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探究亲子关系对家长情绪的巨大影响力)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4 308 0

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探究亲子关系对家长情绪的巨大影响力)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亲子关系生辅导员师生关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辅导员是生进入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位老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对象之一,对学生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更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更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国内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更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也不会勇于追求,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国内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这充分显示出国内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制定的规则,子女必须听从遵守,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学什么,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将影响学生对整个阶段的选择,而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更为重视的环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更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对于生而言,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初进校起,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避免保姆式的服务,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四年,这对于处于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四,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亲职教育 亲职辅导 社会工作 未来发展

目前针对父母担任亲职角色的教育正日渐受到关注,而亲职辅导把此关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面。虽然国内已有不少机构在尝试家庭领域的亲职辅导,但专注水准还是参差不一。本文针对参与人数、参与形式的不同,从个别辅导、亲职小组与亲职团体三个面论述亲职辅导的专注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个别辅导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有效的亲职辅导应该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人,以突出其针对性。亲职辅导主要是对父母亲提供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与帮助,因而涉及的是每一个家庭自身内部的情况。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也各异,同时,考虑家长自身的个性特点等综合因素,一些专门化的个别辅导非常必要。

一般来说,亲职问题较复杂或子女有较严重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探讨家庭内部的结构、互动形式与问题成因等,而家长与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适合的方法。还有的案例涉及到家庭的秘密或隐私,不希望被家庭外的人知道,家长也会要求个别辅导。

此外,有的问题还涉及家庭自身的内幕。国内社会有其自身的传统,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一些家庭出现亲子关系问题与孩子行为问题时,往往不愿意外人知道,若来求助,家长们更希望得到个别辅导。

所以,个别辅导在国内家长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当代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孩子与家长都承受较大压力,而城孩子生活空间与学习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出现身心问题的比例正呈上升的趋势。家长一方面

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技巧,因而存在较多的个别辅导需求。

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亲职辅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作为家庭社会工作的个别辅导,其实是个案社会工作在亲职辅导方面的具体运用,它遵循个案工作的个别化、接纳、承认、同情关怀、非评判、案主自决、保密性七原则,运用个案工作特有的面对面会谈、家庭访视、个案记录等方法,对家长进行帮助。其典型特征是一对一,即以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的家长为对象,由家庭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针对家长与家庭的自身情况提供的个别化服务。

二、家长自助小组

家长自助小组在国外是一种较普遍的亲职教育团体,它可由学校、幼儿园、发动,比如一些公立学校设立的家长会,儿童组织的患儿家长自助小组等。也可由社会工作机构或相似性质的社团组织成立,比如家庭服务中心的家长自助小组。这些自助小组是一种较好的亲职辅导形式,它体现了自愿、互助与自我成长的精神,对参与的家长具有很好的效用。

阿尔弗里•卡茨和尤金•本德(Alfreel Katz&Eugene Bender)对自助小组提出了综合的定义:自助小组是自愿形成的,小组形成是为了互相帮助和完成特定的目标。小组通常由同伴组成,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克服通常的障碍或生活迷失问题和产生希望。这些小组的发起者和成员感觉到,借助或通过现有的制度无法或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自助小组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和作为组员的个人责任的承诺。他们常常提供物质和情绪上的支持。他们常常是“原因”取向的。并且传播理想或价值,藉此,成员们可能获得对个人人格同一性的深刻意识。

可见,与一般的小组不同,自助小组具有自觉、自愿的性质,是小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扶持。这样形式的小组无疑可以给家长更多的赋权,使他们倾向于感到自身权力与效能的增加。因为,每一个家长在自助小组中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有其贡献。因此,家长们所获得的帮助来自于他们自身,而非外部的教育权威或专注社会工作者。其实,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帮助时,较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放弃自我的努力。而在自助小组中,家长们得到授权,这有助于家长产生改变的动机,提高个人成长能力、助人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家长自助小组中,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经济人的角色,即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把有需要的家长与适宜的自助小组联系起来,让需求与资源结合,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可以完善资源的组合。另一种是引导者的角色,既社会工作者作为参与者进入小组,在小组中运用自身的专注特点,引导小组顺利地发展,帮助组员通过互助而获得心理奖赏,感到愉悦与有价值,同时也解决自身的问题。

依据家长自身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家长自助小组时,可以采用分类辅导的形式。这种分类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亲职辅导方式,一般的亲职辅导通常是针对所有家长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分类辅导则是为了解决部分家长所面对的特有类型的问题,其优点在于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针对离异家庭、受虐家庭或亲子沟通有障碍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专门小组。在这样的小组中,参加的家长都面对某一特定问题,彼此能感同身受,又能各自的经验心得,每一个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从而扩展辅导的效果。

在组建分类辅导小组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同质性原则。即小组成员一般具有相同问题以利于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产生同感,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目的性原则。即家长对该小组辅导的目的很清楚。

3、自愿性原则。即参不参加、以及内心世界与组员与否皆为志愿。

4、保密原则。即参加小组活动的任何家长与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组员的隐私给予保密。

5、民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性原则要求在操作技巧上培训者淡化“领导”角色,减少价值判断,尊重每一位家长,并参与团体的活动和讨论,创造真诚、尊重、温暖、信任的气氛,在谈话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干涉的方式鼓励家长开放自我,坦诚地和其它家长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性原则要求家庭社会工作者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家长思考,关注团体内的交流与各种反应,注意对家长适时的启发、引导。

在引导时,家庭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教训家长而是开导家长;不是替家长决策而是帮家长决策;不是强化家长对辅导者的依赖而是增进家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自助小组作为小组工作方法之一,有其特殊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方式、方法上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家长“活学活用”,以丰富辅导的手段,增加辅导效果。

三、亲子互动团体

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子女提供安全感、归属感与情绪、心理的支持,还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对子女有用的信息,帮助子女顺利适应社会。反之,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破坏亲子关系,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上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的行为心理问题。比如儿童分离焦虑、青少年离家出走等,往往都源于不当的亲子互动。

当前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互动角色呈现中心―边缘的格局。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子女处于边缘、被动、依赖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通常“中心”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主观地审视“边缘”的境况,强制性地输出“中心”的指令,根本不用顾虑“边缘”的现实状况,使“边缘”沦为客体,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中心的意志。

2、互动内容狭窄化。许多国内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要考上好的,仍然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许多的家庭都以学习成绩为更高指标。尤其面临中考、高考的阶段,学校是大考、小考不断。家长孩子谈话的内容也无非是成绩与分数,此外的话题都要靠边站。所以,彼此的沟通内容单一而狭窄,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元需要,造成青少年心理压抑和痛苦的情感体验。

3、互动方式上重“言传”,轻“身教”;重惩罚,轻奖励。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更初的偶像,是他们的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讨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亲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角色的示范性。在“言教”的同时,更多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只是重“言传”,轻“身教”。

4、互动频率较低。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也易致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陌生感。

针对这些亲子互动出现问题的家庭,亲子互动团体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因为这些家庭的问题常常不是短期形成的,家庭内部往往会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改变现在的僵局。家庭社会工作者介入期间,带领家长孩子参加专门设计的团体,能较好地弥补家庭内部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示范、团体的互动与亲身的实践,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使亲子关系与互动获得良性的改善。

相对于自助小组来说,亲子互动团体的成员人数往往会更多些,而活动的形式也相应更少私密性,更多的体验性。这种亲子互动团体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类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冲突不大,所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一些体验性的活动,人数多些也没有关系。比如,组织家长参与“亲子踏青、情意浓浓”活动,以及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的“趣味运动会”等。此类活动的举行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丰富并愉悦了闲暇生活。在家庭关系日益疏松的今天,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第二类以治疗性、康复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互动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此类的团体设计主题更有针对性,其形式也较为正式,人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互动效果。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建立安全而坦诚的情境,在家庭中注入需要的治疗性元素,如:关爱、接纳、倾听、同理、尊重、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相应知识、沟通技巧等。

参考文献:

[2]马德峰。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J]。社会,2003,(7):45-46、

[3]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2005.166、

[4]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J]。华东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亲和力;辅导员

一、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亲和力

亲和力的形成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作为辅导员,更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发自内心的职业道德义务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要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待教育,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用一些人性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强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能把更新观点、先进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辅导员所具备的品德、智力以及对事业的忠诚与认真负责等品质“折服”,而不是对拥有的某种权利“傲服”,树立自己良好的威信。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和蔼可亲,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用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力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二、关爱加深亲和力

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这说明了爱是相互的,你去真心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学生,学生就会从情感上给以回报。这种回报是高尚的、真心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及成长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学生体会到这种关爱时,就会大大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乐意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唤起并坚定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乐观、更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和困难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辅导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他们对学习和前途的信心。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做到爱在细微中,更要善于宽容和鼓励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更深深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是多么有意义。有了关爱,无形中加深了辅导员的亲和力。

三、语言沟通艺术充满亲和力

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托尔斯泰道出了语言沟通艺术的重要。语言是一门艺术,是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标志,对开启学生心灵,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辅导员的语言毫无章法,干瘪无趣,缺乏情感,学生必然会提不起兴趣来听,甚至觉得唠叨多事。语言交谈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语调应力求抑扬顿挫,节奏应讲究舒缓有致,态度应做到亲切自然,情感应力争真诚饱满。只有这样,才是充满魅力的交流沟通,它会像一块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并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平时用几句幽默的话就引得学生开怀大笑,交谈的双方不再拘束,紧张的气氛变得平和。试想一个咄咄逼人,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洋洋得意的辅导员又怎会有很好的亲和力呢?又如何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语言也是一种载体,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通过语言交流可以传递情感,交流感情。语言交谈艺术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散发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方式。

四、微笑体现亲和力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职业场合,微笑都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它标志着兴趣,传达了关怀和关心。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师生发生矛盾时,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这时如果能运用微笑策略,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它可以缓和矛盾,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特别是在找学生“兴师问罪”之时,如果此时你满脸怒色、杀气腾腾,学生立刻就会提高戒心、顾虑重重,加重敌对情绪,使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其结果往往使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紧张,收不到教学的效果。但此时教师若能克制自己,努力在脸上呈现出一缕和善友好的微笑,就会使学生戒心冰释,顾虑解除,减轻敌意进而被感化。由于这时候辅导员面部的微笑对自己愤怒的心态产生了抑制和改变作用,因而就能使处于盛怒的大脑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从而避免由于感情冲动而导致出现过激的言行,更终变唇枪舌剑为和风细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内的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辅导员多喜欢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事实上,过于严肃的辅导员即便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敬畏”,而非“敬爱”,完全失去了亲和力。辅导员应当依赖自己的学识,精妙的语言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应当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面容来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因为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沟通。所以,老师的“微笑效应”是“愉快谈话”的基础,是体现亲和力的更好表现。本人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就注意运用好微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学生的睿智。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用微笑给他以鞭策和鼓励;当学生学习暂时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当学生有时犯了错误,也用微笑给学生以理解和期待。把微笑带进宿舍、把微笑带进教、把微笑带进校园,把微笑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平等提升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大家都明白正确的道理,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是梳理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应采取平等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和力,这可以艺术性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不居高临下,体现在相互尊重,还体现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强词夺理,不以势压人。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某些问题平等沟通,达成共识。否则,就会造成压而不服的局面,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甚至激化矛盾。

平等态度,还体现在辅导员态度的与人为善,和颜悦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大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盛气凌人,疾言厉色,以大压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问题,制造新问题。即使对一些思想不正确,行为有不妥的同学,也应抱着一种善意和宽容的态度,细致耐心地做好思想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宽容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凯。“亲和力”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9(7)。

[2]王祁。辅导员工作中亲和力的重要性[J]。教育园地,2009(7)。

[3]邱海锋。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径选择[J]。沈阳建筑

学报,2009(10)。

[4]李云玲,李永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一、一般资料

蒙蒙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他现在更主要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紧张,性格狂妄自大。父母在教育蒙蒙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对自己和孩子要求完美,每当蒙蒙犯错误,父亲总是很生气,声色俱厉地训斥蒙蒙。而母亲则溺爱蒙蒙,对蒙蒙的要求言听计从,父亲每次批评蒙蒙的时候,母亲总是护着他,告诉他:“别听你爸的。”并将矛头直指父亲。每当此时,父亲就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偃旗息鼓了。长此以往,父亲在蒙蒙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无论父亲批评他什么,他都左耳进,右耳出,视父亲的话如过眼云烟。有时情急之下,还会向母亲发出SOS。在学校他总是很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老师批评他,他会非常不服气,甚至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他认为自己是更优秀的,没有人比自己强,自己是更了不起的人。一个过去乖巧可爱的孩子为何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二、原因分析

蒙蒙缘何成了让大家头疼的问题少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不一致,导致蒙蒙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作为挡箭牌。二是老师教育方法不当。老师在蒙蒙犯错误时处理方法欠妥当——当众点名批评,这样不仅使师生矛盾恶化,而且加强了蒙蒙的逆反心理。三是青春期的少年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青少年从内心开始不愿再接受家长和老师无处不在的教导,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小孩子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合长大的自己。

三、辅导过程

1、 次辅导

辅导目标:深入了解蒙蒙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了解自身问题的根源。

2、 第二次辅导

辅导目标:加强蒙蒙的自我心理和行为调节能力,引导他走出以往的认知误区。

辅导方法:指出他的错误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操作:指出,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价值批判的能力;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一些人可能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甚至为了突出自己与权威进行无理顶撞,误入歧途。蒙蒙很聪明,不盲从和迷信成人的观点,这是对的,但同时一定要学会慎思,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和公认的规范,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标榜。

结果反馈:蒙蒙在辅导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沉默,这表示他正在努力作自我反思。为其布置了家庭作业,引导其思考哪些逆反行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哪些逆反行为是消极的;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辅导目标: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消除蒙蒙与家长的对立心理。

辅导方法:与蒙蒙的家长进行沟通,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具体操作:首先向家长说明造成蒙蒙目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然后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哪些教育对策,从而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醒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家庭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缓解其逆反情绪。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教育方式要一致。

结果反馈:家长十分配合,尽力为蒙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父亲经常与他一起运动、谈心;母亲在父亲批评孩子时也不再当面阻止等。通过电话访谈,及时了解了蒙蒙在家中的表现,同时也向家长反馈蒙蒙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4、 第四次辅导

辅导目标:与科任教师沟通,缓解蒙蒙与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辅导方法:改善其外在环境,让教师也加入到蒙蒙的心理辅导中。

辅导具体操作: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像蒙蒙这类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建议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可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课后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

结果反馈: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蒙蒙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尊重,在与老师的亲切沟通过程中,对自己之前对老师的鲁莽顶撞行为感到羞愧。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渐渐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以及同学的支持和尊重。

四、辅导反思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8

一、提升家长意识,重视教育宣传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早教”一词在我国社会大众中已经不再陌生。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早教工作,并且部分家长还会参加一些亲子教育辅导机构,希望通过学习现代专注的早教知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启蒙与培养。但是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早教中的重要性,盲目照搬书本上的早教经验,并且将早教内容主要放在了提升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上,使得0~3岁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早教辅导工作中,有关早教机构应改变原有被动的辅助模式,不仅要提供亲子园给一些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活动。同时,有关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对家长思想的修正与引导。首先,早教辅导机构应该积极与家长建立稳定的沟通关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指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让家长对自身的不足产生认识。其次,早教辅导机构还应重视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家长对亲子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明白与幼儿进行互动的重要性,进而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二、活动,引导家长参与

0~3岁的儿童一般还没有达到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因此想要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等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就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而言,其形式有很多种,而通过研究证明,经常性地进行群体性亲子互动活动,更容易对幼儿心理进行正向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应积极为幼儿与家长创造出更多亲子互动的机会。通常早教辅导机构会建议父母双方在空闲的时候带领幼儿到辅导机构的亲子园去进行亲子活动,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家庭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性活动。

三、注重家校沟通,听取家长意见

综上所述,亲子教育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我国早教辅导机构在对0~3岁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对家长的作用给予一定重视,积极地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良性互动,以此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更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更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3)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更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更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部级心理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4)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现代科技不断向家庭教育进行渗透,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到猛烈的冲击,一旦改变它的形式,也将改变人们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片面失衡、教育观念守旧、教育方法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家庭教育功能缺陷。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用于家长教育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领域学科,它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现状

全国妇联调查组织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反映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成功;9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如何教育孩子苦无良策;近80%的家长在喂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只是用经验法教育。面对儿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需要迫切地解决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伴随着家庭教育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国家教工作“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家庭教育越发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尽管如此,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仍寥寥可数。

另外,调查显示,在国内,教育软件已经占领了整个软件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而现今的教育软件也主要分为家用教育软件、校用教育软件和远程教育软件。但是,大部分软件都是以孩子学习为目标,意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几乎很少出现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软件。尽管存在少数的家长培训机构,但因为大班教学的模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价格高昂,费时长,难以保证效果,也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覆盖面低,推广性不强。

再而,家长获取教育方法的渠道一般为杂志、教育网站、论坛等,家庭教育知识零碎繁杂,家长难以抛下工作或者无法在如此浩瀚的网络和大量的杂志中获取相关有用的知识。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无法保证其科学性。

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人们都很难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去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很少从怎样培训家长及其教养素质的角度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这是家庭教育领域研究的一种缺陷,也是本培训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在设计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前,我们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与架构。本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更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与教育孩子。对于系统的架构:1、我们通过调研提取家长关注的重点内容,即亲子关系沟通与孩子性格培养。2、针对其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用来准确评估目前用户与子女之前的沟通状况和子女性格。3、根据测试系统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4、将教育方法规划到日程安排上,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并跟踪家长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情况。5、更后家长根据效果调整教育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设计200多条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以任务的形式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周期显示在日历中,旨在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习惯,能持之以恒地运用。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所需的内容,目前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网络的日益普及与资讯、论坛,特别是家庭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料来源十分丰富。为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具有大规模的资料库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的技术支持,采用新的界面框架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来实现友好的交互体验,提升培训效果;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实现了亲子沟通关系评测、子女性格评测、教育方法筛选和教育方法任务规划等基本功能,不存在难以冲破的技术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难点分析以及对策

计算机辅助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构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这个库包含有关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测试量表,并且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难点剖析

利用计算机建立系统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目前对亲子关系沟通的测试量表种类繁多,题目分布散乱且缺乏系统性,不能明确地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哪方面的沟通问题。而本培训系统旨在将亲子之间的沟通细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让家长能够对症下药,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

2、子女性格量表。用于对性格测试的量表诸多,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然而,本培训系统需要一份能够专门针对孩子性格测试的量表,能够权威准确地测试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不同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现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非常多,但是不一定每种方法都适用于每个孩子。本培训系统要求其教育方法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保证科学合理性,这需要通过查阅、整理一系列资料,更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对策研究

在建设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中,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

1、对于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的设计,我们首先引用亲子沟通的5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处理。其中,“发起交往”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用于考察父母是否能够引导孩子进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用于测试沟通双方是否愿意沟通、提供帮助、互相倾听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测试双方对互相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施加影响”考察家长能否以身作则,说服子女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以及父母能否尊重孩子的隐私等;“自我袒露”旨在说明一方能否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语言或行为向对方传达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冲突处理”指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否用合理的方式处理冲突,包括亲子间能否换位思考等。根据这5个维度,系统能够生成量表同时给出每个方面的沟通等级,让家长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阶段,哪个方面还做得不足等信息。

2、对于子女性格量表的设计,我们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它自七十年表以来,研究证实其信度和效度较好,也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是目前被公认为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更常用的工具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一款面向家长的教育软件,而CBCL也是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填写的量表,符合系统的需求。CBCL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分属9个综合征,分别是抑郁、分裂、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行为。家长完成这份量表后,系统会给出孩子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够使得家长了解子女在这九个方面的性格表现。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特点匹配教育方法的原则。

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的培训:由于沟通细分成5个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反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因此系统会依据不同的情况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均遵从以下几个教育原则:定时沟通;尊重子女人格;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

关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训:系统会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也将遵循美国的父母杂志和“保持孩子健康”网站相结合的10个训导原则: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父母要保持一致,态度要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立规矩要趁早;家长要少对孩子说“不”; 家长要表扬孩子的好行为;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时候要“忽视”他们,千万不能让步;家长不要打孩子,不要体罚;家长要分清奖励和贿赂;父母要讲究说话技巧。

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更加行之有效地使用这些教育方法,系统会以日程安排的形式,使家长按照日程表实施。不仅令家长有“法”可依,还能为家长的实施提供了监督机制。实现了操作简单、科学教育、方便快捷的目标。

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家庭教育也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养系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使家长学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系统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教育方法,既可以让家长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信息,又可以让家长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从而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

参考文献:

[4]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06):49-53

[5]张卫民。美国家长训导孩子培养好性格的十原则[EB/OL]。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5)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极易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1]。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因素

2基于提升和谐亲子关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6)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人生中更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之一,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和矛盾相互交织的时期。在此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常表现出疏远与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国外有学者称这个时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然而,我们学校地处深山,当地经济不够发达,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跟孩子沟通、去关心孩子,同时也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亲子之间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至关重要,它的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更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我班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每个月只知道给钱,这个学生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我知道后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每月他父亲把他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寄给我,这个学生一日三餐到我家吃饭。通过接触,我发现他粗野放荡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也希望得到家庭温暖,亲人的关爱,只是不知道怎样去做。我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对他进行感恩和亲情教育,教他与亲人沟通的方法。他与我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我的孩子在家该做的家务,他也照样去做。通过一年多的教育,这个学生变化了很多。

我还让班级任课教师和这些孩子“结对子”。我特意安排教师和异性学生结对子,让女学生从男性教师身上学到父辈的粗犷豪放,办事的果断坚强;让男学生从女教师身上学到母亲的温柔善良,细心体贴。每个教师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辅导学习,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排忧解难等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帮辅活动。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教师不厌其烦地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地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这部分学生普遍成绩较差,帮辅教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7)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父母离异或丧偶的家庭中,孩子只由父母一方抚养,无论从经济状况,还是从受关爱程度来说都不及健全家庭,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所以导致问题的产生。

(1)溺爱。单身的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或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确地管教子女。这样容易使子女形成骄横、冷漠、自私的性格。

(2)粗暴。有的单身父亲或母亲,视其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为累赘、包袱。由于自己受离婚的影响,其性格变得粗暴,无处发泄,而把孩子视为出气筒,对其进行粗鲁的打骂甚至虐待。这样的家庭使孩子缺少父母温暖的爱,孩子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出现自卑,性格孤僻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3)无人管教。单身父母一人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常使单身的父母心力交瘁,渐渐地变得力不从心,从而对其子女的关心、教育无时无力顾及。如常德三中高一学生杨某经常迟到,班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情况,家长几次说自己没时间管,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情况愈来愈严重。家庭职能的弱化使其子女缺少家庭的关怀、教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样易使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失落走向无法无天,以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成问题。

(4)无沟通。单亲父母的力不从心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半真空状态。单亲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之又少。据调查,每天与孩子没有沟通的单亲家庭占23.4%,沟通半小时以内的占25.8%,这样使孩子心理的压力无处排解,形成抑郁、孤独的心理。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经常想自杀,就是因为和家里人难以沟通。

此外,大多数的单亲家庭还是经济拮据家庭,由一人单独支撑一个家庭的支出开销。因此多数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远远差于完整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给其子女带来了心理上的负荷和生活上的困窘,由此造成许多恶果和消极效应。有的学生因此失学,有的自闭、自卑,甚至走上犯罪道。

二、家庭教育有效对策

(1)沟通。父母应采取民主、“朋友式”的管理模式,让孩子主动大胆地敞开心扉,和父母谈自己的想法。父母此时应平等、主动地提一些合理性地建议,让孩子更易接受教育。这样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2)关心。父母要关心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除了物质上给予保障外,还应有各种活动的开展,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辅导,各种户外活动等。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8)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9)

学校通过”停课不停学”相关任务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并向家长投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居家学习期间,亲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居家学习全靠自律、自觉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监控,下班还要辅导孩子,家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奈与无助。家长成为教育的责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老师”。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不认同,出现言语反驳、行为顶撞等问题,导致家长权威失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将无法和孩子沟通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到位。亲子有效沟通意识不足。在部分亲子沟通中,因家长没能控制自身情绪,或者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极易使用\"语言暴力”刺伤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隔阂越来越深。动辄打骂,是家庭教育中更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主要问题之一。稍有不从,孩子便要直面家长带来的肢体和精神面的双重压力。孩子逐渐退缩,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诉求被忽视。“手机才是亲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学会隐藏、忽视自己的情感,造成沟通障碍。

二、“六步”导航,重拾亲情

在和班、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多种沟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温。

会倾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静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需求、听想法、听愿望、听表达,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更真实的想法。

会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四川教育2020年第4期。综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大声说出“我认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独立的思维,和家长的认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长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孩子心理出发,寻找孩子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骂越叛逆”的现象,增加家长的信服力。

会讲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润童心。有时候,直接沟通或许无法达成某种效果。此时,家长可以把问题放在某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用他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阅读──学习成功案例,寻找有效办法。家长在孩子阅读时,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遨游书海,不仅能静心陪伴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能从书籍中找寻亲子有效沟通的好办法。

会营造──爱在一饭一菜间。一桌包含爱意的饭菜,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营造其乐融融的就餐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缝补“渐行渐远”的亲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绪

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亲子有效沟通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够有效疏导孩子心理,促进家庭和谐美好。

冷静思考,缓冲矛盾。家长遇到事情不要慌张,先冷静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断,避免因气愤而产生语言或者肢体暴力伤害。

微笑倾听,缓和气氛。怒目圆睁,不但不能改善日渐紧张的亲子关系,反而会吓退孩子。家长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态度处理

幽默语言,缓解尴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相机教育。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颜面,还能巧妙地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延迟教育,缓兵之计。延迟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避其锋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淡化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再择机进行引导,缓和亲子矛盾,达成相互理解。

亲子运动,柔缓关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增加肢体接触的机会,在相互协助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音乐抚慰,舒缓情绪。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淡化怒气,是调节心理状态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养,融会贯通

家长要灵活运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养,以理论支撑实践。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0)

一、增强家长家教意识,形成家校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细致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非常重视家校教育的配合,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家庭教育培训和班利用班会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教宣传教育已成惯例。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讲述自己家教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大家更是各抒己见,形成了顺应孩子、引导孩子、不压抑孩子的良好教育方法。班更是经常与家长建立联系,针对不同的个体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家长毕竟不是专注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工作岗位,生活环境不同,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也千差万别。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了老师;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无事时不闻不问,一旦有事,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达到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1、举办家长培训会,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不同于专注教育工作者,如今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届学生都会召开家长培训会,请有经验的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做指导;请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家长提供借鉴;请工作者来给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制讲座,引导家长依法教育子女,多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通过培训使家长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2、适时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访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教育孩子之目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带来了便捷。有的教师认为,打电话可以代替家访。以我的经验打电话的效果远赶不上家访的效果。家访具有场景性特点,教师走进家庭,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易达成共识,实现有话说在当面,问题解决在现场的效果;家访能真切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果不走进学生家,是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行为的。一次家访我了解到:我班的一个七年级学生自己做饭,其父经商,经常外出很少在家,妈妈嗜好打麻将,常不管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厌学情绪严重。通过几次家访,通过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的不良嗜好,开始尽家长的责任,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孩子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3、开展亲子活动,促亲子交流与合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今年国内关工委在我开展的“感恩励志教育国内行”报告会,可谓是一次有效的亲子活动,父子、母子同在一个会场,“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我爱你”的呼喊声,引发了家长和教师的反思,使家长认识到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随后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在活动中促进了亲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密切了亲子关系,达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加校开放力度,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育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能够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1)

可见,亲职教育可以协助父母亲形成良好的教养行为,提高父母的效能感,促进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多数家长缺乏教养经验,对亲职角色与教养能力都深感困扰,他们学习亲职知识与技能的方式大多以 听亲友的经验为主,辅之以一般常识性的专家讲座和教学参观。这些活动忽略了亲职教育的延续性与深入性,难以协助家长建立适当的教养方式,由此可能衍生出种种负面问题,需要我们关切与重视。国外关于亲职教育的研究为了确定家长从亲职教育计划中到底想获得什么,研究者通常会对家长实施需求评估。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是非常高的。如东北师范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理论探讨,研究热点集中于描述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亲职教育的实施方式、推进亲职教育的策略,等等,且大多以专家意见为取向,鲜少站在家长角度,关注其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已有研究多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缺少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再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部分已有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的家长,而对于处在亲职教育更佳实施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为弥补以往研究的这些不足,本研究拟以杭州学前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希望能够通过对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现状及其对亲职教育活动内容的需求的考察,为我国今后针对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现状

1、家长亲职活动参与情况与满意程度分析。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知,目前幼儿园内常举办的亲职活动有 家长会 游园会 亲子活动等。根据与家长的访谈亦知,家长也常常参与园外早教机构的亲职活动,如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因此,本研究将亲职活动分为如表3 所示的8 种常见类型。依照不同参与情形,将选项分为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 未曾举办五个等级,对应赋值为5 分、4 分、3 分、2分、1 分,中等平均分为3 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长参与度越高。由表3 可知,整体而言,各项活动合并 经常参加与 偶尔参加等达37%,显示整体的参与度不高。其中 亲子活动( M=3.83) 与 游园会( M=3.82) 为家长参与度更高的亲职类活动,而 父母成长团体( M=1.71) 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 M=1.57) 的参与度则较低,并且选择 未曾举办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1.39%与52.71%。进一步分析可知,排在前4 位的活动类型均属于亲子实地参与的亲职教育活动,而参与度较低的活动型态则是以家长为主的偏静态类活动。此外,表3 亦反映了家长参与亲职活动的情况与园方是否举办该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如 亲师沟通 专家讲座 父母成长团体与 家长经验交流会这些家长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活动,幼儿园未曾举办的比例均高于总体平均值。这也反映出亲职教育的举办主体仍为幼儿园,家长在园外可获得的资源与支持则较少。

四、讨论

( 一) 学前儿童家长参与亲职活动以幼儿园为主要载体,形式比较单一本研究显示,各类亲职活动因其属性与举办单位不同,家长表现出的参与度也不同。例如 亲子活动是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每个学期幼儿园会开展2~3 次,有的甚至会开展4 次以上。 家长会 游园会 家长参观日为幼儿园固有的常规性活动,教师鼓励,幼儿亦希望家长陪同,因此此类活动的参与情况较为乐观。而 亲师面谈作为较私人化的沟通方式,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配合,存在双方顾虑多、由祖辈代为传达等问题,参与度相对较低。 专家讲座 家长经验交流会与 父母成长团体是幼儿园 未曾举办的活动的前三位,同时家长在园外获得这方面的支持也相对较少,因此参与率明显偏低。总体来看,家长选择 偶尔参加 很少参加 从未参加的比例明显高于 经常参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亲职活动多以园方及教师为主体,对家长的个别化需求关注甚少,使得家长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表达自身需求。此外,园方在举办亲职活动时,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追求形式热闹等问题,忽略了活动的深入性与有效性,一些大型的亲职活动看似办得红红火火,但无法解决家长现实存在的亲职问题。

( 四) 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在部分维度上表现突出,行为、沟通和危机处理更为关键在家长 教养知能需求维度上,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项目得分更高,说明家长十分渴望寻求这方面的专注帮助。当前社会,由于工作压力,父母大多将孩子托给祖辈照顾,隔代教养的更大问题在于容易对孩子表现出溺爱与迁就,关注重点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对行为习惯和情绪控制的关注甚少,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诸多不良行为问题,带给父母巨大的亲职压力和强烈的亲职需求,是今后亲职教育应重点关注的主题。在家长 沟通与调适需求维度上, 亲子互动沟通方式与 获得家人帮助支持的沟通技巧两项排在更前,说明家长急需与幼儿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方式,以此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此结果与徐贵莲的研究相似,后者指出学前儿童家长在 亲子调适与沟通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此外,父母的亲职压力不仅来源于幼儿,也来源于家人,由于一个家庭中常常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如何获得家人支持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在家长 家庭管理需求维度上, 家庭危机处理需求更高,这一结果与陈贞妃的研究类似,后者也提到 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 家庭调适是父母与祖父母的亲职需求。可见,亲职教育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家庭管理作为较为私人的领域,仅靠幼儿园或园外机构推进是不够的,更需社区资源的支持。袁婷婷的研究指出目前各国的亲职教育或家庭教育都趋向于更重视社区教育,因此幼儿园应尽量结合社区资源,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家庭关系质量的提升打造一个更优质的大环境。

五、推进亲职教育的建议

引 言

影响儿童心理资本的因素来自许多方面,而且年龄越小所受的影响也就越大。父母作为孩子更亲密的情感依托,面对自我及儿童时产生的一系列情绪表达和潜移默化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很大程度影响儿童对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心理资本方面的自我认知,而且长远地来说会影响儿童在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问题时而引发的行为。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父母的元情绪理念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会被他们的情感进行加工、整合和理解,其中产生的不同结果就会影响父母对青少年、儿童的养育方式,并具有沟通和调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许多研究在实践中表明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积极心理资本状态,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预测和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其社会化。研究旨在探究父母元情绪理念对中高年级学生心理资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建构积极的心理资本提供策略,寻找新思。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父母元情绪理念

对于父母元情绪理念,早期的学者对其维度划分是多维的。叶光辉[4]在考察了面对儿童负面情绪时,父母表现出的觉察、沟通、接受、教导、原因、处理这六个方面的特征上存在差异后,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情绪教导型、情绪摒除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紊乱。

其中,情绪教导型理念是指父母面对儿童情绪时,特别是面对消极情绪时察觉的敏锐程度,能够有效指导儿童正确对待自我情绪,帮助儿童共同解决情绪事件的理念;情绪不干涉型理念指的是父母对儿童消极的情绪反应不表现特定态度倾向, 也不予干涉或反应,任由儿童自由地表达任何的情绪;情绪摒除型理念,指儿童出现消极情绪时,父母虽能敏锐感知但却排斥儿童消极的情绪。父母常于用忽视、责罚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迫使儿童消除负面情绪反应;情绪紊乱理念指的是父母对自己或孩子的情绪感到茫然,短时间内不能自我调整和平静的情绪理念。这是目前为止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父母元情绪理念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为各国学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Gottman的父母元情绪理念概念与叶光辉的维度划分。

(二) 儿童心理资本

Luthans(2007)等人划分心理资本的维度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其中: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执行任务时,对自我认知资源、激发动力、采取行动并获得更终成功的能力有非常强的信心;乐观指的是个人能够针对近景和远景的成败作出积极的归因;希望指的是个体在必要时坚持自己目标的能力,并选择新的方式来实现目标;韧性指的是当个体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并迅速恢复,同时,他们能够通过绕道而获得成功。研究采用学Luthans对于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它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

(三)父母教养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

2、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研究采用包含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 6个维度[9]。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研究中的三个维度的 a系数分别为:情感温暖为:0.82/0.77、过度保护为:0.69/0.68、拒绝为:0.72/0.75、总量表为:0.68/0.5、相比之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为完善。

3、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是国内学者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14]。此问卷包含了有26个题目,运用由1表示的“完全不符合”以此类推到7表示的“完全符合”的7点计分法。其中的反向计分题为8、10、12、14、25这5个题目。此问卷涵盖4个维度,包含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累计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此量表内部研究的一致性系数为0.87、

(三)施测程序

此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在4-6年级发放纸质问卷,让他们进行集体施测,在被测试的同时完成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问卷施测不限定时间,主试人要求被试仔细阅读问题和规范填写问卷,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另外,父母问卷部分通过问卷星进行统一发放填写,并由问卷星导出数据。之后对纸质问卷的完整度和认真程度进行整理检查,剔除有较多漏答和不合格的问卷。更后将问卷星导出的父母元情绪理念问卷与儿童填写的纸质问卷进行一一对应,形成亲子对应的问卷数据。

(四)统计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一)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通过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与F检验,对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1、母亲元情绪理念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台湾叶光辉教授编写著作的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分别计算了四个维度的平均分:情绪摒除型、情绪紊乱型、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等四个维度,进而考察目前母亲元情绪理念的总体倾向性。结果显示:

表1母亲元情绪理念各维度平均得分分布情况

母亲元情绪理念

情绪教导型

情绪不干涉型

情绪摒除型

情绪紊乱

M±SD

4±.73

2.62±.75

3.32±.78

2.71±1.08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母亲元情绪理念上的平均得分情况,特将上表分布情况做成如下柱状图:(见表1-1)

图1母亲元情绪理念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

在探究母亲元情绪理念和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过程中发现,儿童所处的年级、年龄、家中排行和母亲的家中排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对母亲元情绪理

母亲元情绪理念

T

男(n=69)

女(n=68)

情绪教导型

74.04±10.23

71.03±11.60

.487

情绪不干涉型

30.99±9.81

32.00±8.25

.440

情绪摒除型

24.14±5.49

情绪紊乱

21.67±9.36

21.66±7.88

.146

(2)儿童是否独生子女

母亲的情绪教导型理念与情绪摒除型理念在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母亲更经常采用情绪教导型理念,相对较少出现情绪摒除型理念。非独生子女的母亲更容易表现出情绪摒除型理念,相较于独生子女的母亲,更少表现出情绪教导理念。由此可见,儿童如果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则母亲会倾注更多心力进行教育,如果家中有多个孩子,则母亲对多个孩子的情绪觉察无法全面顾及,跟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方式来排除儿童的情绪。(见表3)

表3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母亲元情绪理念的描述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

母亲元情绪理念

儿童是否独生子女(M±SD)

T

情绪教导型

75.74±10.64

71.09±10.90

情绪不干涉型

31.88±7.73

31.30±9.63

.274

情绪摒除型

21.56±5.55

23.99±5.26

情绪紊乱

20.88±8.00

22.02±8.91

.616

(3)母亲月薪

表4不同月薪的母亲元情绪理念各维度差异比较

母亲元情绪理念

母亲月薪 (M±SD)

F

P

多重比较

3000元以下

3000-5000元

5000-7000元

7000-10000元

10000元以上

情绪教导

69.90±12.09

76.91±9.20

69.10±9.96

72.00±12.65

2.112

.083

情绪不干涉

31.71±10.27

32.02±9.51

31.30±8.65

30.40±6.02

.164

.956

情绪摒除

26.57±5.25

22.83±5.31

21.30±4.97

25.60±5.03

1>2、3、4

情绪紊乱

28.00±9.09

20.53±8.45

20.54±7.48

.007

1>2、3、4、5

2、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在此次的研究中,采取的是蒋奖等人于2010年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 EMBU),分别从这六个维度:父母亲情感温暖、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考察了父母对儿童采用的父母教养方式均值得分的倾向。结果显示:

表5 父母教养方式在各维度之间平均得分总情况

父母教养方式

拒绝

情感温暖

过度保护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M±SD

1.36±.50

3.04±.75

3.11±.69

1.92±.46

2.05±.49

为了更加直观体现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差异,将上表做成柱状图如下:(见表5-1)

表5-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平均分得分总体情况

由上表(表5-1)可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之中,平均得分总体上较高的是父母情感温暖,然而母亲情感温暖的平均得分情况是略高于父亲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和拒绝次之。此外,父母亲在各维度的得分总体上两者不相上下,且母亲各维度的均值得分皆高于父亲各维度得分。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教养上父母普遍会采取的教养方式是情感温暖,采取过度拒绝和保护的教养方式次之。

在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和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过程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的年级、母亲的月薪和婚姻状况上皆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年级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差异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年级(M±SD)

F

P

多重比较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拒绝

父亲

7.26±1.32

8.59±3.50

7.54±2.36

2.442

.091

母亲

7.35±1.30

7.87±2.42

.011

4>5>6

情感温暖

父亲

22.78±4.22

20.47±6.04

21.14±5.09

1.378

.256

母亲

23.43±3.40

20.34±5.34

21.79±0

2.864

.061

过度保护

父亲

.292

.747

母亲

16.35±3.55

16.72±4.03

16.34±4.07

.109

.897

(2)母亲的月薪

根据表7研究结果可知,母亲月薪水平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过度保护维度上和父母情感温暖存在明显的差异。母亲的月薪水平在5000-7000元间的父母表现出更高的情感温暖和更低的过度保护。后继检验结果表明:母亲月薪在5000以下的父母情感温暖得分明显的低于母亲月薪在5000-7000元的。母亲月薪在3000-7000元间的父亲过度保护的得分低于母亲月薪在7000元以上的。由此可见,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经济收入在中低水平的父母更少表现出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而经济收入在中上水平的父母在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的同时,又会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见表7)

表7 不同月薪的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差异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

母亲的月薪

拒绝

情感温暖

过度保护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M±SD

3000元以下

8.00±1.95

8.48±2.87

20.00±2

16.14±3.02

3000-5000元

7.80±2.45

7.95±2.36

20.68±5.95

14.79±3.30

5000-7000元

7.20±3.04

7.89±3.30

23.74±3.56

14.94±3.65

16.06±3.91

7000-100000元

7.78±1.99

9.00±5.14

22.11±4.73

22.80±4.59

10000元以上

9.60±3.71

9.80±3.70

23.00±3.32

22.60±3.44

F

1.103

.777

1.549

P

.358

.542

.039

.023

.042

多重比较

(4)母亲婚姻状况

根据表8研究结果可知,母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在母亲的婚姻状况上有显著差异,P=0.025、后继检验结果表明,离异或分居的母亲在拒绝维度的均值得分更高,超过在婚和再婚的母亲。这表明处于离异或分居状态的母亲比在婚或再婚的母亲更容易对儿童表现出拒绝的教养倾向。再婚母亲在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的均值得分都超过在婚的母亲。由此可见,相较于家庭完整的在婚母亲,再婚的母亲对儿童的教养更倾向于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给予儿童更多心理温暖和安全感,而离异或分居的母亲也会因为自身的婚姻状况而对儿童采用拒绝的教养方式。(见表 8)

表8 不同婚姻状况的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差异比较

父母教养方式

母亲婚姻状况(M±SD)

拒绝

情感温暖

过度保护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父亲

母亲

在婚

7.71±2.53

8.03±2.65

21.77±4.62

16.41±3.99

离异或分居

8.00±3.42

21.38±6.52

20.00±7.46

14.50±3.63

16.12±3.80

再婚

8.50±3.54

6.00±.00

25.50±.71

26.00±1.41

F

.673

1.320

.444

P

.876

.025

.512

.271

.661

.642

多重比较

2>1、3

3、儿童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本研究运用的是,国内学者张阔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基础上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由此考察儿童心理资本的总体倾向。结果如下表显示:

表9 儿童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

儿童心理资本总分

自我效能

韧性

希望

乐观

M±SD

35.91±9.02

35.66±9.71

33.60±7.41

心理资本

T

自我效能

38.06±7.87

33.72±9.62

.210

韧性

37.70±8.97

33.60±10.05

希望

35.48±5.72

32.76±8.49

乐观

34.65±7.00

32.53±7.72

.361

心理资本总分

145.88±25.06

(2)母亲家中排行

根据表11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心理资本中的乐观维度在母亲在家中排行上存在显著差异。家中排行的母亲在儿童乐观的均值得分上更高,均值得分显著大于母亲家中排行是第四和母亲为独生子女的情况。由此可见排行的母亲作为原生家庭中的孩更容易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见表11 )

表11 儿童心理资本在母亲不同家中排行上的描述统计和F检验

母亲家中排行

心理资本(M±SD)

自我效能

韧性

希望

乐观

积极心理资本总分

独生子女0

33±8.44

33.83±9.01

32.00±8.87

30.58±6.07

1

36.88±9.21

37.55±9.44

35.45±6.37

35.39±6.76

145.27±28.47

2

35±9.81

34.94±10.11

33.32±7.95

3

37.67±8.88

35.96±9.01

34.33±7.36

34.63±6.58

142.58±27.80

4

33.61±7.47

32.72±10.88

31.39±8.68

29.89±8.58

127.61±30.40

F

.816

1.037

1.301

P

.391

.273

.040

多重比较

1>3>0、4

(3)母亲学历

儿童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在母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表12研究结果可知,母亲学历为本科的儿童自我效能均值得分更高,母亲在初中及以下学历培养儿童的均值得分更低,且母亲学历为本科的自我效能均值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以及初中及以下的儿童。由此可见,学历处于中上水平的母亲对于儿童自我效能发展的影响会优于母亲学历水平较低的儿童,但母亲学历为研究生以上的儿童自我效能感得分偏低,值得深思。(见表12)

表12儿童心理资本在不同学历的母亲上的描述统计和F检验

母亲学历

心理资本(M±SD)

自我效能

韧性

希望

乐观

积极心理资本总分

研究生以上

32.00±9.90

42.50±3.54

33.50±6.36

36.00±.00

本科

38.50±8.50

36.06±10.12

35.76±6.50

145.46±28.54

大专

35.88±8.75

36.88±9.33

33.75±7.95

33.08±7.95

高中或中专

35.24±9.65

35.05±10.02

33.53±8.09

31.60±7.82

初中及以下

31.74±8.07

33.96±9.16

32.04±6.93

33.87±8.58

F

.571

1.329

P

.045

.684

.324

.263

.334

多重比较

2>4、5

(二)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资本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关系的常见方法,同时也是探究其他关系的基础。通过SPSS偏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资本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

1、母亲元情绪理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明显的相关性表现在父亲和母亲的元情绪理念之间。其中情绪教导型、情绪紊乱型、情绪不干涉型理念三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情绪不干涉型与情绪紊乱型、情绪摒弃型理念三者之间皆呈现正相关。

父与母教养方式两者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父母亲的拒绝和母亲拒绝、父母亲的过度保护直接呈现有正相关,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之间皆呈现出负相关。另外,父与母亲过度保护、父与母亲情感温暖之间呈现出两两正相关。

A

B

C

D

E

F

G

H

I

J

A

1.000

B

1.000

C

1.000

D

1.000

E

.062

.168

1.000

F

-.167

-.039

1.000

G

.063

-.052

-.086

1.000

H

.066

-.084

-.078

1.000

I

-.166

.092

.048

.062

-.023

-.073

1.000

J

-.094

-.070

.004

.033

-.054

1.000

(注:情绪教导A、情绪不干涉B、情绪摒除C、情绪紊乱D、父亲拒绝E、母亲的拒绝F、父亲的情感温暖G、母亲的情感温暖H、父亲的过度保护I、母亲的过度保护J)

2、母亲元情绪理念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它与母亲元情绪理念中的情绪紊乱、情绪教导型理念存在着相关性。积极心理资本和情绪教导理念中的自我效能、积极、乐观、希望四类心理的总分皆呈现出正相关。积极心理资本与情绪紊乱理念中的韧性、希望、积极心理三类的总分都呈现出负相关。(见表14)

表14父母元情绪理念与积极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结果

A

B

C

D

E

F

G

H

I

A

1.000

B

1.000

C

1.000

D

1.000

E

.034

-.140

1.000

F

.108

-.042

-.168

1.000

G

-.011

-.125

1.000

H

-.010

-.111

1.000

I

-.002

1.000

(注:情绪教导A、情绪不干涉B、情绪摒除C、情绪紊乱D、自我效能E、韧性F、希望G、乐观H、积极心理资本总分I)

3、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A

B

C

D

E

F

G

H

I

J

K

A

1.000

B

1.000

C

1.000

D

1.000

E

-.031

-.078

1.000

F

-.069

-.126

1.000

G

-.048

-.054

1.000

H

1.000

I

-.065

-.143

1.000

J

1.000

K

1.000

(注:父亲拒绝A、母亲拒绝B、父亲情感温暖C、母亲情感温暖D、父亲过度保护E、母亲过度保护F、自我效能G、韧性H、希望I、乐观J、积极心理资本总分K)

此外,通过探究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资本三者的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母亲元情绪理念上有显著相关性的是:情绪教导型理念和情绪摒除型理念;儿童心理资本在母亲元情绪理念上有显著相关的是:情绪紊乱理念、情绪教导型理念。与此同时,父母教养和儿童心理资本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呈三角相互影响,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具有中介的作用。

四、 讨论

(一)母亲元情绪理念的现状讨论

2、独生子女的影响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研究发现,情绪教导型理念和情绪摒除型理念与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教导型理念上,儿童是独生子女的母亲整体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对于情绪摒除型理念上,儿童是非独生子女的母亲总体得分显著高于是独生子女的。

2、母亲月薪的影响

母亲月薪的高低会影响不同的母亲元情绪理念。其中调查母亲的月薪结果发现,情绪摒除型理念与情绪紊乱理念皆与母亲的月薪存在显著差异:月薪处于3000元以下母亲得分更高,存在明显的情绪摒除型理念和情绪紊乱理念。普遍看来,低收入母亲生活经济压力大,导致自身消极情绪的因素也更多,相对中高收入的母亲在面对消极情绪上会表现得更敏感但也更排斥,因此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更容易强迫孩子消除此类情绪,否则会给予必要限制、惩罚。另一方面,当外部环境的压力过大就会在无形中增加低收入母亲的心理压力。当母亲的心理压力无法适时恰当地消除排解时,极可能引发母亲的烦闷、压抑的情绪产生,从而影响母亲对待自己和儿童的情绪反应,产生情绪混乱,面对情绪问题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局面产生。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讨论

通过对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较为一致,两者在量表中的得分差别不大。从人口学变量上看,孩子的年级和母亲月薪和婚姻状况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处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普遍受到母亲采用的拒绝教养方式,处于学段转折期和将进入青春期的中高年级儿童,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母亲的“爱之深责之切”从而使得儿童受到母亲的管束逐渐增多,对于儿童的提出的要求、想法或是做出行为会采取更多的控制,呈现出拒绝的教养方式;在对儿童的养育上,每个儿童都更渴望获得母亲的关心和爱护,拥有温馨的家庭氛围,因此母亲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婚姻状况则大大降低自身对儿童采取消极教养方式的机率。

经济收入是物质基础,如果母亲具有良好的月薪收入基础,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加安定安逸的生活条件,没有经济压力,也会让母亲更加心平气和,正向积极的情绪更多,也就更能够给孩子带来情感温暖。同时,经济收入高的母亲,也可能拥有更好自我成长条件,自身的教养素质也会更高,因此采取积极教养方式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但是,高收入母亲在给予儿童情感温暖的同时也会相应增强对他们的过度保护。母亲的经济基础是影响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因素之一,在家庭地位中,高收入母亲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往往较高。依照家庭投资理论(Conger & Donnellan ,2007)[20],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也就越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且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进而母亲常常会对孩子“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从而对孩子产生过度保护的教养倾向,影响其发展。

(三)儿童心理资本的现状讨论

同时,中上学历水平的母亲相较低学历母亲而言更容易接纳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对于儿童的管教方式更是倾向于科学民主,能善于倾听与尊重儿童的想法,给予支持与鼓励。因此,母亲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促进心理资本的发展。

此外,母亲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作为孩获得的关爱与照顾是多于家中其他孩的。一方面,作为大孩能享有来自家庭各方“独一无二”的爱,另一方面,当家庭成员增加后也相应需要担负起照顾兄弟姐妹,甚至照顾家庭的责任,从而相对于其他孩来说,母亲作为孩所受到的爱与锻炼都是更多的,由此经历就帮助了大孩更快速成长,拥有更成熟的自我与更健康的心理。所以,从母亲自身的影响来说,作为原生家庭中孩的母亲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获得更多健康的心理资源,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儿童积极心理资本。

(四)母亲元情绪理念、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资本的关系讨论

1、母亲元情绪理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影响

母亲元情绪理念指的是母亲在教育自己子女的过程中自我认知、行为和情感上的理解和感受。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养育自己子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它们相互关联,却又有区别。结果分析发现,母亲元情绪理念和父母教养方式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体现在:父母积极教养模式和教导型的母亲元情绪理念两者之前呈现出正相关,而母亲情绪摒除型理念、紊乱理念、不干涉型理念皆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有正向相关关系。对于母亲而言,他们会受家庭、工作、社会、生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当面对自身和儿童情绪表现时,如果能产生的一组积极的思维方式则有助于父母采用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以更加理性与明智的方式来进行解决问题,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正确指导;相反,母亲消极的情绪理念则会使母亲缺乏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易于冲动,感性地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久而久之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对自我情绪的理解与评估。

2、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心理资本的关系影响

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资本的关系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心理资本中的各维度发现,积极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反过来,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产生于父母亲的拒绝和过度保护。这与王茜(2014)[31]的研究结果一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起始源于家庭,对心理资本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又是父母育儿的主要场所,对其心理资本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在当下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社会趋势下,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父母给予孩子不同的关注和评价都会影响父母反馈给儿童所采取的教养行为和态度。积极正向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使孩子获得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在不断地正面强化下增强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韧性。相反地,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让孩子存在恐惧、畏缩的心理,影响儿童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更深则影响积极心理资本的建构,会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母亲元情绪理念作为影响儿童情绪监控与调节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情绪教导型理念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正向预测的作用,而情绪紊乱理念、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三者对儿童的行为则具有负向预测的作用。在接受母亲元情绪理念影响下的儿童所采用的相应教养方式的同时,也对其心理资本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此看来,母亲元情绪理念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的母亲元情绪理念会影响父母不同教养方式的选择,进而在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上产生影响。反过来,儿童心理资本的发展是能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改善与促进的,而母亲元情绪理念调控下又影响着母亲所采用的父母教养方式,二者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因此,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心理资本关系的探究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起着中介影响作用。

五、策略

母亲作为儿童成长中更重要的教育角色,其元情绪理念对孩子心理资本的建构起到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下面主要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来探究优化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心理资本发展的策略,为儿童适应社会化寻找新思。

(一)家庭面

1、不以“性”论教,重因材施教

一方面,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母亲应认识中高年级的儿童正处于思维的发展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情绪起伏变化较大,求知欲增强,乐于发现与探索具有新鲜感的事物。同时也伴随着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等烦恼。所以,母亲要能尊重与理解儿童的变化,特别是情绪上的变化。当儿童心情低落时或烦躁时,母亲更应该积极觉察并引以为重,多以“你是更棒的”“妈妈相信你”等积极正向的语言与态度来引导儿童,而不是一味的拒绝,强迫消除消极情绪。

另一方面,从儿童的个别差异出发,深入了解儿童的性格、情绪、需要、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如,当面对内向的儿童,应采用鼓励式教育,母亲需有意识地控制表现在儿童面前的情绪,坚持正面教育,利用恰当时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儿童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当面对外向的儿童时,应进行适度合理的奖惩,教育儿童辨明是非,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帮助儿童转化消极情绪,促使其学习情绪、学会情绪促心理健康发展。

2、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促和谐发展

作为维系家庭更重要的关系之一,民主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母亲教导型情绪理念的发展、民主教养方式的形成,进而利于儿童健康心理资本的发展。

一方面,无论是面对独生还是非独生的孩子,母亲都应使儿童获得平等的关心与爱护。儿童一旦出现消极情绪,应能够快速觉察,多以“妈妈做你的树洞”“你一定需要倾听你的朋友吧”如此的姿态和角色民主平等地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共同解决情绪问题,获得心理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正确评价孩子的情绪行为,在活动中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心理资本。鼓励母亲与儿童共同参与有益的亲子活动,在一定的实际活动中发现儿童的情绪和表现的行为,多以“别灰心”“生气难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明智之选,相信自己,你能行”等语言来换位思考鼓励遭遇失败的儿童,且母亲做出行为示范,来帮助儿童一步步取得成功。由此帮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调节情绪的锻炼,培养儿童形成坚韧、乐观等积极向上的心理资本。

3、提高教育文化修养,促民主化家庭教育发展

一方面,母亲应时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于高学历的母亲,应积极利用知识与智慧科学地教育儿童,以合理正确具体、严宽适度的教养方式来处理儿童的情绪事件,改变“不做名就是失败者”的错误观点,接纳儿童情绪,促其积极心理资本的良好发展。对于低学历的母亲则需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来弥补学历上的缺失。通过网络、图书馆、他人经验、教师指导等多途径的方式来获取好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有意识地调节展现在儿童面前的消极情绪,同时鼓励母亲与儿童在平等交往中共同学习情绪,学会情绪,促儿童形成积极心理资本。

另一方面,母亲需在实践中积极提高教育修养,在面对和处理情绪问题时,应以身作则。如,在解决困难时表露出坚定的神情;不因小事而随便发脾气等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身消极处理情绪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母亲自身的教育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同等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并在家庭交往中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自我效能,保持希望、乐观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韧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面

1、加强家校沟通,建构家校合作关系网

学生心理资本的建构不单单需要家庭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学校的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主阵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

一方面,建立线上家校交流网,通过建立线上微信群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沟通父母与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特别是班,在反馈日常学生表现情况、学业成绩的同时,适时发布亲子正确沟通交往的身边事例、书籍、影片等多方式提倡民主型教养方式,鼓励母亲尊重学生的合理情绪并积极引导,培养儿童遇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资本。

另一方面,建立线下家委会交流网。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之间专题教育会的形式,鼓励家长提出与孩子交往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丰富家长的间接教育经验,从而有助于家长在学习其他家庭教育中改正错误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养方式,为儿童建立更为积极的心理资本提供机会。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培育积极心理资本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的开展需要课程的支撑。

一方面,将儿童情绪教育和心理资本的培养纳入学校课程,进行学科的有机渗透。教师要精选教学材料,重视挖掘学习材料正确价值导向,提供监控与调节情绪的方法,鼓励儿童在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培养持之以恒和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课程拓展的重点。开设专有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专项主题班会、读书会等综合性活动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己情绪,学习正确对待情绪。同时,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儿童在替代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绪与养成积极的心理资本,培育健全人格。

3、鼓励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是培育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作为儿童更直接的教育者之一,应注重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当儿童面对情绪事件时,鼓励儿童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鼓励儿童多以“我情绪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应该怎么做?”等方面入手,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由此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保持乐观心境,逐渐养成遇事乐观,充满希望,提高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鼓励儿童在自我教育中自我激励,积极参与实践获得成功体验,发展心理资本。通过组织竞赛、体育等拓展活动,拓宽儿童锻炼的空间,积极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自信、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感受成功的愉悦,同时体验失败,积极发挥教师与班集体的影响帮助儿童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培养韧性。

综上所述,优化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心理资本发展的策略是多角度的,其中重点探究家庭与学校两个面的可实施策略,是具有可操作性与现实性的,对家庭、学校以及儿童自身三方进行干预,三方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改善母亲消极的元情绪理念和相对应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进而优化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积极心理资本的发展,发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结 论

致 谢

在这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的良师益友,有他们的陪伴让我的四年本科学习时光变得更加充实与精彩。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别衷心地感谢黄文澜教授对我的热情关爱与悉心指导,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影响着我,老师对我的每一次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当我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都会耐心讲解,倾囊相授;在修改论文的时候,也总是细心指导,能及时就纠正我的错误,认真负责,这都是值得我从老师身上学习的。我也为自己遇上这么好的指导老师而感到庆幸与感恩。同时,我也感谢我的父母、朋友、同学以及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与支持,让我能够更相信自己,完成本次论文的撰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会更加努力,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 考 文 献

[6]Luthans F, Youssef C, Avolio B。 Psychological capita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14]张阔。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21][26]刘相英。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儿童心理资本、焦虑和幸福感的关系[D]。安徽师范,2016、

[23]韦泽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与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对比[D]。上海师范,2014、

[30]瞿鸿雁,许远理,黄玲玲。(2011)。父母元情绪理念对 5~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 5,40–45、

[31]王茜。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资本影响的理论初探[J]。知识经济,2014(4):161-162、

附录1

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

当您的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您会有哪些反应及如何与孩子交往。以下列出许多抚养态度的叙述,答案并没有对错之分,请依照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数字上打√或画圈。数字的大小表示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请尽量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做答;每个问题只能选一个答案,请注意不要漏题或串行。

题 目

完全

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

1、 我会思考如何让孩子从生气或悲伤中学到一些东西。123456

2、 我不会在孩子生气或悲伤的时候跟他说话。123456

3、 我觉得孩子的生气情绪经常很不合理。123456

4、 我很难安静下来与生气或悲伤的孩子沟通。123456

5、 我会急于想知道孩子生气或悲伤的原因。123456

6、 我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气或悲伤。123456

7、 我觉得生气或悲伤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好。123456

8、 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会等他来找我谈。123456

9、 我会教导孩子怎么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123456

10、 我会丢下孩子一个人,随他去生气或悲伤。123456

11、 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123456

12、 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孩子生气或悲伤的情绪反应。123456

14、 我觉得孩子生气或悲伤的原因,没什么好在意的。123456

16、 我总是被自己生气或悲伤的情绪搞得一团糟。123456

20、 我认为孩子的情绪,大人去教反而不好。123456

21、 孩子发脾气时,我会气得打他。123456

题 目完全

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

22、 我认为孩子生气或悲伤,可以看成是一个有益的生活经验。123456

23、 如果孩子总是为了同样的事情生气,我会处罚他。123456

24、 我会帮孩子从生气或悲伤的情绪里平静下来。123456

25、 我认为生气或悲伤的情绪,更好顺其自然地发泄。123456

26、 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先完全了解孩子生气或悲伤的原因后再做反应。123456

27、 我不允许孩子表现任何生气或悲伤的行为。123456

28、 我认为孩子生气或悲伤时,其实做什么处理都无所谓。123456

29、 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会和他讨论生气或悲伤的原因。123456

30、 我认为孩子难免会生气或悲伤,所以不用太放在心上。123456

31、 小孩子一哭闹,我就觉得我的头快炸开了。123456

32、 我不会插手处理孩子生气的事件。123456

33、我常常后悔自己处理孩子生气或悲伤的方式。123456

34、我能从孩子生气或悲伤的经验中更了解他。123456

35、 我觉得孩子会生气或悲伤,只是他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123456

36、 我会教孩子想别的事情,来转移对生气或悲伤的注意力。123456

37、 我觉得孩子都是为了芝麻小事生气。123456

38、 我认为孩子的生气或悲伤的情绪没什么好注意的,因为他们还小。123456

39、 当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会去抱抱他或安抚他。123456

40、 面对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123456

41、 我认为孩子必须自己面对生气或悲伤的事件,我无法帮上什么忙。123456

42、 孩子生气或悲伤时,我能理解孩子在气些什么或伤心些什么。123456

附录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

内容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1

父/母亲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

1

2

3

4

1

2

3

4

2

父/母亲赞美我。

1

2

3

4

1

2

3

4

3

我希望父/母亲对我正在做的事不要过分担心。

1

2

3

4

1

2

3

4

4

父/母亲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

1

2

3

4

1

2

3

4

父/母亲要求我回到家里必须得向他/她说明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

1

2

3

4

1

2

3

4

6

我觉得父/母亲尽量使我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1

2

3

4

1

2

3

4

7

父/母亲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既懒惰又无用。

1

2

3

4

1

2

3

4

8

父/母亲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她害怕我会出事。

1

2

3

4

1

2

3

4

9

父/母亲总试图鼓励我,使我成为佼佼者。

1

2

3

4

1

2

3

4

10

我觉得父/母亲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

1

2

3

4

1

2

3

4

11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亲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安慰。

1

2

3

4

1

2

3

4

12

我在家里往往被当作“替罪羊”或“害群之马”。

1

2

3

4

1

2

3

4

我能通过父/母亲的言谈、表情感受到他/她很喜欢我。

1

2

3

4

1

2

3

4

14

父/母亲常以一种使我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

1

2

3

4

1

2

3

4

父/母亲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她又不会过分担心。

1

2

3

4

1

2

3

4

16

我觉得父/母亲干涉我做的任何一件事。

1

2

3

4

1

2

3

4

我觉得与父/母亲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

1

2

3

4

1

2

3

4

父/母亲对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绝不让步。

1

2

3

4

1

2

3

4

即使是很小的过错,父/母亲也惩罚我。

1

2

3

4

1

2

3

4

20

父/母亲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

1

2

3

4

1

2

3

4

21

当我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时,我觉得父/母亲很为我自豪。

1

2

3

4

1

2

3

4

附录3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题目(PPQ)

下列的一些题目用来考察你自己日常生活方面的一些情况,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无需花费太多时间考虑,凭感觉回答即可。请判断每一句陈述和您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并在该句话后面相应的数字上打“√”,数字越大(如7),表示符合程度越高,数字越小(如1),表示符合程度越低。

完全 不符合

不符合

有点 不符合

说不清

有点 符合

比较 符合

完全 符合

1

不少人欣赏我的才干。

1

2

3

4

6

7

2

我不爱生气。

1

2

3

4

6

7

3

我的见解和能力超过一般人。

1

2

3

4

6

7

4

遇到挫折时,我能很快地恢复过来。

1

2

3

4

6

7

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

1

2

3

4

6

7

6

生活中的不愉快,我很少在意。

1

2

3

4

6

7

7

我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

2

3

4

6

7

8

糟糕的经历会让我郁闷很久。

1

2

3

4

6

7

9

面对困难时,我会很冷静地寻求解决的方法。

1

2

3

4

6

7

10

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

1

2

3

4

6

7

11

我乐于承担困难和有挑战性的工作。

1

2

3

4

6

7

12

不顺心的时候,我容易垂头丧气。

1

2

3

4

6

7

身处逆境时,我会积极尝试不同的策略。

1

2

3

4

6

7

14

压力大的时候,我会吃不好、睡不香。

1

2

3

4

6

7

我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1

2

3

4

6

7

16

情况不确定时,我总是预期会有很好的结果。

1

2

3

4

6

7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1

2

3

4

6

7

我总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1

2

3

4

6

7

我充满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1

2

3

4

6

7

20

我觉得社会上好人还是占绝大多数。

1

2

3

4

6

7

21

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有一定的规划。

1

2

3

4

6

7

22

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是意气风发的。

1

2

3

4

6

7

23

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1

2

3

4

6

7

24

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1

2

3

4

6

7

25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1

2

3

4

6

7

26

我觉得前途充满希望。

1

2

3

4

6

7

项目归属:

韧性 2 4 6 8 10 12 14

8\\10\\12\\14\\25 为负向计分

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2日

立即下载

开通会员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sbvv。cn/chachong/91446,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的原因”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探究亲子关系对家长情绪的巨大影响力)

部分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积极和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而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则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应该营造积极的情绪表达氛围,以促进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环境;情绪表达方式;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

引言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其整体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家庭环境中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方法

2.1文献资料梳理

我们在多个城的小学中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了解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我们获取了大量的实证数据。

2.3实验研究

结果与讨论

3.1积极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如积极的语言表达、愉快的面部表情和亲密的身体接触,能够促进儿童情绪的积极调节。这种积极情绪表达方式的家庭环境,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情绪调节的灵活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相反,家庭环境中消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负面的语言表达、愤怒的面部表情和冷漠的身体接触,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消极情绪表达方式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儿童感到焦虑、沮丧和自卑,从而影响其情绪的调节和稳定。

3.3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机制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的情绪,以及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也能够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增强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通过对家庭环境中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积极和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而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则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应该营造积极的情绪表达氛围,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以促进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

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选择的局限性和实验设计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扩大样本规模,并结合其他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和儿童个体差异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国内教育协会的支持与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三,李四。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研究,20XX,(X):XX-XX。

导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其整体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父母作为儿童更主要的情绪调节者,其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传递机制备受关注。本章将从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传递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儿童情绪调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是指父母在面对内外环境刺激时,能够有效地感知、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方式与子女进行互动与沟通的能力。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和情绪共享几个方面,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影响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涉及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性格特点、教育背景等;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质量、家庭支持系统等;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涉及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等。

二、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传递机制

情绪表达的模仿与建模

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通过观察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其进行模仿与建模,从而学习到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家庭中,父母能够以积极、理性的方式表达情绪,儿童在模仿中逐渐形成有效的情绪表达能力。

情绪调节的共同参与与引导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家庭中,父母能够积极参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过程,通过鼓励、安慰和引导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可以增强儿童的情绪调节技巧和策略,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共享与情感支持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家庭中,父母能够与儿童情绪体验,并提供情感支持。通过与父母的情感共享和支持,儿童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理解和关怀,从而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关系,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策略的传递与教育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家庭中,父母能够向儿童传递和教育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技巧。通过父母的指导和示范,儿童可以学习到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情绪调节模式。

关键词:家庭冲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负面影响,干预措施

引言

一、家庭冲突对儿童的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的负面影响

二、家庭冲突对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冲突增加儿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干预措施

为了减轻家庭冲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负面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提供情绪教育:家长和教育者应加强对儿童情绪教育的重视,培养儿童的情绪识别、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情绪教育课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不同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提供家庭冲突解决技巧的培训:家长需要学习和掌握家庭冲突解决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冲突解决技巧的培训班、提供家庭冲突解决指南等方式,帮助家长学会有效地处理家庭冲突,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儿童在面对家庭冲突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包括亲朋好友、教师和心理专家等,以提供儿童所需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家庭冲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儿童的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干扰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增加儿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为了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家庭冲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提供情绪教育和家庭冲突解决技巧的培训,以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望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家庭冲突,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第四部分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联探究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联探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家庭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通过对100个国内家庭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家庭支持包括情感支持、教育支持和行为支持等方面,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家庭支持水平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引言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面对不同的情绪刺激时,能够有效地理解、调控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家庭作为儿童更早、更重要的社会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家庭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方法

2.1参与者

本研究共选取了100个国内家庭作为研究样本。参与者包括儿童和其父母,儿童的年龄在6至10岁之间。

2.3数据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计算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家庭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情感支持、教育支持和行为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家庭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正向影响。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情感支持能够提供儿童情绪的安全依靠,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稳定。其次,教育支持有助于儿童理解和认知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更后,行为支持能够引导儿童积极表达情绪,并提供适当的行为模范。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不具有代表性。其次,研究采用的是自报问卷,存在主观性和记忆偏差的可能。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并结合实际观察和实验设计,以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家庭支持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庭支持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情感支持、教育支持和行为支持等方面。因此,提高家庭支持水平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支持,促进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支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情感支持、教育支持、行为支持第五部分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评估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评估

本研究旨在评估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研究数据和文献,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我们对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环境的积极支持、情感交流和规范引导等因素都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家庭环境、积极支持、情感交流、规范引导

引言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对自身情绪的认知、理解和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质量和家庭氛围等因素都可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评估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对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家庭环境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积极支持、情感交流和规范引导是家庭环境中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积极支持包括家长对儿童情绪的理解、接纳和支持,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模式。情感交流是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够增强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能力。规范引导是指家长对儿童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有助于儿童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

家庭教育方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和过度干涉型等不同类型。研究发现,权威型教育方式通常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较好的发展相关,而溺爱型和忽视型教育方式则可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过度干涉型教育方式也可能限制儿童自主性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影响因素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除了家庭教育方式本身的直接影响外,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中介或调节的作用。例如,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状况、父母婚姻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对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育方式通常有助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而溺爱型、忽视型和过度干涉型教育方式可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积极支持、情感交流和规范引导等因素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和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和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的具体机制和作用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教育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作用。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情绪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情绪氛围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家庭环境;情绪教育;情绪调节能力;儿童;培养作用

引言

相关理论

2.1情绪调节能力的概念与重要性

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其自我控制能力、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儿童适应社会环境、解决问题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不同家庭环境下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行为。更后,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父母和教师的意见和观点。

结果与讨论

4.1家庭情绪教育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影响较大的家庭情绪教育方式包括:积极情绪支持、情绪表达模范、情绪管理训练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有示范作用,良好的情绪表达模范有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情绪调节的技能。

4.2家庭情绪氛围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家庭中的积极情绪氛围和支持性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教育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家长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创造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为儿童提供支持和指导。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家庭情绪教育的宣传和支持,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家庭提高情绪教育水平。

本研究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式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2]EisenbergN,ValienteC,SpinradTL,etal。Longitudinalrelationsofchildren’seffortfulcontrol,impulsivity,andnegativeemotionalitytotheirexternalizing,internalizing,andco-occurringbehaviorproblem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9,45(4):988-1008、

:本章节旨在探讨家庭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塑造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证数据,本文发现,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家庭文化背景的传统性、亲子互动质量、教养方式以及父母角色扮演等因素都会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及提供相关干预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能够识别、理解、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文化背景被认为是重要的塑造因素之一。

家庭文化背景的定义与分类

家庭文化背景是指家庭成员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家庭内部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家庭文化背景可以分为传统文化背景和现代文化背景两种。传统文化背景注重家庭的稳定、亲子关系的尊重和孝道观念的传承,而现代文化背景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

家庭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首先,传统文化背景强调家庭的稳定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情感环境,促进儿童情绪的稳定和调节。此外,传统文化背景中强调的孝道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

家庭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消极影响

然而,家庭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中,家长可能过于强调孝道观念,限制儿童情绪表达的自由度,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此外,现代文化背景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家长可能更加倾向于让儿童自由表达情绪,但缺乏对情绪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

家庭亲子互动质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亲子互动质量是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陪伴和情感沟通的质量。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亲子互动质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家长在与子女交流时的情感支持、理解和鼓励,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此外,适度的规范和引导也有助于儿童学会有效地应对情绪困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积极、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这种教养方式强调对儿童情绪的理解和接纳,注重与儿童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父母角色扮演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达方式会对儿童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能够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情绪调节模型。

家庭文化背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塑造具有显著的影响。传统文化背景、良好的家庭亲子互动质量、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积极的父母角色扮演都有助于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因此,家庭教育和干预应该重视家庭文化背景的特点,通过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此外,家庭教育还应该注重父母的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以提供良好的情绪调节模型。

参考文献:

Zhou,Q。,Eisenberg,N。,Wang,Y。,&Reiser,M。(2004)。Chinesechildren\'seffortfulcontrolanddispositionalanger/frustration:Relationstoparentingstylesandchildren\'ssocialfunctioning。Developmentalpsychology,40(3),352-366、第八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家庭经济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本章节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面综述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

理论面上,家庭经济状况被认为是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社会经济压力理论,经济困境会给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如缺乏物质资源、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冲突等,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庭氛围和家长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同时,家庭经济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实证研究方面,众多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首先,家庭经济困境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呈负相关。例如,一项在低收入家庭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压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困境越严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越低。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例如,研究发现,家庭社会支持和亲子关系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家庭经济困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不利影响。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学校教育资源也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或调节作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多样的。一方面,家庭经济困境不一定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下降。有研究发现,一些儿童在经济困境中展现出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这可能与儿童个体特质、家庭支持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也受到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教养方式,这可能会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产生差异效应。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家庭支持、亲子关系、自我调节能力和教育资源等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干预措施提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第九部分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兄弟姐妹关系;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情绪共享;情绪教育;情绪支持

引言

兄弟姐妹关系作为家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对其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

文献综述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发现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积极影响。首先,情绪共享是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重要途径。兄弟姐妹之间的情绪共享可以促进儿童情绪认知和表达的发展,培养儿童对自身情绪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其次,情绪教育是兄弟姐妹关系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兄弟姐妹之间的情绪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培养儿童积极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更后,情绪支持也是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兄弟姐妹之间的情绪支持可以增强儿童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积极情绪的表达和调节。

影响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和促进策略

参考文献:

[此处省略参考文献列表]第十部分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评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评估

本章节旨在评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相关研究和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庭环境;情绪支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作用;评估

引言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能够有效识别、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的能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发展至关重要。而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评估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关研究综述

2.1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

情绪支持是指家庭成员在儿童情绪经历中提供情感支持、积极引导和教育的过程。情绪支持包括情感表达的理解、情绪调节策略的教授以及情绪经验的等。情绪支持的特征主要包括情感理解、情绪鼓励、情绪表达模型和情绪共享等。

方法

本评估采用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研究,以评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

结果与讨论

4.1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教育引导和情绪表达模式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家庭成员的情绪表达和情绪共享行为对儿童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儿童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

4.2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家庭环境策略

针对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4.2.1建立积极情绪表达和共享的氛围

家庭成员应积极表达和共享情绪,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理解和支持。家长可以与儿童自己的情绪经验,教授儿童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和情绪管理技巧的培养,帮助儿童学会有效地应对情绪困扰和挫折。家长可以教授儿童一些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放松练习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4.2.3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和冲突,为儿童提供稳定、安全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共享、情绪教育和情绪管理技巧的培养以及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结构和儿童年龄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具体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促进作用评估。同时,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也应加强,以提升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支持水平,促进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第十一部分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模仿效应研究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模仿效应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模仿效应。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儿童和其家庭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了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模仿效应的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显著影响,模仿效应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庭环境;情绪调节模式;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模仿效应

一、引言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儿童及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现状和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通过观察记录,记录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行为,并分析其与家庭成员情绪调节模式的关联。

三、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调节模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影响。首先,家庭成员的情绪调节方式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家庭成员通常采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如沟通交流、情绪表达等,儿童更容易学习到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反,家庭成员如果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冷漠、回避等,儿童很可能模仿这种消极模式,导致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下降。其次,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氛围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

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稳定的健康发展、对儿童社会行为和交往的发展等等方面。

缺乏早期亲子交往经验的儿童,在智力和语言能力上均比富有亲子交往经验的同龄儿童差。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

1、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稳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安静、踏实、安全感,能更好的接受和完成任务。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关爱、支持、鼓励非常有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同情、善良、体贴和关心,对儿童自信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2、早期亲子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行为和交往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在亲子交往过程中,父母可向儿童传授多方面的社会知识、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和交往技能,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体验和练习社会行为和技能的机会,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儿童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许多社会性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等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关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

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家长应该多多关注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切勿忽视而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时间:

相关推荐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黄 景

(北京应用心理学系)

关键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情绪情感;心理发展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及意义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在家庭中受更初及更长时间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教养理念、言行举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明的家庭归功于有教养的父母,正面的教养方式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孩子。因此,教养孩子先要学会做父母。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岗位都需要专注的培训,而父母这个更重要的岗位却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很少人意识到这样做父母的危害甚于无证驾驶。所以,为人父母是一种职业,但绝非是一种无师自通的职业,而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职业。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只有父母学习的脚步不停,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二、亲子关系的含义及研究的意义

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习得各种基本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与人交流和沟通所必需的社会交往技能。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儿童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决定儿童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儿童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父母的经验和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认知经验的发展。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更初的独立自主精神。按照马斯洛的需要次理论来说,低级的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促进儿童向更高级的需要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结构。相反,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则是幼儿出现社交困难、暴力冲动、自私自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根源。

三、培养积极正面的父母教养方式,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既然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直接且深刻,那么,如何培养父母正面的教养方式并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父母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父母总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孩子,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亲子间出现的矛盾,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亲子间形成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孩子无私、互助、诚挚、坚强等优良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的情绪能使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孩子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父母的影响分不开的。心理健康的父母总是持有乐观的心态,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不迁怒于孩子。父母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为他的学习和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使孩子心胸宽广、热爱生活、处世豁达,并提高学习效率。

2、以爱为基础,无条件接纳孩子

更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

孩子是父母学习爱更好的教科书。父母要学着无条件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而且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条件接纳\"是指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特征与状态,是无条件接纳情绪,有条件接纳行为。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它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3、规矩和爱的统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美国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在规矩和爱中提到\"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一个国家需要有才能长治久安;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规矩和纪律才能不走偏离的道。

规矩与爱并不矛盾,规矩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是说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规矩是违反约定时,就按事先约定好的方式惩罚,遵守约定时就给予奖励。一个有爱的规矩,是父母在惩罚孩子时不带着怒气,而是选择孩子比较平静、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机,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违反规矩的后果是什么,明确地让孩子知道即使做错了父母依然爱他,但要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

4、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孩子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讲再多大道理,都不如给孩子做榜样。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的,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的。\"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想父母有没有要求孩子吃饭专心一点快一点,而自己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准孩子多吃零食,自己却没能抵制住垃圾食品的诱惑?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的行为不论好坏孩子都会模仿。所以想孩子怎么做,就要先做给孩子看。

5、用心陪伴孩子,做孩子更好的朋友

用心陪伴是指父母要以足够的时间、愉悦的心态陪伴孩子,一同专注或参与孩子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陪伴是以沟通为前提。父母从小就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做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蹲下来与孩子沟通、换位思考,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和尊重孩子;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理智的爱和尊重。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和孩子聊天,了解更近发生的事情;陪孩子看电视,培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陪孩子阅读,一起聊动画人物;陪孩子放风筝、扑蝴蝶……只有父母与孩子一样拥有一颗童心,亲子间才容易有共鸣,才能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6、感恩教育,爱要大声说出来

上一代父母对爱的表达都比较含蓄,总是把爱放在心里。随着时代的进步,爱也要用言语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确感受到这种爱的真实存在。夫妻和睦是对孩子更大的爱,凡事感恩、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感染,在融融的家庭中感受父母的爱,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爱父母、爱集体、爱生活。

每天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对孩子说\"我爱你\"。对孩子所做的每个细小的举动表示感谢,孩子也会学着感谢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让孩子在生活点滴中感受爱、表达爱、拓展爱,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涛。规矩和爱。北京理工出版社,2006、

[2]陈衍,陈新宇。亲子关系研究进展。毕节学院学报,2010(28)。

[3]刘晶。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4]郝庆辉。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佳木斯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5]白丽英,叶一舵。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宁波学报:教育科学报,2002(02)。

【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相关文章: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情绪的影响”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探究亲子关系对家长情绪的巨大影响力)

亲子关系的情绪管理:从认识到实践的旅程

一、情绪识别与理解

在亲子关系中,情绪的识别与理解是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基础。父母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声音的语调。同时,父母也要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含义,以便能够有效地回应孩子。

二、自我情绪管理

作为父母,自我情绪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孩子的挑战和压力时,父母需要学会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通过自我情绪管理,父母可以更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冲突,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三、亲子沟通与情绪表达

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关键。父母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诚实、开放的沟通,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四、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

在亲子关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父母需要学会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以应对冲突。通过引导孩子学会冷静思考、寻求妥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同时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冲突。

五、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

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父母可以与孩子建立深厚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六、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

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会逐渐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以及做出自己的决定,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塑造积极心态与幸福感

在家庭教育中,塑造积极心态与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幸福感。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可以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培养积极心态。同时,积极心态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

亲子关系的情绪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通过识别和理解情绪、管理自我情绪、有效沟通、调节冲突、建立信任与亲密关系、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塑造积极心态与幸福感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可以感受到被爱、被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成为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人。

大家都听说过情绪是会传染的。那么父母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

我们生气:都是孩子惹的祸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情绪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情绪状态良好有利于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顺利。

家长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从爱孩子的角度,自觉要求自己务必在教育孩子时做到冷静、理智。如是自身原因出现的情绪变化时,就不能影响了教育孩子的行为;是孩子原因引起的情绪冲动,也要保持冷静,公正地对待孩子。当孩子暴露出问题时,先不要大动肝火,而要弄清实情,否则会冤枉孩子,那是很要不得的。

如果你凭一时之怒教育孩子,就难免偏颇、过激,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当你发现对孩子的行为“忍无可忍”的时候,要确认一下,是孩子的行为确实糟糕,还是自己忍耐的限度太低?

如果是前者,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予以诱导;如果是后者,调整自己的认知,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尤其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套在孩子身上。

2、不要累积怒气。

我觉得忍耐怒气不是什么好习惯。忍耐的背后是息事宁人,是不满,是对对方的“恩赐”。习惯于忍耐的人,往往也是希望得到回报的人。而事实上,情绪是需要被发现并被接受的。管理情绪不表示是禁止怒气的产生。忍耐有时只是一种回避,不是对情绪的接纳。所以,有怒气,就要面对它。解决掉。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

:现阶段,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家长在孩子生活中始终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巨大影响。从学前儿童的情绪特征分析,着重体现在环境、行为和教育方式中。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家庭对学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接着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应策略,旨在为学前儿童提供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学前儿童;情绪管理

能力家庭教育是当下永恒的话题,父母的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情绪管理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综合认知。3~6岁阶段是孩子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父母格外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关心和理解孩子,及时宣泄负面情绪,实现学前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1、父母语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父母通过合理的语言,及时理解和分析孩子的情绪心理,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时,父母应该及时做出反应,给出必要的关注和引导,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被关注、被认可的。当孩子出现积极情绪,父母通过奖励的形式,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反之,父母若是批评教育,忽视对教育方式的引导,则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2、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调查表明,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情绪的自控水平也会提升,开始掌握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懂得照顾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情绪管理有着积极影响,幼儿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拥有平等的讨论空间,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幼儿产生非常快乐的情绪。父母要成为孩子童年时期的玩伴,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并教导他们懂得如何表达情绪。

3、父母行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中提高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1、情绪感染,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幼儿的情绪引导,情感的作用往往大于单一的说服式管理。有的父母喜欢理论说教,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味批评教育,不留任何情面,进而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更终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枯燥的说教无法在孩子心理和情绪上产生共鸣,儿童无法理解,时间一长,还会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对此,父母应该从情感上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给予其宽容的眼神,允许他们出现错误,努力改正,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在身后,家庭才是幸福的港湾。情感教育要想获得效果,关键是父母应该控制好自身情绪。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展现更正能量的一面,孩子耳濡目染,也能提升自我的情绪管理能力。

2、指导学前儿童正确控制情绪

要指导孩子正确控制情绪,首先应该确保家长拥有稳定情绪。例如,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感觉到自己情绪即将失控,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若这时候再严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再者,通过情绪转移的方式,并非是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而是通过其他形式,帮助孩子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部分性格内向的学前儿童,面临问题的时候,不会选择说出来,而是留在心中,晚一点倾诉。这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耐心对其进行陪伴,或者是给他温暖的拥抱,等到心理恢复正常状态时,再进行有效沟通。除此之外,父母始终要正确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教导儿童正确的情绪转移方式,如运动、唱歌、跳舞、面对面谈心等,主动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和不满。

3、加强沟通,理解学前儿童的内心需求

参考文献: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情绪管理”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影响家长情绪理论(探究亲子关系对家长情绪的巨大影响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