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揭秘夫妻合作对子女教育的秘密)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3 34 0

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揭秘夫妻合作对子女教育的秘密)

著名主持人曹颖为儿子王梓涵庆祝生日。视频中,场面温馨,在许完愿之后,曹颖和儿子嘴对嘴亲吻了两次。曹颖也曾经问儿子结婚问题,儿子却连连摇头,表示自己不想娶老婆,有妈妈就够了,曹颖听后非常感动。

前不久,曹颖还曾在社交平台上传过一则视频,儿子王梓涵模仿新郎揭开了妈妈曹颖头上的红色盖头。

很多网友说,感受曹颖浓浓的母爱的时候,也纷纷担忧,曹颖的儿子已经10岁了 ,母亲太过亲密的举动实在是有些不妥。

无独有偶。

演员董洁也曾和11 岁的儿子照婚纱照,嘴对嘴地亲吻,顶顶拿着一束玫瑰花,跪在地上,董洁心情愉悦地问儿子,你要干嘛,顶顶回答说:“要和你结婚”,当别人提及结婚照的时候,董洁非常高兴地说:“恋爱中的女人都是这样的 ”。

俗话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亲子之间更怕没有界限,把孩子当做伴侣的替身。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伴侣才有的期待,和孩子形成伴侣化的相处模式。

你把孩子当伴侣,孩子也只能被迫承担你的伴侣角色,他的一生都难以体会真正的父爱母爱,自己亲密的关系。

为什么你妈总把我当做情敌?

韩国伦理片黑洞中的主人公朴东喜早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30年,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儿子结婚后,妈妈不懂得退出儿子的生活对儿媳更是处处刁难。

当妻子看到婆婆给丈夫洗澡的画面,心里极度不适,她非常生气地质问丈夫为什么都成年了为什么还让妈妈帮他洗澡。丈夫却毫不在意地说:“即使我再长大,可那也是我妈。”见妻子不高兴,丈夫无奈之下只得答应和妈妈保持距离。

她还把儿媳推下梯,在浴里边放满水,掐着媳妇的脖子,把儿媳的头往水里摁,为了夺回儿子更后竟然千方百计地想杀死儿媳 。

为什么婆婆会把儿媳当做情敌,对媳妇下狠手呢?

心理学称作这种现象为亲子子关系配偶化,更早是由Sroufe&Ward更早提出的。父母会把孩子当做情感的依靠,情感上的配偶,对孩子表现出伴侣才会有的爱意,甚至会做出一些过界的亲昵举动,亲子关系配偶化的父母,在孩子成年后,对孩子的伴侣表现出敌意,争夺孩子。

很多畸形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因为亲密关系中爱的缺失,对另一半不满意,将感情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扮演不属于配偶的角色,把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的共生关系。

亲子关系配偶化,不只是体现在异性亲子关系之间,也体现同性亲子关系之间。

生活中很多恋子情节的父母,在孩子独立的时候,不懂放手,将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只会毁掉孩子。

亲密无间可能会毁掉孩子

婚姻里更让女人心寒的是孤立无援,在老公心中更重要的还是她妈,感情磨光了,却有了孩子,为了孩子她忍气吞声。这样的婚姻让她感到绝望,在抑郁的时候甚至想过自杀。

把孩子当做伴侣,孩子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孩子一旦建立了新的家庭,父母硬生生地非要挤在孩子和伴侣之间,他们不会懂得怎么和另一半相处,孩子在父母和伴侣的夹缝中生存非常痛苦。而他们的伴侣在婚姻被忽视,受尽委屈,婚姻也不会长久的。

他们在心理上认同,会习惯这种不正常的亲子关系,孩子还会习惯父母的付出,甚至会认为伴侣也应该和父母一样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全身心的为他付出,一旦伴侣没有做到,他也会向外界寻求这种满足,会寻找“新人”爱自己,往往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像父母一样爱人,他们一生往往都会很痛苦。

孩子会过于依赖有恋子情节的父母,和另一方的父母疏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比另一方的父母重要,当母亲偏爱儿子而忽略丈夫,但是丈夫也非常优秀,儿子长大后发现他无法超越,内心会感到非常痛苦。

把孩子当做伴侣,孩子会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甚至会对婚姻绝望。

在电视剧爱的厘米中,佟大为饰演的徐清风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长相帅气,三十多岁一直单身,原因出在他妈妈身上。

徐清风的母亲离婚后, 把孩子当做伴侣一样,用整个生命对待儿子。

儿子稍微和哪个女孩走得近一点,母亲就会插手,搅黄。妈妈的占有行为,让儿子非常痛苦,他对爱情和婚姻一度都失去了信心,在他看来,别人和他在一起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把孩子当做伴侣,孩子会背负巨大的压力,父母不断地侵入孩子的生活,破坏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孩子心理上依赖父母,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不仅会产生交际问题,还会把自己想象成父母的配偶,去做一些和年龄不相称的事情,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好的家庭,绝不把孩子放在位

美国的育儿专家西尔斯曾说过:爱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达爱也有尺度和分寸。

1、 先爱伴侣,后爱孩子

昆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公周杰伦的地位高于孩子。

不得不说,昆凌做法太明智了,好的夫妻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前提,夫妻关系好了,孩子自然会幸福。

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武志红说: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结。

一旦孩子占据了伴侣的位置,爱的序位排错了,就会引起家庭关系的失衡。

生活中,很多有严重的恋子情结的人,会忽略伴侣的感受,其实,夫妻关系才是位,好的婚姻会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先爱伴侣,再和伴侣一起爱孩子。

2、 再爱孩子,也别忘记自己

在教育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一个互动问题:“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是更重要的吗?”

只有傅首尔选择不是,她说:“我希望我不是他们更重要的,我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能够活出自我。”

爱孩子不是过度牺牲,为孩子付出所有,父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关怀,不委屈自己,不忽视自己的需求。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先有好自己,才会有好的伴侣,好的父母。

真正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温柔而克制的,他们会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孩子爱和陪伴,在孩子长大的时候,适时退出,都懂得在亲子关系中把握分寸感和界限感,在爱孩子之前,会先爱自己,用甜蜜幸福的婚姻关系为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

原标题: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作者:拾遗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拾遗

物语

+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谁更重要?

99%的国内人都搞错了。

01

留美硕士王猛(化名)的万字长文,

上周刷爆了网络。

已经12年没回家过春节的王猛,

这次发万字长文就一个目的: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

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王猛,

为何竟如此绝情呢?

王猛在长文里控诉:

“我母亲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我的事情。”

其父母是如何包办的呢?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

班要求大家都穿齐膝短裤,

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

从小到大我所有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我所有社交圈子都在生活的里,

所有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的。”

在父母“包办一切”下长大的王猛,

读中学了,连鸡蛋都不会剥。

上后,他更是内向孤僻,

老师说:“交流有缺陷,抗挫能力差。”

毕业后,他找了个单位,

“但因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差,

很多事情跟不上,不得不辞职。”

辞职后的王猛选择了去美国留学,

所以王猛决定痛下狠心:

“我要摆脱控制,重启我的生活。”

02

在评述王猛绝交事件之前,

我先讲一个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找了很多位妈妈,

给了她们每人三个空杯子,

这三个杯子,分别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

然后心理学家再给她们一杯满满的水,

让她们分在三个杯子里。

实验结果几乎惊人一致:

自己和丈夫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

而孩子杯子中的水占了三分之二。

然后心理学家把妈妈换成爸爸,

结果分水的结果依然惊人一致:

把三分之二的水倒给了孩子,

自己和老婆杯中的水少得可怜。

在国内绝大部分家庭里,

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

也就是说,

家庭关系的运转,

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03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我们丈夫或妻子的属性顿时就变弱了,

而爸爸或妈妈的属性顿时就变强了。

我们的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

我们的微信名,变成了XX爸XX妈。

我们的周末,变成了孩子的兴趣班。

我们的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

不知不觉,我们就变成了“王猛妈”:

“听妈妈的话,这个学校读不得。”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注未来不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如果孩子胆敢违抗“圣旨”,

我们就会甩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不行就生气、发怒、打骂、哭诉。

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变成了“孩奴”。

04

心理学家搞过一个调查:

你觉得老公(老婆)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绝大部分回答是这样的:

“当妈的都会认为孩子更重要,除非不是亲妈。”

“老婆可以换,孩子不能换。”

“肯定是孩子重要,那是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老公不好我可以选择离婚。”

也就是说,大部分国内家庭,

都觉得孩子比老公(老婆)重要。

于是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

通过分析大量家庭发现:

“在一个家庭里,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

亲子关系是配角的,

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

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

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

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也就是说——

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坏的婚姻,则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05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家庭,

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位,

而亲子关系应该摆在次要位置。

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就极易引发三大问题。

大问题:严重影响夫妻关系。

本人80后,结婚7年,孩子4岁。

刚结婚那年,我们性生活很和谐,

每个月可以做个七八次。

所有心思就用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的性生活变成了一月一次。

就这一月一次,她还敷衍我,

有一次,她竟然在做爱时睡着了。

后来,她就和我分了床,

天天跑去跟孩子睡了。

我有时想了,半夜摸过去,

就会被她打回来:“不要影响孩子睡觉。”

我找她沟通,希望她体谅我:

“我上班很累,回家不能没一点乐趣。”

你猜她怎么回答?

她说:“孩子重要还是你重要?”

自从有了孩子,

我在她那里就变成了一个不重要的存在,

生活越过越无趣,我都离婚了。

在国内,离婚率更高的时期,

就是生孩子后的头三年。

为什么会这样?

夫妻因为孩子,而忽略了对方。

06

第二大问题:孩子易成为“妈宝女”“妈宝男”。

去年,2008北京奥运会童星林妙可,

在参加北电、中戏艺考时连续落榜。

林妙可落榜后,老师这么评价:

“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看林妙可有怎样的一位妈妈。

林妈妈无比自豪地说:

“起码到现在都是这样,

妙可手机密码我有,

她的微信我可以看,

妙可所有事情都是经过我同意的。”

这样“过于照顾和管控”的结果是,

“妙可上初三时才学会过马。”

林妙可艺考为何连续落榜?

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答案。

2016年,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了“巨婴”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成年巨婴”主要有两大特征:

●共生心理——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生活极度依赖他人。

●全能自恋——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巨婴心理,已成为职场不顺的根源!”

“巨婴,已成为国内家庭幸福的更大杀手。”

而每个巨婴背后,

往往都有一个全能的爸爸或妈妈。

07

武志红讲过他同学的故事。

他同学刚结婚没到一月,

就开始头痛不已——老婆和老妈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而吵呢?

“吵架的主要动力来自妈妈。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她的心头肉,

对她而言,我绝对比爸爸重要。

但现在我却被另一个女人抢走了,

她心里不是滋味,

所以总是有事没事就找媳妇的茬。”

在经历无数次的婆媳大战后,

他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

“家庭关系中的No.1、

应该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如果妈妈心目中更重要的人是爸爸,

而不是我,

那她与我的分离就不会那么难受。

相反,她会替我高兴,

因为我找到了更爱的人,

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了。

这时,她就会祝福我和媳妇,

希望我们从此走上幸福之。”

08

相反,夫妻关系如果是家庭核心关系,

就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三大好处。

大好处:孩子会学到父母各自的优点。

我同学柳兰兰,

性格和品德都特别好,

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

有一次,我问她好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她说:受我爸妈影响。

在她家,父母的夫妻关系就是家庭关系。

“小时候,我做错事惹妈妈生气,

老爸就会骂我:你怎么可以惹我老婆生气!

他俩经常背着我出去旅游,

我在微信群里抱怨他俩不讲义气,

我妈来了一句:我老公带我出去玩,你谁啊?

晚上一家子看电视,

我跟我爸说:我想吃苹果。

他板着脸说: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会儿,我妈说:我想吃苹果。

我爸立马屁颠屁颠洗苹果去了……”

在这样一种家庭关系下成长的柳兰兰,

就经常思考两个问题:

“为什么老妈这么喜欢老爸?”

“为什么老爸这么喜欢老妈?”

于是,她就细心观察,

以老爸老妈为榜样,学习其各自优点,

“我的性格和品性就是这么形成的。”

09

第二大好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爱的能力。

带着女儿钱瑗去饭店吃饭。

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

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

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瑗说:“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

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

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

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

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瑗,

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

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

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

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更是叛逆,

但钱瑗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

钱瑗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

“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

是我们一生更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弱夫妻关系强亲子关系的家庭,

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三倍,

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五倍。

“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更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更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在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往往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

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再爱的能力。

10

去年,众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

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第二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

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

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

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

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

“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呢?

我想起了东晋时代的谢安。

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安: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

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

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

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

“更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父母要做更好的自己,

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11

所以,一个家庭要想幸福美满,

必须得做好两件事情:

件事:要尽早学会和孩子分离。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

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第二件事:要懂得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更不好的影响,

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所以,对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国内的大部分家庭中,有一个普遍现象:一旦孩子降临,整个家庭都会将其视作宇宙中心,所有大人的注意力都会围绕着孩子。家庭以孩子为中心运转,生活重心很容易倾斜,而家庭里所有的亲密关系的次序都会排在孩子后面。于是,在长久的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的期待都在子女身上,他们把所有精力都付出在孩子身上,在对待孩子时所积累的怨气无法宣泄,彼此成为对方的泄气桶,夫妻关系的恶化。著名社会学家勒马斯特调查发现,有83%的夫妻在生下个孩子后经历了艰难的婚姻危机,在孩子出生后的年里,婚姻满意度会下降40%~67%。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夫妻关系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石,没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很难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习得的模式。和谐的相处模式,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激发起孩子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动力;也可以给孩子更大的安全感,因为孩子眼中的家,就是爸妈。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更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更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以上关于“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呢”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揭秘夫妻合作对子女教育的秘密)

原标题: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作者:拾遗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拾遗

物语

+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谁更重要?

99%的国内人都搞错了。

01

留美硕士王猛(化名)的万字长文,

上周刷爆了网络。

已经12年没回家过春节的王猛,

这次发万字长文就一个目的: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

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王猛,

为何竟如此绝情呢?

王猛在长文里控诉:

“我母亲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我的事情。”

其父母是如何包办的呢?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

班要求大家都穿齐膝短裤,

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

从小到大我所有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我所有社交圈子都在生活的里,

所有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的。”

在父母“包办一切”下长大的王猛,

读中学了,连鸡蛋都不会剥。

上后,他更是内向孤僻,

老师说:“交流有缺陷,抗挫能力差。”

毕业后,他找了个单位,

“但因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差,

很多事情跟不上,不得不辞职。”

辞职后的王猛选择了去美国留学,

所以王猛决定痛下狠心:

“我要摆脱控制,重启我的生活。”

02

在评述王猛绝交事件之前,

我先讲一个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找了很多位妈妈,

给了她们每人三个空杯子,

这三个杯子,分别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

然后心理学家再给她们一杯满满的水,

让她们分在三个杯子里。

实验结果几乎惊人一致:

自己和丈夫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

而孩子杯子中的水占了三分之二。

然后心理学家把妈妈换成爸爸,

结果分水的结果依然惊人一致:

把三分之二的水倒给了孩子,

自己和老婆杯中的水少得可怜。

在国内绝大部分家庭里,

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

也就是说,

家庭关系的运转,

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03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

我们丈夫或妻子的属性顿时就变弱了,

而爸爸或妈妈的属性顿时就变强了。

我们的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

我们的微信名,变成了XX爸XX妈。

我们的周末,变成了孩子的兴趣班。

我们的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

不知不觉,我们就变成了“王猛妈”:

“听妈妈的话,这个学校读不得。”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注未来不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如果孩子胆敢违抗“圣旨”,

我们就会甩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不行就生气、发怒、打骂、哭诉。

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变成了“孩奴”。

04

心理学家搞过一个调查:

你觉得老公(老婆)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绝大部分回答是这样的:

“当妈的都会认为孩子更重要,除非不是亲妈。”

“老婆可以换,孩子不能换。”

“肯定是孩子重要,那是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老公不好我可以选择离婚。”

也就是说,大部分国内家庭,

都觉得孩子比老公(老婆)重要。

于是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

通过分析大量家庭发现:

“在一个家庭里,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

亲子关系是配角的,

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

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

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

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也就是说——

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坏的婚姻,则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05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家庭,

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位,

而亲子关系应该摆在次要位置。

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就极易引发三大问题。

大问题:严重影响夫妻关系。

本人80后,结婚7年,孩子4岁。

刚结婚那年,我们性生活很和谐,

每个月可以做个七八次。

所有心思就用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的性生活变成了一月一次。

就这一月一次,她还敷衍我,

有一次,她竟然在做爱时睡着了。

后来,她就和我分了床,

天天跑去跟孩子睡了。

我有时想了,半夜摸过去,

就会被她打回来:“不要影响孩子睡觉。”

我找她沟通,希望她体谅我:

“我上班很累,回家不能没一点乐趣。”

你猜她怎么回答?

她说:“孩子重要还是你重要?”

自从有了孩子,

我在她那里就变成了一个不重要的存在,

生活越过越无趣,我都离婚了。

在国内,离婚率更高的时期,

就是生孩子后的头三年。

为什么会这样?

夫妻因为孩子,而忽略了对方。

06

第二大问题:孩子易成为“妈宝女”“妈宝男”。

去年,2008北京奥运会童星林妙可,

在参加北电、中戏艺考时连续落榜。

林妙可落榜后,老师这么评价:

“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看林妙可有怎样的一位妈妈。

林妈妈无比自豪地说:

“起码到现在都是这样,

妙可手机密码我有,

她的微信我可以看,

妙可所有事情都是经过我同意的。”

这样“过于照顾和管控”的结果是,

“妙可上初三时才学会过马。”

林妙可艺考为何连续落榜?

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答案。

2016年,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了“巨婴”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成年巨婴”主要有两大特征:

●共生心理——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生活极度依赖他人。

●全能自恋——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巨婴心理,已成为职场不顺的根源!”

“巨婴,已成为国内家庭幸福的更大杀手。”

而每个巨婴背后,

往往都有一个全能的爸爸或妈妈。

07

武志红讲过他同学的故事。

他同学刚结婚没到一月,

就开始头痛不已——老婆和老妈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而吵呢?

“吵架的主要动力来自妈妈。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她的心头肉,

对她而言,我绝对比爸爸重要。

但现在我却被另一个女人抢走了,

她心里不是滋味,

所以总是有事没事就找媳妇的茬。”

在经历无数次的婆媳大战后,

他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

“家庭关系中的No.1、

应该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如果妈妈心目中更重要的人是爸爸,

而不是我,

那她与我的分离就不会那么难受。

相反,她会替我高兴,

因为我找到了更爱的人,

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了。

这时,她就会祝福我和媳妇,

希望我们从此走上幸福之。”

08

相反,夫妻关系如果是家庭核心关系,

就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三大好处。

大好处:孩子会学到父母各自的优点。

我同学柳兰兰,

性格和品德都特别好,

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

有一次,我问她好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她说:受我爸妈影响。

在她家,父母的夫妻关系就是家庭关系。

“小时候,我做错事惹妈妈生气,

老爸就会骂我:你怎么可以惹我老婆生气!

他俩经常背着我出去旅游,

我在微信群里抱怨他俩不讲义气,

我妈来了一句:我老公带我出去玩,你谁啊?

晚上一家子看电视,

我跟我爸说:我想吃苹果。

他板着脸说: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会儿,我妈说:我想吃苹果。

我爸立马屁颠屁颠洗苹果去了……”

在这样一种家庭关系下成长的柳兰兰,

就经常思考两个问题:

“为什么老妈这么喜欢老爸?”

“为什么老爸这么喜欢老妈?”

于是,她就细心观察,

以老爸老妈为榜样,学习其各自优点,

“我的性格和品性就是这么形成的。”

09

第二大好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爱的能力。

带着女儿钱瑗去饭店吃饭。

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

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

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瑗说:“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

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

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

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

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瑗,

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

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

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

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更是叛逆,

但钱瑗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

钱瑗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

“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

是我们一生更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弱夫妻关系强亲子关系的家庭,

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三倍,

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五倍。

“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更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更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在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往往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

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

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再爱的能力。

10

去年,众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

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第二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

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

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

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

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

“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呢?

我想起了东晋时代的谢安。

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安: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

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

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

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

“更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父母要做更好的自己,

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11

所以,一个家庭要想幸福美满,

必须得做好两件事情:

件事:要尽早学会和孩子分离。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

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第二件事:要懂得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更不好的影响,

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所以,对孩子更好的教育,

以上关于“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就不好”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揭秘夫妻合作对子女教育的秘密)

原标题:好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前几天,好多人被陈小春的儿子小小春Jasper圈了粉。

节目中的小小春,懂事又暖萌,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搂过来亲上一口。有网友感叹:“得在多么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养出这样的小可爱来。”

这话还真是有几分道理。陈小春和应采儿,那是出了名的恩爱。

陈小春说自己随性惯了。和应采儿在一起之后,才学会每天跟她说晚安,随时向她报备自己的行踪。时间久了,竟成为一种习惯。

陈小春原本严肃,但为了配合应采儿,即使是他不喜欢的通告和综艺节目,也会陪着老婆去上。

我们印象中那么桀骜不驯的山鸡哥,也有一天,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变得如此柔软。

“她没脾气时可爱,有脾气时更可爱。”有人说应采儿脾气大,陈小春这样维护自己的妻子。

他不在乎别人说他“妻管严”,一有空,他就带妻子孩子旅行,还写了歌送给妻子:“你不放下我,我不放下你,我想确定每日挽着同样的手臂”。

当然他们也吵架,但吵架之后,很快就会和好。大部分的时间,是她在闹,他在笑。

为什么Jasper能成为小暖男一枚?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恩爱甜蜜的氛围里。

家庭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2

黄磊和孙莉的女儿黄多多,也因参加爸爸去哪儿节目深得大众喜爱。

黄多多在节目里,俨然一个大姐姐的样子,照顾弟弟,安慰妹妹。她给他们讲道理,温柔地对他们说“别怕,有姐姐在。”

不光是在节目里,日常生活里的多多,也是乖巧伶俐。她会舞蹈,会厨艺,妈妈生日的时候,还给妈妈手工DIY礼物。

一个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她接受到的讯息。一个家庭里,爸爸爱妈妈,父母恩爱,孩子才会心态平和,懂得爱自己,也会学着爱别人,满满的都是安全感。

黄磊和孙莉,也是娱乐圈出了名的恩爱夫妻。

黄磊曾说,他不同意爱情更后会演变成亲情:“我觉得我们依然是情侣,一生都应该是情侣才对。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天天都是情人节。”

孙莉怀孕,黄磊推掉工作在家给她做好吃的。他说孙莉不仅是他孩子的母亲,更是他生命的伴侣。

如今,两个人在一起已经20年,感情有增无减。孙莉对黄磊的评价是:无论是作为老公,还是作为孩子爸爸,他都是十分优秀的。

黄磊下厨,一做就是20年。为了给孙莉和孩子做饭,黄磊从来不去远的地方拍戏,而且拍戏的时候不住组,都是回家住。

黄磊和孙莉,当然也深爱他们的孩子。但是,在恩爱的家庭里,孩子感受到的爱,是不一样的:不是父母对自己的宠溺,而是这个家庭里,每一个人,都爱着另外一个人。

善良懂事的黄多多,在耳濡目染中,就学会了爱和被爱。

3

我家邻居夫妻俩,感情特别好。

我哈哈大笑,打趣让他早点找个女朋友。

邻居的这个孩子,特别平和,喜欢和人交往。我相信,将来他有了女朋友,也会像他爸爸对他妈妈那样,宠爱有加。

4

夫妻关系,应该是家庭中重要的纽带,它决定着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

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年轻的爸爸妈妈,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忽视了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这一原则。

一位读者说,她和老公,二人世界的时候,感情很好。可自从孩子出生,自己全身心都扑在了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而老公呢,也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想要赚更多的钱,将来让儿子上更好的幼儿园。

如今五年过去,两个人的关系,疏远了好多。他们看起来都在为这个家付出,但是感情却淡了。

更要命的是,孩子知道到自己是爸妈的中心,任性蛮横,胡搅蛮缠。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想要修复和矫正,才发现有点晚了。

好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孩子像一张白纸,他从家里接触到的是温暖,就会回报以温暖;接受到的是冷酷,就会回报以冷酷。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吴聘是吴家东院的少爷。他的父亲吴蔚文,是一个仁义守信的富商,德才兼备,深受人们爱戴。

吴蔚文和妻子,举案齐眉,互相扶持。吴聘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自然也是宽厚大度,知书达理。

而在中院长大的吴遇,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他的母亲,是为了钱财嫁给他的父亲的,在吴家20年来,一直和她的表哥私通。两个人为了敛财私奔,做了无数丧尽天良的坏事。

吴遇在母亲的影响下,不想着上进,只指望巴结有权势的大伯。后来母亲的丑事败露,他不但不洗心革面,反而记恨东院。

吴遇的母亲,自然也是爱自己的儿子的。若不是为了儿子,她早就与表哥远走天涯了。但是,一直以来的欺和勾心斗角,害的儿子也没有学会堂堂正正做人。

6

一个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不会太好。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了太多的负能量。

试想,父母总是在怄气、互相指责,有时候还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像小小春或者多多一样,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

编辑:夏凡 王浩程

来源:新华视点微信公众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国内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国内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父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社会化

以往的青少年及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母子关系作为研究的主题,使得父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长期受到忽视。然而,近几年来,家庭教育的历史到了掀开新的篇章的时候,父性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父性教育”的概念

教育专家陈建翔博士首先提出“父性教育”这一概念。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征,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即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父亲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与母亲的影响是一致的,甚至有时会超过母亲的影响。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从而发展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的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适应社会生活。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那么当他被陌生人围观是就会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性教育多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功能,在学校表现较好,有比较少的行为。父性教育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能使得孩子更好的掌握丰富的社交经验,因此,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父性教育充分的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有行为模板而惊慌失措。

三、父性教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而积极的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证明,家庭教育中缺失父性教育的青少年比有正常父性教育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父亲是青少年积极情感的源泉,父性教育中与孩子建立起积极情感,让孩子对父亲与家庭产生正确的依恋,鼓励孩子勇于独立,帮助孩子发展强大的自律能力,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解决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父性教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近几年,父爱的缺失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的关系被广泛关注。研究者对父性教育和青少年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一直都在持续,而国内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有调查研究表明,父性教育的缺失让青少年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性教育未缺失的青少年。往常研究父母―子女关系是从父母角度来探索的,现在用一个新的探索角度,通过让女性用回忆性报告的方式探索单身年轻女性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与少年青少年时期父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亲参与三个面中的互动性、易接近性与儿女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关系,且成年女儿的生活幸福感与其对父亲参与或抚养行为的回忆性感知有着强烈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黄艳苹,2006、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江西师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更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更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父爱 儿童教育 家庭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导致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对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建设意义

父亲在家庭成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能激发儿童对外界的兴趣,能引导儿童观察周围事物。父亲要像母亲一样精细、勤快、有耐心、有爱心,儿童喜欢跟父亲一起相处。在儿童时期,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比母亲更积极。孩子对父亲显现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因为父亲比母亲精力更充沛、更勇敢,能带儿童玩得更忘我、更开心、更过瘾。特别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儿童,父亲能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和勇敢等。

(三)父爱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二、父爱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主要表现

1、性格缺陷

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产生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害羞胆怯、情绪沮丧、不求上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过于内向、感情冷漠、游离集体、不喜交际、反复无常、害怕失败、自私自利等。

2、心理影响

(二)原因分析

1、时间投入少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通常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父亲通常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状况过问较少。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离婚率不断上升,随之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单亲家庭,而离异家庭的出现造成许多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少与父亲见面。

专家指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因为失业或单位效益不好等原因,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而大多数父亲忙于事业分身乏术,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了妻子。在教子过程中,妈妈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2、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育观念信奉“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很多父亲往往采用隐藏内心真实想法,以训斥、讲规矩为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导致儿童从小与父亲关系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但是严厉的象征,而且逐渐融进了亲情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孩子的榜样、楷模。很多成功人士在选择人生道时都是经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确定了自己所走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父亲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时,父亲会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更终使孩子接受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磨炼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得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更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高大。在国内家庭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国内传统和习惯是分不开的。尽管传统的父权在现代社会中的踪迹越来越淡,但是它对于家庭尤其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在国内的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得父亲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父亲往往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供养者,却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父爱

(一)明确“文化父爱”的意识

所谓文化父爱,即父亲对孩子的爱应以“文化自觉”奠基,对孩子不仅要具有爱的热烈情感、爱的具体行为,更要具备爱的艺术;既要重视孩子的技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教育概念首先应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质就是提高家庭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实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作为孩子的任老师,成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直接被孩子模仿。要想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父亲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优秀“模特”,还要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和耐心,把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作为自己的任务,做好表率,与孩子互相督促。

(二)掌握教育儿童的正确途径

1、给予孩子充足时间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儿童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缺乏父亲的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父亲要抽出足够时间陪孩子,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予孩子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父亲应尽量做到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学习,时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养分。

2、利用谈话抓住教育机会

利用谈话做儿童的知心人。父亲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谈话交流。通过谈话,父子相互了解,能增进父子或父女感情,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其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国内致公出版社,2001、

[2]张兰馨,季如。父亲应撑起家庭教育半边天[J]。家庭与家教,2006(5)。

[3]纪成双。父亲不能淡出家庭教育[J]。现代家教,2000(8)。

[4]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家庭功能;缺失;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孩子的座学府,父母作为孩子的位老师,其氛围环境、言行举止、品德学识等,都将对孩子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表明,一般“问题少年”大多数出自于“问题家庭”。也就是说,家庭的不良因素与未成人年违法犯罪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减少“问题家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预防犯罪,矫治罪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结构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不完善家庭结构容易导致青少年人格边缘化

2、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正比

在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稳定的三角型家庭结构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使稳定的三角支架偏斜甚至倒塌。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与在完整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经受的历程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有可能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照顾,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家庭结构的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历来被认为是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也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内容。犯罪学者詹穆斯・布雷和雷克・布雷德对破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指出:“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裂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因为父母离异、分居、死亡而导致家庭破裂,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造成了内心痛苦、精神忧郁之恶果。特别是父母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的过程,往往就是子女思想感情伤害的过程,父母粗暴的言行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逃避感或心态的扭曲。离婚后,虽然从上说父母对子女都有抚养的义务,但事实上这种义务的履行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未成年人长期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和应有的关心,渐渐地产生了心理偏差,有的甚至形成了变态人格,产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如果这时候有人稍微给一点“同情”、“安慰”,他们就会视作“知心朋友”和“患难之交”;如果这时候给一点金钱支援,慷慨解囊,他们更会“感恩戴德”,因此,他们容易成为社会犯罪团伙猎取的主要对象,受到诱惑利用,陷入犯罪的深渊。

二、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不是测量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必然指标

经过对比,经济条件较好家庭与较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犯罪率并无很大的差别。国内一位社会学工作者曾将450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以人均生活费为指标分为四个级别,结果表明:四个级别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品德面貌并不存在任何对应或相关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这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但是,超过满足子女正常学习需求的家庭经济条件,在任何幅度上的增长额,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而言,就不再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过于优裕的家境条件,可能反而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正如布塞曼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家庭经济地位处于中上时,独生子女学业成绩较差;而经济地位相对略低,独生子女的成绩反而是优秀的。有关部门对200名少年犯家庭经济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一般和中等水平以上的占97 1%,贫困的只占2.9%。正如科恩所言:“如果说以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受教育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那么这项因素在现在影响就不大了。”加罗法洛也说,“贫穷并不必然引起仁慈和正义等情感的完全缺失。这种预言的证据已经找到,而且正是在其真理性更经常受到挑战的领域中,即在正直本能方面,我们找到了证据。”

2、父母关系和谐与否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关系

如表所示,P值小于0.005时,也就是说父母关系和睦与父母离婚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当P值大于0.05时,即父母关系一般与父母分居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不大。但是,并不是说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或者父母离婚了,孩子就一定会犯罪。①事实上,大多数少年罪犯的父母关系都属正常。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地说,在民主的家庭环境里,子女经常处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熏陶中,使他们容易养成直爽、坦诚、友好、协商、深思熟虑、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反之,子女经常处于专制与压抑、拒绝与否定、粗涉与盲目溺爱之中,使他们容易养成任性、冷酷、依赖、反抗、仇视、自私、贪婪等性格特征。显而易见,前者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向上、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理品质,而后者就非常容易诱使未成年人产生侵害他人与社会的犯罪心理特征。

由此可见,非民主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的首要因素和基本条件。

三、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家庭功能是由性生活与生育功能、经济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精神生活功能五个基本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当这个功能有机体内部不均衡时,就必然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灵。特别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则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隐患。在许多家长眼中,家庭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智育,这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缩小,尤其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的逐渐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但对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却是不清楚、不了解或者没有注意。这种局面的出现导致孩子人格的严重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专家通过对2000余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首先,是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更突出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关心程度排序前三项分别是:未成年犯父母关心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在第四位之后;普通学生父母关心思想品德、健康、学习功课。\"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未成年犯父母中表现突出。

其次,是未成年犯父母教育能力存在缺陷。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管不问\"的有10%,打骂孩子的有30%,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然而,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奏效,反映出其父母在了解孩子、协调关系、教育孩子、保护孩子等方面存在能力缺陷。

2、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具有以下特性。

长期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因而,从时间视角上讲,家庭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优势是学校、社区等无法替代的。

针对性。“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从孩子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都处在父母的密切关注之下,孩子习性的优劣、品行好坏,父母更为清楚,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也更有发言权。同时,孩子一般在家比较随便,不像在其它公共场所思想有所顾忌,行为有所检点,因而他们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表现得更自然、真实、充分,这就给父母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

灵活性。家庭预防机制不像其它社会预防机制那样有比较系统的程序和固定的方式,而是通过家庭生活“遇物而诲”,利用一件事、一种思想、一种行为向他们灌输法制观念、社会规范、做人道德、待人礼仪,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有效性。首先,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是从摇篮开始的,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对他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便是心理学上讲的“先行效应”;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既有血缘上的继承关系、情感上的依赖关系,还有经济上的供求关系、上的监护关系。这些都使子女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即使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尖锐了一些,子女都能谅解。所以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使得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十分有效。

四、利用家庭元素的同质可塑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认知性提升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素质是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提高父母素质的关键是加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也称家庭教育指导),即提供父母关于孩子教养和发展等资讯,帮助父母学习新理论和知识,树立教育信心,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接受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一整套措施。亲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父母以下素质:(1)高度的责任感;(2)理性的教育观(3)丰富的知识面;(4)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人们正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美国非常重视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研习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德国则设有“双亲学校”,对孩子的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巴西政策从提高结婚质量入手,要求青年在结婚前就要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在我国台湾省,对家长的教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

2、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实践性突破

在实践中, 现阶段我国的亲职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国内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有其特定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和特点。它不仅与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有关,而且还与优生学、卫生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因此,科学的家庭教育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于家长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阻碍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展。为此,政策应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注重研究家长的\"角色意识\"与家长责任、家长素质的培养,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以多种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同时又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为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研制一套适合家长学习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为了搞好家长教育,必须先了解家长所具备的学习特性。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观念和方法,且已基本定型。为此,应该将家长们学习的特性与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出一套既能帮助家长们提高对自我观、人生观、婚姻观、家庭观、教育观的认识,又能帮助家长们掌握如何教养子女的各种技巧的方法和形式,并加强这些方法和形式的协调性和规范性研究。

三是研究并开发适用于家长教育的教材。亲职教育使家长了解如何尽父母的职责,并为他们提供有关儿童少年发展及子女教养方面的知识,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促成健全家庭生活。要研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靠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3、对家庭亲职教育的结构性提高

我国现代的家庭、婚姻、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传统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偏重于相对独立的核心小家庭形式,联合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由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家庭结构向“二加一”、“四二一”家庭结构发展。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再婚家庭、单身家庭、分居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另类家庭”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同。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被抛弃而不得不与(外)祖父(母)居住的隔代户增多。

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主干或联合家庭结构和核心家庭结构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其对孩子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体贴他人等美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中,祖辈可以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正在哺育孩子的父辈,联合型的家庭中先为父母的同辈也可将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后为父母的同辈,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有几个人。特别是核心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教育功能,他们从不同的社会角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缺少父爱的孩子,由于母亲过度地担心孩子在外受人欺侮,而缩小孩子的生活天地,有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懦弱,甚至性情孤僻,缺乏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理。母亲是孩子高尚情操、善良品德、丰富情感和温柔性格的主要塑造者。孩子在母亲的关怀、照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可能培养出热情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体贴他人的良好品德。因此,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缺陷的环境,是一种极不理想的家庭结构。

4、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性优化

一是凸显家庭教育功能。目前,实践中出现了“5+2=0”的情况,即学校5天的主流教育正效应与2天双休日亚主流教育负面效应相抵消。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学校,家庭对孩子担负的责任,学校是不能全权替代的。学习型家庭的提出顺应了终身教育的潮流。在学习型家庭中,教育时间上从零岁延伸到终身;在空间上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关怀;家庭对每个成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家庭能够给每个成员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家庭能够承担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家庭同时是保护孩子理解孩子的温馨港湾和快乐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在学习型家庭中,特别强调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与更新,家长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作家长。父母是孩子的长者,但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在自己带头学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哪一天父母自己不学习,他就失去了教育子女的资格证书。“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放弃自己知识追求为代价”是父母给女子更可怕的礼物。

二是健全家庭精神功能。首先,要大力倡导幸福的家庭观念,提倡全社会重视家庭、热爱家庭,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提倡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提倡爱情、亲情重于金钱物质,用鲜活的事例宣传父母的角色作用和角色职责,提倡节俭、进取的家风。人人懂得并体会到家庭的重要,家庭的精神功能就能发挥出来,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贡献力量。其次,要警惕性解放思潮、色情文化及暴力文化对国内家庭的影响,给予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以特别的关注、照料、援助和辅导,开展家庭伦理道德的研究,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家庭成为充满爱和道德教化的场所,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教育子女。

三是提升家庭情感功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次理论,未成年人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有爱的需要,而父母子女间良好的情感互动是满足未成年人爱的需要的更优途径。这种爱的需要的缺乏所造成的感情被剥夺与未成年人犯罪密切相关。当爱的需要在家庭中无法获得满足,未成年人就会向家庭外扩张,以获得需要的满足。父母子女关系,是以血缘关系这种天然的纽带为基础的,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加强父母子女心理上的联系,使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心理上获得平衡,形成未成年人和谐的心理状态,能协调未成年人和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完成。相反,生活在一个父母子女感情淡薄、缺乏亲子沟通的未成年人,其身心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其认知上的混乱,价值观的模糊,乃至更终导致人格的出现。所以,亲子沟通缺失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皎妹、李锦昆: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 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6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开展了“爱心绘本漂流活动”,一次漂流活动结束,老师询问孩子:“你们回家都有没有看绘本啊?”孩子都说看了。再问:“谁陪你们一起看的啊?”孩子异口同声说:“妈妈!”更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忙孩子择校的问题,东奔西跑,茶饭不香。我问:“大哥没有什么建议吗?”朋友说:“他有什么建议呀,他说‘你安排好了’。”然后跑去新疆和朋友玩车。说来惭愧,作位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老公参与教育女儿的时间少,以至于女儿现在都不喜欢让爸爸抱,我多次与老公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说:“女儿以后肯定会亲爸爸的,你放心好了,现在就教给你了。”一句“教给你了”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我。

的确,现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母亲的身上。孩子上学的接送;在家学习时母亲的“陪读”;“双休日”陪孩子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唠叨”教育……而当父亲者,大多以“工作繁重”、“生意忙”为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于有的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只顾着自己消遣、娱乐,就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上,母亲到会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大于父亲的人数。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因素一书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功或失败,和他的父亲的类型是有联系的,父亲会对子女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父亲尽职,孩子跟同辈就相处得比较好,在社交方面表现得更有自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更能应付变化,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也较高。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的哈伯特曾经强调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由男子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在没有或缺少父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可能出现女性倾向或现象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是不容忽视!做父亲的,应当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刻的理解、果敢的判断能力、善于社交的经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深沉的父爱的阳光去照耀孩子成长的道,共同撑起教育的一片天空。

三、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个引人。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不管事智力训练或是道德、品质培养,父亲的影响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孩子,不单单需要物质意义上的一位保护者、供给者的父亲,在精神上更需要父亲。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父亲的责任十分重大。

俄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

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1、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许多父亲往往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或需要去理解他,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他,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纲要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珍视幼儿期的生活”。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很强可塑性、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这就要求父亲们应对幼儿期的这一阶段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珍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满足孩子生存、发展、游戏、学习及受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权利,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父亲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内涵”

3、给孩子有效的时间

有的父亲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尽到父亲更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报纸上曾刊登过一个孩子要买爸爸一天的事情,足以见得,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心不在焉,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要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要有童心,与孩子一起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放肆一下。

4、开展独特的亲子活动

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个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该展现出于母亲不同的一面,发挥出父亲独特的魅力。比如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探亲访友、外出办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父亲的办事风格,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5、夫妻关系要和谐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更差,给予“间接支持”更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更高的是间接支持,更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专科为划分界限,即“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安康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8

1、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2、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3、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发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更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地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地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更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9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更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更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安康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更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国内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06(3)。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离异家庭;父母;子女;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安康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称,我国每年离婚的夫妻保持在120万对左右。可以说,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而据统计,我国的离婚数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更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二)适应性差

(三)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 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 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3 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4 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四)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而父母离异后,儿童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五)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离异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   有些离异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却往往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对方和孩子。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二)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

1 过分溺爱。父母在离异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缺少父爱(或母爱)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儿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有责任感的人。

2 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虽然他们也声称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爱。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离异前就缺乏独立精神和职业目标,离异后,又失去了对对方的依赖,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而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国内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这种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态,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转贴于

(五)离异父母彼此之间的仇恨、诋毁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父母之间往往会相互攻击,丑化对方,美化自己,力图争取子女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支持,他们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子女。从小就受这种仇恨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儿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计,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友爱产生动摇和怀疑,使他们“不惮以更坏的恶意”来猜测他人。

三、改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损实际上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更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陸、影响的随时陸、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离异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际心理环境的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离异父母可通过吸收各方面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离婚往往阻断了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亲情个联系,从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波动或明显下滑。一些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家庭和亲情氛围。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子女无法见到一方父/母,他们也会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影响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主要由什么原因是什么?

亲亲,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婚姻关系。研究表明,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经常争吵、挑剔(不和)对父母和孩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父母之间的高度冲突与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适当性比完整家庭差,父母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方式。

第二,家庭结构。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亲子关系由父母和孩子一个组合的行为、情感、和期望,这种关系涉及的全部孩子的发展。人会有许多不同的关系形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更重要的。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受父母的年龄、经验和自信;稳定的父母婚姻,和孩子特色所影响。

怎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的、美好的优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关爱和严格比肩并重。

第二,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开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父母要乐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适时否决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蛮要求,但父母不能严词厉色,而是用温和的态度,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拒绝。

第四,坚决杜绝家暴。如今已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空间,支持孩子独立正面挫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师长、关爱朋友等好习惯。

综上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婚姻关系,家庭结构等等。其实沟通交流是更好的方式。尊重理解是关键。爸爸妈妈要学会当安康,而不是法官。要学会当拉拉队,而不是当裁判。要懂得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温柔对待孩子

1、幻想与现实 许多婚姻问题都是由婚前夫妇双方的期待和婚后生活的现实相冲突所造成的。人们往往对婚姻期待得太多,如:爱情、温暖、相伴、以及我们自以为构成幸福的一切。一旦发现婚姻并不是双双走向浪漫世界的通行证,而是一项充满琐碎家务、又劳神费心而又必须负责的行动,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了。很多夫妇更后都不得不坐下来讲座家务,双方都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和让步,但有些夫妇不愿意放弃理想婚姻的模式。这样,他们就有能同心协力满足各种需要,也不能得到幸福婚姻的真正酬报。

三、经济问题 在夫妻纠纷中,几乎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问题上,这是双方刚结婚时没有经验造成的。人们的用钱方式往往受家风影响。有的家庭,妻子也许来自生活优裕的大户人家,而丈夫则来自经济拮据的小户人家。如果妻子在出嫁前总是见到父亲掌管财务,便把这当作丈夫理所当然的工作,尽管可能她在这方面比丈夫更胜任。双方应要充分讲座如何用钱是明智的,让更善于理财的人当家。

四、不平衡 夫妻关系中年时期更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这一时期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夫妻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丈夫也施舍在业务上突飞猛进,或者迷上了妻子不了的新的乐趣;妻子也许会变得更为自信,更加成熟,并且具有自己的新的追求。这样,他们就会突然发现互相距离是那么远,甚而产生隔阂。

五、内助角色 现在,人们经常见到妇女对充当内助角色感到不满,并且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然而有些做丈夫的对妻子独立自主的愿望深为恐惧,妻子决定外出就业,或者为从事一项责任重大的事业而学习,都会遭到他们的竭力反对,同时他们还不停地笑妻子发展自己思想和爱好的打算。解决这一“角色不平衡”需要耐心、理解和大量诚恳的交谈。其实,每个伴侣性格上的发展,都会有助于加强夫妻间的关系

亲,以上五点是影响夫妻的五大原因

以上关于“为什么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重要”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夫妻之间为什么亲子关系好(揭秘夫妻合作对子女教育的秘密)”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