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打造亲子间深厚的纽带)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7 21 0

3岁前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打造亲子间深厚的纽带)

我觉得这个更主要的就是给孩子一起念绘本的呀,然后多陪伴一下孩子吧,这样他们就会有安全感的,而且就是可以建立你们一个友好的亲子关系的呀,所以一定要抓住关键的一个时期的呀,因为孩子如果长大了,可能陪伴的时间也会减少的,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个心理想法了呀,那这样就会有点觉得后悔吧,就是时间太快了。

来自

网页

02-26 14:26

我觉得这个更主要的就是给孩子一起念绘本的呀,然后多陪伴一下孩子吧,这样他们就会有安全感的,而且就是可以建立你们一个友好的亲子关系的呀,所以一定要抓住关键的一个时期的呀,因为孩子如果长大了,可能陪伴的时间也会减少的,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个心理想法了呀,那这样就会有点觉得后悔吧,就是时间太快了。

以上关于“3岁是亲子关系的建立期”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3岁前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打造亲子间深厚的纽带)

教资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

知识碎片: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一)顺序性与阶段性

(二)不平衡性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个别差异性

【日积月累·单选】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

A。稳定性 B。可变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答案】B

知识碎片:关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更近发展区

指主体现有的心理水平与其将要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关键期

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三)敏感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更为迅速的时期。

(四)转折期或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

【日积月累·单选】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更近发展区 D。转折期

【答案】D

知识碎片: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行为主义学说

1、华生早期行为主义

提出“刺激一反应”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出刺激。否认遗传的作用。

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他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操作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更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二)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作用的结果)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先学前期(1—3岁):自主对羞愧

3、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

4、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三)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主客体分化、初步的因果关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日积月累·单选】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 )。

A。信任感 B。主动性

C。自主性 D。自我同一性

【答案】C

知识碎片: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和社会因素(环境与教育)

(二)主观因素:指婴幼儿自身的心理和活动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日积月累·单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 )。

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

B。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C。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D。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当

【答案】C

知识碎片: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日积月累·单选】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初生时并不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

A。由笼统到分化 B。由具体到抽象

C。由被动到主动 D。由不齐全到齐全

【答案】D

知识碎片: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一)幼儿初期(3—4岁)——小班

1、更初步生活自理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幼儿中期(4—5岁)——中班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幼儿晚期(5—6岁)——大班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日积月累·单选】下列哪项不属于幼儿中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A。情绪作用大 B。活泼好动

C。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D。开始遵守规则

【答案】A

知识碎片: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

(一)幼儿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二)幼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性

(三)幼儿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四)幼儿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

(五)幼儿生长发育具有相互关联性

【日积月累·单选】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

A。匀速均衡发展 B。高速不均衡发展

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 D。高速均衡发展

【答案】B

知识碎片: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二)首尾规律

(三)近远规律

(四)大小规律

(五)无有规律

【日积月累·单选】儿童更先学会抬头,然后翻身、坐、爬、站、走,这种发展趋势体现了儿童动作发展的( )规律。

A。从整体到局部 B。从大到小

C。首尾 D。从无意到有意

【答案】C

知识碎片: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幼儿言语的发展阶段

1、前言语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2、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二)婴幼儿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日积月累·单选】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并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

A。电报句 B。完整句

C。单词句 D。简单句

【答案】A

知识碎片: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

1、视觉:即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新生儿更爱听母亲的声音、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3、肤觉:幼儿期幼儿肤觉发展比较迅速。

4、运动觉:运动觉的发展是以“正规——躯干——四肢”这一顺序进行的,更后发展手部的精细动作。

(二)知觉

1、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方位知觉

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较轻松地辨别上下、前后14个方位的水平,但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还会感到困难。

(3)深度与距离知觉

“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6个月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中大班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等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时间概念已能分辨清楚。

【日积月累·单选】幼儿对不同的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 )。

A。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五边形

C。五边形—八边形—三角形—正方形 D。圆形—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答案】C

知识碎片: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四)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五)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4、注意的选择性

【日积月累·单选】幼儿认真完整的听完教师讲的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注意的什么特征?(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答案】C

知识碎片: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记忆容量的增加

4、记忆内容的变化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2、机械识记运用更多,意义识记效果好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三)幼儿记忆策略的形成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策略

5、提取策略

6、精细加工策略

【日积月累·单选】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图片让儿童回忆,儿童回忆说:刚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与胡萝卜、太阳与月亮。这些儿童运用了记忆策略为( )。

A。复述 B。精细加工

C。组织 D。习惯化

【答案】B

知识碎片: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1)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2)幼儿有意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学前儿童以再造想象为主导,创造想象有所发展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的内容贫乏、零碎

4、想象具有夸张性

(1)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二)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日积月累·单选】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3倍,这说明了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

A。形象性 B。抽象性

C。象征性 D。夸张性

【答案】D

知识碎片: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思维方式的变化

(1)直观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2、思维工具的变化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

(3)抽象逻辑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做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三)幼儿思维的特点

1、具体性

2、形象性

3、经验性

4、拟人性

5、表面性

6、片面性

7、固定性

8、近视性

【日积月累·单选】青青的妈妈说:“那小孩嘴真甜!”青青问:“妈妈,您舔过她的嘴吗?”这主要是反映青青( )。

A。思维的片面性 B。思维的拟人性

C。思维的生动性 D。思维的表面性

【答案】D

知识碎片: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

(1)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2)情感比较外露

(3)情绪极易冲动

2、从幼儿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3、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1)道德感

(2)美感

(3)理智感

(三)培养良好的情绪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2、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3、成人的情绪自控

4、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1)转移法

(2)冷却法

(3)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服法

(3)想象法

【日积月累·单选】幼儿看见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见同伴帮助别人会赞同,这种体验是( )。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自主感

【答案】B

知识碎片:马斯洛的需要次理论

【日积月累·单选】与儿童更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

A。社会性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答案】D

知识碎片:气质的类型与教育

(一)气质的类型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二)气质与教育

1、对胆汁质的幼儿,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幼儿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2、对多血质的幼儿,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粘液质的幼儿,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幼儿,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日积月累·单选】具有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等典型特征的气质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A

知识碎片: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一)活泼好动

(二)喜欢交往

(三)好奇好问

(四)模仿性强

(五)好冲动

【日积月累·单选】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

A。气质特征的表现 B。能力特征的表现

C。性格特征的表现 D。思维特征的表现

【答案】C

知识碎片: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的依恋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

3、反抗型

(二)良好依恋关系的培养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幼儿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幼儿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要及时做出反应

(三)亲子关系类型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

(四)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日积月累·单选】如果母亲能一贯具有敏感、接纳、合作、易接近等特征,其婴儿容易形成的依恋类型是( )。

A。回避型依恋 B。安全型依恋

C。反抗型依恋 D。紊乱型依恋

【答案】B

知识碎片: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实验法

【日积月累·单选】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作品分析法

C。档案袋评价法 D。实验法

【答案】B

推荐阅读:

2022年福建专升本考试时间为5月7-8日,还有一周左右就要考试啦,你们做好准备了吗?下面库课李老师给考生整理了福建专升本学前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一、 绪论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0-6.7岁)

2、 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② 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③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关键期、危机期)

④ 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 关键期和危机期的定义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4、 对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

(二) 发展性

(三) 教育性

6、 观察法及其运用是的注意事项

2、观察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更好不要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还应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记录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也可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校场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二、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0-1个月)

1、 新生儿无条件发射的种类

刚出生的儿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一) 无条件食物发射

(二) 无条件防御反射

(三) 无条件定向反射

(四) 抓握发射

(五) 巴宾斯基发射

(六) 惊跳反射

(七) 强直性颈反射

(八) 行走反射

(九) 游泳发射

2、 新生儿条件发射的特点

速度慢、不稳定、不易分化

3、 对“育应从0岁开始”的理解

(一) 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① 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某些事物做出反应

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们不仅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他们不仅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

(二) 从0岁开始教育

① 对于新生儿,首要地是保证他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应为他创设一个心理发展好的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

② 新生儿在对环境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愈来愈熟练,而且愈来愈具有效果。

三、 婴儿心理的发展

1、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受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所制约。规律:

①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②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肌肉动作比小肌肉动作发展早。

④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 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首的动作基础的触觉、动作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眼手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

三阶段:

① 先学会看物体

② 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了抓住物体,他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闭紧,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

③ 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地察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地玩弄。

四个特点

① 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② 既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动作

③ 动作虽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

④ 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

3、 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在婴儿的发展中,母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母亲不仅是他们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也是他们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间人”

婴儿与环境的接触,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直接照顾他的成人而实现的。母亲也是婴儿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 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1、 1-3岁儿童手的动作发展

四个阶段:

①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活动

②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延续变换新方式

③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④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2、 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言语真正形成

②思维能力出现

③自我意识萌芽

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的原动力。

4、 对先学前期儿童“闹独立”的认识和教育

教育:

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

1岁多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这一年龄既是人生的个转折期,又是个“危机期”

认识:

帮助孩子度过人生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当孩子的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孩子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

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 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一)想象

①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②游戏角色—以人带人

想象是游戏活动的首要因素

(二)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三)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2、 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③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在教育者的正确组织和指导下实现的

3、 观察并分析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②爱模仿

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4、 观察并分析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①爱玩、会玩。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②思维具体形象

5、 观察并分析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①好学、好问

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③个性初具雏型

六、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感知觉是人生更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②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③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 视觉发展的主要表现

视觉刺激位置是距眼睛8英寸处(折合20.3厘米)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发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①视敏度。视力主要依靠眼睛内晶状体的变换来调节

②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

3、 了解学前儿童识别颜色能力的主要方法

①配对法

②指认法

③命名法

配对法的正确率更高,指认法次之,命名法更低

4、 婴幼儿触觉发展的形式

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5、 手的探索活动形成和发展阶段

①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

②视触协调阶段

③手的有目的探索阶段

年龄越小,触觉的作用就越大

6、 儿童左右方位知觉的发展阶段

阶段(5-7岁):儿童开始能够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第二阶段(7-9岁):开始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7、 “视崖”实验

把婴儿放在后玻璃造的平台。平台一侧,紧贴玻璃下面贴上一块图案的布,造成一个“浅滩”的印象。平台的另一侧,把同样的不放在玻璃板下面几尺的地方,从上面看,似乎是一个深沟,让婴儿的母亲轮流站在两侧呼唤孩子

8、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发展趋势

①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区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形状相似或仅有细微差别的事物

②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并逐渐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

③将所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形状知觉概括化。

开始用所掌握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有三种情况:

a。知觉认同

b。归入标准

c。塑造“模型”

9、 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10、 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

②观察持续的时间

③观察的系统性

④观察的概括性

儿童观察图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③认识“因果关系”阶段④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11、 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①儿童的活动②知识经验③语词

12、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措施

①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尽早为婴幼儿创造一个有适宜刺激的环境,有助于促进感知觉的发展。所谓适宜刺激,是指给婴儿的刺激不能过多,从数量和质量上要符合年龄特点

②知觉依赖于主体过去的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博,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便越多,知觉水平也就越高。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知觉过程。帮助孩子不断地积累经验,知觉过程逐渐简约化、概括化了

③词的参与使儿童的感知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词使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成人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感知

④生理的不断成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语言的掌握,使得学前儿童的感知水平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开始发展起来。

七、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①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

②注意是婴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2、 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乎寻常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更重要原因。刺激物的强度。对象的运动。

②人本身的状态

3、 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①婴儿的注意基本都是无意注意

②先学前期。先学前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稳定性也有所增长

③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④中班幼儿注意的范围更加扩大,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很高

⑤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时间,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幼儿仍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4、 影响幼儿有意注意的因素

①活动的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②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③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④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⑤良好的意志品质

5、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①婴儿末期或先学前初期,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及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了

②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发展得比较缓慢。只有在成人提出非常具体的任务是,才能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对象,而且极易分心。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控制的

③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仍然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④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无干扰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

⑥幼儿有意注意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

6、 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具有稳定性、广阔性(广度)、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

①注意的稳定性。一般用保持在对象上的时间长短来衡量

②注意的转移。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对象上

③注意的广度。成人在1/20秒的时间内,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对象,而幼儿则只能把握2-4个

④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7、 影响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疲劳

③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8、 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措施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

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③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对于家长来说

①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②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③不要反复地向儿童提要求

④要求、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

八、学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1、 婴儿记忆的表现

①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

②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2、 客体永久性的定义

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量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②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二)质方面的变化

①记忆态度的形成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

②记忆内容的扩大。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③记忆策略的掌握

A。复述、背诵

B。语言中介

C。记忆材料系统化

4、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①记得快忘得也快

②记忆不精确

A。完整性较差

B。容易混淆

③无意识记忆效果好

④形象记忆占优势

⑤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5、 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②让幼儿在积极地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③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④引导儿童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变化过程

⑤培养幼儿对学校的兴趣和信心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5-2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1、 幼儿想象无意性的表现

①想象主题不稳定

②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2、 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象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虽然有时偏离主题,但能够自动回到主题上来。有意想象是从事任何实际创造活动所必须的,成人应该注意儿童有意想象的培养。按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3、 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

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②启发、鼓励儿童大胆想象

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如游戏、美工、音乐活动等)创设发展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4、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①由于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②其次,是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 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和前提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2、 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②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3、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①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②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③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4、 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点

①直观性和行动性

②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③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④思维的狭隘性

5、 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①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②具体形象性

③自我中心性

④过渡性

6、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①以掌握具体事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②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7、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①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②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③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8、 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①抽象概括性差

②逻辑性差

③自觉性差

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①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②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③ 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④ 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的事物的辩证关系

10、 自我中心思维的定义

十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 婴儿发音准备的阶段

① 简单发音阶段(1-3月)

② 连续音节阶段(4-8月)

③ 模仿发音—学会萌芽阶段(9-12月)

2、 婴儿语言理解的准备

① 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② 语词理解的准备

3、 先学前口语发展的阶段

① 不完整句阶段

A。单词句阶段(1-1.5岁)

B。双词句阶段(1.5-2岁)

②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A。 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B。 词汇量迅速增加

4、 单词句及其特点

儿童理解词的特点:

① 由近及远

② 固定化

③ 词义笼统

说出词的特点:

① 单音重叠

② 一词多义

③ 以词代句

5、 幼儿语音发展的表现

① 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② 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6、 幼儿词汇发展的表现

① 词汇量迅速增加

② 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③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7、 幼儿语法结构发展的表现

① 句型从简单到复杂。单词句(1-1.5岁)、双词句(2岁左右)、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② 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③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④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8、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

① 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②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③ 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次逐渐清晰

④ 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9、 幼儿“口吃”的原因和矫正的方法

原因:

① 生理原因。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

② 心理原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

③ 模仿

方法:消除紧张

10、 “内部言语”、“游戏言语”、“问题言语”的定义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一般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当儿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映出来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 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② 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游戏

④ 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2、 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论

3、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

① 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 表情日渐社会化

4、 幼儿情感丰富的含义

①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时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

② 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5、 幼儿情感深刻化的含义

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6、 幼儿情绪情感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①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 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7、 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8、 婴儿依恋的特点

① 婴幼儿更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感到更大的愉快

②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③ 依恋对象是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是,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9、 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① 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出生-3个月)

② 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个月)

③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④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10、 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① 3岁后,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③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十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亲子交往及其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① 早起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② 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 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2、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① 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②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交往的状况

③ 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要因素

④ 亲子交往还受着家庭以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

3、 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 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①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地方向发展

②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③ 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④ 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5、 同伴现场提名法

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情况,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

6、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① 受欢迎型

② 被拒绝型

③ 被忽视型

④ 一般型

7、 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① 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② 儿童自身的特征

③ 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8、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攻击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9、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① 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再有,影响社会性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气质

② 影响社会性行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父母)、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

③ 认知因素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④ 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周围环境的气氛对社会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10、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① 移情培养

② 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③ 善用精神奖励

11、 幼儿交往技能及其培养

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培养:要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的问题的原因和特点;交往技能训练必须与加强儿童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十四、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个性的心理结构

广义:

① 个性倾向性

② 个性心理特征

③ 自我意识

④ 心理过程

⑤ 心理状态

狭义: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2、 个性开始萌芽的含义

3、 分析儿童的气质类型

① 传统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而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多血质:迅速反应,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②根据基本情绪行为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迟缓型

4、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① 全面、正确、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

② 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

③ 便于成人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5、 儿童性格的年龄特点

① 活泼好动

② 好奇、好问

③ 易冲动,自制力差

④ 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6、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定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7、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人从初生到入学前的年龄,是智力发展更迅速的时期

8、 对学前儿童智力测验的正确态度

① 智力测验和智力量表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它便于使用,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儿童的整个智力水平及各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a当前智力和智力结构成分还没有统一的,反映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没有统一的标准b许多测验无法排除知识经验的影响,很难同时适用于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生活背景的儿童c测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d婴幼儿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差

③ 不要把智力测验看得太绝对化,不要只凭智力测验结果,特别是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就来确定儿童的智力水平

9、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而自我意识则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10、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①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② 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③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11、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

①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② 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③ 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12、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表现为儿童开始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的直接制约,随着心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的作用下,逐渐发展

十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① 从简单到复杂。

A。 从不齐全到齐全

B。 从笼统到分化

② 从具体到抽象

③ 从被动到主动

A。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B。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

④ 从零乱到成体系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② 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

3、 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环境的定义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刨生理特点,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更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生理成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灯

4、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 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更初前提

② 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更初基础

③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5、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① 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 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更重要的客观因素

6、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① 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A。 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B。 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a。 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

b。 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

②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③ 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只有通过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以上关于“3岁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3岁前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打造亲子间深厚的纽带)

以上关于“3岁前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打造亲子间深厚的纽带)”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