因此,其作用机制不能单一的用神经元膜电位极化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tDCS除了改变膜电位的极性外,还可以调节突触的微环境,如改变NMDA受体或GABA的活性,从而起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tDCS 的后效应机制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动物研究发现,以阳极刺激作用于运动皮可观察到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的持续增加。皮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 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主要是由于皮内突触的活动。 tDCS同样可以调节远隔皮及皮下区域兴奋性。tDCS 阳极刺激前运动皮区可影响有连接的远隔皮区域的兴奋性变化。刺激左半球M1 区不仅影响参与产生运动诱发电位的皮质脊髓环,而且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节对侧半球的经胼胝体抑制。

2、应用领域

新增40:经颅磁刺激技术(TMS)

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

1、技术原理

2、应用领域

新增41:四分位差

1、概念

可视为百分位差的一种,通常用符Q来表示,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距离的一半。在一组数据中,它的值等于到距离的二分之一。这个差异量数能够反映出数据分布中中间50%数据的散布情况。

2、计算

3、应用

(1)中数可以看作是第二四分位点,即50%点,因此中数有时也常用表示。

(2)当两极端数据不清楚时,可使用四分位差;

(3)但它没有把全部数据考虑在内,因此稳定性稍差且不够灵敏,也不适合代数方法运算,故应用不多。

新增42:平均数差值的估计

1、独立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采用的是组间设计,得到的是两组独立的数据,那么对两个组的总体分布均值的差异的估计就是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两组样本的平均数分别是总体的点估计,因此可以采用样本均值的差异去估计总体均值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独立组均值差异的估计,要求两个总体的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此时,需要把两组样本的离差平方和相加作为总的离差平方和,进而估计总体方差及标准误。

根据,可以得出:

2、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若研究者采用的是组内设计,如同一组被试先后经过两次测验,测验中间实施实验处理,要估计这两组测验数据的总体的差异(实验效果),即为相关组总体均值差异的估计。

(1)点估计

用两组测量数据的均值差异,估计这两组测试数据的总体的差异。

(2)区间估计

由于两组数据具有对应关系,可以把两组对应的数据相减,得到的数据就是差异构成的总体的样本,可以计算其均值及其标准误。

根据,,df=n-1、可以得出:

新增43: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定义

组内设计又称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要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又叫重复测量设计。在组内设计中,当被试样本组代替单个被试时,又称为随机区组设计、相关组设计。此时,每个被试组(区组)都要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但区组中的每个被试只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1、特点:一个处理因素,一个区组因素(这个区组因素实际可以理解为控制因素,在后面的计算中我们要把这部分变异分开。所以仍然只有一个我们关注的处理因素),同一个区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

2、原则:同一区组内被试应尽量同质,区组间可以异质。

3、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分配大致有三种情况:

(1)一个被试作为一个区组,这时不同的被试(区组)均需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2)每一区组内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的整数倍。

(3)区组内的基本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同质的团体。

二、原理

1、分组

(1)图示

区组

处理因素

水平1

水平2

……

水平k

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被试1

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被试2

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被试3

。。。

。。

。。

。。

。。

可见区组因素有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一组被试,每组被试都接受了所有实验处理。

(2)分组的基本思想

①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或某些特性分为若干个区组;

②每个区组内的观察对象的特征尽可能相近;

③观察对象随机接受研究因素某一水平处理。

2、变异来源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与完全随机有所不同,即它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式将误差变异中的个体差异计算出来,从而将其从误差变异中分离出来(剔除),提高实验处理的效率。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更大优点是: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个体差异,叫区组效应(由于区组内的被试同质,因此被试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区组和区组之间)。但这种设计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划分区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同一区组内尽量同质,则有出现更大误差的可能。

因此,随机区组设计的总平方和被分解为三部分:

(1)组间平方和:反映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作用;

(2)区组平方和:它反映的是被试之间个别差异的影响效果。例如如果按照被试的年龄次分为三组,那么年龄的影响效果在更后结果中就体现为区组平方和,可与组间平方和区分开;

(3)误差项平方和:反映除被试间个别差异之外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

3、计算

(1)总变异

SS总=SS处理+SS误差+SS区组、也可表示为:SST=SSB+SSE+SSR、

(2)区组变异(被试间平方和):

(3)组间变异:

(4)误差项

(5)F值:

(6)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df

MS

F

组间

组内

区组

误差

总变异

新增44:探索性因素分析

(1)各观测变量均直接受全部公共因素影响;

(2)各观测变量都只受一个特殊因素影响;

(3)特殊因素之间互不相关;

(4)所有公共因素与所有特殊因素都不相关;

(5)所有的公共因素之间均不相关或均相关。

新增45:量表的类型

量表是能够使事物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即是一个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通过这连续体便可以将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制定量表的参照点和单位不同→编制出不同的量表→具有不同的测量水平→则测量精度也不同。以下是斯蒂文斯根据测量中使用的不同参照点和单位,区分出的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理解把握四种量表的特点:

精确程度(低→高)

相等单位

零点(参照点)

四则运算

例子

统计方法

称名量表

不能

百分比或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

顺序量表

不能

排序(名次、职称)

次数统计,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等距量表

相对零点

+ -

摄氏度、智商分数

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

绝对零点

+-X÷

身高、时间、反应时、薪水

同等距量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具体解释:

1、【称名量表】指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①数字的含义:只代表符,没有数量的意义,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③统计方法:只能计算每个类别的次数(频数),适用的统计方 法属于次数统计 ,如计算百分比或列联相关,进行卡方检验等。

2、【顺序量表】又称等级量表,根据事物某一特点,将事物属性分成等级。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类别,也能排出等级或顺序,如大小、高矮、上中下、名次等,没有相等距离的单位和固定的参照点,因此不能进行运算。

②形式:如体育比赛名次,“1”表示名,“2”表示第二名,1>2表示名的水平比第二名的水平高;

③统计方法:除次数统计外仅限于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

3、【等距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可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为相对零点,不可以进行乘除运算,不存在倍数关系。

②形式:如温度计上,摄氏20度不能说成是摄氏10度的2倍,而只能说两者相差10摄氏度。;

③统计方法:可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如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t检验和F检验。

4、【比率量表】更完善的量表

①数字的含义:具有等距量表的一切特性以及绝对零点,即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以及比例。

②形式:许多物理属性的测量,如长度、重量、开氏温度量表(绝对温度量表)等;

③统计方法:除适合上述一切统汁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等。

新增46:测验的类型

1、基于测量对象

(1)认知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

(2)人格测验(自陈人格问卷、投射测验);

2、基于测量方式

(1)个别测验:一对一;

(2)团体测验:一对多【陆军甲种测验(文字型)和陆军乙种测验(非文字型)】;

3、基于测验内容表达和反应形式

(1)文字(纸笔)测验;

(2)非文字(操作)测验;

4、基于测验功能

(1)成就测验(测量个人在某一领域已经达到的实际成就)&预测测验(未来成就);

(2)难度测验(识别个人能达到的更高水平)& 速度测验(答题的更快速度);

(3)描述测验(一般性描述) & 诊断测验(行为原因诊断);

5、补充三种常见分类类型:

(1)按性质分类:构造性测验(此类测验有明确的刺激和任务)、投射性测验(无明确意义的刺激和问题界定模糊);

(2)按对被试的要求分类:更佳(高)行为测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做出更好的回答,有正确答案,如能力测验或者成就测验)、典型行为测验(要求被试按习惯方式作出反应,无明确答案,如人格测验);

(3)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参照系统,个人与团体作比较。强调一个人在某一团体中的位置。常模是受测者所在群体的分数分布情况。标准参照测验根据特定的标准对个体作出是否达标或达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比如,教师资格证等。

新增47:认知诊断理论

认知诊断理论,是把认知理论和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对参测者优势、劣势诊断的一类验证性模型。简单的说,类似于把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思维过程转化为矩阵,套在模型里面,产出学生在各项中的掌握程度报告。

传统的考试结果只报告一个笼统的总分或能力分数, 但分数相同的考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状态及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诊断理论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估,同时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量地考察考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

新增48:常模测验分数的解释

新增49: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线划定及分数解释

对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进行解释时,要特别注意分界点的确定。到目前为止,分界点的确定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法,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一)专家判定法

1、定义:这种方法是在测验内容范围明确界定的基础之上,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进一步以此为标准确定分数分界点。

临界水平的被试,是指那些刚由未掌握水平转入掌握水平的被试,这些被试实际上是在专家的想象中虚拟出来。

2、具体的评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Nedelsky 法

由 Nedelsky 提出,针对由多重选择题组成的测验而言,由专家来判断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在每一题目上有能力排除的错误选择项,从而计算其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再求出每一题上正确回答的可能性之和,即为测验分数分界点。若请若干专家同时评定,则可以采用这些专家所评定的及格线的平均值作为更终及格线。

(2)Angoff 法,可在 0~1、00 之间任意取值,而且适用于各种题型

Angoff 法的实施基于一个设想,即专家能够全面而且准确地定位边缘考生。该设想同时也是 Angoff 法等判断合格分数线方法备受批判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尽管专家对全体考生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要好于对边缘考生库正确回答某一问题比例的判断,但是两种判断的准确率都不高。因此,在遴选专家时,不仅要考虑专注知识能力,还要考虑构建边缘考生库特性的能力。同时,专家培训和多次训练至关重要。如果有多位专家同时评定,则以这些专家评定的平均及格线为测验更终及格线。

Angoff 法从考试整体表现划定考生合格分数线,因此该分数线有两种解释:

一是考生被考察的各种特质均具有合格的能力;

二是考生在某些被考察的特质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弥补他在其他特质方面表现的不足。

如是后者,专家判断的是考生正确回答某题目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除非在判断中引入维度权重,针对不同维度确定不同的合格分数线,否则分数的解释将会十分困难。

(二)效标组预测法

1、临界组法

由专家判定和选择一组正处于临界水平的被试,将测验施测于该组被试,计算他们在测验上的平均成绩,以体现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临界水平,因而可以视之为测验分数分界点的估计值。采用此法的困难在于临界水平被试的选择与评定,一来要选出一定数目的临界水平被试必须先随机选取大量被试作为候选,二来对被试是否处于临界水平很难找到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非常抽象而主观。

2、对照组法

同样要先由专家来选择被试,确定两组被试,一组被明确判定为掌握组,另一组则被明确判定为非掌握组,那些不太容易被判定的被试一概剔除。两组被试原始分数分布曲线的交叉点即为测验分数的分界点。更合理的做法是选取若干对对照组,取每对对照组交叉点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测验分数分界点。

常模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

相同点

①根据一定的法则对行为进行量化;②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等;③三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目的

将被试与常模比较,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相对的地位;

将被试与绝对标准相比较,评价有无达到该标准;

项目分析

对难度有一定要求,区分度的目的是对心理品质的区分

难度不太重要,区分度则是将其内容范围上的已掌握和未掌握作更大限度的区分

信度指标

相关系数

分类一致性信度和荷伊特信度

效度指标

测验与效标间的相关

决策效度

应用范围

各种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选拔测验等

各种资格考核和知识评估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状况有哪几种状态表现”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状况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的”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