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如何应对挑战)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6 297 0

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如何应对挑战)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更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更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更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本文通过对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珞珈山街、水果湖和关山街4个办的城镇居民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当前亲子沟通的状况,分析了当前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望对亲子沟通的进一步改善有所帮助。

关键字:亲子沟通 中小学生 家庭

引言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不少父母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但大多数不是很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湖北经济学院学院的7名本科生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以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和珞珈山街等4个办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亲子沟通的现状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小学生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中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研究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在亲子沟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母亲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优于父亲。

图一

3、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

亲子沟通的发展状况

子女人数

百分比

父亲

58

62.40%

母亲

84

60.90%

4、父母愿意与子女交流,但子女有些话却不能与父母说。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4)徐文龙。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技巧浅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0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沟通之前先倾听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人际关系专家,一定有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请问,这些技巧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张国维(以下简称张):技巧不重要,原则才重要。亲子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原则不变。

记:特殊性有哪些?

记:可是,亲子沟通却是许多父母面对的难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首先,是父母不善于倾听,没有听清楚孩子的意见,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听起来很荒唐,其实大多数无效沟通和亲子对抗都是这样发生的,所以,父母们要牢记一条铁律:沟通之前先倾听。倾听包含两意思:,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第二,仔细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只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才会感受到被接受、被重视、被理解,父母才有可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记: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好像不难。

张:不见得。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不会控制情绪,经常词不达意,父母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容易南辕北辙,造成误会。这时,父母应该首先平复孩子的情绪,让他把事情从头到尾再说一遍,既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事情,又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父母要知道,孩子行为的背后必有正面的动机。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不是真相,只有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动机,知道他的心理,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这也是倾听。

记: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张: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尽管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对等,但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起码的尊重,不要摆家长的架子,更不能动辄辱骂、殴打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在家里有人权,否则,孩子是不会向父母倾吐心声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沟通了。人际关系学中有个术语,叫“信念价值观系统”,简称BV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VR,每个人都是凭借内在的BVR去处理每一件事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从孩子的BVR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然后看有没有比孩子的看法更全面、更好的、他所向往的价值,引导孩子自己去意识到这些新的可能性。当孩子的BVR得到改善甚至重建,他就获得了一次突破。这就是成长。

记:您能举例说明吗?

弦外之音更重要

记:许多家长很乐意与孩子沟通,可是效果不如意,有时把道理反复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懂。您认为这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的原因吗?

记:有些年龄大的孩子也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又是为什么呢?

张:沟通,不只是嘴皮子的事。正如书法,不在于写了什么字,而是怎么写:布局、枯润、徐疾、飞白、线条的跳跃与节奏,在作品中传递出什么气质,奔放、温婉、内敛、险峻、安康等,给予人们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沟通,决定其效果的,不在于说话的内容有多深刻、多华丽,而在于表达的方法:表情、动作、眼神,还有那种人们说不清楚,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情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沟通专家Bird Whistle博士就指出:影响沟通成效的因素中,内容占7%,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即重要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表达的方法。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也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四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记:亲子沟通,真的需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记:要做到这样的“自然”可不那么容易,对父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是啊,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高效沟通四原则

记:亲子沟通看似简单随意,其实蕴藏着深奥的智慧,值得父母深思。张博士,您能指导父母尽快成为沟通高手吗?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张:成为沟通高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更要讲究策略。不过,因为亲子关系天然亲密,只要掌握好四个原则,沟通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请详细谈谈。

张:个原则,就是耐心倾听。刚才探讨过了,不再赘述。

记:为什么要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呢?表达的意思不是一样吗?

张:心理学研究证实,语言的引导和内在的影响力是非常微妙而有力的。试着体验一下,念“我们”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对吗?这个词传递的是包容与接纳,属性是温暖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当行为,我仍然接纳他,我把他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人只有在被接纳时,才愿意敞开心扉沟通,才愿意真正去改变。再体验一下,念“你”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你”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属性是冷冰冰地论理甚至是指责,没有包容,更多的感受是被攻击,孩子的潜意识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系统,竭尽全力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时候的沟通,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艰难的。

记:第四个原则是什么?

张:第四个原则是少说“为什么”,多说“如何做”。在语言逻辑结构中,“为什么”对应的逻辑回答是“因为”,呈现的是证据、理由,针对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做”对应的逻辑回答是“这样做,方法一……方法二……”,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是创造性的,时态是未来时,就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孩子忘了写家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如果问孩子为什么忘了写作业,孩子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但于事无补,只能把亲子沟通变成一场口舌之争。如果父母问:“我在想,以后怎么才能不忘呢?”启发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专备一个记作业的本子,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比如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做完,等等。问题解决了,父母要的不正是这个吗?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亲子关系;逆反;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A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国内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处得都相当紧张,儿童期之前相对好一些,到了青春期那简直就是剑拔弩张。通过对山东商报2009年的526个家长热线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不良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不良的根源分析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1、父母感情不和。争吵的父母,冷战的父母,婚姻形同虚设的父母,委曲求全的父母,因为双方感情不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压抑,而父母自身因为无法解决婚姻矛盾,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权威,所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家庭结构复杂,隔代教育出现偏差。尤其是老人过分疼爱孩子,干涉子女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失去原则性。在热线电话中,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反应孩子厌学心理严重,运动能力不足,意志力薄弱。追问这些孩子的成长资料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孩子与父母、祖辈一起生活,因为祖辈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干涉,使孩子普遍缺乏意志力、自控力,怕吃苦怕受累,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逃避。而等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结果,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祖辈对孩子的过于袒护,导致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二)婴幼年亲情缺失导致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紧张、冷漠、敌对

1、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者身体的原因,子女从小主要由他人抚养,比如保姆、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子女因为缺少母乳喂养,没有感受到父母充足的搂抱、亲吻和抚摩,造成子女情感饥渴。等子女长大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如何努力弥补,似乎都于事无补。

3、父母一方缺位。完整的家庭结构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构成的。有的父亲或母亲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子或母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亲子之间出现情感隔阂。

(三)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

1、对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缺乏认识。在青春期以前,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把父母作为自己更信赖更值得尊敬的人。但进入青春期后,更初的成人感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其身心造成的约束开始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情感上开始疏远父母,观点和行为上也开始摆脱父母的约束,对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不同意见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其实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的表现。然而,由于父母对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的逆反行为表现得过于担忧和焦虑,结果在孩子的逆反行为面前,父母或者粗涉,或者胆战心惊,结果,父母的行为反过来又加剧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旅途中的一个小站。任何一位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没有必要对孩子的青春期过于焦虑。如果孩子的青春期能够顺利度过的话,相信孩子今后的旅途上更多的是愉快。

(四)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1、父母缺少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多的应该是倾听,要让自己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静静地听子女把话说完。很多时候,子女把话说完了也就没事了。用不着父母反复的说教。但事实往往恰恰相反,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更多停留在反复的说教,而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所以,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父母不信任孩子。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的不信任,他们是不会和父母进行真诚沟通的。当然,对此父母也有很多的苦衷。父母认为,自己之所以不信任子女,完全是因为子女一次次失信于父母。然而,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是成年人,有更多的经历和阅历,应该很清楚, 大多数情况下子女之所以失信于父母,并不是子女不诚信,而是子女不得不表面答应父母,他们内心里其实并不认同父母的观点,只是迫于父母的权威,或者为避免父母生气,或者为免遭父母的惩罚,不得不违心地答应父母。

3、错误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表达出了问题,总是用指责的姿态和语言对待子女,比如“你太让我伤心了!”“你什么时候才懂事啊!”“你还知道回来?你死在外面算了!”等等。这种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和带有强烈指责性的沟通内容,孩子心理上一般都难以接受。

当然,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不仅仅是上述四个方面,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是热线电话中比较集中的。

二、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父母要想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必须从夫妻关系入手。下面是针对几种夫妻关系给出的对策。

经常争吵的夫妻,争吵时必须避开孩子。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控制不住吵架了,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互相给一个台阶下,不要让孩子为家长担心。

喜欢冷战的家长,至少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一定的亲密度,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分开一段时间,但要对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明白家长们需要冷静一段时间,请孩子放心。家长分开后,不要把自己的不如意表现给孩子,要更加关心和照顾孩子,更加关心和照顾对方。检讨自己的行为,找回家庭的和睦。

离异的夫妻要互相尊重对方,对孩子要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至少承担责任的家长还能够获得孩子的敬畏。另外,双方都不要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双方都是更亲近的人,谁受到攻击,孩子都没法平心静气地接受(王晓春,2006)。

(二)参与孩子教育的家庭成员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家庭中更好有一个人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平时不大管孩子的一方要先支持另一方,即使另一方做错了,也要支持。但事后要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由主管孩子教育的一方向孩子说明情况,甚至当面给孩子道歉。

2、教育与行为的一致性。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是一套,对待自己却是另一套。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规定孩子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玩游戏,可是自己在家里却经常不读书不看报,而是看电视、玩游戏。这种教育与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容易导致孩子言行的不一致,另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教育资源,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三)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1、忽视孩子的错误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孩子的优点不说也会长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缺点不说出来孩子可能就改不了,这是很多父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是在他人良好的评价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如果家长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经常指责孩子的缺点,孩子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越来越自卑。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让孩子不断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扬光大。受到父母赏识的孩子一般不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当然,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有事实根据。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缺乏事实根据,甚至与事实根本不符,是不可能激励孩子的,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让孩子多吃苦,多承担生活的责任,让孩子在承担责任中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同时学会体谅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了,似乎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本着这样的思想,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不懂得让孩子承担责任,造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一代,孩子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无能感、无价值感。孩子缺乏吃苦精神、没有责任感的后果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出现了错误,孩子不去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而是喜欢推卸责任,埋怨别人,而这个被孩子埋怨的人又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应该舍得孩子吃苦,让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在承担责任中真正懂得感恩。

(四)亲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有效沟通

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信任孩子是沟通的前提。孩子一旦感觉到你的不信任,他是不会和你沟通的;倾听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很多家长把沟通当成了说教,所以孩子不胜其烦。

2、倾听孩子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家长善于给孩子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很多时候,孩子把话说完了也就没事了,用不着你反复地说教,道理孩子都懂,甚至比你还会讲道理。

3、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沟通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你这样做,我很难过。”“今天你回来得这么晚,我很担心。”“如果你以后不能按时回来,我希望你能及时告诉我,以免我瞎担心。”等等。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以理解和温暖,容易唤起孩子的同理心,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2]王晓春。困难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一、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强化专注技术团队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还有专注化技术团队建设,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学校要重视不断完善该类机构,如设置专注机构,由专员任职。此外,学校还要进行课题探究,学校可创建课题小组,设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主题。通过促进同级学校沟通交流进行扬长避短,还可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力求支持。此外,有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教育技术的力量,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加强理论探究工作并逐步实施。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 亲子沟通;初中生;行动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更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更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更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更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更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更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更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国内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之5: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1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生亲情教育,增强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更真切更朴素更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安康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

[5][美]Roger R。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国内轻工业出版社,2004、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师范出版社,200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很多博物馆都会面临大客流,如何在压力下与观众做有效的沟通是每个博物馆的必修课。本文以一个博物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积极聆听、积极反馈、有效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事实上,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沟通,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沟通”是门很大的学问,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多,接下来,我将以博物馆的角度,来谈谈在压力下如何与观众做更有效的“沟通”。

首先,这里提到的压力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客流压力,而该更广义地理解为由客流压力所造成的诸如情绪、人力配备和资源分配上的各种压力。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在这些压力下,人很容易丧失必要的判断力和控制力。而一旦丧失了这些,就会引起一些原先不必要产生的矛盾。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键的沟通技巧——积极聆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沟通中更重要的是“说”,似乎只有说清楚了才能表达完整自己的意思。其实不然,在一场有效的沟通中,“听”比“说”更重要。

其实“听”的实质是为了充分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因为只有清楚这些,才具备有效沟通的资格。不然,只能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所以,当面对一群观众,面对一堆急着需要你处理的事件时,请先静下心来,倾听对方,在听完以前不要急于打断对方。

二、有效的沟通技巧——积极反馈

首先,更直接的反馈方式是“问”。这里说的“问”并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指在听完对方叙述,并了解对方需求后,就要积极反馈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询问对方:您认为这样处理可以吗?如果对方还有疑义,那么就继续就细节处进行修正,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力求让对方满意。如果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则应向对方说明,请对方谅解,或者让对方等你向上级请示后再做回答。但是,请记住,不要以命令或要求的口吻来说这些,而应一律以征询的口吻来说,即以“您认为这样处理可以吗?”来作为尾句。除非是蛮不讲理的观众,一般的观众当被这样询问时,都会感觉得到了尊重,态度自然就会有所缓和,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生亲情教育,增强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体验,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验,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更真切更朴素更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 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安康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体验,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针对生的亲情教育现状,结合一些高校亲情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在生中开展亲情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体验,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8-79、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52-53、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103、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出版社,2003:271-272、

[8]赵建岭.论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 Z1:358、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1.通过学生感化家长

如果说班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那么学生就是班和家长之间的载体,如何利用这个载体感化桥梁另一端的学生家长,是作为班必须具备的的一项技能。具体如何感化呢?方式比较多,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成功案例:

【案例1】:2003年,我班有一名叫纪云的男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和父母亲关系紧张,有一次甚至因家庭琐事,闹出了和他父亲大打出手的尴尬场景。而且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业困难。行为态度的恶劣以及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引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经常给我打电话发泄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但是,一次数学月考纪云破例的考了高分,看到纪云欣喜若狂的摸样,我心中有了主意。这次和他交流特别顺利,我趁机鼓励他只要勤奋,各科都能学习优秀。从此,见到的都是他努力学习的身影。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跻身于年级前列。我又趁机找他谈话,指出不仅要学习优秀,而且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尤其要和父母亲关系融洽。第二天,我接到了他父亲激动地电话,除了一直说谢谢,别无它话。由此可见,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从细微处找到改变学生的机会,通过学生就能感化家长。

2.通过琐事感动家长

魏书生曾说:“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事实如此,作为一名高中班,不是每天操劳国家大事,也不是每天踌躇于民生之计,而是忠于扮演自己的角色,每天忙碌于班级琐事。就像作家张爱玲曾说的:“每天坚持做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人。”由此笔者认为,能把每天的班级琐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班。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就更需要班有一定的艺术性。怎么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呢?

3.通过交流感染家长

能与家长和谐地交流,是每一个教师教育好学生,履行好职责的基本素质;是创造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一门艺术;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根本大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班老师)都很想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但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沟通时缺乏艺术性;沟通的内容往往侧重学生的不足,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那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在与家长沟通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案例3】:2009届,我班有一名叫俞立刚的男生,因是体育特招生,文化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喜欢上网吧,爱好打群架。任课教师谈及他,都极其厌恶,恨不能把他开除掉,他父亲对他也是万分的失望。一次去家访,碰巧他父亲正在打电话,当时他父亲情绪比较激动,声音歇里斯底。原来俞立刚弟弟的班正因为学生打架进行电话家访。通话结束,我递给他一杯茶水,面带微笑给他点头示意。大约五分钟后,他平复了心情,问儿子是否又闯了祸。我摇摇头说:“你的儿子近段时间进步较大,情商特高,非常尊敬老师,班级学科教师都寄予厚望。”听后他露出异常吃惊的面容,然后又欣慰的笑了。我趁热打铁:“他的进步与你的家庭教育的结果,班级学科教师都非常佩服你。”然后我们又聊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临走的时候,我委婉的讲出,若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学生定会有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他抓着我的手一直说:“谢谢”。高考结束,俞立刚不负众望,考上了理想的体育学院。由此案例看出,班语言艺术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微笑、眼神、语言感染家长。

4.通过谎言感悟家长

时代呼唤创新,班工作也不例外,一个班工作创新艺术的时代已悄然到来。没有艺术性的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班工作就沦为技术性的管理,班也滑为“班级保姆”或“班级警察”的角色。善于编织“谎言”来引导理想的家庭教育也是班必备的职业艺术。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有时“说谎”也是一门艺术。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面对与解决童年冲突,学习控制侵略性,有效脱离父母等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个人意识觉醒,祈求独立,渴望能够走出去看世界,形成自己一套价值观。

这个阶段的孩子,各方面飞速发展,认知更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建立,是人生重组过程开始的时期,这个重组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为后期人生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考验着每一个父母,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青春期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一旦遇到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大多不知所措,难以拿出有效对策,往往干脆就是简单粗暴对待,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有的孩子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剧烈反抗,经常跟父母吵架或发脾气,有时跟父母冷战;有的孩子不愿跟大人沟通,对事情漠不关心,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不喜欢跟老师接触;还有的孩子当着大人的面赞成大人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行为表现却相反,父母说什么都表面答应,但是依旧我行我素。家有青春期孩子,家庭仿佛随时能变成战场,亲子战争说爆发就爆发。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青春期叛逆未必是坏事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光和青春的导师们表示,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叛逆这件事。

叛逆其实是件好事,它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叛逆其实也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5招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父母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1、父母需要树立全新育儿观,努力学习青春期教育知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非常迅速、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家长不能全凭老经验或无师自通来处理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家长们必须与时俱进,拿出时间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卓育英才旗下的光和青春系列课程,其中的亲子同修课程天生骄傲,不仅是一个深度聚焦青春期困惑的课程,更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启改变青春期生活的旅程,帮助父母树立全新育儿观,让家长清晰时代教育方向,找到问题根源,标本兼职,赢在当下。

家长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职业,因此光和青春还专门为父母们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课,教会父母运用心理学技巧,及时解除青春期孩子内心的紧张、忧虑、烦恼,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信任、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家长真正成为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

2、父母需要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和表现,包括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孩子对自我的关注,孩子对理解、信任、平等、尊重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成功与挫折,孤僻与合群,顺从与逆反,精神是否健康,有无恋爱和失恋,有无网瘾游戏瘾,有无接触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等等,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如果发现晚了,很可能导致问题严重,难以解决。但是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要坐视不理,可以求助专注机构,多渠道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3、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实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处境和具体问题,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困惑和感受,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一旦发现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就不能回避,也不能无关痛痒敷衍说几句,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一顿打骂教训完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与孩子好好沟通。

4、父母需要平等对待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必须有正确认识,不能再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家长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要给他们理解和信任,尽量满足孩子成长发展的合理要求,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5、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只有让家庭的爱能照亮孩子的心灵。只要孩子的心灵是阳光的,即使青春期有这样那样的困扰,那也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孩子自己都会妥善处理。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才能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以上关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如何应对挑战)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面对与解决童年冲突,学习控制侵略性,有效脱离父母等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个人意识觉醒,祈求独立,渴望能够走出去看世界,形成自己一套价值观。

这个阶段的孩子,各方面飞速发展,认知更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建立,是人生重组过程开始的时期,这个重组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为后期人生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考验着每一个父母,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青春期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一旦遇到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大多不知所措,难以拿出有效对策,往往干脆就是简单粗暴对待,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有的孩子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剧烈反抗,经常跟父母吵架或发脾气,有时跟父母冷战;有的孩子不愿跟大人沟通,对事情漠不关心,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不喜欢跟老师接触;还有的孩子当着大人的面赞成大人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行为表现却相反,父母说什么都表面答应,但是依旧我行我素。家有青春期孩子,家庭仿佛随时能变成战场,亲子战争说爆发就爆发。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青春期叛逆未必是坏事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光和青春的导师们表示,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叛逆这件事。

叛逆其实是件好事,它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叛逆其实也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5招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父母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1、父母需要树立全新育儿观,努力学习青春期教育知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非常迅速、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家长不能全凭老经验或无师自通来处理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家长们必须与时俱进,拿出时间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卓育英才旗下的光和青春系列课程,其中的亲子同修课程天生骄傲,不仅是一个深度聚焦青春期困惑的课程,更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启改变青春期生活的旅程,帮助父母树立全新育儿观,让家长清晰时代教育方向,找到问题根源,标本兼职,赢在当下。

家长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职业,因此光和青春还专门为父母们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课,教会父母运用心理学技巧,及时解除青春期孩子内心的紧张、忧虑、烦恼,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信任、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家长真正成为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

2、父母需要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和表现,包括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孩子对自我的关注,孩子对理解、信任、平等、尊重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成功与挫折,孤僻与合群,顺从与逆反,精神是否健康,有无恋爱和失恋,有无网瘾游戏瘾,有无接触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等等,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如果发现晚了,很可能导致问题严重,难以解决。但是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要坐视不理,可以求助专注机构,多渠道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3、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实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处境和具体问题,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困惑和感受,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一旦发现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就不能回避,也不能无关痛痒敷衍说几句,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一顿打骂教训完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与孩子好好沟通。

4、父母需要平等对待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必须有正确认识,不能再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家长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要给他们理解和信任,尽量满足孩子成长发展的合理要求,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5、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只有让家庭的爱能照亮孩子的心灵。只要孩子的心灵是阳光的,即使青春期有这样那样的困扰,那也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孩子自己都会妥善处理。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才能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第1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青春期 叛逆 对策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今孩子进入初中变得不听话,难管。有的孩子甚至会和老师、家长“对着干”。这种种现象表明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带刺的玫瑰。初中生处于青春初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等原因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青春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青春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一、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成因

初中学生产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国内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和家长“对着干”。因此,孩子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更反感的是家长的指责,而让他们反感的原因就是家长们盛气凌人。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身体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与此同时,学校个别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青春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促使学生们的叛逆心理产生。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学生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得多。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青春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二、针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策略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浇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3、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随意侵犯,但要从孩子平常的言行中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4、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一贯坚持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对待问题不要情绪化,不要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关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我想,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齐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对待学生的青春叛逆心理,用心呵护这些玫瑰,让他们绽放得更加绚丽。

第2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早期 尊重 理解 沟通 疏导

后来,逐渐有家长爆料:一直以来都很听话的孩子,从五年级下期开始到升入六年级后,就逐渐变得不太省心了,开始抵触父母的批评和劝导,经常顶嘴、闹脾气。作为教师,我们都遭遇过任性和叛逆的学生。除了紧锣密鼓地找孩子们谈心之外,我还为此专门召开了家长会,与这些忧心忡忡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

1、独立意识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在思想上容易反抗、抵触和对立。

2、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希望与别人平等交流,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惟命是从。

3、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容易波动和混乱,常常容易冲动,鲁莽行事,不计较行为后果。

4、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比成绩好的孩子更加反叛,而且男生多于女生。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疏导

1、平等交流,正确疏导。很多父母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叛逆容易学坏,因此必须严格管理,强硬打击,棍棒教育,结果导致孩子恐惧、敌对情绪强烈,亲子关系极为紧张。L的爸爸是个精明、能说会道的生意人,沉默寡言而又成绩不好的儿子在他看来极其木讷、愚笨,他恨铁不成钢,而且坚信“不打不成器”。L在他的作文里写到:“在爸爸眼里,我纯粹就是个傻瓜,大傻瓜,一无是处。”L的妈妈告诉我,L在家从来不主动说话,也不和家人在同一桌上吃饭。无论面对爸爸的打骂还是妈妈的奉劝,他从来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他妈妈很无奈地说:“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儿子心里在想什么。”其实L告诉我,自己每天下午之所以心焦火燎地想方设法溜出家门,只是和小伙伴去学校操场打一阵篮球而已,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去干什么坏事。我问他为什么不和父母好好协商,科学安排作息时间?L说,家里除了爸爸的训斥就是妈妈的唠叨,自己什么都不愿也说不想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殊不知,大禹的治水方案留给我们更深的启示是防患意识和疏导技巧。在教育心理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即对孩子采取疏导和说服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不能采用粗暴、强制和权威的压制方案。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疏导其情绪,引导其自我反省,使其自我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过来。孩子只有心服口服,才能消除敌对情绪,亲子关系才能和睦。

2、尊重理解,有效沟通。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服从和遵守老师和家长的命令;不再叽叽喳喳地围着父母说心里话,而是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或者忽然变得很臭美;有时还会坚持己见,据理力争……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有的家长无所适从,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总担心孩子会出什么事。自从我班的X离家出走了一次之后,她的爸爸时常拨通我的电话说:“老师,X这几天在校表现怎么样,情绪正常吗?我发现她昨晚好像有心事。”“X的家庭作业完成得好吗?你帮我问问她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需要的,她要什么我给她买什么。”宝贝女儿竟然变成了父母心中的定时炸弹,而我却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真是一种怪异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关系。其实X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她很懂事,爱憎是非分明,常常主动找我谈班里的事情。我问X为什么要离家出走,那一刻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说,其实也没有别的想法。那天她向妈妈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被忽略了,顿时觉得心里很委屈,就想一个人走回老家去找爷爷奶奶。她的父母经营一家餐馆,平时非常忙。她从小由爷爷奶奶带,上小学了才来到父母身边。事实的真相远远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不难理解,一个在童年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受了委屈之后,去寻找自己从小更信任依赖的亲人倾诉,她的离家出走只是为了寻求温暖和安慰而已。遗憾的是家长并没有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冷静地分析问题,而是一味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就不会出事,这种变形的小心翼翼的爱,只会导致亲子关系更加尴尬紧张。

第3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摘 要 现今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出现叛逆行为的学生日益渐多,越来越难以管教,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事情也越来越超出我们的预想和承受能力,我们找到消除叛逆行为的对策,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或消除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叛逆行为 成因 对策

现今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困扰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出现叛逆行为的学生日益渐多,越来越难以管教,逃学、出走、打架、体罚、自杀等高危叛逆行为在现今的学校教学中出不穷,任何体育教师都不想因管理此类学生而牵扯到该事件中。而叛逆行为又是现今高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出现叛逆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叛逆行为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的“过渡期”,爱面子非常在乎自己的自尊心,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向往校外生活,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其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我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国内长时间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不可以有自我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社会出现不少“狼爸”“狼妈”。长期处于如此家庭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倾诉对象,他们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安全感”,产生叛逆心理。因此,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常常找老师帮忙解决。其次,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孤儿、留守儿童家庭成长的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比例极大。他们缺少完善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呵护,部分学生性格比较怪异叛逆,内心比较脆弱,自尊心极强,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谈,在班级中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的家庭影响让他们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三、练习的内容与需求不一致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有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对练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会厌恶或躲避自己不喜爱的练习内容,练习内容的选择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容易会诱发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叛逆行为极容易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练习内容的难度超过学生的需求,学习目标定得太高或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无法完成练习,感到特没面子,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这样就有了叛逆心理,叛逆行为很容易被诱发出来。

四、教师因素

在叛逆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教师的因素占近47%。主要原因就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表现为:部分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严师”自居,学生的一切都得按自己的要求做,学生没有自;教师语言刻薄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批评的时间、场合、时机不恰当;教师专注能力差,没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教师对学生问题处理不公正,不能秉公办事;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经常无故“卖课”;对女生生理期缺乏“人”情等。以上表现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引起学生叛逆行为。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专注素质

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注基本功,能做到“里外兼修”,特别是我们年轻的体育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加强提高自身的专注素质,这不仅仅指专注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注知识的汲取。我们要把握住教师的角色,有耐心、有涵养地去解决问题,以良好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同化”学生,让学生“听其道信其言”,顺从教师。

(二)正确的心理疏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只有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调适和矫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让学生认清体育课的本质,知道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了解高中年龄段自己的心理特点,懂得不良行为习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掌握正确的心灵沟通方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三)善于和学生“谈心”

现今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叛逆行为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叛逆行为的成因受多方面综合的影响。对叛逆行为成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消除叛逆行为的对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了解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内心需求,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或消除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叛逆行为,给学生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第4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爱是世界上更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转贴于 国内论文下载中心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如何。

第5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独立自主

[作者简介]陈兆丰,攸县教育局干部,湖南攸县412300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许多家长发现原来性格温顺、乖巧可爱的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异常了。一位家长对我说,自从儿子进入初二以来,变得不愿搭理父母了,一周也跟他说不了几句话。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说那是不对的,他却偏偏那样做。你多说他几句,他要么就不理不睬横眉冷对,要么就冲你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仿佛突然之间你成了他的敌人,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这时做家长的需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交流,做到及时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以便帮助孩子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到达灿烂光辉富有成就的成人期。

一、什么是青春期叛逆

二、产生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1、思维发育趋于成熟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对事物和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从前他们崇敬父母,相信父母和老师教的总是正确的,而现在他们通过自己在社会上与别人的实际交往,以及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得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发现父母的观点不对,在现实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只是一些冠冕堂皇不切实际的大道理,与自己的认识恰恰相反,从而对父母的说教产生了不信任。同时,随着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发现从前一味相信父母总是正确的看法也很不对。进而产生了对父母管教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于是逐渐出现语言上的顶撞和行为上的逆反。

2、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

4、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的失当

根据笔者的观察,父母自身的性格不好,父母自己行为习惯上的缺陷越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表现得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居高临下,管教孩子的态度是粗暴的、不容质疑的命令式,家长作风严重,民主气氛不浓,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心里反感走向行为上的反抗。有的父母以前对孩子溺爱而疏于正当的管教,现在孩子出现了问题,就好像突然醒悟过来,马上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制订了详细的家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么做。让孩子一下子觉得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父母教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背后自己的言行却是另一套。让孩子觉得大人道貌岸然,非常虚伪而不可信,从而从心里反感父母的说教,甚至从心底里瞧不起父母。特别是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以及经历了父母从冷战到公开反目到更后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和一些重新组合家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产生对家人和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一切家人和老师的说教和管束都会予以坚决的抵制和反抗,不管对与错。那怕明明自己已经觉得父母说得对,也会条件反射地作出反抗的决定。

三、家长应如何应对

1、完善自我,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画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给孩子自由,实行自我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更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更好办法是进

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只有自我教育才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有必要提醒的是,“无形驾驭”绝不等于放任自流,事实上,无形驾驭的过程,正是家长时刻关注并通过自身努力来引领孩子成长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善用“表扬”工具,表扬是孩子做对事情、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家长善于发现优点,并不断强化优点,甚至在“缺点”中发现优点,给予肯定,用强化优点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战胜缺点,这样的表扬会使孩子将优良行为固定下来,直至成为一种为人处事的习惯。事实上,不论孩子缺点有多少,每一天、每一周总会有些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比如清理了自己的书包,家长都应及时表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就意味着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至于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讲明道理,找出避免重犯错误的方法,更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不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而作出过分的举动。家长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做父母的要求孩子怎么做,先应该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孩子反感自己时想想我是怎么做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样可以帮助家长从改变孩子的角度转到自我改变的角度上来,只有当家长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他就自然地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成长榜样,孩子就会仿效父母,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更好的教育,胜过一切语言说教。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家庭,就是为了每个成员而存在,是为了支撑和帮助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单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相应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身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成长,孩子长大了,如果家长没有“长大”,以自己的“不变”应孩子的“万变”,必然遭到孩子“自卫反击”。反之,家长及时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随时学着做父母,不断提升自己做父母的本领,同时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善待他人,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就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构建一个生机蓬勃的成长型家庭。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在教育理论中,“平等尊重”常被作为首要原则提出来,很多家长似乎也懂这个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不由自主端起家长架子,耍起家长权威,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如果家长过多干涉和保护,甚至表现出不信任,比如偷窥孩子日记、盘查甚至跟踪孩子行踪等等,就会让孩子感到独立自主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必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家长一定要放下身段,真正将孩子视为平等独立个体,换位思考。没有平等和尊重,就不会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努力接纳孩子的感受。少指责,多鼓励;少责骂,多微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孩子,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逆反行为严重的孩子,其背后大多是恶化的亲子关系。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要正确认识两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冷静对待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运用倾听、交谈等适当的沟通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要太郑重其事一本正经,更好选择在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时进行,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散步、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彼此心情都很放松,也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更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对孩子的不良言行,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指手划脚严厉批判,要努力使孩子与家长之间达到无话不谈的境界。

3、及时发现问题。做孩子的心理

第6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您好!一到五年级,好像一切都不同了,爸妈一改从前的“怀柔”政策,开始严格管束和督促我。原来特别希望他们管我,可是现在我不想受他们管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对我的关心中透露着不信任。难道我就那么笨,要他们不停地催我笨鸟先飞?我不想听这些话!我好想告诉他们我心里的想法,但在他们的眼中,没有长大的孩子是不能有自己思想的。我试着和他们沟通,想告诉他们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我讨厌他们老是问我的成绩和名次。我和他们的关系现在挺僵的,我觉得我一直在和他们作斗争。在父母的眼里,我是个越来越叛逆的人,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感觉无处可逃的小可渴望沟通的小可:

你好!在你的信里,尽管用了“反抗”和“叛逆”这两个词,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你有想和父母进行良好沟通的愿望。在我看来,你的“反抗”和“叛逆”都是内心渴望沟通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在你的信中我看到,你开始讨厌他们催促你要笨鸟先飞,对他们谈论你的学习成绩与考试名次表现得非常不耐烦,与父母的关系在你这里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当然,逆反心理的形成还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都会在无形当中给孩子增加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地累积而又得不到有效疏导的时候,就会使人在情感上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劝导与指教持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的态度。

还需要了解的是,有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情绪上也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比较容易急躁、激动、发怒和生气。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控制下,对交流的双方来说,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关系也会变得更难处理。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现在学习紧张而且压力大的你来说,对父母的严格管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他们的“关心”始终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一定要完全认可。因此,对于他们教导正确的部分,要认真地接受和听取,千万不能因为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满而全盘否认。

第7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论文]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存教育措施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侧击法、真情引导法、实践体验法、潜移默化法、宽容理解法、欲擒故纵法、满足合理需要法等,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家长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和教师、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了,明明是正确的教导孩子们却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孩子是自己的,我说他是为他好,他就必须听我的话。没有想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对家长的责备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时产生的对立情绪,它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禁止他们抽烟,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偷着抽;对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师、家长等成人们的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机能,实际上是由于成人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严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采取硬性压制,更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不是只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关键在于成人们采取何种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学习。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想一窥究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如有个孩子爱玩水,经常把家里所有的杯子都装满水,家长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欢。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加强,他们开始尝试独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持怀疑态度,甚至甘愿冒着受罚的风险去亲自尝试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虽然这个“禁果”可能并不甜美。这种逆反心理不是对现实的叛逆,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们不拘于现有的认知与准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与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这种逆反心理就存在着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种逆反心理是由抵触情绪引起的。引起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干部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却又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家长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揪住不放,整天反复唠叨……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们对外界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满,但个人又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他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由抵触情绪引起的逆反心理对外界的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会感到反感,这时教师、家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不能一味说教、责骂,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若是一味打、压、禁,只会使他们走向极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对症下药,然后利用其特点,消除不利因素,以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旁敲侧击法

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青少年们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

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事,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或是对他们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为光火,轻则唠叨不停,重则拳脚相加,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叛逆的道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对他们过度保护,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潜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在发现正面教育无效时就要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让他们从教师、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教师、家长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引导远比说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宽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纪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因此当他们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达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动辄打骂。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也会使他们形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6.欲擒故纵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第8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我认为“对不起”是在你确定会改正错误或立刻改正的情况之下说的。比如,在公交车上踩到别人的脚,马上挪开,对他说“对不起”;再比如,做菜时盐放多了,说“对不起”,并确定在下次少放一些。也就是说,你若不能做到以上两点,就不要道歉,因为那样毫无意义。说“对不起”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曾经的我是一个叛逆少女,正值青春期的我肆无忌惮地生活着,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问题都无所顾忌,从未深究,也因为如此我也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她总是帮助我,照顾我,包容我。一次和她相约出去玩,因睡过头而迟到,我向她道歉,她很大度的原谅了我,可是因为有时犯懒,所以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每次我都会对她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原谅我吧,好不好?”直到有一天,她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就不能说些别的吗?不要总说对不起,你又改不了。”

那时的我因为处于叛逆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后来虽然我依旧如此,但我和她还是好朋友,只是有时会觉得对不起她,但又不知道怎么去说。

第9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心理健康 叛逆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本质及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学习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所以说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以上关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如何应对挑战)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更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更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更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本文通过对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珞珈山街、水果湖和关山街4个办的城镇居民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当前亲子沟通的状况,分析了当前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望对亲子沟通的进一步改善有所帮助。

关键字:亲子沟通 中小学生 家庭

引言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不少父母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但大多数不是很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湖北经济学院学院的7名本科生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以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和珞珈山街等4个办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亲子沟通的现状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小学生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中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研究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在亲子沟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母亲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优于父亲。

图一

3、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

亲子沟通的发展状况

子女人数

百分比

父亲

58

62.40%

母亲

84

60.90%

4、父母愿意与子女交流,但子女有些话却不能与父母说。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4)徐文龙。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技巧浅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0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沟通之前先倾听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人际关系专家,一定有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请问,这些技巧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张国维(以下简称张):技巧不重要,原则才重要。亲子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原则不变。

记:特殊性有哪些?

记:可是,亲子沟通却是许多父母面对的难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首先,是父母不善于倾听,没有听清楚孩子的意见,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听起来很荒唐,其实大多数无效沟通和亲子对抗都是这样发生的,所以,父母们要牢记一条铁律:沟通之前先倾听。倾听包含两意思:,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第二,仔细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只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才会感受到被接受、被重视、被理解,父母才有可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记: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好像不难。

张:不见得。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不会控制情绪,经常词不达意,父母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容易南辕北辙,造成误会。这时,父母应该首先平复孩子的情绪,让他把事情从头到尾再说一遍,既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事情,又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父母要知道,孩子行为的背后必有正面的动机。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不是真相,只有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动机,知道他的心理,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这也是倾听。

记: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张: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尽管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对等,但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起码的尊重,不要摆家长的架子,更不能动辄辱骂、殴打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在家里有人权,否则,孩子是不会向父母倾吐心声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沟通了。人际关系学中有个术语,叫“信念价值观系统”,简称BV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VR,每个人都是凭借内在的BVR去处理每一件事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从孩子的BVR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然后看有没有比孩子的看法更全面、更好的、他所向往的价值,引导孩子自己去意识到这些新的可能性。当孩子的BVR得到改善甚至重建,他就获得了一次突破。这就是成长。

记:您能举例说明吗?

弦外之音更重要

记:许多家长很乐意与孩子沟通,可是效果不如意,有时把道理反复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懂。您认为这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的原因吗?

记:有些年龄大的孩子也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又是为什么呢?

张:沟通,不只是嘴皮子的事。正如书法,不在于写了什么字,而是怎么写:布局、枯润、徐疾、飞白、线条的跳跃与节奏,在作品中传递出什么气质,奔放、温婉、内敛、险峻、安康等,给予人们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沟通,决定其效果的,不在于说话的内容有多深刻、多华丽,而在于表达的方法:表情、动作、眼神,还有那种人们说不清楚,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情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沟通专家Bird Whistle博士就指出:影响沟通成效的因素中,内容占7%,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即重要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表达的方法。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也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四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记:亲子沟通,真的需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记:要做到这样的“自然”可不那么容易,对父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是啊,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高效沟通四原则

记:亲子沟通看似简单随意,其实蕴藏着深奥的智慧,值得父母深思。张博士,您能指导父母尽快成为沟通高手吗?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张:成为沟通高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更要讲究策略。不过,因为亲子关系天然亲密,只要掌握好四个原则,沟通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请详细谈谈。

张:个原则,就是耐心倾听。刚才探讨过了,不再赘述。

记:为什么要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呢?表达的意思不是一样吗?

张:心理学研究证实,语言的引导和内在的影响力是非常微妙而有力的。试着体验一下,念“我们”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对吗?这个词传递的是包容与接纳,属性是温暖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当行为,我仍然接纳他,我把他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人只有在被接纳时,才愿意敞开心扉沟通,才愿意真正去改变。再体验一下,念“你”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你”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属性是冷冰冰地论理甚至是指责,没有包容,更多的感受是被攻击,孩子的潜意识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系统,竭尽全力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时候的沟通,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艰难的。

记:第四个原则是什么?

张:第四个原则是少说“为什么”,多说“如何做”。在语言逻辑结构中,“为什么”对应的逻辑回答是“因为”,呈现的是证据、理由,针对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做”对应的逻辑回答是“这样做,方法一……方法二……”,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是创造性的,时态是未来时,就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孩子忘了写家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如果问孩子为什么忘了写作业,孩子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但于事无补,只能把亲子沟通变成一场口舌之争。如果父母问:“我在想,以后怎么才能不忘呢?”启发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专备一个记作业的本子,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比如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做完,等等。问题解决了,父母要的不正是这个吗?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亲子关系;逆反;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A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发展的好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国内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处得都相当紧张,儿童期之前相对好一些,到了青春期那简直就是剑拔弩张。通过对山东商报2009年的526个家长热线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不良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不良的根源分析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1、父母感情不和。争吵的父母,冷战的父母,婚姻形同虚设的父母,委曲求全的父母,因为双方感情不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压抑,而父母自身因为无法解决婚姻矛盾,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权威,所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家庭结构复杂,隔代教育出现偏差。尤其是老人过分疼爱孩子,干涉子女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失去原则性。在热线电话中,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反应孩子厌学心理严重,运动能力不足,意志力薄弱。追问这些孩子的成长资料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孩子与父母、祖辈一起生活,因为祖辈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干涉,使孩子普遍缺乏意志力、自控力,怕吃苦怕受累,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逃避。而等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结果,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祖辈对孩子的过于袒护,导致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二)婴幼年亲情缺失导致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紧张、冷漠、敌对

1、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者身体的原因,子女从小主要由他人抚养,比如保姆、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子女因为缺少母乳喂养,没有感受到父母充足的搂抱、亲吻和抚摩,造成子女情感饥渴。等子女长大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如何努力弥补,似乎都于事无补。

3、父母一方缺位。完整的家庭结构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构成的。有的父亲或母亲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子或母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亲子之间出现情感隔阂。

(三)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

1、对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缺乏认识。在青春期以前,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把父母作为自己更信赖更值得尊敬的人。但进入青春期后,更初的成人感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其身心造成的约束开始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情感上开始疏远父母,观点和行为上也开始摆脱父母的约束,对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不同意见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其实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的表现。然而,由于父母对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的逆反行为表现得过于担忧和焦虑,结果在孩子的逆反行为面前,父母或者粗涉,或者胆战心惊,结果,父母的行为反过来又加剧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旅途中的一个小站。任何一位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没有必要对孩子的青春期过于焦虑。如果孩子的青春期能够顺利度过的话,相信孩子今后的旅途上更多的是愉快。

(四)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1、父母缺少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多的应该是倾听,要让自己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静静地听子女把话说完。很多时候,子女把话说完了也就没事了。用不着父母反复的说教。但事实往往恰恰相反,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更多停留在反复的说教,而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所以,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父母不信任孩子。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的不信任,他们是不会和父母进行真诚沟通的。当然,对此父母也有很多的苦衷。父母认为,自己之所以不信任子女,完全是因为子女一次次失信于父母。然而,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是成年人,有更多的经历和阅历,应该很清楚, 大多数情况下子女之所以失信于父母,并不是子女不诚信,而是子女不得不表面答应父母,他们内心里其实并不认同父母的观点,只是迫于父母的权威,或者为避免父母生气,或者为免遭父母的惩罚,不得不违心地答应父母。

3、错误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表达出了问题,总是用指责的姿态和语言对待子女,比如“你太让我伤心了!”“你什么时候才懂事啊!”“你还知道回来?你死在外面算了!”等等。这种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和带有强烈指责性的沟通内容,孩子心理上一般都难以接受。

当然,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不仅仅是上述四个方面,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是热线电话中比较集中的。

二、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父母要想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必须从夫妻关系入手。下面是针对几种夫妻关系给出的对策。

经常争吵的夫妻,争吵时必须避开孩子。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控制不住吵架了,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互相给一个台阶下,不要让孩子为家长担心。

喜欢冷战的家长,至少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一定的亲密度,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分开一段时间,但要对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明白家长们需要冷静一段时间,请孩子放心。家长分开后,不要把自己的不如意表现给孩子,要更加关心和照顾孩子,更加关心和照顾对方。检讨自己的行为,找回家庭的和睦。

离异的夫妻要互相尊重对方,对孩子要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至少承担责任的家长还能够获得孩子的敬畏。另外,双方都不要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双方都是更亲近的人,谁受到攻击,孩子都没法平心静气地接受(王晓春,2006)。

(二)参与孩子教育的家庭成员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1、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家庭中更好有一个人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平时不大管孩子的一方要先支持另一方,即使另一方做错了,也要支持。但事后要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由主管孩子教育的一方向孩子说明情况,甚至当面给孩子道歉。

2、教育与行为的一致性。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是一套,对待自己却是另一套。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规定孩子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玩游戏,可是自己在家里却经常不读书不看报,而是看电视、玩游戏。这种教育与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容易导致孩子言行的不一致,另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教育资源,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

(三)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1、忽视孩子的错误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孩子的优点不说也会长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缺点不说出来孩子可能就改不了,这是很多父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是在他人良好的评价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如果家长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经常指责孩子的缺点,孩子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越来越自卑。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让孩子不断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扬光大。受到父母赏识的孩子一般不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当然,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有事实根据。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缺乏事实根据,甚至与事实根本不符,是不可能激励孩子的,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让孩子多吃苦,多承担生活的责任,让孩子在承担责任中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同时学会体谅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了,似乎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本着这样的思想,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不懂得让孩子承担责任,造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一代,孩子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无能感、无价值感。孩子缺乏吃苦精神、没有责任感的后果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出现了错误,孩子不去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而是喜欢推卸责任,埋怨别人,而这个被孩子埋怨的人又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应该舍得孩子吃苦,让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在承担责任中真正懂得感恩。

(四)亲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有效沟通

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信任孩子是沟通的前提。孩子一旦感觉到你的不信任,他是不会和你沟通的;倾听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很多家长把沟通当成了说教,所以孩子不胜其烦。

2、倾听孩子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家长善于给孩子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很多时候,孩子把话说完了也就没事了,用不着你反复地说教,道理孩子都懂,甚至比你还会讲道理。

3、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沟通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你这样做,我很难过。”“今天你回来得这么晚,我很担心。”“如果你以后不能按时回来,我希望你能及时告诉我,以免我瞎担心。”等等。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以理解和温暖,容易唤起孩子的同理心,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2]王晓春。困难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一、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一)单亲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老师,同时是影响终身的老师。子女成长的摇篮是家庭,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于单亲家庭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父爱或者母爱,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子女容易出现孤僻、冷淡等不良的情绪,需要单亲家长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针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单亲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意识,选用合理的教育形式引导子女,同时,单亲家长自己也要迈出阴影,积极地应对生活,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掌握教育重点

为了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单亲家长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注重抓好教育的重点。目前单亲家长掌握好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尊重及关爱孩子;激励孩子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

首先,单亲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感到自卑。单亲家长要想慢慢消除子女的自卑感,务必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孩子表现好时,单亲家长要及时鼓励。此外,单亲家长还要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单亲家长需与学校教师经常联系,悉知孩子在校园的具体状况。

其次,尊重关心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不但要在生活方面关爱孩子,在学习方面也要关心子女,尤其是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知道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关心要讲究适度性,不能太溺爱孩子,重视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更后,家长还要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据调查,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喜欢交朋友。因此,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点,鼓励孩子进行交友。家长可以结合子女的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爱好,进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友,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家校合作,提高育人科学性

(一)学校举行单亲家庭主题活动

在促进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针对性活动。例如,创建单亲家长辅导学习班,组织单亲家长参与学习,并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结合实际状况为不同的单亲家庭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邀请部分单亲家长,来将自身的教育心得,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家庭来一起关爱与帮助单亲孩子。另外,对于班来说,学校要加强其做好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与培训工作。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对非正式群体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性,学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教育者或心理专家来开展培训活动,并组织班参加学习,优化他们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于异常个案来说,学校要及时做出指导与干预,避免因心理危机产生恶劣性事件。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坚持以学生是主体的原则,使心理联络员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还应建立多级预防系统,将学校组织、学生工作以及医务机构归纳到预防体系,通过大家的努力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创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强化专注技术团队建设,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还有专注化技术团队建设,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学校要重视不断完善该类机构,如设置专注机构,由专员任职。此外,学校还要进行课题探究,学校可创建课题小组,设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主题。通过促进同级学校沟通交流进行扬长避短,还可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力求支持。此外,有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教育技术的力量,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加强理论探究工作并逐步实施。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 亲子沟通;初中生;行动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更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更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更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更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更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更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更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国内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之5: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1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生亲情教育,增强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更真切更朴素更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安康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

[5][美]Roger R。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国内轻工业出版社,2004、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师范出版社,200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很多博物馆都会面临大客流,如何在压力下与观众做有效的沟通是每个博物馆的必修课。本文以一个博物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积极聆听、积极反馈、有效沟通。

所谓“沟通”,就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事实上,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沟通,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沟通”是门很大的学问,涉及到的方面也很多,接下来,我将以博物馆的角度,来谈谈在压力下如何与观众做更有效的“沟通”。

首先,这里提到的压力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客流压力,而该更广义地理解为由客流压力所造成的诸如情绪、人力配备和资源分配上的各种压力。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在这些压力下,人很容易丧失必要的判断力和控制力。而一旦丧失了这些,就会引起一些原先不必要产生的矛盾。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键的沟通技巧——积极聆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沟通中更重要的是“说”,似乎只有说清楚了才能表达完整自己的意思。其实不然,在一场有效的沟通中,“听”比“说”更重要。

其实“听”的实质是为了充分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因为只有清楚这些,才具备有效沟通的资格。不然,只能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所以,当面对一群观众,面对一堆急着需要你处理的事件时,请先静下心来,倾听对方,在听完以前不要急于打断对方。

二、有效的沟通技巧——积极反馈

首先,更直接的反馈方式是“问”。这里说的“问”并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指在听完对方叙述,并了解对方需求后,就要积极反馈意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询问对方:您认为这样处理可以吗?如果对方还有疑义,那么就继续就细节处进行修正,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力求让对方满意。如果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则应向对方说明,请对方谅解,或者让对方等你向上级请示后再做回答。但是,请记住,不要以命令或要求的口吻来说这些,而应一律以征询的口吻来说,即以“您认为这样处理可以吗?”来作为尾句。除非是蛮不讲理的观众,一般的观众当被这样询问时,都会感觉得到了尊重,态度自然就会有所缓和,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生亲情教育,增强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体验,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验,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更真切更朴素更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 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安康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体验,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针对生的亲情教育现状,结合一些高校亲情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在生中开展亲情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体验,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8-79、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52-53、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103、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出版社,2003:271-272、

[8]赵建岭.论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 Z1:358、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1.通过学生感化家长

如果说班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那么学生就是班和家长之间的载体,如何利用这个载体感化桥梁另一端的学生家长,是作为班必须具备的的一项技能。具体如何感化呢?方式比较多,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成功案例:

【案例1】:2003年,我班有一名叫纪云的男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和父母亲关系紧张,有一次甚至因家庭琐事,闹出了和他父亲大打出手的尴尬场景。而且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业困难。行为态度的恶劣以及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引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经常给我打电话发泄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但是,一次数学月考纪云破例的考了高分,看到纪云欣喜若狂的摸样,我心中有了主意。这次和他交流特别顺利,我趁机鼓励他只要勤奋,各科都能学习优秀。从此,见到的都是他努力学习的身影。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跻身于年级前列。我又趁机找他谈话,指出不仅要学习优秀,而且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尤其要和父母亲关系融洽。第二天,我接到了他父亲激动地电话,除了一直说谢谢,别无它话。由此可见,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从细微处找到改变学生的机会,通过学生就能感化家长。

2.通过琐事感动家长

魏书生曾说:“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事实如此,作为一名高中班,不是每天操劳国家大事,也不是每天踌躇于民生之计,而是忠于扮演自己的角色,每天忙碌于班级琐事。就像作家张爱玲曾说的:“每天坚持做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人。”由此笔者认为,能把每天的班级琐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班。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就更需要班有一定的艺术性。怎么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呢?

3.通过交流感染家长

能与家长和谐地交流,是每一个教师教育好学生,履行好职责的基本素质;是创造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一门艺术;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根本大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班老师)都很想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但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沟通时缺乏艺术性;沟通的内容往往侧重学生的不足,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那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在与家长沟通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案例3】:2009届,我班有一名叫俞立刚的男生,因是体育特招生,文化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喜欢上网吧,爱好打群架。任课教师谈及他,都极其厌恶,恨不能把他开除掉,他父亲对他也是万分的失望。一次去家访,碰巧他父亲正在打电话,当时他父亲情绪比较激动,声音歇里斯底。原来俞立刚弟弟的班正因为学生打架进行电话家访。通话结束,我递给他一杯茶水,面带微笑给他点头示意。大约五分钟后,他平复了心情,问儿子是否又闯了祸。我摇摇头说:“你的儿子近段时间进步较大,情商特高,非常尊敬老师,班级学科教师都寄予厚望。”听后他露出异常吃惊的面容,然后又欣慰的笑了。我趁热打铁:“他的进步与你的家庭教育的结果,班级学科教师都非常佩服你。”然后我们又聊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临走的时候,我委婉的讲出,若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学生定会有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他抓着我的手一直说:“谢谢”。高考结束,俞立刚不负众望,考上了理想的体育学院。由此案例看出,班语言艺术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微笑、眼神、语言感染家长。

4.通过谎言感悟家长

时代呼唤创新,班工作也不例外,一个班工作创新艺术的时代已悄然到来。没有艺术性的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班工作就沦为技术性的管理,班也滑为“班级保姆”或“班级警察”的角色。善于编织“谎言”来引导理想的家庭教育也是班必备的职业艺术。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有时“说谎”也是一门艺术。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面对与解决童年冲突,学习控制侵略性,有效脱离父母等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个人意识觉醒,祈求独立,渴望能够走出去看世界,形成自己一套价值观。

这个阶段的孩子,各方面飞速发展,认知更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正在建立,是人生重组过程开始的时期,这个重组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为后期人生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考验着每一个父母,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青春期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一旦遇到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大多不知所措,难以拿出有效对策,往往干脆就是简单粗暴对待,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有的孩子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剧烈反抗,经常跟父母吵架或发脾气,有时跟父母冷战;有的孩子不愿跟大人沟通,对事情漠不关心,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不喜欢跟老师接触;还有的孩子当着大人的面赞成大人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行为表现却相反,父母说什么都表面答应,但是依旧我行我素。家有青春期孩子,家庭仿佛随时能变成战场,亲子战争说爆发就爆发。

光和青春课程天生骄傲

青春期叛逆未必是坏事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光和青春的导师们表示,家长们应该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叛逆这件事。

叛逆其实是件好事,它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叛逆其实也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5招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父母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1、父母需要树立全新育儿观,努力学习青春期教育知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非常迅速、复杂而又充满矛盾,家长不能全凭老经验或无师自通来处理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家长们必须与时俱进,拿出时间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卓育英才旗下的光和青春系列课程,其中的亲子同修课程天生骄傲,不仅是一个深度聚焦青春期困惑的课程,更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开启改变青春期生活的旅程,帮助父母树立全新育儿观,让家长清晰时代教育方向,找到问题根源,标本兼职,赢在当下。

家长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职业,因此光和青春还专门为父母们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课,教会父母运用心理学技巧,及时解除青春期孩子内心的紧张、忧虑、烦恼,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信任、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家长真正成为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

2、父母需要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和表现,包括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孩子对自我的关注,孩子对理解、信任、平等、尊重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成功与挫折,孤僻与合群,顺从与逆反,精神是否健康,有无恋爱和失恋,有无网瘾游戏瘾,有无接触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等等,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如果发现晚了,很可能导致问题严重,难以解决。但是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要坐视不理,可以求助专注机构,多渠道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

3、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实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处境和具体问题,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困惑和感受,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一旦发现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就不能回避,也不能无关痛痒敷衍说几句,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一顿打骂教训完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与孩子好好沟通。

4、父母需要平等对待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必须有正确认识,不能再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家长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要给他们理解和信任,尽量满足孩子成长发展的合理要求,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5、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只有让家庭的爱能照亮孩子的心灵。只要孩子的心灵是阳光的,即使青春期有这样那样的困扰,那也是短暂的,一般说来孩子自己都会妥善处理。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才能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以上关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有”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叛逆期亲子关系恶化的表现(如何应对挑战)”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