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最好的处理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的秘诀)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6 158 0

亲子关系最好的处理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的秘诀)

1

朋友S更近在圈里晒了一张美照,把大家都惊艳(吓)到了。

她画了眼线,夹了睫毛,描了红唇,更惹眼的是她那一头卷发,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头发长过耳朵的时候都很少。

这样乍一看,她竟然变成一个女人了!

好吧,S本来就是个女人,只是外表、穿着、举手投足都很man,不熟悉她的人很难确定她是个女人,更夸张的有一次我和她挽着手去逛街,竟然还被传出了绯闻。

S这几年变化很大,好像就是从有了女儿开始吧,她的性格里竟然慢慢出现了阴柔的一面,开始穿高跟鞋,开始留长发,开始喜欢一些金银细软,这些特征是她在恋爱的时候都不曾有过的。

对于这种现象,她是这样解释的。

就是有一天看着女儿娇嫩可爱,抱着娃娃温温柔柔的样子,突然发现女孩子原来是可以这样美好的。

2

小时候的S当然理解不到这个面,她只是清楚地记得,她7岁之前,爸妈从来没给她买过新衣服,她从来都是捡哥哥剩下的穿,短裤、背心、足球鞋,连发型也和哥哥一样,甚至还剪过板寸。

她七岁时得到人生的套新衣服,是小学的校服,还是夏装,女生是裙子。她穿上裙子,感觉怪怪的,好像出去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既尴尬又羞赧。

她不喜欢夏天,尤其不喜欢在学校里过夏天。

3

有一次和男生打架,她挂了彩,哭着回到家,妈妈看都不看一眼,说:“哭什么哭,像个女孩子一样!”

4

当初我听说S生了一个女儿的时候,还真为她的女儿捏了把汗,毕竟,S一直都觉得,做女孩,是件极不光彩的事。

但是事情完全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去发展。

S很精心的装扮她的小公主,给她买粉嘟嘟的衣服和裙子,给她买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发卡……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S的妈妈很喜欢她的外孙女,每天亲亲抱抱爱个没完。

S说,可能是因为女儿甜心长得漂亮,和童年时的丑丑的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后来,这话被甜心否了。

那是一次幼儿园活动,要求家长上台和孩子一起合唱,每个妈妈都化了妆,甜心说,妈妈,你也化吧。

S视死如归地坐在梳妆镜前,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给女儿丢脸。

那是她继照婚纱照之后的第二次化妆,化完后,甜心扑到她腿上,说,妈妈,你真漂亮!

S吓得妆都快花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用“漂亮”二字来形容过她。

6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认为S是个大美女,那这个人一定是她的女儿甜心。

甜心走在上,看到某件漂亮的衣服,就会指着衣服说:妈妈,你穿这个肯定好看。

她还经常爬到S背后,说:妈妈,你留长发吧,这样我就可以给你梳辫子了。

她甚至会一本正经地望着S的眼睛说:妈妈啊妈妈,你是世界上更美丽的女人。

虽然很像白雪公主里魔镜说话的版本,但是S还是相信了,她笑得很大声,笑得不得不跑到卫生间去擦眼泪。

7

S说,这世上更更深爱你的人,也许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孩子,她会无条件的接纳你的一切,你的好,你的坏,你的精彩,你的不堪,在他们眼中,你拥有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她说,真想不到!竟然是一个六岁多的孩子,给了我做自己的勇气,给了我做女人的自信。

这么多年来,她不允许自己脆弱,不允许自己哭泣,什么烂事都能一肩扛下来,她活得越来越硬朗,越来越像条汉子。

但是她心里更更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哪怕只是来自小小的甜心的一个拥抱,这个拥抱的名字叫接纳。

有了女儿甜心她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改变,而是接纳,是成全。

8

现在的S从不苛求女儿做任何事,孩子要买什么东西,要报什么兴趣班,要什么时候写作业,她都会给孩子选择权。

她知道控制与成全之间,距离很短,短到只有五六分钟的耐心,短到偶尔自欺欺人的相信。

她不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孩子,也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左右孩子。

她相信孩子是比她更高级的灵魂,清楚自己的来与归途,清楚自己的功课和使命。而且,还是孩子,教会了她,什么是爱!

9

有人是这样形容亲子之爱的。

比如你有一个瓶子,如果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你倒出一些给孩子,就算给得再少,也会造成你更深一步的匮乏,但是如果你的水多得快要溢出来,你把溢出来的那部分给孩子,你给得再多,你都是充盈的。

所以,S是聪明的,在亲子之爱里,她先学会了爱自己,把自己的瓶子装满,把自己的缺憾补全,然后才去爱孩子。

而不是像很多家长一样,自己本身就很匮乏,又拼命对孩子付出,把填补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莫可名状的压力,进而反叛,与父母决裂。

更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在对方信任的眼光里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对方接纳的眼光里做内心更想做的自己。

更好的亲子关系,绝不是由两个残缺的灵魂拼补成彼此纠缠的累赘,而是会彼此激励。但更终能够成为更完美的两个个体,还需要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界限。

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更能让孩子懂得尊重。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影响。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重塑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更终双方都要做回自己,而这个自己是因为受过对方的影响而兑变成的全新的自己。

能否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于父母能否做到不控制孩子,也不迷失自己。

在国内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往往渗透着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全力抚养孩子长大,孩子长大后就该以同样的爱来回报父母,陪伴和侍奉左右。

这种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并且有着主次之分。父母想当然地成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他们以长辈的权威凌驾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整个养育过程也是一方(父母)指导、控制另一方(子女)的过程。

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不反思自己,只想改变孩子,更不懂得从孩子身上接纳和吸收鲜活的力量,没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更后的亲子关系往往是不容乐观的。

那些曾经有着相当威信的父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变了,自己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愿望在瞬间落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父母对于孩子,有着本能而深沉的爱,然而,在这种爱里,时常会参杂个人的欲望。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甚至让孩子来背负自己的功利与虚荣……

而当希望落空,孩子渐行渐远,父母会有难言的失落与哀伤。

这种亲子关系的纽带,到更后往往是血缘、责任、道德,而非爱。

啾啾常说:“我长大了也要和你们住一起,我要一直和你们住一起。”因为我永远爱你,所以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啾啾对爱更单纯的理解。

我很高兴啾啾能有“想要和爱的人永远在一起”这样的美好愿望,彼此相亲相爱,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步。

然而,在爱的课程里,除了“在一起”,还有“爱与别离”、“爱与自由”的内容。

什么是爱?如果沟通的双方有长期的良性沟通,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和扶助,让双方都能够获得安全感并增强幸福感,那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爱。所以真正的爱是自由的,是令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它不会成为一种羁绊。

再小的孩子,我们都要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独立人格,让他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主。而父母的广阔的爱,是孩子追求自己幸福的后盾,因为有着童年时代就开始积累的亲子之爱,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心底总有一个角落可以温暖自己。

有一天,啾啾对我说:“你是我和爸爸的,我是你和爸爸的,爸爸是我们俩的。”能这么说真不错,只有彼此相爱,才能彼此归属。

但是有一天,他终将知道,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终将做回自己。有一天,他也会明白我跟他说过的话:“如果一个人的爱足够大,那么它就像天空一样,会给你包容和自由,你可以像一朵白云一样在爱里自由漂浮,也可以像一只小鸟一样任意翱翔。”

我也希望当他在一个人展翅翱翔的时候,心底还会响起自己幼儿时期对妈妈说过的话:“我把你放在我的心里,当我想你的时候,我就不孤独了。”

即便不在身边,也能温暖彼此。

亲子沟通方法篇1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10]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

亲子沟通方法篇3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更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等问题,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更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更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部级心理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对话是传递爱的桥梁,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亲情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亲子沟通方法篇4

关键词 农村 亲子沟通 青少年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Rural and Non-rural Adolescent

DONG Yang, PENG Xu

Abstract The scale of family parent-child munication situation of 1254 adolescents with parent adolescent munica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munication: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tendenc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rural youth, while in the control need of this factor,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youth。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munication; adolescent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于“断乳期”,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上述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状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亲子沟通情况并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从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大多数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采用的被试样本来自城,但关于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农村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比较研究,揭示农村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的现状,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并修订了西南师范张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该量表共37题,其中测谎题4题。该量表由八因素构成,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和开放的表达,8个cronbach’a因素的系数分别在0.650~0.872、该问卷总cronbach’a系数为0.93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越好。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农村、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的情况,对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表2、

据统计,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每题的平均分只有3.55(满分5分),说明青少年亲子沟通水平不高。

从表 1、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得分小于4分,处于“不确定”水平到“大部分符合”水平之间,但农村青少年得分略高于非农村青少年。

具体来讲,在参与倾向性、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农村青少年得分与非农村青少年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4.1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分只有3.55、处于“不确定”水平与“大部分符合”之间。这主要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亲,就越有可能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与子女沟通时,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经济收入较高的母亲更倾向于情感温暖养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而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沟通意识不强,他们较少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从而不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且因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一些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而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子女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内心被冷落的情感,孩子想要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反而被压抑,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亲子沟通水平低下。

4.2 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因素得分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均较低,但两者的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农村青少年。表明在与父母沟通中,非农村青少年力图改变或控制父母思想、行为的动机比农村青少年强烈。相较于非农村父母,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升学压力也比较小,使得农村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反抗心理。另外,父母与青少年容易在青少年与异往这一问题上发生冲突,而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农村父母并没有严格限制他们与异往。这使得农村青少年在与异往这一问题上比非农村青少年更少发生亲子冲突,因而没有像非农村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想要改变父母思想的动机。

在情感需要、轻松感、积极倾听和开放的表达这四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在这四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较低。表明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易感到压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很强的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动机。这可能与亲子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很多父母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唠唠叨叨地说教,忽略子女的感受;有些父母甚至在与子女交谈中表现出的“攀比”心理,常拿子女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对比。这易使子女无法在与父母沟通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甚至感到压抑和不安,从而不敢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感受,不能专注地与父母沟通。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在参与倾向性和理解这两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农村青少年,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农村青少年。

课题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以梅州为例(314B0116)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篇5

【关键词】亲师关系 营建 策略

现今各年龄段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家庭富裕,在独生子女、少子女社会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有着极高的期待。台湾教育界有“怪兽家长”一说,具体表现为:(1)把教师当保姆,主要在小学阶段。如家长担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师每天提醒孩子换衣服,教师偶尔忘记,家长就会埋怨甚至投诉。(2)喜欢指挥教师。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经常干涉班级事务,对班的班级管理经常电话“指导”,有时到校口授“秘笈”。(3)喜欢投诉。认为教师是“圣人”,不能出半点错,一有不满就打电话给校长,写“告状书”给教育部门。面对“怪兽式”家长,大部分班缺乏有效地应对能力与策略,亲师关系受到严重威胁。

营建良好的亲师关系,才能使班、家长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实教育情境中,“不适任”班和“怪兽”家长虽然少见,但只要班、家长双方掌握良好亲师关系的营建策略,亲师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冲突就可能逐步地缓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亲师关系,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教师的策略

1、开展亲师座谈会,创造好的开始

管理一个新的班级,次亲师座谈会(即家长会)是班与多数家长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要使亲师座谈会成功,班要在事前准备、担当主持以及会后联系上。

会前充分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印发通知邀请家长出席。(2)准备材料,制作PPT课件,呈现班级建设理念,沟通学生教育观念。(3)拟定座谈会流程,与座谈会通知一起印发给家长。(4)组织学生准备感恩卡、感谢信,感恩父母的倾情付出。(5)布置座谈会温馨场地,准备学生学习成果展。(6)与班级学科教师沟通,做好座谈准备。

座谈会的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班级,认识、信任班和学科教师。在座谈会过程中,班要通过言语、行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班是一个有思想、肯用心的班,让家长相信班级有一个有效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优秀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师团队。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记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正确看待孩子;沟通时注意倾听,用“我们”代替“你、我”。在座谈会时,尽可能邀请学科教师出席,陈述该学科教学理念,让家长了解学科学习,明确怎样配合学科教师做好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可通过以下方式巩固成果:(1)组织家长写“父母寄语”激励孩子。(2)动员家长写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建议与班、学科教师进行沟通。(3)关照无法参加座谈会的家长,请学生带回会议资料,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家长随时与自己联系。

2、多元沟通,缩短亲师距离

日常的多元渠道亲师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定期“情书”。班定期给家长写信,介绍班级近况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请家长阅读书信后,提供教育教学建议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疏导的地方。通过定期“情书”(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长都能有效了解班级近况和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与工作安排并做好相应的亲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学问卷。以半学期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教学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带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写。学生上交调查卷后,班与学科教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区别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信息,审视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需求,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四,电话访问与上门访问。通过定期“情书”、教育教学问卷、校讯通,班级普遍性问题基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家长的个体诉求与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家长的单独交流来解决。对于家长简单的诉求与问题,班可以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班则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在适宜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亲师冲突,冷静科学应对

在一个友善的沟通环境,仍有可能出现亲师隔阂乃至冲突的。遇到这样的情形,班需要冷静科学地应对。

,暗示自己,家长不是来找碴的。家长找到班,肯定是真的有困难,尤其是一些情绪激动的家长,其实内心特别脆弱、着急,需要班耐心倾听、提供帮助。许多亲师冲突激烈,以学生转学收场的案例,往往一开始只是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听懂这些诉求,真正无理取闹的家长是极少数的。

第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情绪激动地找到学校来,即使觉得家长的说辞无理、无据,班也应冷静倾听,理解家长的心情,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班一定要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先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现敏感词语如:“可是”“但是”。班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回应,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场进行思考。善于亲师沟通的班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长喜欢你,那是因为你喜欢他的孩子;如果家长肯定你,那是因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长接纳你,那是因为你接纳他的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亲师冲突时,班如果能够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场上思考,让家长知道亲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容易缓和、消除了。

二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家长的策略

1、以信任和关怀为基础

父母和班的角色不同,班肩负关照全班学生的责任,父母则只需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父母想创造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成长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方式未必对班级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长自身先有“够好就好”的观念,不是老想着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师、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有一个合理期待的范围,亲师关系自然有宽松的空间。家长要相信,班的所有作为都是基于“为孩子好”的动机;班也是人,对于流动于彼此间的情绪都是感觉敏锐的,信任是亲师沟通更重要的基础。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信任班、表达正向、支持,多鼓励、肯定,少指责、批评。班需要家长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怀、鼓励,出了点状况家长就找上门来。班每次看到家长就感觉有麻烦需要处理,自然就不喜欢和这样的家长见面,亲师之间容易出现隔阂、矛盾。

2、理清问题的焦点,具体陈述问题

许多家长的烦心事是“孩子没困扰,父母有烦恼”,通常是教师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长学生时期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这是家长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在与班沟通前要先理清问题的焦点,如果孩子没困扰,那就大可放心。

家长与班沟通时,如果只给一个批判性的主观论断,然后要求解决,极可能得到班的否定。比如,“这么做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叙述抽象且主观性强,班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长在与班沟通时,应当具体陈述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这样,班就容易明白家长所说的问题并作具体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变。比如,某小学家长和班沟通作业太多的问题,班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写十遍,家长发现自由孩子生字生词很少出错,认为只要抄写五次就足够了。家长在具体陈述问题之后,建议教师,是否考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设定一个弹性的范围,例如生字练习五至十次,让家长和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如果孩子选择五次,而考试时错字却超过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业是每个字练习十次。这样的陈述问题并建议,就容易被班教师接受,提高孩子作业的有效性。

3、表达同理心

中小学校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压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拼命抓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班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许多家长无法真切感受、难以想象的。家长缺乏同理心的问责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不是只有技巧,态度温暖,沟通才会有效。家长尤其要避免的是带着孩子直接跑到教或办公找班讨说法,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班。家长对班的责备与批评,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这个班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表现出对班的轻视、不满,而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索。

不论班上或者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家长找班沟通时,步应先表达同理心。比如,家长先以“老师您要关照整个班级,要符合每个家长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班级确实有几个孩子问题比较多,老师您辛苦了!”这样的话来表达对班的同理心,班就能从家长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亲师双赢的理想效果。

4、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亲师沟通要及时,但只有时间、地点、工具适当才能沟通有效。一些家长找班谈话,没有事先征询就直接跑去学校,也不管班是否正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或是班正有急事要办。在这种情况下,亲师沟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长要找班谈事情,更好是先约时间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班可以有准备地静心倾听、思考。另外,如果家长不是有急事,一般不应占用教师下班休息的时间。

在沟通地点上,学校班办公或者教学附近安静空间都可。如果家长要跟班交流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在让双方可以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沟通工具上,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电话都是有效的沟通工具。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可以自主安排阅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反馈,适宜于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事务沟通;电话联系便捷及时,一般比较适合急事上的沟通处理,而不能解决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

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5、亲师冲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具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适任”的班,而家长已经具有相当的诚意和沟通技巧,可始终没有得到班的正面回应,那么家长就应关注孩子利益,给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

,家长自力救济,当好孩子的消毒剂和打气筒。消毒剂就是在班某些不当行为伤害到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造成孩子退缩时,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打气筒就是在班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太多调整,而偏又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断遭遇挫败时,家长针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

第二,鼓励孩子面对合理范围内的班教师多元状态。一直帮孩子安排家长自以为更好的班教师,不见得就是好事。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碰到不一样的班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纳与包容的班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滋养,注重规范与要求的班也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练。无论是民主、宽松还是专制、严格的班,家长都应鼓励孩子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养分,走向成熟。

当然,如果孩子碰到难以承受的不合理对待,家长必须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实在不能处理的,就必须考虑转换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俐容。亲师正向沟通五招[J]。亲子天下,2010(2)

亲子沟通方法篇6

【关键词】 亲子关系;信息交流;生命价值;学生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1]。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过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3-7]多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本研究通过对生亲子沟通、价值观现状的考察,进而探讨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关系,以期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数据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3 价值观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 生亲子沟通类型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上,一致型、多元型分别与保护型、放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且一致型、多元型家庭的各因子均值大于保护型、放任型;一致型和多元型除了在独立进取、享受人生、非教条盲从和二阶因子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一致型的得分除维护传统、社会同情、诚实守信、追求美和二阶因子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小于多元型外,其他各个因子上均大于多元型;保护型家庭承认权威、超自然信奉、求知好奇、自我中心和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的因子均值大于放任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就整体而言,生中一致型所占的比例更低。这与方晓义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生亲子沟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更多的家庭依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也可能与量表本身的设置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未制订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亲子沟通量表,采用的依然是国外的量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难免不同。

高质量亲子沟通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其子女消极价值观形成的概率更大。亲子沟通是影响当代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亲子沟通类型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亲子沟通,采取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引导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4 参考文献

[1] 喻永红。当代不同类型生价值观系统比较及教育的思考。重庆:西南师范,2002、

[3]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7]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9] 张麒。上海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2001、

[10]程涛。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2004、

亲子沟通方法篇7

背景分析:,学生缺乏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与父母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冲突不断发生,两者互为因果,学生感到痛苦,但多采用默认现状的态度,没有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为此迫切需要通过适宜的手段来唤醒和激活学生改变现状的动机,从而引发沟通行为。其次,学生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真诚沟通是化解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父母沟通。为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效沟通更基本的要素,如克制情绪、真诚表达等。

理论辨析:本次活动中讲到的亲子冲突主要指在亲情基础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误会、态度等原因而产生的冲突。要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方式化解亲子冲突,一要激活他们主动沟通的意识,二要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影响沟通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活动中将从这两方面作重点引导。

活动目标

1 认识亲子冲突的危害,激发主动应对冲突的动机。

2 明确沟通在化解冲突中的作用,强化主动沟通的愿望。

3 了解沟通的要素,尝试应用沟通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暖身:情感的渲染

暖身游戏:YES ORNO

规则:老师说几段话,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向回答,如果是就回答NO,如果不是就回答YES。

教师:非常好。我也感受到我们都有了一个良好的状态,积极、活跃、真诚。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堂。

欣赏音乐爸妈谢谢你,配以相应的亲子图片,渲染气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音乐体会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父母是更爱我们的人。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难免会与父母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冲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亲子冲突的案例。

二、小方的故事:认识冲突的危害

期中考试期间由于身体不好,小方考得不太理想。妈妈看了成绩单后,一个劲地数落他,说: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本来小方的心情就不好,听了之后就更委屈了,立刻回应说:

“你哪里是真正的关心我,还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妈妈听了又怒又急。于是,母子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而且一直到现在,两人的关系还很僵。

教师:这是我们高中生可能碰到的一类亲子冲突事件。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形,请设想一下,亲子间的冲突有可能带来哪些现实的后果与危害?

小组讨论:母子都情绪不好,家庭氛围受影响;妈妈更伤心,孩子的成绩可能更糟,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甚至可能逃学、离家出走……

三、情景ABC:反省冲突的模式

教师:亲子冲突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伤害,那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先来看一个情景剧。

背景:小蔷下午去朋友家玩,回来的上遇到了大雨,乘坐的公交车坏了,又没有电话可以和家里联系,所以回到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设身处地想想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小蔷的家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时敲门声响起,小蔷回来了……

教师:请大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接下来小蔷的家里会发生什么呢,是冲突连连,还是美满团圆?

(请两位同学分别模拟ABC三个情景剧,要求体现出双方的语气态度)

A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发火):晚上乘车就已经够倒霉了!你还这样说!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亲(更怒):好,我不配,以后晚上不许出去,没得商量!

B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我为什么没有理由,你太不相信我了!以后我的事你少管。

C剧

母亲(关切地):小蔷,你怎么才回来,妈都担心死了。是不是上遇到什么事情了?

小蔷(没好气地):问什么,烦死了!

妈妈(生气地):

“到底怎么回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三个剧本中母女双方的态度变化。从上面剧本可以看到亲子冲突的三种模式:

A:(双方)冲动-冲突

B:(女儿)温和-(妈妈)冲动-冲突

c:(妈妈)温和-(女儿)冲动-冲突

(介绍每一种模式,都可顺便问一句:日常亲子冲突事件中,这种情况有没有?学生会说有)

四、走近沟通:探讨转化冲突的策略

(一)沟通的作用

教师:针对三种模式思考,作为子女,我们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化解冲突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三种策略,我们一起来探讨它们的可行性。(全班交流)

1 等待对方改变:是否可行,为什么?

2 改变自己态度:是否可行,为什么?

3 主动加强沟通:是否可行,为什么?

(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会发现加强沟通更可行,因为沟通可以弥合代沟、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增强信任与感情等)

教师小结:改变对方当然好,但有难度;改变自己态度是必要的,但光改变态度不能避免误会与冲突:所以要在改变态度的前提下,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消除误解,从而转化冲突。

(二)沟通的要素

教师:化解冲突的策略达成共识后,我们再回到情景剧,看看D剧中小蔷是如何沟通化解冲突的。

D剧

(请两位同学角色模拟)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真诚地):今天真是倒霉,汽车抛锚,我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走到了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又没有公用电话,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哎呀,对不起啦,妈妈。我知道让你着急了!

母亲:好啦,好啦,以后注意呀,去吃水果吧。

教师:D剧的结果无疑是圆满的。由此可见,化解冲突,不但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

请体会小蔷的沟通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在冲突情境下,与父母沟通需注意哪些要素?

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即沟通要素写在一张对开的白纸上。

集体:各组把白纸贴到黑板上,并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逐条讲解。

如控制情绪、理解对方、表达感受、说明情况、尊重父母、体谅父母、换位思考、语气态度等。

(三)沟通的应用

教师:下面一起再来看小方的故事,应用沟通的要素,设法帮助小方化解冲突。

故事回放。

教师:如果你是小方,想避免冲突,与妈妈有良好的沟通,应怎样做出回应?

先请学生写下沟通的话,然后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

妈妈(老师饰):“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

五、结束:深化和拓展

教师:看来我们已经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了。为加深大家对真诚沟通的体会,请填写沟通实践表,请同学们在表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体会。

学生填表。

教师小结:同学们对沟通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虽然亲子冲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尝试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相信还是可以化“干戈”为亲情的。

更后请大家记住:(一起念)

主动沟通,

真诚表达;

感化父母,

快乐自己!

其乐融融享温馨,

亲子沟通方法篇8

“孩子越来越不爱和我们说话,小时候的‘粘’劲不知到哪儿去了。每天躲在自己房间里,倒是和同学煲‘电话粥’厉害得很”,倘若张家妈妈对朋友抱怨和孩子交流少,李家太太马上会有同感,“主动找孩子聊吧,她总是很不耐烦”。家长感慨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子女却也有同样的苦恼。这里选取了三个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故事。

案例一:沟通屡谈屡败

“我想和他们说,但是每次都不欢而散。”从前,小A一有事就喜欢和父母说,但是,上高中后,她发现和父母的沟通开始产生许多困难。每次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和父母倾诉,父母就责怪小A处事不懂得人情世故,认为小A太孩子气,不懂得与人相处,然后就搬出他们的“宝贵经验”来,这使小A非常不耐烦。这样的聊天每次都以两代人的争执告终。“没有办法,我知道父母是为了我好,我也觉得更秘密的事情向他们倾诉更安全,但每次他们都搬出他们的东西来压我。”

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错位,造成了小A和父母的“屡谈屡败”。在认知上,父母一直抱有的态度可能是自己的经验足以教育孩子,而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独立个体。

把单纯的倾诉和抱怨变成双方真正的互动,是完成这类沟通的关键。

案例二:干脆避而不谈

“唉,我就干脆什么都不讲,反正也讲不清。”小B采取的是躲避政策,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上网,除非父母有事叫她,不然极少主动和父母攀谈。“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和父母讲不来,感觉是两个世界的人。”小B说,她的一些同学更“可怕”,一星期和父母亲说的话不过几句,也是“闷锅”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所以干脆不讲”,小B说她还打算搬到学校去住,这样更不会被父母唠叨了。

小B的例子让人很容易感到这个家庭的沉闷。子女采取回避态度,父母压抑沟通热情,双方在看似平静的环境里生活,却缺少了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的情感交流。小B认为这样“相安无事”,省去被父母唠叨的麻烦。但却忽略了一点,原生家庭关系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在其他社会范畴中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在家庭中形成的不良沟通模式往往让一个人在和其他人交流时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

不能为了“省事”而消极逃避家庭中的沟通,主动积极地寻找两代人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小B来说更有益处。即使父母和自己所关注的对象有太大差异,但维系成员之间的亲情不因年龄而有分别,这个时候,子女主动的交流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自己在父母视线之外的体验,能给予父母一种积极的暗示,弥补他们原先缺少的心理体验。

案例三:沟通因人制宜

小C觉得和父母沟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或者冲突。“关键是因人制宜”,她说父亲对于流行事物不怎么感兴趣,和父亲谈论的时候,就避过不提。而烹饪、历史等父亲颇有研究,这方面小C和父亲就会有讲不完的话。谈到时尚资讯、新的健身方法,母亲的兴趣更大,此时,母亲就成了小C交流对象。

这样主动与父母交流应该值得赞扬。但是,心理也提示,根据交流对象改变交流话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因为这样的交流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行为。例如,自己对足球完全没有兴趣,却压抑着去陪父亲看球赛,那便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了。而家庭成员间,表达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愉快体验可能更加容易。

亲子沟通方法篇9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事变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更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更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更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亲子沟通方法篇10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最好的处理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的秘诀)

亲子沟通方法篇1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10]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

亲子沟通方法篇3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更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等问题,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更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更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部级心理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对话是传递爱的桥梁,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亲情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亲子沟通方法篇4

关键词 农村 亲子沟通 青少年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Rural and Non-rural Adolescent

DONG Yang, PENG Xu

Abstract The scale of family parent-child munication situation of 1254 adolescents with parent adolescent munica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munication: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tendenc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rural youth, while in the control need of this factor,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youth。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munication; adolescent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于“断乳期”,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上述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状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亲子沟通情况并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从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大多数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采用的被试样本来自城,但关于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农村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比较研究,揭示农村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的现状,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并修订了西南师范张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该量表共37题,其中测谎题4题。该量表由八因素构成,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和开放的表达,8个cronbach’a因素的系数分别在0.650~0.872、该问卷总cronbach’a系数为0.93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越好。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农村、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的情况,对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表2、

据统计,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每题的平均分只有3.55(满分5分),说明青少年亲子沟通水平不高。

从表 1、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得分小于4分,处于“不确定”水平到“大部分符合”水平之间,但农村青少年得分略高于非农村青少年。

具体来讲,在参与倾向性、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农村青少年得分与非农村青少年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4.1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分只有3.55、处于“不确定”水平与“大部分符合”之间。这主要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亲,就越有可能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与子女沟通时,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经济收入较高的母亲更倾向于情感温暖养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而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沟通意识不强,他们较少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从而不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且因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一些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而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子女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内心被冷落的情感,孩子想要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反而被压抑,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亲子沟通水平低下。

4.2 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因素得分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均较低,但两者的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农村青少年。表明在与父母沟通中,非农村青少年力图改变或控制父母思想、行为的动机比农村青少年强烈。相较于非农村父母,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升学压力也比较小,使得农村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反抗心理。另外,父母与青少年容易在青少年与异往这一问题上发生冲突,而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农村父母并没有严格限制他们与异往。这使得农村青少年在与异往这一问题上比非农村青少年更少发生亲子冲突,因而没有像非农村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想要改变父母思想的动机。

在情感需要、轻松感、积极倾听和开放的表达这四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在这四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较低。表明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易感到压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很强的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动机。这可能与亲子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很多父母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唠唠叨叨地说教,忽略子女的感受;有些父母甚至在与子女交谈中表现出的“攀比”心理,常拿子女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对比。这易使子女无法在与父母沟通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甚至感到压抑和不安,从而不敢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感受,不能专注地与父母沟通。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在参与倾向性和理解这两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农村青少年,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农村青少年。

课题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以梅州为例(314B0116)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篇5

【关键词】亲师关系 营建 策略

现今各年龄段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家庭富裕,在独生子女、少子女社会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有着极高的期待。台湾教育界有“怪兽家长”一说,具体表现为:(1)把教师当保姆,主要在小学阶段。如家长担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师每天提醒孩子换衣服,教师偶尔忘记,家长就会埋怨甚至投诉。(2)喜欢指挥教师。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经常干涉班级事务,对班的班级管理经常电话“指导”,有时到校口授“秘笈”。(3)喜欢投诉。认为教师是“圣人”,不能出半点错,一有不满就打电话给校长,写“告状书”给教育部门。面对“怪兽式”家长,大部分班缺乏有效地应对能力与策略,亲师关系受到严重威胁。

营建良好的亲师关系,才能使班、家长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实教育情境中,“不适任”班和“怪兽”家长虽然少见,但只要班、家长双方掌握良好亲师关系的营建策略,亲师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冲突就可能逐步地缓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亲师关系,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教师的策略

1、开展亲师座谈会,创造好的开始

管理一个新的班级,次亲师座谈会(即家长会)是班与多数家长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要使亲师座谈会成功,班要在事前准备、担当主持以及会后联系上。

会前充分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印发通知邀请家长出席。(2)准备材料,制作PPT课件,呈现班级建设理念,沟通学生教育观念。(3)拟定座谈会流程,与座谈会通知一起印发给家长。(4)组织学生准备感恩卡、感谢信,感恩父母的倾情付出。(5)布置座谈会温馨场地,准备学生学习成果展。(6)与班级学科教师沟通,做好座谈准备。

座谈会的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班级,认识、信任班和学科教师。在座谈会过程中,班要通过言语、行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班是一个有思想、肯用心的班,让家长相信班级有一个有效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优秀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师团队。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记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正确看待孩子;沟通时注意倾听,用“我们”代替“你、我”。在座谈会时,尽可能邀请学科教师出席,陈述该学科教学理念,让家长了解学科学习,明确怎样配合学科教师做好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可通过以下方式巩固成果:(1)组织家长写“父母寄语”激励孩子。(2)动员家长写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建议与班、学科教师进行沟通。(3)关照无法参加座谈会的家长,请学生带回会议资料,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家长随时与自己联系。

2、多元沟通,缩短亲师距离

日常的多元渠道亲师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定期“情书”。班定期给家长写信,介绍班级近况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请家长阅读书信后,提供教育教学建议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疏导的地方。通过定期“情书”(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长都能有效了解班级近况和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与工作安排并做好相应的亲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学问卷。以半学期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教学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带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写。学生上交调查卷后,班与学科教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区别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信息,审视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需求,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四,电话访问与上门访问。通过定期“情书”、教育教学问卷、校讯通,班级普遍性问题基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家长的个体诉求与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家长的单独交流来解决。对于家长简单的诉求与问题,班可以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班则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在适宜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亲师冲突,冷静科学应对

在一个友善的沟通环境,仍有可能出现亲师隔阂乃至冲突的。遇到这样的情形,班需要冷静科学地应对。

,暗示自己,家长不是来找碴的。家长找到班,肯定是真的有困难,尤其是一些情绪激动的家长,其实内心特别脆弱、着急,需要班耐心倾听、提供帮助。许多亲师冲突激烈,以学生转学收场的案例,往往一开始只是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听懂这些诉求,真正无理取闹的家长是极少数的。

第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情绪激动地找到学校来,即使觉得家长的说辞无理、无据,班也应冷静倾听,理解家长的心情,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班一定要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先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现敏感词语如:“可是”“但是”。班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回应,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场进行思考。善于亲师沟通的班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长喜欢你,那是因为你喜欢他的孩子;如果家长肯定你,那是因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长接纳你,那是因为你接纳他的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亲师冲突时,班如果能够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场上思考,让家长知道亲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容易缓和、消除了。

二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家长的策略

1、以信任和关怀为基础

父母和班的角色不同,班肩负关照全班学生的责任,父母则只需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父母想创造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成长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方式未必对班级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长自身先有“够好就好”的观念,不是老想着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师、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有一个合理期待的范围,亲师关系自然有宽松的空间。家长要相信,班的所有作为都是基于“为孩子好”的动机;班也是人,对于流动于彼此间的情绪都是感觉敏锐的,信任是亲师沟通更重要的基础。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信任班、表达正向、支持,多鼓励、肯定,少指责、批评。班需要家长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怀、鼓励,出了点状况家长就找上门来。班每次看到家长就感觉有麻烦需要处理,自然就不喜欢和这样的家长见面,亲师之间容易出现隔阂、矛盾。

2、理清问题的焦点,具体陈述问题

许多家长的烦心事是“孩子没困扰,父母有烦恼”,通常是教师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长学生时期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这是家长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在与班沟通前要先理清问题的焦点,如果孩子没困扰,那就大可放心。

家长与班沟通时,如果只给一个批判性的主观论断,然后要求解决,极可能得到班的否定。比如,“这么做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叙述抽象且主观性强,班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长在与班沟通时,应当具体陈述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这样,班就容易明白家长所说的问题并作具体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变。比如,某小学家长和班沟通作业太多的问题,班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写十遍,家长发现自由孩子生字生词很少出错,认为只要抄写五次就足够了。家长在具体陈述问题之后,建议教师,是否考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设定一个弹性的范围,例如生字练习五至十次,让家长和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如果孩子选择五次,而考试时错字却超过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业是每个字练习十次。这样的陈述问题并建议,就容易被班教师接受,提高孩子作业的有效性。

3、表达同理心

中小学校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压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拼命抓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班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许多家长无法真切感受、难以想象的。家长缺乏同理心的问责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不是只有技巧,态度温暖,沟通才会有效。家长尤其要避免的是带着孩子直接跑到教或办公找班讨说法,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班。家长对班的责备与批评,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这个班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表现出对班的轻视、不满,而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索。

不论班上或者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家长找班沟通时,步应先表达同理心。比如,家长先以“老师您要关照整个班级,要符合每个家长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班级确实有几个孩子问题比较多,老师您辛苦了!”这样的话来表达对班的同理心,班就能从家长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亲师双赢的理想效果。

4、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亲师沟通要及时,但只有时间、地点、工具适当才能沟通有效。一些家长找班谈话,没有事先征询就直接跑去学校,也不管班是否正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或是班正有急事要办。在这种情况下,亲师沟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长要找班谈事情,更好是先约时间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班可以有准备地静心倾听、思考。另外,如果家长不是有急事,一般不应占用教师下班休息的时间。

在沟通地点上,学校班办公或者教学附近安静空间都可。如果家长要跟班交流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在让双方可以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沟通工具上,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电话都是有效的沟通工具。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可以自主安排阅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反馈,适宜于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事务沟通;电话联系便捷及时,一般比较适合急事上的沟通处理,而不能解决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

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5、亲师冲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具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适任”的班,而家长已经具有相当的诚意和沟通技巧,可始终没有得到班的正面回应,那么家长就应关注孩子利益,给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

,家长自力救济,当好孩子的消毒剂和打气筒。消毒剂就是在班某些不当行为伤害到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造成孩子退缩时,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打气筒就是在班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太多调整,而偏又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断遭遇挫败时,家长针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

第二,鼓励孩子面对合理范围内的班教师多元状态。一直帮孩子安排家长自以为更好的班教师,不见得就是好事。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碰到不一样的班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纳与包容的班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滋养,注重规范与要求的班也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练。无论是民主、宽松还是专制、严格的班,家长都应鼓励孩子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养分,走向成熟。

当然,如果孩子碰到难以承受的不合理对待,家长必须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实在不能处理的,就必须考虑转换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俐容。亲师正向沟通五招[J]。亲子天下,2010(2)

亲子沟通方法篇6

【关键词】 亲子关系;信息交流;生命价值;学生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1]。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过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3-7]多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本研究通过对生亲子沟通、价值观现状的考察,进而探讨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关系,以期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数据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3 价值观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 生亲子沟通类型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上,一致型、多元型分别与保护型、放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且一致型、多元型家庭的各因子均值大于保护型、放任型;一致型和多元型除了在独立进取、享受人生、非教条盲从和二阶因子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一致型的得分除维护传统、社会同情、诚实守信、追求美和二阶因子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小于多元型外,其他各个因子上均大于多元型;保护型家庭承认权威、超自然信奉、求知好奇、自我中心和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的因子均值大于放任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就整体而言,生中一致型所占的比例更低。这与方晓义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生亲子沟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更多的家庭依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也可能与量表本身的设置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未制订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亲子沟通量表,采用的依然是国外的量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难免不同。

高质量亲子沟通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其子女消极价值观形成的概率更大。亲子沟通是影响当代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亲子沟通类型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亲子沟通,采取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引导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4 参考文献

[1] 喻永红。当代不同类型生价值观系统比较及教育的思考。重庆:西南师范,2002、

[3]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7]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9] 张麒。上海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2001、

[10]程涛。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2004、

亲子沟通方法篇7

背景分析:,学生缺乏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与父母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冲突不断发生,两者互为因果,学生感到痛苦,但多采用默认现状的态度,没有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为此迫切需要通过适宜的手段来唤醒和激活学生改变现状的动机,从而引发沟通行为。其次,学生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真诚沟通是化解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父母沟通。为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效沟通更基本的要素,如克制情绪、真诚表达等。

理论辨析:本次活动中讲到的亲子冲突主要指在亲情基础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误会、态度等原因而产生的冲突。要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方式化解亲子冲突,一要激活他们主动沟通的意识,二要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影响沟通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活动中将从这两方面作重点引导。

活动目标

1 认识亲子冲突的危害,激发主动应对冲突的动机。

2 明确沟通在化解冲突中的作用,强化主动沟通的愿望。

3 了解沟通的要素,尝试应用沟通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暖身:情感的渲染

暖身游戏:YES ORNO

规则:老师说几段话,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向回答,如果是就回答NO,如果不是就回答YES。

教师:非常好。我也感受到我们都有了一个良好的状态,积极、活跃、真诚。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堂。

欣赏音乐爸妈谢谢你,配以相应的亲子图片,渲染气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音乐体会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父母是更爱我们的人。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难免会与父母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冲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亲子冲突的案例。

二、小方的故事:认识冲突的危害

期中考试期间由于身体不好,小方考得不太理想。妈妈看了成绩单后,一个劲地数落他,说: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本来小方的心情就不好,听了之后就更委屈了,立刻回应说:

“你哪里是真正的关心我,还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妈妈听了又怒又急。于是,母子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而且一直到现在,两人的关系还很僵。

教师:这是我们高中生可能碰到的一类亲子冲突事件。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形,请设想一下,亲子间的冲突有可能带来哪些现实的后果与危害?

小组讨论:母子都情绪不好,家庭氛围受影响;妈妈更伤心,孩子的成绩可能更糟,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甚至可能逃学、离家出走……

三、情景ABC:反省冲突的模式

教师:亲子冲突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伤害,那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先来看一个情景剧。

背景:小蔷下午去朋友家玩,回来的上遇到了大雨,乘坐的公交车坏了,又没有电话可以和家里联系,所以回到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设身处地想想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小蔷的家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时敲门声响起,小蔷回来了……

教师:请大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接下来小蔷的家里会发生什么呢,是冲突连连,还是美满团圆?

(请两位同学分别模拟ABC三个情景剧,要求体现出双方的语气态度)

A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发火):晚上乘车就已经够倒霉了!你还这样说!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亲(更怒):好,我不配,以后晚上不许出去,没得商量!

B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我为什么没有理由,你太不相信我了!以后我的事你少管。

C剧

母亲(关切地):小蔷,你怎么才回来,妈都担心死了。是不是上遇到什么事情了?

小蔷(没好气地):问什么,烦死了!

妈妈(生气地):

“到底怎么回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三个剧本中母女双方的态度变化。从上面剧本可以看到亲子冲突的三种模式:

A:(双方)冲动-冲突

B:(女儿)温和-(妈妈)冲动-冲突

c:(妈妈)温和-(女儿)冲动-冲突

(介绍每一种模式,都可顺便问一句:日常亲子冲突事件中,这种情况有没有?学生会说有)

四、走近沟通:探讨转化冲突的策略

(一)沟通的作用

教师:针对三种模式思考,作为子女,我们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化解冲突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三种策略,我们一起来探讨它们的可行性。(全班交流)

1 等待对方改变:是否可行,为什么?

2 改变自己态度:是否可行,为什么?

3 主动加强沟通:是否可行,为什么?

(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会发现加强沟通更可行,因为沟通可以弥合代沟、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增强信任与感情等)

教师小结:改变对方当然好,但有难度;改变自己态度是必要的,但光改变态度不能避免误会与冲突:所以要在改变态度的前提下,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消除误解,从而转化冲突。

(二)沟通的要素

教师:化解冲突的策略达成共识后,我们再回到情景剧,看看D剧中小蔷是如何沟通化解冲突的。

D剧

(请两位同学角色模拟)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真诚地):今天真是倒霉,汽车抛锚,我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走到了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又没有公用电话,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哎呀,对不起啦,妈妈。我知道让你着急了!

母亲:好啦,好啦,以后注意呀,去吃水果吧。

教师:D剧的结果无疑是圆满的。由此可见,化解冲突,不但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

请体会小蔷的沟通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在冲突情境下,与父母沟通需注意哪些要素?

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即沟通要素写在一张对开的白纸上。

集体:各组把白纸贴到黑板上,并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逐条讲解。

如控制情绪、理解对方、表达感受、说明情况、尊重父母、体谅父母、换位思考、语气态度等。

(三)沟通的应用

教师:下面一起再来看小方的故事,应用沟通的要素,设法帮助小方化解冲突。

故事回放。

教师:如果你是小方,想避免冲突,与妈妈有良好的沟通,应怎样做出回应?

先请学生写下沟通的话,然后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

妈妈(老师饰):“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

五、结束:深化和拓展

教师:看来我们已经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了。为加深大家对真诚沟通的体会,请填写沟通实践表,请同学们在表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体会。

学生填表。

教师小结:同学们对沟通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虽然亲子冲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尝试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相信还是可以化“干戈”为亲情的。

更后请大家记住:(一起念)

主动沟通,

真诚表达;

感化父母,

快乐自己!

其乐融融享温馨,

亲子沟通方法篇8

“孩子越来越不爱和我们说话,小时候的‘粘’劲不知到哪儿去了。每天躲在自己房间里,倒是和同学煲‘电话粥’厉害得很”,倘若张家妈妈对朋友抱怨和孩子交流少,李家太太马上会有同感,“主动找孩子聊吧,她总是很不耐烦”。家长感慨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子女却也有同样的苦恼。这里选取了三个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故事。

案例一:沟通屡谈屡败

“我想和他们说,但是每次都不欢而散。”从前,小A一有事就喜欢和父母说,但是,上高中后,她发现和父母的沟通开始产生许多困难。每次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和父母倾诉,父母就责怪小A处事不懂得人情世故,认为小A太孩子气,不懂得与人相处,然后就搬出他们的“宝贵经验”来,这使小A非常不耐烦。这样的聊天每次都以两代人的争执告终。“没有办法,我知道父母是为了我好,我也觉得更秘密的事情向他们倾诉更安全,但每次他们都搬出他们的东西来压我。”

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错位,造成了小A和父母的“屡谈屡败”。在认知上,父母一直抱有的态度可能是自己的经验足以教育孩子,而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独立个体。

把单纯的倾诉和抱怨变成双方真正的互动,是完成这类沟通的关键。

案例二:干脆避而不谈

“唉,我就干脆什么都不讲,反正也讲不清。”小B采取的是躲避政策,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上网,除非父母有事叫她,不然极少主动和父母攀谈。“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和父母讲不来,感觉是两个世界的人。”小B说,她的一些同学更“可怕”,一星期和父母亲说的话不过几句,也是“闷锅”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所以干脆不讲”,小B说她还打算搬到学校去住,这样更不会被父母唠叨了。

小B的例子让人很容易感到这个家庭的沉闷。子女采取回避态度,父母压抑沟通热情,双方在看似平静的环境里生活,却缺少了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的情感交流。小B认为这样“相安无事”,省去被父母唠叨的麻烦。但却忽略了一点,原生家庭关系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在其他社会范畴中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在家庭中形成的不良沟通模式往往让一个人在和其他人交流时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

不能为了“省事”而消极逃避家庭中的沟通,主动积极地寻找两代人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小B来说更有益处。即使父母和自己所关注的对象有太大差异,但维系成员之间的亲情不因年龄而有分别,这个时候,子女主动的交流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自己在父母视线之外的体验,能给予父母一种积极的暗示,弥补他们原先缺少的心理体验。

案例三:沟通因人制宜

小C觉得和父母沟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或者冲突。“关键是因人制宜”,她说父亲对于流行事物不怎么感兴趣,和父亲谈论的时候,就避过不提。而烹饪、历史等父亲颇有研究,这方面小C和父亲就会有讲不完的话。谈到时尚资讯、新的健身方法,母亲的兴趣更大,此时,母亲就成了小C交流对象。

这样主动与父母交流应该值得赞扬。但是,心理也提示,根据交流对象改变交流话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因为这样的交流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行为。例如,自己对足球完全没有兴趣,却压抑着去陪父亲看球赛,那便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了。而家庭成员间,表达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愉快体验可能更加容易。

亲子沟通方法篇9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事变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更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更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更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亲子沟通方法篇10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1

朋友S更近在圈里晒了一张美照,把大家都惊艳(吓)到了。

她画了眼线,夹了睫毛,描了红唇,更惹眼的是她那一头卷发,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头发长过耳朵的时候都很少。

这样乍一看,她竟然变成一个女人了!

好吧,S本来就是个女人,只是外表、穿着、举手投足都很man,不熟悉她的人很难确定她是个女人,更夸张的有一次我和她挽着手去逛街,竟然还被传出了绯闻。

S这几年变化很大,好像就是从有了女儿开始吧,她的性格里竟然慢慢出现了阴柔的一面,开始穿高跟鞋,开始留长发,开始喜欢一些金银细软,这些特征是她在恋爱的时候都不曾有过的。

对于这种现象,她是这样解释的。

就是有一天看着女儿娇嫩可爱,抱着娃娃温温柔柔的样子,突然发现女孩子原来是可以这样美好的。

2

小时候的S当然理解不到这个面,她只是清楚地记得,她7岁之前,爸妈从来没给她买过新衣服,她从来都是捡哥哥剩下的穿,短裤、背心、足球鞋,连发型也和哥哥一样,甚至还剪过板寸。

她七岁时得到人生的套新衣服,是小学的校服,还是夏装,女生是裙子。她穿上裙子,感觉怪怪的,好像出去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既尴尬又羞赧。

她不喜欢夏天,尤其不喜欢在学校里过夏天。

3

有一次和男生打架,她挂了彩,哭着回到家,妈妈看都不看一眼,说:“哭什么哭,像个女孩子一样!”

4

当初我听说S生了一个女儿的时候,还真为她的女儿捏了把汗,毕竟,S一直都觉得,做女孩,是件极不光彩的事。

但是事情完全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去发展。

S很精心的装扮她的小公主,给她买粉嘟嘟的衣服和裙子,给她买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发卡……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S的妈妈很喜欢她的外孙女,每天亲亲抱抱爱个没完。

S说,可能是因为女儿甜心长得漂亮,和童年时的丑丑的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后来,这话被甜心否了。

那是一次幼儿园活动,要求家长上台和孩子一起合唱,每个妈妈都化了妆,甜心说,妈妈,你也化吧。

S视死如归地坐在梳妆镜前,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给女儿丢脸。

那是她继照婚纱照之后的第二次化妆,化完后,甜心扑到她腿上,说,妈妈,你真漂亮!

S吓得妆都快花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用“漂亮”二字来形容过她。

6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认为S是个大美女,那这个人一定是她的女儿甜心。

甜心走在上,看到某件漂亮的衣服,就会指着衣服说:妈妈,你穿这个肯定好看。

她还经常爬到S背后,说:妈妈,你留长发吧,这样我就可以给你梳辫子了。

她甚至会一本正经地望着S的眼睛说:妈妈啊妈妈,你是世界上更美丽的女人。

虽然很像白雪公主里魔镜说话的版本,但是S还是相信了,她笑得很大声,笑得不得不跑到卫生间去擦眼泪。

7

S说,这世上更更深爱你的人,也许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孩子,她会无条件的接纳你的一切,你的好,你的坏,你的精彩,你的不堪,在他们眼中,你拥有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她说,真想不到!竟然是一个六岁多的孩子,给了我做自己的勇气,给了我做女人的自信。

这么多年来,她不允许自己脆弱,不允许自己哭泣,什么烂事都能一肩扛下来,她活得越来越硬朗,越来越像条汉子。

但是她心里更更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哪怕只是来自小小的甜心的一个拥抱,这个拥抱的名字叫接纳。

有了女儿甜心她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改变,而是接纳,是成全。

8

现在的S从不苛求女儿做任何事,孩子要买什么东西,要报什么兴趣班,要什么时候写作业,她都会给孩子选择权。

她知道控制与成全之间,距离很短,短到只有五六分钟的耐心,短到偶尔自欺欺人的相信。

她不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孩子,也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左右孩子。

她相信孩子是比她更高级的灵魂,清楚自己的来与归途,清楚自己的功课和使命。而且,还是孩子,教会了她,什么是爱!

9

有人是这样形容亲子之爱的。

比如你有一个瓶子,如果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你倒出一些给孩子,就算给得再少,也会造成你更深一步的匮乏,但是如果你的水多得快要溢出来,你把溢出来的那部分给孩子,你给得再多,你都是充盈的。

所以,S是聪明的,在亲子之爱里,她先学会了爱自己,把自己的瓶子装满,把自己的缺憾补全,然后才去爱孩子。

而不是像很多家长一样,自己本身就很匮乏,又拼命对孩子付出,把填补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莫可名状的压力,进而反叛,与父母决裂。

更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在对方信任的眼光里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对方接纳的眼光里做内心更想做的自己。

更好的亲子关系,绝不是由两个残缺的灵魂拼补成彼此纠缠的累赘,而是会彼此激励。但更终能够成为更完美的两个个体,还需要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界限。

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更能让孩子懂得尊重。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影响。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重塑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更终双方都要做回自己,而这个自己是因为受过对方的影响而兑变成的全新的自己。

能否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于父母能否做到不控制孩子,也不迷失自己。

在国内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往往渗透着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全力抚养孩子长大,孩子长大后就该以同样的爱来回报父母,陪伴和侍奉左右。

这种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并且有着主次之分。父母想当然地成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他们以长辈的权威凌驾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整个养育过程也是一方(父母)指导、控制另一方(子女)的过程。

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不反思自己,只想改变孩子,更不懂得从孩子身上接纳和吸收鲜活的力量,没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更后的亲子关系往往是不容乐观的。

那些曾经有着相当威信的父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变了,自己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愿望在瞬间落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父母对于孩子,有着本能而深沉的爱,然而,在这种爱里,时常会参杂个人的欲望。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甚至让孩子来背负自己的功利与虚荣……

而当希望落空,孩子渐行渐远,父母会有难言的失落与哀伤。

这种亲子关系的纽带,到更后往往是血缘、责任、道德,而非爱。

啾啾常说:“我长大了也要和你们住一起,我要一直和你们住一起。”因为我永远爱你,所以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啾啾对爱更单纯的理解。

我很高兴啾啾能有“想要和爱的人永远在一起”这样的美好愿望,彼此相亲相爱,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步。

然而,在爱的课程里,除了“在一起”,还有“爱与别离”、“爱与自由”的内容。

什么是爱?如果沟通的双方有长期的良性沟通,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和扶助,让双方都能够获得安全感并增强幸福感,那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爱。所以真正的爱是自由的,是令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它不会成为一种羁绊。

再小的孩子,我们都要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独立人格,让他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主。而父母的广阔的爱,是孩子追求自己幸福的后盾,因为有着童年时代就开始积累的亲子之爱,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心底总有一个角落可以温暖自己。

有一天,啾啾对我说:“你是我和爸爸的,我是你和爸爸的,爸爸是我们俩的。”能这么说真不错,只有彼此相爱,才能彼此归属。

但是有一天,他终将知道,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终将做回自己。有一天,他也会明白我跟他说过的话:“如果一个人的爱足够大,那么它就像天空一样,会给你包容和自由,你可以像一朵白云一样在爱里自由漂浮,也可以像一只小鸟一样任意翱翔。”

我也希望当他在一个人展翅翱翔的时候,心底还会响起自己幼儿时期对妈妈说过的话:“我把你放在我的心里,当我想你的时候,我就不孤独了。”

即便不在身边,也能温暖彼此。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更好的处理方式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最好的处理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的秘诀)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在家庭中,亲子关系也至关重要。如何处理婚姻中的亲子关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学习和运用沟通技巧。

婚姻中的沟通技巧: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首先,夫妻之间的沟通要保持畅通。夫妻之间的沟通是家庭中更基础的沟通。只有夫妻之间的沟通良好,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夫妻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互相尊重,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在面对亲子关系问题时,夫妻之间应该协商解决,而不是互相指责。

其次,夫妻双方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商量,制定出一份教育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孩子的学习安排、生活规律、家庭作业等。夫妻双方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出一份合理的教育计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互相监督,及时修正。

更后,夫妻双方要保持积极心态,处理亲子关系。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夫妻双方要保持积极心态。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也不要过于妥协。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通过沟通和协商,处理好亲子关系,让家庭和睦、幸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孩子成年到一定的年龄,心理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会产生叛逆心理,常会导致亲子间的矛盾,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孩子成长中,为了不使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解决亲子矛盾呢?

解决亲子矛盾的三法则:

1、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你不妨一试。

2、约法三章法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3、角色扮演法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你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他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你常用的方式对你,也有的宝宝会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细心观察。通过角色扮演,亲子之间的对抗自会消弥不少哦!

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可以强质的去约束孩子,这样一来,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更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在面对孩子叛逆时,不妨试试我们的这三大方法,相信会对孩子有帮助,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责编:梁绮贤 )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处理技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最好的处理方式(营造温馨家庭的秘诀)”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